小说《最蓝眼睛》中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合集下载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精品文档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精品文档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出版于1970年,作为黑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莫里森的小说具有很强的黑人文学性,将黑人的传统文化和作品主题紧密联系,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

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

莫里森曾说过,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以外,还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

一、建构合理的黑人文化身份(一)受白人文化冲击,丧失黑人主体审美价值观――佩科拉。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深受白人审美观残害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故事。

她在家里处境尴尬,在外面受尽凌辱,而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丑陋的黑人外表,因此做梦都渴望有一双美丽的蓝眼睛,最后被生父强奸,产下死婴,精神分裂。

白人这种审美标准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并成为主流。

母爱的缺失是导致佩科拉最终精神分裂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波琳同样是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牺牲品。

在家庭之外,佩科拉同样备受欺凌和侮辱。

在学校她总是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大家叫她“小黑鬼”;去糖果店买糖,她把钱递给老板时,老板都不愿意碰到她的手,她知道“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的是厌恶之感,在所有白人的眼神里她都曾见到过。

他们的厌恶一定是针对她的,针对她的黑皮肤的”。

在这种被歧视、被厌恶的环境中成长,佩科拉逐渐变得脆弱而敏感,只能被动接受白人文化强加给她的审美标准,而这种强势文化已经融入到她的意识里,使她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一切,自认丑陋,自惭形秽,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到夜晚,她就祈求得到蓝眼睛,从不间断”。

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和祈求是对白人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的认可,是对自我的否定。

在强大的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无可排解的文化自卑情结和劣根民族的痛苦。

部分黑人的价值观尤其是审美观被逐渐扭曲和同化,不知不觉中,他们把这种白人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内化,“白”即是“美”。

《最蓝的眼睛》中‘自卑情结’之解读

《最蓝的眼睛》中‘自卑情结’之解读

《最蓝的眼睛》中‗自卑情结‘之解读摘要: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是20世纪美国和世界文坛上最重要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位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小女孩皮克拉的悲惨人生,描绘了其所居住的边缘化的黑人社区。

《最蓝的眼睛》以其独特的视角及对黑人问题的大胆揭露与反思而引起轰动与争议,并最终获得读者与评论界的肯定。

本文聚焦于小说所表现的黑人小姑娘的自卑情结,探讨小说的主题蕴含。

关键词:自卑情结;主题蕴含;《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Interp reting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in The Bluest EyeAbstract: Toni Morrison (1931—)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African-American woman author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Bluest Eye is her maiden work, narrating the tragic life of a little black girl, Pecola, who is eager for the bluest eye, and depicting the lives in the marginalized black community.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e Bluest Eye stirs up a lot of controversy with its unique perspective, bold exposure and introspection of the Negro Probl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of the black little girl and explores the theme of the novel.Key words: Inferiority complex; thematic concern; The Bluest Eye; Toni MorrisonOn the Theme of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1 Introduction1.1 Toni Morrison and her literary careerToni Morrison was born Chloe Anthony Wofford on February 18, 1931 in Lorain, Ohio, U.S.A. She is an African-American woman novelist, editor, professor.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African-American woman author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brightest star in contemporary African-American literary arena, she won a large number of valuable prizes, such as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and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93, she received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and is the eighth woman and the first black woman with this great honor.Morrison received her undergraduate degree from Howard University and a master‘s degree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while teaching at university, she marriedHarold Morrison, an architect from Jamaica. Their marriage lasted six years. Then Morrison moved to New York and became an editor, specializing in black fiction.She is thought highly as a writer. Her novels are characterized by visionary force and poetic beauty, giving life to an essential aspect of American reality. As for her family, in order to escape racism and to find better opportunities in the North, her parents moved from the South to Ohio. Morrison grew up with songs and tales of Southern black folklore in a family that was proud of their own heritages. All of thi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oni Morrison and her later literary creations.1.2 The Bluest Eye and its BackgroundIn the 1960s, the Black is Beautiful movement was prevailing, working to reclaim African-American beauty and keep the identity of African-American. During that time, Toni Morrison began working on her first novel, The Bluest Eye. In the beginning, she acquired the creation inspiration from a conversation with a girl she knew in childhood who had prayed to God for blue eyes. Afterwards, still hovered by that conversation, she drew on the materials with her own memories from childhood and expanded them with her imagination so that the characters developed a life of their own. Deeply influenced by William Faulkner and Virginia Woolf, she integrated the modernist techniques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deliberate fragmentation to deliver her own ideas and to create a distinctively black literature. The Bluest Ey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70. However, as the debut of Toni Morrison, it was not an immediate success and provoked great controversy upon its release because of its taboo and sensitive topic. As a result, the book has once been banned. In addition, as the maiden work of 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is not m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e and thoughts, compared with her later works. While it is controversial and immature, the work itself,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to study Toni Morrison together with a window to have an insight to the world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society and appeals many readers and critics to read and explore. So far, it has won the great reputa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1.3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Bluest Eye。

从结构隐喻分析《最蓝的眼睛》

从结构隐喻分析《最蓝的眼睛》

从结构隐喻分析《最蓝的眼睛》作者:周亭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概念隐喻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语言现象,不仅在语言中存在,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概念隐喻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概念隐喻由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实体隐喻构成。

本文试从概念隐喻中的结构隐喻去分析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而揭示结构隐喻的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透过此种研究展示黑人文化所遭受的不平等。

关键词:概念隐喻;结构隐喻;最蓝的眼睛作者简介:周亭亭(1988.9-),女,山东枣庄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1、引言隐喻经历了比较论、替代伦和互动论等几个阶段,随着对于隐喻研究的加深,隐喻被更多人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1980年由Lakoff&Jo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使得对隐喻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概念隐喻又被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主要通过对一个黑人小女孩佩格拉的描写,展现了她对一双蓝眼睛从渴望到幻想以致最后坠入疯狂的悲剧的过程。

揭示了白人的文化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以及种族主义内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本篇小说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特色。

本研究从小说中出现的“季节”和“动物”两个事物以结构隐喻的视角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进而更好地展示作家是如何利用隐喻在文学作品中传递自己的观点以及揭示了隐喻在生活中以及语言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2、概念隐喻理论Lakoff用映射理论来揭示概念隐喻,他认为人们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想象是其中一种最正常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认知能力。

想象的方法即是隐喻。

隐喻在人们认知世界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概念隐喻其实是一种映射过程。

白人文化冲击下的黑人心灵——对《最蓝的眼睛》主人公的弗洛伊德心理解读

白人文化冲击下的黑人心灵——对《最蓝的眼睛》主人公的弗洛伊德心理解读

石 。精 神分 析 学 中的人 格 结构 理 论 很 好地 解释 了人 类 行为 形 成 的源 泉 ,使 人 类 对 自
促进 了人 格结 构 的 动 态发 展 。心理 能量 的 21 .佩科 拉 的人 格结 构 人格 结 构 理论 由著 名 心理 学 家 弗洛 伊 总 量是 恒 定不 变 的 ,若 三 个人 格 系 统 中某
重点 于 小 说 的叙 事 技 巧 、种族 主义 、 后殖 黑 人所 处 的 社会 环境 而言 ,他 们 的心 理状 渴望 。
民主 义 和 女性 主 义 等 方 面 ,却 忽略 了小说 态 便 是 内 因 ,对 黑 人 的 发展 方 向起 着 决 定 弗 洛 伊 德 认 为 人 格 结 构 并 不 是 静 止 所 反 映 的 心理 学 意 义 与价 值 。 弗洛 伊 德 的 性 的作 用。 因此 ,本 章节 将通 过 重 点 分析 的 ,而 是 始终 处 于 一 种 冲 突 … - 调 的 矛 协 冲 击 力与 影 响 力的 精神 分 析批 评 的 理 论基 样在 白人文化 的 冲击 下一 步步 迷失 自我 。 心 精神 分析 学是 2 世 纪西 方思 想文 化界 最具 佩 科 拉 的人 格 结构 ,来揭 示 黑 人群 体 是 怎 盾运 动 之 中 。对 此 , 弗洛伊 德 提 出 了 “ O 理能 量 这 一概 念 。正是心 理 能量 的流 动 年生 活 在 父母 的 粗暴

种 本能 的 ,属 于本 我 范 畴 。佩 科拉 中动
种 族 问 题 是 美 国 社 会 的 历 史 遗 留 问 对 待 ,同学 老 师 的无 情 奚 落 , 白人社 会 的 虽然 生 活在 爱 的 荒漠 之 中 ,但 她追 求 爱 的 题 ,被 主流 文 化 所 排 斥 的家 庭总 是 处 于一 冷 漠 无 视之 中 ,绝 望 与 无奈 的 她 把一 切 的 本 能 依 然无 法 泯 灭 。因 此 ,对 爱 的需 求是 种放 弃 自己 的价 值 ,试 图与 强 势群 体 标 准 不 幸 遭 遇 归根 于 她 的丑 陋 ,于 是 她 日夜 祈 佩 科 拉 的本 我 。佩 科 拉希 望 她 周 围的 人 能 保 持 一致 的状 态 中 [】 7。久而 久 之 ,黑人群 祷 拥 有 一 双蓝 色 的 眼 睛 来 改 变 生 活 的 现 够 接 受并爱 那些 被公 认为 丑 陋 的东西 , 体 的黑 人 性 逐渐 被 主 流 文化 湮 没 ,黑 人 文 状 。 然 而她 的 蓝 眼 睛之 梦 最终 无 法 实现 , 就 如蒲 公英 和她 自己。在佩 科拉 的记 忆 里 ,

《最蓝的眼睛》中的三位母亲形象

《最蓝的眼睛》中的三位母亲形象
[ 作 者简介]焦 春艳 ( 1 9 7 5 - -) , 女, 盐城 师 范学院 外 国语学 院讲
师, 硕士, 主要 从 事 葵 美 文 学研 究 。
肮脏凌 乱 的家 和 邋遢 的黑 皮 肤 的 丈 夫 , 她 对 家 和 对黑皮 肤 的都 产生 了厌恶 之情 。
・ 7 ・
盐城 师范 学 院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版 )2 0 1 3年 第 6期
中的三位 母亲 逐一分 析 。 政治 敏感 有 机 地结 合 起 来 ” 的 独 特 作 品 。针 对 白 的 眼睛 》
人社会 认 为黑 人 丑 陋 的观 点 , 一 些 黑 人 简 单 且 得
意 的提 出 了“ 黑人 是美 的 ” 口号 。莫 里 森 指 出 : “ 人


波 琳— — 白人 文化 的忠 实 奴 隶
享 誉世 界 的黑人 女作 家托尼 ・ 莫 里森是 1 9 9 3 亲强 奸 , 还 怀 了父 亲 的孩 子 , 早 产 了一 个 死 婴 , 最 年诺 贝尔 文学 奖 得 主 , 也 是 第 一 个 获 此 荣 耀 的 黑 终 陷入疯 癫状 态 。佩 科 拉 之 所 以命 运 如 此 悲 惨 , 人女性 。她 把 写 作 当 作一 种 思 考 方式 , 凭 着 强 烈 除 了种族歧 视 性 别 歧 视这 个 社 会 大 环 境 之 外 , 她
类 生 活 由于世界 上最表 面 的 东西 … …身 体 美 ……
佩科拉 的母 亲波琳 本来 有个 幸 福美 满 的 大家
她 在家 母 爱 而遭到 彻底 的毁 灭 。 ” 她认 为身 体美 是 一 种 白人 的 庭 , 培养 了一些 安 详 的个 人志 趣 , 自得 其 价值观 , 即使 按照 这一 价值 观 把“ 黑人丑” 变 成“ 黑 的呵 护使她 “

《最蓝的眼睛》黑人妇女悲剧的立体性透视

《最蓝的眼睛》黑人妇女悲剧的立体性透视

摘要:《最蓝的眼睛》以小说主人公佩科拉的悲惨遭遇在声讨种族歧视的同时,更暴露了黑人内部的矛盾。

黑人女性的悲剧引人深思,追溯到非裔文化的根源,传统宗教中由对上帝的敬畏而引发的与女人有关的神话以及历史悠久的成年仪式又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女性;悲剧;传统文化;必然性美国黑人女性首先是黑人,其次是女人,最后才是美国人,但要想真正成为美国人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黑人女性是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即承受着白人种族歧视的摧残,同时还要在男人面前忍气吞声,成为性别歧视的牺牲品。

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母女的悲剧便是适例。

她们的命运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更是意味深长的悲歌,展示了黑人女性悲剧的多维性,呈现出立体感,成为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的“多面体”。

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黑人种族内部的歧视佩科拉在家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反而成为父母发泄的对象。

家人尚且如此待她,外人的态度便可想而知。

买糖果时杂货店老板用一种莫名其妙的眼神好像要将她看穿,周围的男孩总是嘲弄她,她新交的朋友不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去安慰她受伤的心灵,反而以种种方式来讽刺她。

黑人社区将所有的污垢倒在了佩科拉身上,因为她是社区里最适合被当作替罪羊的人。

社区成员内心恐惧的黑皮肤和丑陋外表如今都成了佩科拉一个人的缺点。

种族内部的压迫进一步加强了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这种不能实现的愿望更加强了主人公的悲剧性,让我们看到了黑人对自己同胞的残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佩科拉神志不清后的身影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时刻提醒着他们自己的丑陋和心中难以抑制的仇恨,所以她的痛苦其实象征了整个黑人社区挥之不去的苦恼。

莫里森籍此表明,这种在内部转嫁痛苦的做法之愚蠢和残忍,黑人在法律上取得平等之后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当种族歧视与迫害被明令禁止后,黑人所遭受的伤害更直接的来自黑人内部,从黑人自身来看,其主观上的原因是难以抹煞的。

二、黑人的自我异化:微妙的白人种族歧视《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关于种族歧视的小说,但是书中却很少提到黑人受到白人直接压迫的事情,而主要是通过黑人之间的矛盾以及黑人内心的自我否定,自我憎恨的描述间接地反映了“白人至上”的种族审美观长期以来对黑人的影响。

浅析小说_最蓝的眼睛_中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_刘艳

浅析小说_最蓝的眼睛_中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_刘艳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5借鉴与比较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生动地揭示了人格结构的奥妙,体现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

对于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惟乐原则”,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最蓝的眼睛》作品赏析

《最蓝的眼睛》作品赏析

《最蓝的眼睛》作品赏析作者:董姝雯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描述额一个黑人女孩为渴求一双百人所拥有的蓝眼睛而经历的悲惨遭遇。

莫里森细腻地描写了黑人的不同命运及他们的屈辱生活,同事描述了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阶层的认门的命运和屈辱,让人们感到一种彻骨之痛,看到了一条模糊的朦胧若雾的艰辛的求生的路径。

本文对《最蓝的眼睛》中描述的黑人女性进行分析,解释了黑人妇女在长期种族歧视以及性别歧视下价值观与审美观发啥变异过程以及这种变异对黑人妇女造成的精神上以及心理上的影响。

对进一步了解美国黑人文学动态,研究当今美国文坛黑人女作家群体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文学;女性文学;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54-01托尼·莫里森作为黑人文坛主将,其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國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无论从创作的表现手法还是小说的思想内容来讲,她都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

讲述的是一位叫做佩克拉·不莱得拉夫的11岁黑人女孩的悲剧性的一生。

在百人优越意识的侵蚀下,佩克拉以白肤色作为美的标准。

她祈祷并幻想变成一个白种人,拥有一头金发,一双最蓝的眼睛。

她深信如果他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她就能改变别人对她的歧视和家人对她的忽视,也会使这个充满丑陋,歧视和欺凌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但是佩克拉被周围人嘲弄,被父母肆意打骂和被她的亲生父亲强暴并怀孕的遭遇印证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书写的性别歧视问题。

在美国,黑人女性处在社会的双重边缘,在黑人种族内部黑人男性把他们所遭受的来自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连同他们自身所固有的性别歧视一起压向黑人女性,从而严重地扭曲了黑人男女两性间的平衡关系,使黑人女性成为受害者中的受害者。

莫里森自觉地把政治与种族歧视和黑人妇女本身的存在这一连锁因素链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生动地揭示了人格结构的奥妙,体现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

对于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惟乐原则”,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就必须维持这三种力量的平衡。

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人物是小说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分析小说人物心理活动来探究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和情节发展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1 佩克拉·布莱德拉夫的人格结构分析佩克拉是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女主角,一个十一岁的黑人小姑娘。

从她一出生就被所有人所忽视。

在家里,父母不关心她;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不搭理她,甚至有的同学嘲笑她。

佩克拉觉得就是因为她的长相丑陋才会使所有人都不喜欢她。

她内心深处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学会如何得到他人的爱怜;另一个是父母吵架厮打时,她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面对这两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她逐渐陷入一个虚幻的世界。

她梦想自己拥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这双眼睛能够改变别人眼中的她和她眼中的世界。

故事接近尾声时,错觉中的佩克拉以为自己实现了蓝眼睛的梦想。

神志的丧失成为佩克拉实现梦想的代价。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常被称为良心,它就像司法部门一样是用来惩处违法行为的;另一方面是自我理想,它就像立法部门一样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

而这两方面都是在孩子幼小阶段通过和其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形成的。

父母应该按照他们心中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准则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表扬或者惩罚。

经过一段时间的评判后,孩子就能自己认识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然而,在本小说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缺少亲人的关心和爱护,更没有得到父母的教育,甚至他们之间很少交谈。

面对来自白人和其他黑人的嘲笑和辱骂,这个小女孩无法找到缓解她内心紧张情绪的有效途径。

在弗洛伊德1920年发表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他对自己早年提出的本能理论做了修正,将本能分为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是人体需要的心理再现,要生存和繁殖就必须满足人体需要。

死亡本能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复到恒定不变的无机物。

本我原初的死亡欲求,在自我中就转变成针对外界敌人的攻击本能。

凭借攻击行为,一个人保护不受敌人的伤害或消灭。

攻击本能还帮助他克服各种阻挠满足基本需要的障碍。

小说中,佩克拉为了释放心中巨大的压力,梦想自己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

在这种情况下,她的自我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是任由外部环境攻击和伤害这个幼小的女孩。

佩克拉的整个人格结构陷入了混沌的状态,这一切使她的精神崩溃了。

在虚幻的世界中,佩克拉的新伙伴也是虚幻的,无法使她摆脱往日的痛苦,也无法给她安全。

她害怕别人会拥有更蓝的眼睛——始终没有摆脱掉对他人的羡慕。

2 乔利·布莱德拉夫的人格结构分析小说中另一位主人公是佩克拉的父亲——查理·布莱德拉夫。

查理经历过真正的苦痛。

他还在襁褓中时就被丢弃在垃圾堆上,吉米姨婆把他救了回来,并教训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离家出走了。

从那时开始,查理就一直和吉米姨婆生活在一起。

在吉米姨婆的葬礼上,查理想讨好表兄杰克,带他去了一个有许多女孩子的地方。

正当查理第一次爱抚一个叫达琳的女孩时,两个白人猎人从此经过。

他们用手电筒照在查理身上,并命令他继续。

遭受到白人男子的羞辱后,他开始仇恨他生命中出现的所有女人。

查理荒唐地以为达琳可能怀孕了,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去找自己的父亲。

当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见到了他的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却对他破口大骂。

“something wrong with your head? who told you to come after me?”查理跌跌撞撞地跑走了,强忍着眼泪没有哭出来。

父亲的行为给查理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本我是由本能与原始冲动组成的,其中性本能是其基本要素。

弗洛伊德把性的欲望称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性机能在青春期发展比较迅速,逐渐趋于成熟。

性器官的活动是受到外部世界、内部世界与精神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刺激所诱发的。

弗洛伊德把性力的顺序发展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他认为如果性力在前期得不到满足,人格发展会受阻而停滞在相应的阶段。

查理青春期的性行为被几个白人打断了,并且侮辱嘲笑他,使查理的心理混乱不平衡。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查理的自我没有充分发挥他的作用,无法调节其矛盾,查理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心理创伤后急需找到一种方式来发泄,因此他选择了与一位可爱的姑娘达莲娜发生了性关系这种不道德的方式发泄他内心的压抑与痛苦。

而查理在孩童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的超我也发展得很不健全。

查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得不到平衡从而引起人格结构的混乱使其成为了一个粗鲁、无理智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查理的行为自由以一种反面形式表现出来,他没有爱与被爱的自由,没有享受人格独立的自由,却自由地与女孩发生性关系,自由地打架甚至杀人。

当他对这些反面的自由也失去兴趣的时候,他整个人就崩溃了。

在小说的结尾,他凌辱了他的女儿只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这也象征着他的心理机能的不平衡导致了这样悲惨的结局。

3 克劳蒂亚·麦克蒂尔的人格结构分析克劳蒂亚·麦克蒂尔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时而是从她孩童时的视角来讲述,时而是她成年后对往事的回顾。

和佩克拉一样,克劳蒂亚不仅家境贫寒还深受种族审美观的困扰,对于黑人社会对白皮肤的崇拜进行反抗。

但是她拥有一个关爱、稳定的家庭,她的人格结构是在健康、平衡的环境中发展的,这使得她的生活能够与佩克拉截然不同。

面对虐待,佩克拉忍气吞声,而她却是一个斗士。

由于生活在白人圈中,每一个人都对白人女孩显示出他们的关心和羡慕。

这使克劳蒂亚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对白人的仇恨以及内心的压抑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他的本我努力尽最大力量最快地释放她内心的压抑。

她把白人洋娃娃玩具分解成碎片,她想把街上所以白人女孩都拿斧子砍死,但是都没有付诸行动,因为自我控制了她的行为。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当本我试图通过粗鲁无礼的方式满足其原始冲动时,自我会阻止其过激行为的发生,压制其冲动。

而超我受到道德标准的控制防止任何猛烈行为。

正如文中所写的:when i learned how repulsive this disinterested violence was,that it was repulsive because it was disinterested,my shame floundered about for refuge.the best hiding place was love.thus the conversion from pristine sadism to fabricated hatred,to fraudulent love.当我懂得这些冷酷的残暴是多么可憎时——因为冷酷,所以可憎——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必须寻找藏身之地。

(/chapter-4131-110678898.html)当克劳蒂亚听说佩克拉怀上了她父亲的孩子时,她对佩克拉充满同情,她自己想象着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长得十分漂亮,比那些白人洋娃娃还漂亮。

克劳蒂亚看不惯大人们对于佩克拉以及佩克拉肚子里孩子的漠不关心,她决定要拯救这个孩子。

她认为自己必须创造一个奇迹,尽管这个奇迹只是她想象的,而并没有付诸实践。

从这个小女孩的行为来看,克劳蒂亚的超我以一种正常的方式形成了,她的道德理念与理想也是沿着一个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的。

4 “逆某”——人格第四维福尔斯认为:人类心理结构存在第四维,即“逆某”。

逆某与本我、自我、超我共处于同一个人格结构中,但是与“三元素”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

逆某虽然是人格结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一种否定性的力量,是“反自我”。

它是现代人在面对现代社会和永恒的时空时所产生的自我卑微感和身份的虚无感。

福尔斯建议用两种方式来对抗逆某,即顺从和反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