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浑金的故事
成语浑金璞玉的故事

成语浑金璞玉的故事成语是中国语言的瑰宝,它们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情感和智慧的理解。
而其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成语就是"浑金璞玉"。
"浑金璞玉"形容崇高的品质或者潜在的价值被隐藏起来,需要经过提炼或者发掘,才能展现出它们真正的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浑金璞玉"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座山,山中蕴藏着无数的金矿和玉石。
然而,山上的金矿和玉石呈现出与一般的金矿和玉石不同的特点,因为它们表面都有着很多的瑕疵,看起来毫不起眼。
由于瑕疵的存在,人们往往会忽略它们的价值,认为它们只是普通而平凡的石头而已。
然而,有一个年轻的矿工不相信这些说法,他认为这些金矿和玉石一定有所不同。
于是,他决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将这些金矿和玉石全部提炼出来,看看它们真正的面貌到底是怎样的。
矿工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的努力,终于将所有的石头都加工处理完毕。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打磨和去除瑕疵之后,终于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极其美丽的金矿和玉石。
这些金矿金光闪闪,而玉石则晶莹剔透。
这些经过提炼后的金矿和玉石充满了崇高的气质和无法估量的价值。
人们得知了这个年轻矿工的经历后,纷纷表示惋惜和后悔,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这些"浑金璞玉"的潜在价值。
从此之后,"浑金璞玉"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崇高的品质或者价值被掩盖或者未被发现的事物。
"浑金璞玉"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事物的真正价值,我们不能仅仅凭借外在的表象来判断,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探索和一步步的发现来理解和认识。
有时候,一些平凡的事物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只有通过努力去发掘和提炼,才能真正看到它们的美丽和崇高。
"浑金璞玉"的故事也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或者事物,他们可能并不起眼,但是却蕴含着无尽的可能和价值。
我们不能够被外表所欺骗,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机会,发掘他们真正的才华和潜力。
竹林七贤引出的成语

“竹林七贤”引出的成语发布:2008-1-30 17:52:45 来自:焦作广播电视网说起“竹林七贤”,在魏晋时期可谓赫赫有名,他们分别是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阮籍、阮咸叔侄。
因其七人经常在一片竹林(位于今云台山景区百家岩一带)里相聚,一同纵酒狂歌,做诗弹琴,故称“竹林七贤”。
可能你不知道,璞玉浑金、鹤立鸡群、卿卿我我、得意忘形等很多成语都是从“竹林七贤”口中代代相传的。
故事先由“七贤”中的山涛说起,因为他是我们的老乡——焦作武陟县人。
山涛,字巨源,年轻时就性格耿直,器量宽宏。
当时司马氏和曹魏争夺政权,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腐败。
他不愿卷入官场因而隐居洁身自好,跟嵇康、阮籍、王戎等人意气相投,一起作“竹林之游”,共同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
王戎称赞他说:“山涛这个人就像是璞玉浑金,人人都赞赏它宝贵,却又不知怎样形容它的素质。
”“璞玉浑金”的意思是说,未经雕琢的玉、未经冶炼的金子,天然美质,没有加以人工的修饰。
山涛直到四十岁时才出来做了郡的主簿、功曹,直至推举为孝廉。
司马懿的妻子穆氏是他的表姑,因而司马师掌权时就让司隶推举他为秀才,任为郎中,不久又升任赵国相、尚书吏部郎。
司马昭曾写信给他说:“您任职公正清廉,情操高雅超出世人。
我想您必定手头困窘用度缺乏,现在派人送去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后,又委任山涛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这时,山涛就举荐好友嵇康接替自己尚书吏部郎的职位。
再说嵇康,字叔夜,三国末期谯郡(今安徽省宿县西南)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
他才华卓越,志向高远,刚直豪迈但不合群。
嵇康长得身高七尺八寸,不喜欢修饰,风度姿态特别秀美。
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风度潇洒就像松树下的风,清高而舒缓绵长。
”山涛称赞他说:“嵇叔夜魁梧挺拔,就像独立的孤松;‘其醉也,傀峨若玉山之将崩(他的醉态,就像雄伟高大的玉山将要倒下来似的。
)’。
”“玉山自倒”这句成语由此而出,形容人喝醉酒的样子。
一颗生不逢时的璞玉浑金

一颗生不逢时的璞玉浑金摘要:李白,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文坛天才,有着绝世的才华和“济沧海,安社稷”的伟大抱负,一生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
他想凭借自己的才华碰到一位独具慧眼的地方官员直接推荐他进入朝廷,然而,在经朋友推荐后进入朝廷的他,孤傲自信,心性耿直,由于“僰文”一事,他受权奸们的陷害而被迫离开朝廷。
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年迈的他却时时想着请缨从军去“济沧海”。
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诗人,最后却不得不泪洒黄泉。
究其原因,只能是李白生不逢时,未能遇到像李世民那样识人善用、不计前嫌的贤君明主。
作为现代人,我只能与李白共慨!关键词:文坛天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中亚细亚巴尔喀什湖以南),五岁时被父亲带到了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故又以青莲居士自称。
自幼天资聪慧的他在十多岁时就怀有“济沧海,安社稷”的宏大抱负和“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弻,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秘书》)的远大理想。
常常把自己比作大鹏的李白为了这些抱负和理想,除了致力于文学的钻研创作外,他还非常喜欢剑术。
但是由于他曾在青城山隐居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感染,于是又具有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的思想和以后功成身退的处事态度:“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又有着奔放的性情和豪迈旷达的性格,他想觅天下美景于眼底,踏世间圣地于脚下。
在这种性格的驱使下,本来好侠、好仙的李白从二十岁(721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首先遍览了四川境内的名山大川,如峨眉山、青城山、成都等地。
他恃才自傲,根本不愿走阶梯般的科考程序,想“一步登天”,于是从二十五岁开始便走出四川,漫游全国,想凭借自己的才华碰到一位独具慧眼的地方官直接推荐他进入朝廷——天子脚下。
公元742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终于被他的道士朋友吴筠直接推荐到朝廷,实现了当初的愿望。
学习古今当代敬业,廉洁、勤政、爱民、乐于奉献的人物故事或事迹

学习古今当代敬业,廉洁、勤政、爱民、乐于奉献的人物故事或事迹古代廉洁人物及事迹:1、山涛: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
陈郡人袁毅曾做县令,送给山涛100斤上等蚕丝。
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
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2、徐勉: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
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
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
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
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3、袁律修: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
为官50余载,却两袖清风,连升酒薄礼也不收,人们皆呼他为“五代清郎”。
4、范景文:明代的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
他位高权重,很多人来求他办事。
为杜绝纷至沓来的亲朋好友求他,范景文特地在府门上写下6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故被百姓美称为“二不尚书”。
5、汤斌:清代岭北道道台汤斌,为官多年,竟毫无苟取,坚持以清贫为本,每日以豆腐汤为肴,许多百姓便敬称他为“三汤道台”。
意思是说他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廉,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涩,对世道人心像人参汤那样滋补。
古代敬业人物及事迹:1、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
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清单

《世说新语》知识点+练习题【作者简介】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 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作品简介】《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zhēn)》《贤媛(yu 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世说新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文学地位】《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琢璞成玉的典故

琢璞成玉的典故
"琢璞成玉"是一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
据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宋玉的年轻人,他生活贫困,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聪明好学,有一颗向往美好的心。
有一天,他在山上捡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糙而毫无价值。
然而,他被这块玉石的内在潜力所吸引,决定将其打磨成一块
美丽的玉璧。
于是,宋玉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进行琢磨和雕琢,将这块粗糙的玉石一点点地打磨,直到最终打磨成一块美丽的玉璧。
这块玉璧具有瑰丽的色彩和完美的形状,令人赞叹。
这个故事中的“琢璞成玉”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潜力被完全发掘和开发的过程。
就像那块粗糙的玉石一样,人们经过不断地努力、锲而不舍的追求和自我超越,最终能够将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才或者创造出极大价值的事物。
这个典故也强调了人们要有毅力、耐心和坚持,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世说新语简短

世说新语简短1.《世说新语》中简短古文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解释:孔融被收押,朝廷内外群臣们都很惶恐。
当时孔融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两个如故在外面玩耍,丝毫没有理会官兵。
孔融对着使者说:“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两个儿子能不能放过?”儿子说:“大人知不知道把一个鸟巢打翻,还有完整的蛋吗?”过了不久,他两个儿子也被害了。
2、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解释:东汉时,颍川郡名士陈实(陈寔)担任太丘县长,他的两个儿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都功业有成,尊长爱幼,德行甚佳。
陈纪的儿子陈群(字长文),陈谌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不可开交,找祖父陈实评理。
陈实认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感叹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扩展资料: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和氏献璧的故事

和氏献璧的故事
故事内容: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厉王。
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楚厉王死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那块璞玉拿去献给武王。
武王叫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是一块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楚武王死了,楚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
文王听说后,派人去询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被砍掉双脚而悲伤,我悲伤的是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
”文王于是叫玉匠加工这块璞玉,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寓意:
这个故事揭示了真理有时会被误解和埋没,但只要坚持真理,最终会被认可。
同时也赞扬了卞和的忠诚和坚定,批判了统治者的无知和专横。
启示:
1. 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遭受挫折和误解,也不放弃追求真理。
2. 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和他人的言论就轻易下结论,要有深入探究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璞玉浑金的故事
【出处】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释义】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
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用法】作宾语;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成语故事】魏晋时期,在文学上有名气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40岁才当上官,在京城任尚书吏郎,他很敬重有才学的嵇康,因工作调动想推荐嵇康去接替他的位置,可嵇康不愿。
后来他为吏部尚书,启用嵇绍。
王戎盛赞山涛是没有琢磨的璞玉
【示例】灵芝继起殊寻常,浑金璞玉其器良。
清·黄遵宪《别赖云芝同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