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归纳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相召忽公带着画师韩丑丑来到了楚国,要向楚国进贡一幅精美的画作。
韩丑丑画了一条漂亮的蛇,但是居然被召忽公要求再在蛇的脚下画上足,最后弄巧成拙,画作变得多余,从而诞生了“画蛇添足”的成语。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小故事,一天晚上,某个人带着弓箭在河边走路。
走到一座桥上,看着自己的倒影,以为是蛇影,于是惊恐地跑了起来。
后来,他发现自己害怕的只是倒影,所以这个故事就产生了“杯弓蛇影”的成语。
3. 画龙点睛
据传说,唐代著名画家张僧繇被王羲之请去画一幅画,张僧繇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是觉得还差点神韵,于是在龙的眼睛处画上
了一点,于是画龙点睛成了“点睛之笔”的代表。
4. 拔苗助长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个农夫在田里种稻,看着稻苗长得慢,他竟然用手拔掉了部分的苗,认为这样可以让稻苗更快地长高,最终稻子被拔得连根儿都死了,从此就形成了“拔苗助长”的成语。
5. 蚍蜉撼树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个蚍蜉在树上吱吱叫着,希望能把整个大树都摇晃,但显然这个小小的蚍蜉根本没有能力撼动这样的大树,于是“蚍蜉撼树”这个形容不自量力的成语就这样产生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深刻的寓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
30个成语故事

序号
成语
故事概述
出处
1
愚公移山
愚公决心与子孙一起挖掉门前的大山,天帝被感动,派神移走了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
《列子·汤问》
2
自相矛盾
卖矛和盾的人先夸矛锐利无比,什么都能刺穿;又夸盾坚固无比,什么都不能刺穿。最后被人问住,无法回答。
《韩非子·难一》
3
洛阳纸贵
左思用十年写成《三都赋》,人们争相抄写,导致洛阳纸张价格上涨。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6
不寒而栗
义纵任定襄太守时,治安混乱,一天就处死四百犯人,致使定襄人不寒而栗。比喻非常害怕恐惧。
《史记·酷吏列传》
17
不学无术
霍光担任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为人谨慎,但不懂军事,缺乏才学。比喻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汉书·霍光传》
18
鸡鸣狗盗
孟尝君被秦国所拘,靠着手下门客装狗钻洞偷来狐裘献给秦王妃子,又有门客装鸡叫打开城门,逃回了齐国。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
13
唇亡齿寒
晋献公想攻打虢国,借道虞国,虞国国君不听“唇亡齿寒”的劝告,结果虢国灭亡后,虞国也被灭。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左传·僖公五年》
14
闻鸡起舞
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准备随时报效国家。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晋书·祖逖传》
15
指鹿为马
赵高牵来一头鹿,非说是马,借以排除异己。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庄子·天运》
28
釜底抽薪
抽薪止沸,斩草除根,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侯景判移梁朝文》
29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以次充好。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小编通过阅读,认识了许多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多认识成语,用成语点缀文章,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成语故事30个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凝练着古人的智慧和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故事则是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摘抄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古老的智慧吧!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很善于画画,他画了一条蛇,觉得还不够,就在蛇身上再加上了几条腿。
后来有人看到了他的画,告诉他蛇本来就没有腿,你画了腿是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适可而止,不要多此一举。
2. 杞人忧天。
古代有一个杞国的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就建了一座高高的台阶,准备逃跑。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他担心天会塌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端担心,要有理智和分寸。
3. 刻舟求剑。
古代有个人划船过河,不小心把自己的剑掉到了水里,他就在船上刻记号,等到了对岸再下水找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清现实情况,不要固执己见。
4. 狐假虎威。
有一只狐狸假扮成老虎,吓唬其他动物。
后来有只老虎来了,狐狸吓得立刻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倚强凌弱,也不要自不量力。
5. 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等兔子撞树而死。
后来真的有只兔子撞树而死了,他得到了一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想靠等待运气来获得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
6. 望洋兴叹。
古代有个人站在海边,看到远处的大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要自暴自弃。
7. 杯弓蛇影。
古代有个人拿着弓,看到杯子里的倒影,以为是蛇,吓得丢了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自己的错觉所困扰,要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
8. 纸上谈兵。
古代有个人只会在纸上谈兵,却从来不去实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以上是我为大家摘抄的一些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用法,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加以运用,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经典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成语故事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大家知道吗?其实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1、千呼万唤【成语故事】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
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
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
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
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2、杯水车薪【成语故事】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
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3、囫囵吞枣【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7、恃才傲物【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
成语故事大全十则

成语故事大全十则一、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
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二、吴牛喘月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都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
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象很不坚固,不禁发起抖来,脸色变得很苍白。
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
满奋照实回答。
武帝一听,便笑着说:“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风的。
”满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着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意思是说:我就好象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了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
满奋为什么会有这种比喻呢?那是因为我国水牛多生长在长江、淮河一带,古代这个地方叫做吴,所以那里的牛就叫做吴牛,水牛很怕热,喜欢泡在凉快的水里,它只要一看到太阳,就会全身发热,喘个不停。
有一次,水牛看见月亮,误以为是太阳,便吓得大大的喘起气来。
“吴牛喘月”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吴牛喘月”就是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
由这个故事,你是否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单从事物的表面观察就能得知真相吗?想一想,该怎么做才对呢?三、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想要晚上读,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成语故事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过成语故事吧,那么,怎么去了解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纸醉金迷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
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成语故事: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
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
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
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
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
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
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2、糟糠之妻解释: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成语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宋弘的人。
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很得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被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
刘秀和她谈论了满朝的大臣,想看看她爱慕哪一位,以便给她改嫁。
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双全。
”为此,刘秀召见了宋弘,对他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发了财就要停妻另娶,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和自己共患难的结发之妻是不能抛弃的。
”刘秀见此情形,对湖阳公主说:“看来没有什么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3、一箭双雕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
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
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
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成语故事归纳
成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学习的一种象征,是一种简洁生动的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归纳,欢迎参考阅读!
闻鸡起舞晋代有一位的将军,名叫祖逖。
他文韬武略,忠心爱国,是一位倍受尊敬的人。
可是,祖逖小时候却是个淘气的孩子。
他不爱读书习武,整天只喜欢到处去玩。
祖逖长大后,看见国家衰落,连年征战,百姓的日子非常艰辛。
但是,他力量微薄,学问又浅,什么忙也帮不上。
为了能改变国家的现状,祖逖开始发奋读书,认真学习,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祖逖还经常去当时的首都洛阳,向有学问的人请教。
认识他的人都说:“祖逖将来会是国家的栋梁。
”
在祖逖24岁的时候,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但他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就没有答应,而是继续努力读书。
祖逖有个好朋友叫刘琨,他和祖逖一样,都希望早日平定战乱,让国家强大,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两个人每次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都会不知不觉谈到很晚,就在一张床上休息。
第二天早上,他们又会一起练剑习武,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好准备。
一天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鸡叫声,便爬起来对刘琨说:“公
鸡在叫我们起床,现在就去练剑怎么样?”刘琨欣然同意了。
从此以后,祖逖和刘琨约定,每天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
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冬,从来没有间断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祖逖与刘琨都成为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的文武全才。
闻鸡起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我们要向祖逖和刘琨学习哟!
磨杵成针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
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
李白觉得很奇异,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答复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异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
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
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感恩图报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率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
”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规定,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规定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
兵和车子?”
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
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答复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
”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统统被叫来这里。
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
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德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统统带回去。
打渔郎快乐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
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
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德表示感激,并想规定报答。
狐假虎威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很饿了,想找个小动物当点心,他在路上走着走着,遇见一只瘦小的狐狸。
于是老虎就扑了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喊一声:“哼,森林里大家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相信他说的话,可是看狐狸说得那么认真,又怕他说的是真的。
于是,狐狸说:“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瞧吧。
我走到哪儿,大小动物见了我,就会吓得跑走的。
”老虎想:“我得去瞧一瞧。
”于是狐狸仰着头在前面走,老虎跟在狐狸后面。
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见狐狸后面跟着一只大老虎,都吓得跑走了。
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害怕狐狸,不知道他们害怕的是自己,老虎吓得再也不敢吃狐狸了。
“狐假虎威”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假”是“借”。
有人仗别人的势力欺负人,可以说他是“狐假虎威”。
杀鸡取蛋有个老太婆,养着一只母鸡。
这母鸡可是个宝贝,他每天下一个黄灿灿的金蛋。
老太婆每天能捡到这么一大砣金子,什么事儿也不用干,日子还过得挺阔气。
她闲得没法儿,就天天守着她的宝贝鸡,只盼望他早点下蛋。
有一天,母鸡照例又下了一个金蛋。
老太婆把金蛋托在手上,心
里想:“这宝贝鸡一天只下一个金蛋,真叫人等得闷气。
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脑儿取了出来吧。
”老太婆打定主意,真把这宝贝鸡宰了。
没想到打开肚子一看,一个金蛋也没找着——长成的金蛋已经下完了,新的金蛋可还没长成。
“杀鸡取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为了急于得到某种利益,毁坏了产生这种利益的根本,可以说是“杀鸡取蛋”。
揠苗滋长有一个人种水稻。
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没长高,明天看看,秧苗还是没长高。
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让我把秧苗拔高一点儿吧。
”主意打定,他就动起手来。
秧苗多得数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来了。
他回到家里,喘着气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
今天我总算帮秧苗长高一点儿了。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滋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