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是一部以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为主线,全面展现了他的学术成就、
家庭生活和人格魅力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首先,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让我深感敬佩。
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
学者和翻译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识渊博、思想开放,不断追求真理,这种学术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其次,季羡林先生的家庭生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
让人感动,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生中的风风雨雨。
季羡林先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心让我深受感动,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能够顾及家庭,这种平衡让我深感敬佩。
最后,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待人真诚、谦和,乐于助人,深受学生和同事们的敬重和爱戴。
他的豁达和宽容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阅读《季羡林传》,我对这位伟大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他的学术成就、家庭生活和人格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受启发。
我愿意向他学习,不断追求真理,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感谢《季羡林传》,让我有机会了解这位伟大学者的一生,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季羡林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季羡林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20多年前就谈“和谐”本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的95岁生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季羡林自传》是一部描写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的自传体作品。
在这部自传中,季羡林先生以真诚、坦率的语言,讲述了他从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经历了世界大战、抗战、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大事,最终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的人生经历。
读完这部自传,我深受启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识、品德和人生态度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佩。
首先,季羡林先生的学识渊博令人敬佩。
他在自传中提到自己从小就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断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
他在自传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些内容,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术的热爱,他的学识渊博、博大精深,让人肃然起敬。
其次,季羡林先生的品德高尚令人钦佩。
在自传中,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诚实的反思和总结,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同时也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足和自豪。
他在书中不仅对自己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回顾,还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人生态度。
他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社会的奉献,让人深受感动。
他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让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最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态度令人感慨。
在自传中,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对自己的成就和经历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展现了他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他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这种人生态度让人深受感动。
他的人生态度鼓舞着我,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通过阅读《季羡林自传》,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佩。
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和人生态度让人深受启发,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也能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有人生态度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季羡林先生,感谢他的一生,让我受益匪浅。
季羡林的人格魅力

季羡林的人格魅力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题记曾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以他独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为人所敬仰。
季羡林先生身为“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可他从不摆什么架子,穿着打扮普通得近似农民,光从外表你根本无法判断出他竟然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
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老式的人造革书包是季羡林先生的一贯装束;他言语平常,总是和善地微笑着。
虽是知名学者,却同他谈话,如沐春风。
季羡林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追名逐利,他们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甚至不惜花费代价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季先生却恰恰相反,他把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公开辞掉。
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种不计名利,洒脱博大的胸怀,的确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据说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
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自己的行李。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一个北大副校长,竟然在刚开学的最忙的时候,给一位新同学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行李,面对这种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你将作何感想呢?还有一事,季先生家的保姆从四川农村来,不会发面,做的包子放进锅里时多大,蒸出来还是那么大,吃起来像石头一样硬,季先生却安慰她说:“没关系,慢慢来。
”得知保姆的儿子独自在老家没人照顾,身体又不好。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读后感《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是一部以季羡林先生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季羡林的女儿季羡林。
这本书通过对季羡林先生一生的事迹和思想的描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人文主义者的风采。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品德深深敬佩。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和“中国古代文化大师”。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文化。
他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为中国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丰硕,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状况》、《中国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对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读《季羡林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对学术的执着和对文化的热爱。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奋钻研,还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中西文化的交融,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的思想和学术观点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季羡林先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堪称楷模。
他谦和谨慎,待人宽厚,乐于助人,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尊敬和爱戴。
他对待学术和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正能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季羡林传》,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精神的宝贵篇章。
通过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从他的学术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总的来说,读完《季羡林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学术和文化的执着追求,也受到了他为人处世的榜样影响。
这本书不仅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的纪念,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精神的珍贵记录。
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品德深深敬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是一部让人感到深刻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作者季羡林在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的一生。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在学术界的杰出成就。
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他对家庭、友谊和爱情的珍视。
在阅读完《季羡林自传》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敬佩和感慨。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他在中国哲学、文化和历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在自传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学术探索和研究成果,让人对他的学术造诣和学识广博深感钦佩。
他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还在西方哲学、宗教和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学术成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在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他的学术精神和学识渊博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除了学术成就,季羡林先生在自传中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友谊和爱情的珍视。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他对家庭的爱和关怀。
他还回忆了自己和朋友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以及他和妻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些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他的坚定、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感动。
通过阅读《季羡林自传》,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更深的敬佩和感慨。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奋斗和拼搏,他的学术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人格魅力是不可取代的。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的,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对知识和对生活的热爱的。
通过这本书,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更深的敬佩和感慨。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季羡林自传》,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敬佩和感慨。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的,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对知识和对生活的热爱的。
人格大师季羡林

人格大师季羡林人格大师季羡林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呢?关于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大家是否知道呢?远在万里之外,突闻噩耗:敬爱的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亲切的面容。
不禁泪流满面。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的短消息里,给了季先生三个头衔“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虽然这是最简练的盖棺论定,但“大师”是最不能省略的。
季先生一生勤奋黾勉,每天清晨4时半即起。
或读书或著述。
90年来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不敢懈怠”。
从“水滴石穿”的工夫做起,一生创获良多,最后得《季羡林文集》24卷,逾千万字,内容广博精湛深厚,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实至名归、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就在人人争说大师之时。
我却想到:季羡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师。
单以著作字数论,超过季先生的也还有人在。
但为什么只有季先生这么毫无诟病地、一致地受到普遍尊敬和真心爱戴呢?元他,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先生高尚无瑕、几乎是至人的品格。
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季先生的。
至1991年他为“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所搞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写来开篇,始得熟稔,从此近水楼台,聆听教诲,得益良多!季先生那篇文章叫《赋得永久的悔》,一天时间写成。
把他对母亲的深爱写得至真至纯。
一时感动中国万万读者,至今仍时常被人提及。
分明是他文章写得经典,然而他却把功劳归于编辑“题目出得好”,“令我感激涕零”,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一大特点: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别人,看人也总是先看到别人的优点。
对他的前辈学人是如此。
比如他在许多文章中。
都满腔感激地怀念着胡适、汤用彤等先生;对与他同时代的大师是如此,记者就曾多次听他盛赞许国璋、张中行、启功、任继愈诸先生,夸他们的学问,更赞他们的人品;对晚生后学,甚至对普通人,他亦是如此,这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在北京大学久久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来报到的新生抓住一位穿蓝布衣衫的“老工人”,让他给自己看着行李,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旁边的人目瞪口呆,原来那就是季羡林先生!但季先生一点也没生气,一直负责任地守候到一个多小时后那新生回来。
季羡林的人生感悟

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季羡林老先生,那可是咱们中国学问界的一位大佬,他的一辈子,简直就是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让人读来感慨万千,心里头那个滋味,真是五味杂陈。
季老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聪明伶俐,爱读书,那时候条件有限,书本少得可怜,可他却能如饥似渴,逮着啥读啥,硬是把脑袋瓜子装得满满当当。
用咱老百姓的话说,那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季老那时候,可真是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季老出国留学,那可是真金不怕火炼,到了国外,人家那学问,那见识,可不是盖的。
但他从不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勤奋,就像那“海绵吸水”,不停地吸收新知识。
季老常说,学问这东西,得“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那是特别有分量。
季老一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不管遇到啥困难,他都能从容面对,用他那颗豁达的心,去化解一切。
记得他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场戏,有苦有甜,有笑有泪,你得学会演好自己的角色。
”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啊,可季老却用他的一生,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季老对人生的感悟,那叫一个深刻。
他说,人生就像一本书,你得一页一页地翻,一页一页地品。
有时候,你会遇到精彩的章节,那时候,你得好好享受,好好珍藏;有时候,你会遇到平淡的章节,那时候,你也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因为平淡中,也有它的韵味。
季老还特别看重“感恩”二字。
他说,人这一辈子,得学会感恩,感谢那些帮助过你的人,感谢那些让你成长的事。
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季老一生,都在践行这两个字,他对家人,对朋友,对学生,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季老晚年,虽然身体不太好,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写作,就像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说,人这一辈子,不能白活,得留下点什么。
于是,他写下了大量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季老的一生,就像那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他的故事,他的感悟,就像那“春雨润物细无声”,悄悄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他告诉我们,人生路上,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得坚持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1911年8月6曰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 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名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
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吗?” “是我。
” “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
”说完,年轻人向季羨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
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
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却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但高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
这是人格之本。
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的时候,越是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一位哲人说过:“伟大来自平凡。
”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身上得到了证实。
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
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
“怀真情,讲真情”,这就形成了季羨林人格的独特魅力。
季羨林对一切善良的人,从来都以真情实意相待。
他对世人充满真诚的爱心a他爱亲属,爱朋友,爱师生,他爱与他童年时一起割草、玩耍,至今仍然目不识丁的农民;他爱一切爱过他、帮助过他的人;他还爱那些虽不知道姓名,但正直、善良的人。
季羡林还以敢讲真话而闻名。
早在1986年,他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震惊文坛。
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
季羨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到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D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
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
如今,宝刀不老的季羡林,仍以平常之心,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