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文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
辛弃疾满怀着爱国的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
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唏嘘,激情难抑,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一说作于1169年建康通判任上。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
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
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何况满怀报国激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
开头两句两用“秋”字,并用“无际”加深“千里”之意,这就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建康临江傍山,所以词人登临赏心亭之际,在前两句写俯瞰江天之后,接着便写遥望远山。
假如说写江天是壮阔的,那么写远山就是秀丽的了。
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以玉簪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罗髻,撒在明月中。
”则用青罗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
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纵目远望,那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螺旋形的发髻,祖国的江山不但有壮阔之美,而且有秀丽之美,这就更加激起了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从而也就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
诗歌鉴赏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诗歌鉴赏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歌鉴赏——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感人肺腑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一同领略其中的文学之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创作于南宋末年的作品。
此诗分为两首,前一首描述对大理石石台上的龙石的赞美,后一首则是对座于心亭上观景的心情的抒发。
整首诗以虚实相间的手法展开,字字真挚感人。
首先,辛弃疾通过对水龙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自然景观中的壮丽和雄奇。
他形容水龙“九脉云凝欲变态”,使人仿佛看到了水龙从云气中形成的奇特景象。
接着,他又写道“长洲日暖玉石砂”,用简短而有力的文字描绘出阳光的照耀下,大理石石台上温暖的感觉。
这种方式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而真实的画面,令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中融入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出征多年,心中充满了对家乡、亲人和故土的眷恋之情。
辛弃疾感慨地写道:“红尘离别易销骨,不觉人生已鬓先斑。
”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长期离乡的苦闷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这种情感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展现了辛弃疾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痛苦。
此外,辛弃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对历史的思考。
他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他希望超越世俗人生境遇,追求至高境界的意愿。
这种对境遇和命运的思考远超出了个人的感慨,透露出对时代和社会困境的关切,并呼吁人们勇于面对现实,超越自我。
最后,辛弃疾通过对建康的描写,揭示了他对政治沉沦的担忧。
他写道:“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表达了他对当时朝政腐败、兵荒马乱的失望之情。
这种关切和担忧,在读者心中激起共鸣,也引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其独特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他通过对景物、思乡之情和时代困境的描摹,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后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诗歌作品,描绘了诗人游历建康,在赏心亭观赏美景的心境和感受。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调和精巧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的和谐统一。
读后让我感受到了美景与内心情感的相互映衬,引发了对生活与艺术的思考。
诗中的第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建康秋日的壮丽景色。
落霞与孤鹜的飞翔在空中交织,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而秋水则延伸至天空,天空与水面一色,构成了一个宏伟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景色给人以壮丽与恢弘之感,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第二句“江上往来人,但爱夜船听雨”则将目光转向了人情世故。
诗人通过描绘江上来往的人们,表达了他们繁忙而忧虑的心情。
然而,诗人却不愿为工作繁忙所困扰,他只愿意在夜晚乘船听雨。
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论在忙碌的生活之中,还是在自然景色之间,都能够为人们带来一种安慰与慰藉。
接下来的几句“致仕之间心似水,人间自古有情痴”更是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他将自己的退隐生涯与心似水做了类比,表达了对宁静内心的向往。
这里的心似水,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宁和,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然水景的喜爱和追求。
而后一句“人间自古有情痴”,则表明了情感是人类天生的追求。
无论是对自然的疯狂,还是对别人真挚的情感,这些都是人类内心漫长而永恒的追求。
最后一句“此恨何时已,定结双鱼之尾”意味深长。
诗人将对美景与内心的喜爱视为一种思念,表示了他怀揣着这份爱,不愿结束。
双鱼之尾的象征意义丰富,表明了诗人与美景相依相伴的渴望。
这是一种情感的距离感,在时间之中,却无法抵消。
通过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我不仅欣赏到了杜牧的精湛才华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深刻体会了文学艺术给人带来的思考与感悟。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描绘人情世故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摘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描绘建康城景致的诗歌,通过细致描写景色和诗人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诗中描绘了山水秀丽、花木葱茏的建康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在观赏景色的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比喻人生境界,反映出对世界的精神追求和深刻思考。
诗人借景点青山绿水,抒发心中情怀,启发人们反思人生境界和人生意义。
通过这首诗歌,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世界的热爱与理解,从而启发人们对人生境界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细致描写景色及诗人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启发人们反思人生境界和人生意义。
【关键词】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描写景色、细致生动、建康城景致、诗人感慨才情之美、诗人对世界的看法、人生境界、比喻、结论、独特理解、启发、反思、人生意义。
1. 引言1.1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这首诗描绘了水城建康的美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感慨与思考。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细致入微地描绘建康城的景致,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精湛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引人深思。
2. 正文2.1 描写景色细致生动描写景色细致生动,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诗中描绘了登上赏心亭后所见的壮丽景色,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中描述的“白波横出天地间,青极一时遥接天”一句,描绘了江水波涛汹涌的场景,让人仿佛感受到江水的气势和力量。
而“水纹千嶂屏风翠,峭壁金龙飞不前”一句,则展现了江水周围的山峦和峭壁,以及缥缈的云雾,给人一种神秘而壮美的感觉。
诗人在描写景色时,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使得整个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写作者在登上赏心
亭的时候对江南美景的赞赏。
本篇诗意境清新脱俗,风景描写细腻入微,表现出诗人对江
南自然景致的深情追溯与细腻的感受,也表达了对桃花源一样的完美境地的向往和憧憬。
诗中,王之涣先以“宿泊东楼梦尽,故园无此声”开头,首先写出诗人外出漂泊,长
期离开故乡所感到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童年和旧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人透过“梦”这一形象的表现手法,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也为后面的江南风景的赞美做了铺垫。
在描述江南风光时,王之涣独具巧思,以“引楼流水听秋声,半入江风半入云”来形
容赏心亭的位置优越,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听到江南山水的美好音乐和呼唤自己的声音。
随后,诗中描述了许多的景致:蜃楼、茂林修竹、千峰竞秀,似蒲似菡、似雪似霜的牡丹花,以及田间的乡间小径、对岸的渔翁和孤舟等等。
这些景色千奇百怪,就像给人一个完美的
画面,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撼。
诗中最后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人清
晰地感受到诗人对这片美景的留恋和惋惜,也表现出他对于逝去的光阴和未来的迷茫。
这
种留恋和迷茫,不仅仅体现于诗人的品格与人格之中,也在表现出一种浓浓的情感,表示
了作者对于人生的顾虑和不安。
总之,“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歌,描绘的是王之涣将自己激情洒落于静谧的自然世界
之中,感受世事无常的深刻哲理,并通过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江南风光神韵,展
示出作者对于完美境地的向往和憧憬。
本篇诗意境清新脱俗,韵味深厚,语言华丽流畅,
值得我们多加品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后所看到的美景和心情。
诗中以“登”建康赏心亭为背景,通过描述亭上的景色、诗人的心境,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丽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中通过“水满江南”这一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水满江南,意味着江南的江水丰盈,生态环境优越。
这一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诗中的“建康赏心亭”,一座历史悠久的名胜古址,是白居易登上这里后所看到美景的见证。
亭内描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园林美景,如“红墙黄瓦”、“绿水环绕”,以及“鸟语花香”等,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热爱。
诗中的“登建康赏心亭”这一描写,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美景的渴望。
通过登上这个亭子,诗人可以将美景摄入眼底,并将其与内心深处的情感联系起来,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豁达和自信。
白居易的《水龙吟》通过描绘建康赏心亭上的美景和诗人的心境,展现了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建康赏心亭登高欣赏美景的情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逝去的事物的思念之情。
下面将为您带来该词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钗头凤斜却羞见,野蛮王孙恣情非。
神仙偷入凡人境,世事如棋牌九骰。
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首先以“落魄江湖载酒行”描写了作者的行踪,给人一种游历江湖的形象。
接着,作者以“楚腰纤细掌中轻”表达了对楚女子的赞美,以青春美丽的形象衬托出忧郁的江湖身世。
接下来的两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道出了作者对过去高昌迷离青楼生涯的思念。
十年短暂的经历在作者的记忆中却成为了一场长久的梦,同时青楼的名声也带着一丝薄幸。
词的下半部分,“钗头凤斜却羞见,野蛮王孙恣情非”,描绘了作者登上赏心亭后遇见另一位女子,这位女子在礼仪上可能没有楚女子那般规矩,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气息。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感到有些羞涩。
最后两句“神仙偷入凡人境,世事如棋牌九骰”,以超脱的角度反思了世事的无常。
神仙偷渡凡人的境界,生活中的种种似乎就像是一场棋牌游戏,各种巧合和起伏已经让人难以分辨真相。
辛弃疾以婉转细腻的词语,描绘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通过读者的阅读与体会,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凄凉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成为辛弃疾不朽的作品之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该诗赏析,希望你喜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上片大段是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意思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也就是苏轼《念奴娇》词中“大江东去”的大江。
“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意思说,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
“玉簪螺髻”一句中的“玉簪”,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螺髻”,指古代妇女一种螺旋形发髻。
韩愈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诗句(篸即簪)。
“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
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
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文诗歌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1)建康:今江苏南京。
(2)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3)遥岑:岑,音én。
远山。
(4)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ì。
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5)断鸿:失群的孤雁。
(6)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7)了:音liǎ。
(8)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后的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9)季鹰:张翰,字季鹰。
(10)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刘郎,刘备。
才气,胸怀、气魄。
(11)流年:流逝的时光。
(12)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3)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14)倩:请托。
读音qìng(15)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16)揾:wèn。
擦拭。
译: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赏析: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了。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
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