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诗歌写作手法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0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0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0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

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

对比对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 作简要赏析。 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 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 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 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 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 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 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 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有层次性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 由远到近或由下而 上等。 上等。 •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 仰视,远眺,近看, 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 百态,变化万千。 百态,变化万千。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 自由。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踏莎行(欧阳修)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 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词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手法诗词写作手法丰富多样,诗人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创造意境、塑造形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词写作手法。

1.赋、比、兴: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直接描写对象,铺陈其事,如杜甫的《春望》。

比:通过比喻来表达情感,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兴:借助其他事物来引发情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或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如月亮常常象征团圆和思念。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更深层的意义,如鸽子可以象征和平。

4.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或情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5.夸张: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现效果,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6.对仗:在诗句中使用平仄、字数、意义等方面的对应,形成韵律美,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7.排比:将同类事物或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言的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8.设问:在诗中提出问题,有时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有时则是自问自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9.反问:用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常常用于强调和表达激动的情感。

10.用典: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增加深度,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11.隐晦:不直接表达意思,而是通过含蓄、曲折的方式来传达情感,如李商隐的《无题》。

12.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13.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王维的《相思》。

14.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诗歌创作效果。

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创作意图,灵活运用这些手法,创作出千变万化的诗歌作品。

古诗 写作手法

古诗 写作手法

古诗写作手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辞藻、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写作手法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写作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文学手法,它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2. 拟人:拟人是指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和行为。

这种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3. 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扩大,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可以使情感更加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4. 用典:用典是指在诗歌中引用古代典籍、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

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其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 双关:双关是指一句词句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品味词句时获得更多乐趣。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6.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7. 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与借景抒情相反的一种手法,指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这些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常常结合使用,共同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通过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之美,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1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2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特征及分类1。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考试必备!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考试必备!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考试必备!今天给大家整理的是: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这些知识初中孩子必须都要牢记,赶紧背起来吧!0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0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0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得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特征及分类1、记叙记叙人物得经历或事情得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得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得值得纪念得往事.与记叙有关得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得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得具体描绘与刻画。

常见得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就是视觉角度;“声”就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与静态;“味”就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得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得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1)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得直接得描写就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得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得就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得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得娇美形态。

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就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得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诗歌中得景物描写,有动态得描写,也有静态得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得《山居秋暝》中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得画面:皎洁得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得松树上,落下斑驳得月影,清澈得泉水在青白得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得响声。

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得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诗歌中常见得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见得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具体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答:诗歌通过刻画云水的逍遥自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形 象,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表现诗人厌倦 世俗、清静无为归隐的思想。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表达方式之描写方法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 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 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 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 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令人回味。
9.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 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0.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 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 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11.互文: 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
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 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又叫虚实相生,就是把抽象的 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 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
二.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 象 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 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 特征。
6.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 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 情。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 来。
7.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 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 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以事代情。
3.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 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 氛。
• 4.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 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 畅。平仄相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 结 构相同,不重复用字,内容相对或 相近。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 、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比喻 夸张 拟人 对比 借代 对偶

修辞手法 设问 反问 双关 互文 通感

比兴 用典 联想 想象 衬托(烘托) 渲染 白描

表现手法
叠字 象征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先抑后扬(先 扬后抑)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 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二.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 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 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 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如: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 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
白描、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等
白描
所谓白描手法,本是一种绘画技巧,即素描,用于文学 上即指文字简洁朴素,不加烘托渲染的描写方法。效果 是简洁、鲜明、传神。
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渲染:正面着意描写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抑扬
有先扬后抑 (欲抑先扬)和先抑后扬(欲 扬先抑)抑扬手法往往能使行文反差强烈、 出人意料,于反差中产生盎然的情趣,于 曲折中增添隽永的意味。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 文帝求贤若渴,这是扬。可是读了后面两 句,才恍然大悟,原来“夜虚席”,不 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这是抑。诗人 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 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作者借“ 原上草”的顽 强抗争,尽情 发出对自然规 律不可抗拒的 感叹。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一般都是选取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描写,读 这类诗我们必须抓住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来看它与 社会生活有什么联系,从中理解其象征意义,从而解读 作者的心志。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首先分析事物的特点,再概括出其 意蕴,然后指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