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写作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诗歌鉴赏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诗歌鉴赏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语文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说理透彻、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委婉含蓄。

语文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突出主题
语文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伏笔、做铺垫、承上启下、前后呼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其创作和鉴赏都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形式、语言、意境等方面。

下面将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首先,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

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音调、停顿等元素的有机组合,而节奏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和词语的重音和轻音所形成的一种韵律感。

通过合理运用韵律和节奏,诗人可以使诗歌在朗诵时更具有韵律美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诗歌的修辞手法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通过比喻和拟人,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此外,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所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和思想境界,而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运用的具体形象和符号。

通过意境和意象的营造,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内在的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诗歌的结构和布局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体裁、韵律、格律等方面,而布局则是指诗歌中各个部分的排列和组合。

通过合理的结构和布局,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整体的美感和艺术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韵律和节奏、修辞手法、意境和意象、结构和布局等多个方面。

这些艺术手法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在美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对诗歌鉴赏有所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之美。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特征及分类1。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诗词鉴赏考核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调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那些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诗歌鉴赏手法—— 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

诗歌鉴赏手法—— 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

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抒情手法
+ 描写手法 + 修辞手法
1、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直接表达对人事物景的爱憎态度 2、间接抒情(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托物言志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与断井颓垣。良 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 《牡丹亭》) 辛弃疾《清玉案•元夕》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 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 玄宗。”(元稹《行宫》)
比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浪淘沙》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李白《将进酒》)
赋予事物人的情态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借助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表达思想 杜牧《赤壁》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 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 女墙来。” 王安石《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 枉杀毛延寿”
对景物、动作、心态的描绘 如细节描写、象征、烘托、衬托、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等
细致的描绘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环节 “凭栏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 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 《秋思》)
“空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 时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民歌 《木兰诗》)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
又叫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自然景物之 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 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戎昱《移家别 湖上亭》)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借助自然界某种具体事物自身特征,表达某 种志向、情感。 王安石《梅花》 周敦颐《爱莲说》 黄巢《菊花》 骆宾王《鹅》
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具体的事物,表示 抽象的事物。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松枝一何劲, 风声一何盛。岂不罹凝霜,松柏有本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 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咏 梅》)
从侧面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轮廓清晰 1、正衬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孤舟蓑笠翁 《江雪》 独钓寒江雪”
在一种意境中描写动态与静态,以静为主, 以动衬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 居秋暝》) “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 若耶溪》)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实 眼前所见之景 虚 想象中的,情感性的 “想的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赠黄几复》)
在叙事中抒发感情 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 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白居易的《秦中吟》
借助景物抒发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 至塞上》)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董颖《江上》)
利用语音的同音,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幽 默寓意深刻。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金圣叹法场联句“莲子心中苦。梨儿腹中酸” 黛玉与宝玉素帕传情:
“ 不写情诗不写词,一方素帕寄相 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 竖也思。”(冯梦龙《山歌》)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构成生动 可感的图像,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 情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