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体育理论课教案
体育教案初中理论教案

体育教案初中理论教案教案名称:初中体育理论教案课时:第1周第1课时教学对象:初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4.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3. 运动锻炼的基本原则4. 运动锻炼的安全注意事项5. 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重要性、锻炼原则等理论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运动锻炼的安全注意事项、良好运动习惯等内容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运动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4. 经验分享法:邀请有运动锻炼经验的学生或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基本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目标,包括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健康责任感、发扬体育精神等。
2. 讲解运动锻炼的基本原则,如适量、定时、有计划等。
3. 讲解运动锻炼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避免运动损伤、合理饮食、适当休息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有关运动锻炼对身心健康积极影响的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运动锻炼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四、经验分享(10分钟)1. 邀请有运动锻炼经验的学生或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
2. 学生就分享内容提问,与分享者进行互动交流。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有关良好运动习惯培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培养良好运动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锻炼的认识和体会。
初中初一体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初一体育教案(优秀10篇)篇一:初中体育教案篇一一、设计理念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了解自己了解同学,培养学生互助、协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二、学习目标1、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2、了解青春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3、了解调节心理问题的途径4、能利用计算机互助、协作、探究性学习5、认真完成教室布置的作业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2、难点:调节心理健康的途径二、教学准备常规学习用具三、教学过程导入:让同桌的两位男同学起立,然后握手拥抱一下,观察学生的表情。
让学生坐下,静看学生几秒钟(使学生疑惑),再让刚握手的其中一位男同学站起来,再让他身边的一位女同学站起来,然后让这两位同学握手,观察情况随机应变。
导出:人际关系敏感(与异性在一起不自在)的心理特征。
从而导出本课题;青春期心理健康。
(一)你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吗?1、健康的概念:(略)心理、身体、社会适应2、青春期的三个阶段(略)结合课本前:(女:10-12或9—12岁,男:12—14或10—13岁)中:(女:13—16岁,男:14—17岁)后:(女:17—23岁,男:18—24岁)3、青春期心理健康特征(p10彩表)(二)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p11彩表)1、让学生看清楚布表格里的内容2、对照表格的内容看看有哪些心理问题正在困扰着你?3、用小纸条写下来(三)调节心理健康的途径1、积极的体育锻炼是调节和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
2、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①自我调节②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咨询的方法。
(四)分组讨论(五)教师总结作业: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咨询的方法。
篇二:初中体育教案篇二1、运动技能:能试做出后滚翻动作,能模仿做出动作全过程2、心理健康:对学习后滚翻感兴趣,乐于重复练习教学重点:团身要紧教学器材:海绵块若干块体操垫教学过程:一、基础性诊断练习1、问题(1):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的设计师把车轮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其他形状?学生:(因为圆形好看、圆形物体滚动的快……)问题(2):同学们让我们先来做个实验,我们拿一块砖头和一只篮球来实验,老师用力把砖头和篮球向前滚去,看看哪一个滚动的远……结果很显然是篮球,大家可以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学生:球形物体滚动时的摩擦力比较小,所以滚得远师:我们在练习后滚翻时一定要使身体团得像球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把动作做好,练习时大家可以好好的体会一下。
初中全部体育理论课教案

初中全部体育理论课教案第一章:体育与健康的关系1.1 学习目标: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1.2 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的定义和内涵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益处科学锻炼的原则和方法1.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主体讲解:讲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示范科学锻炼的方法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第二章:运动生理学基础2.1 学习目标: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2.2 教学内容: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内容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和机制2.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主体讲解:讲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分析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小组讨论:探讨运动生理学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第三章:运动心理学3.1 学习目标:了解运动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掌握运动心理调适的方法理解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2 教学内容:运动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运动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3.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运动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主体讲解:讲解运动心理调适的方法,分析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小组讨论:探讨运动心理学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第四章:运动营养学基础4.1 学习目标:了解运动营养学的定义和内容掌握运动营养的基本原则理解运动营养对运动表现的影响4.2 教学内容:运动营养学的定义和内容运动营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运动营养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和作用4.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运动营养学的定义和内容主体讲解:讲解运动营养的基本原则,分析运动营养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小组讨论:探讨运动营养学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第五章:运动损伤与预防5.1 学习目标:了解运动损伤的类型和原因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学会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5.2 教学内容:运动损伤的类型和原因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和方法运动损伤的处理和康复策略5.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运动损伤的类型和原因主体讲解: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示范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小组讨论:探讨运动损伤与预防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第六章:运动训练原则与方法6.1 学习目标: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掌握运动训练的方法学习如何制定个人运动训练计划6.2 教学内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特定性原则、超负荷原则、重复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运动训练的方法:包括动力性训练、耐力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和综合性训练制定个人运动训练计划的步骤和要点6.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主体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方法,示范制定个人运动训练计划的过程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根据个人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训练原则和方法第七章:运动竞赛与规则7.1 学习目标:了解运动竞赛的组织结构和类型掌握运动竞赛的规则和裁判方法学习运动竞赛的道德规范和公平竞争精神7.2 教学内容:运动竞赛的组织结构和类型:包括业余竞赛和专业竞赛运动竞赛的规则和裁判方法:包括比赛规则、裁判标准和评分方法运动竞赛的道德规范和公平竞争精神:包括诚实守信、尊重对手和公平竞争导入:介绍运动竞赛的组织结构和类型主体讲解:讲解运动竞赛的规则和裁判方法,讨论运动竞赛的道德规范和公平竞争精神第八章:体育与社交8.1 学习目标:理解体育与社交的关系掌握通过体育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学习体育活动中的人际沟通技巧8.2 教学内容:体育与社交的关系:体育活动作为社交场合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体育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包括参与团体运动、加入体育俱乐部和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中的人际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合作和冲突解决8.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体育与社交的关系主体讲解:讲解通过体育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示范体育活动中的人际沟通技巧第九章:体育与生活方式9.1 学习目标:理解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学习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和要求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体育活动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设定目标和制定计划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和要求:包括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动9.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主体讲解:讲解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分析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和要求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第十章:未来体育发展趋势10.1 学习目标:理解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变化掌握新兴体育项目的特点和魅力学习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10.2 教学内容: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变化:包括体育活动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科技化新兴体育项目的特点和魅力:包括极限运动、电子竞技和户外运动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包括体育用品产业、体育服务业和体育营销市场10.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变化主体讲解:讲解新兴体育项目的特点和魅力,分析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小组讨论:探讨未来体育发展的前景和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涉及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运动生理学基础、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基础以及运动损伤与预防。
体育理论课教案

体育理论课教案教案标题:体育理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育理论课的定义和目的。
2.了解体育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
3.掌握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4.培养学生对体育理论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体育理论课的定义和目的。
2.体育理论课的基本内容。
3.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4.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将体育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
2.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体育理论知识。
4.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讲解体育理论课的定义和目的:讲解体育理论课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体育理论。
3.介绍体育理论课的基本内容:介绍体育理论课的基本科目,如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训练理论等。
4.讲解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讲解常用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
5.讲解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讲解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如何做好笔记、如何进行归纳总结等。
6.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体育理论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7.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体育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8.讲解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讲解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理论课对实践课的指导作用。
9.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等。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或拓展阅读。
体育初中理论教案范文

体育初中理论教案范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体育设施和器材,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3.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4. 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正确使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2. 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解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如超量恢复、适应性原理等,以及常用的锻炼方法,如有氧运动、无氧运动等。
3. 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介绍运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变化。
4.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如热身、拉伸、正确的运动姿势等,以及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
5. 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正确使用:介绍常见体育设施和器材的使用方法,如跑步机、哑铃、跳绳等,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运动装备。
6. 实践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体育锻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方法、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内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的运动姿势和动作,引导学生模仿。
3. 实践法:学生实际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锻炼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锻炼习惯的养成。
2. 学生对体育锻炼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知识和体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体育锻炼基本原理和方法、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等教材。
初中体育教案体育教案-理论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初中体育教案-体育教案-理论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运动损伤的基本能力。
3. 提高学生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2. 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3.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4. 运动损伤的康复与恢复5. 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损伤的类型、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损伤的概念及其危害。
2. 讲解:讲解运动损伤的类型、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3. 示范:展示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如挫伤、扭伤、拉伤等。
4.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模拟运动损伤场景,学会正确处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运动损伤概念、类型和原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运动损伤处理方法的熟练程度。
3. 学生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法:讲解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及康复方法。
2. 采用示范法:展示正确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步骤。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处理运动损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及教学素材。
2. 医疗急救包、示范道具等。
3. 宽敞的教室或体育场地。
4. 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2. 注重学生的安全,避免在实践环节中发生意外伤害。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九、课后反思与拓展1. 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运动损伤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
初中体育理论知识讲解教案

初中体育理论知识讲解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
教学内容:1. 体育基础知识:体育的概念、功能、分类和运动项目简介。
2.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运动营养和运动损伤。
3. 运动心理学知识: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运动动机和运动兴趣。
4. 运动规则和裁判法:了解各类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体育的概念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体育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体育的理解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历。
二、基本部分(3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生理学知识,包括运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运动营养和运动损伤。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运动营养和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
3. 教师讲解运动心理学知识,包括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运动动机和运动兴趣。
4. 学生分享自己的运动动机和运动兴趣,讨论如何保持运动热情。
5. 教师介绍各类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学生参与互动问答。
三、实践部分(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体育活动,实践所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3. 学生相互评价,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四、结束部分(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体育的热爱。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定个人体育锻炼计划。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
3. 学生体育素养提高程度: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跟踪,评价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进步。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体育理论课教案

初中体育理论课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价值。
2. 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
4.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体育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价值2. 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3. 团队协作精神和体育道德4. 体育意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价值;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2. 教学难点: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团队协作精神和体育道德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价值;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2. 示范法:展示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体育锻炼的过程,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体育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提高体育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体育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价值;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3. 示范:展示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巧。
4. 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体育锻炼的过程,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体育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提高体育意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环节,评估学生对体育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价值,以及体育锻炼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包括动作的正确性、团队协作能力和体育道德的体现。
4.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体育锻炼计划的理解和执行情况,以及分享时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教案第一课: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要求第二课人体与运动第三课体育与身体形态第四课:体育运动系统第五课:中学生急救基础知识(一)第六课:中学生急救基础知识(二)第七课:青少年主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第八课:青少年主要传染病及其预防(二)——如何预防与治疗流行性感冒第九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第一课: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要求教学目标:1、了解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任务2、知道上体育课要求教学重点:了解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任务,知道上体育课要求教学难点:了解体育课的目的与要求教具:投影,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老师自我介绍,明确初中生与小学生,初中体育与小学体育的一些区别二、体育课须知1明确体育课的目标、任务,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因病不能上课时,要向老师请假;2课前要按教师要求,做好上课地点清扫和器材布置工作。
要做到轻放摆设整齐;3上课衣履按学校统一规定,不带金属硬物;4上课铃响迅速到指定地点(一般情况是11班前面的篮球场)站好队,体育委员要检查出勤率,准时向老师报告;5要勤学苦练,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完成操练任务。
并认真听取老师指导与帮助。
6在练习中不得随意做其他动作,不得任意升降和移动器材。
7在练习时小组长要认真负责,做好组织和保护帮助工作,轮换时要站好队跑步换组。
8课后按教师要求收好器材,并认真完成课外作业。
9 一切行动听指挥,跑步、练习要注意安全。
跑步过程中不能说话,不能推搡,如发生受伤意外,及时向老师报告三、初中体育目的概念: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2、举例说明:2010广州亚运会,运动员。
四、初中体育任务概念①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②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③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体育作风。
2、举例说明;现代一些体育明星的成长史,如姚明,林丹,刘翔等五、学生上了初中有什么想法和意见,推荐一位体育委员。
六、小结。
第二课人体与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
2、通过典型事例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骨骼、关节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教学难点:骨骼、关节、肌肉如何相互协调完成运动过程。
教具:人体骨骼、肌肉模型及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既然提到运动,那么我们就需要研究一下人体的运动系统。
通过提问人体的运动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入本课。
[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和提问与小组讨论]二、授课:[总结学生的讨论,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认识骨骼和关节[投影出示全身骨骼图片]提问学生人体骨骼由多少块构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人体骨骼、肌肉模型简单介绍人体的骨骼。
介绍关节:球窝关节(肩关节)滑车关节(肘关节)平面关节(脊椎)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是微动关节。
(2)、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图片和肌肉类型图片] 肌肉分成三大类: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平滑肌(食道,胃壁)心肌(心脏)具有律动性重点讲解骨骼肌:人体是很很复杂的即使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也要很多肌肉协调配合完成。
因此在运动生理学中我们又将肌肉分成这样几类:原动肌(使骨骼产生运动的一块或一组肌肉)对抗肌(在同一动作中与原动肌起相反作用的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固定肌(了解)中和肌(了解)用屈肘动作来具体讲解原动肌与对抗肌。
当我们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而肱三头肌舒张。
他们正好是一对作用相反的肌肉组。
所以,这时我们就将肱二头肌称为本动作的原动肌,而肱三头肌就称为对抗肌。
(3)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上臂结构解剖运动图]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4)小结:A我们说心肌有律动性,假设心肌每分钟跳60次,我们算一下它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能跳动多少次?并说说它的重要性!B踢足球时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第三课体育与身体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的身体形态,并对自己的身体形态进行简单评价。
2、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3、掌握促进身体形态的体育锻炼方法以及在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参照形态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
首先引导同学们观看健美运动员健硕的肌肉以及体现力与美的身体形态,观看篮球运动员普遍拥有的高大雄健的体魄;模特和体操运动员的体形之后。
向大家提出问题:你希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形吗?毫无疑问,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美的身体形态。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了解身体形态。
(继续提起学生的兴趣)正确的身体形态:体态无时不存在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优雅的体态是人有教养,充满自信的完美表达。
美好的体态,使你气质高雅、年轻,身上的衣服显得更漂亮;善于用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你会受益匪浅。
站姿: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分开,脸上带有自信,有挺拔的感觉。
坐姿:腿保持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膝并拢,手可以放在中间或两边;跷腿时,两腿并拢。
行姿: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放在身体两边,轻摆动,轻步伐,不能拖泥带水。
蹲姿:屈膝,并拢,臀部向下,上体保持正直。
下面我们学习有关《体育与身体形态》的知识二、新授:1、了解自已的身体形态A. 身体形态的定义;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
阅读第四页到第五页的身体形态部分,。
掌握克托莱指数的计算方法B. 克托莱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克托莱指数=体重(kg)÷身高(cm)×1000;同学们在阅读完之后,可以依据自已的实际情况求出自已的克托莱指数并和第五页的有关全国均值进行对比。
C. 描述身体形态的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和坐高;D.学生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评价:分组、讨论和评价(10—12人一组,各小组对身体形态进行讨论和评价,并写出两条促进身体形态发展的锻炼方法。
并在课堂上进行全班同学交流,老师点评指导)。
2、掌握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A.初中阶段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1)身高的增长。
(2)体重的增长。
(3)胸围的增长。
B. 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育影响的原因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骨细胞生长更旺盛,并能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坚实,可使软骨的细胞正常增殖,促进骨骼的生长速度,从而使身体长高。
体育活动加速了新陈代谢,使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肌肉变得粗状、结实发达有力。
3、初中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在形体练习中要注意A.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站、行、跑、跳的身体姿势;(通过体育锻炼使人做出来的动作更加灵活、协调、舒展、大方)B. 使学生明白在形体练习中不宜做过重的负重练习;C.在练习中要变换体位,使形体均衡发展;注意养成正确身体姿势和全面发展。
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身体形态?2、你的身体形态和全国均值相比如何?3、为什么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4、形体练习中就注意的事项有哪几方面?第四课:体育运动系统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到内脏器官的构造功能积极健康的标准,常见疾病以及保健。
教学重点:疾病及保健教学难点:内脏结构教具:投影,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NBA篮球比赛片段欣赏(图片展示——体育与健康,力与美)二、新授:1、构造与功能1)、骨骼和肌肉群让学生边听讲解边在自己的身体上触摸相关肌肉标志骨骼标本2)、功能;⑴支持作用⑵保护作用⑶运动作用3)、运动系统发育男女生的差异2、运动系统健康的标志1)、主观标志(自我感觉标志)2)、客观指标(图表出示)3、常见疾病与健康的维护1)、骨折教授学生三角巾、绷带使用基本方法,手臂骨折的固定方法(1)绷带的使用方法①环形法。
通常用于包扎手腕部及粗细大致相等的部位,②螺旋形法。
③螺旋反折法。
多用于前臂、大小腿。
④蛇形法。
多用于夹板之间的固定。
⑤8字形法。
多用于肩、髂、膝、髁等处的包扎。
⑥回返法。
该法多用于头和断肢端。
(2)三角巾的使用方法将长宽约1米的布(或衣服)沿对角线剪开即成两块大三角巾。
①面部包扎法。
②头部包扎法。
③腹部包扎法。
④手部包扎法。
⑤足部包扎法。
2)、脊柱侧弯4、健康维护原则1)、注意合理饮食2)、坚持运动适度:举例说明3)、注意良好的体态站、行、坐、卧五、小结第五课:中学生急救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急救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急救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心肺复苏术教具:投影,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人人与“急救”有关,因为谁都难免分发生一些危急情况,甚至意外伤害。
即使自己未受到病痛伤害,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在旅游出差的路上,有时也会遇到紧张突愕的场面,需要你伸出援助的手。
所以,学点急救知识实在是件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二、新授1、急救从家庭开始美国每次年约有70万人死于心脏病急症,其中1/2是死于“医院外”,即在病人家中和送往医院的途中。
根据北京急救中心1990年1月至1994年6月共四年半的时间内大量日常统计资料,88%的猝死发生在家庭。
对猝死的年龄分析表明,50~59岁这个年龄组占的比例最高。
一些其他的意外,诸如吃错了药,食物中毒,煤气中毒,小儿气管异物,老人噎食等,家庭也是最常见的发病环境。
因此,急救的“第一现场”是家庭。
做好家庭急救,对于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让生命重现辉煌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病例中,约有1/2以上是死于发病一小时内。
究其原因是发生了严重的合并症。
所谓“第一目击者”就是病人身旁、周围的人,就是广大的民众。
平时积极提高民众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一旦发生意外,如能在现场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病人就能及时得到周围人们的有效的救治。
3、急救电话——救护第一步。
急救电话是急救通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急救通讯系统是急救反应的中枢,应急工作的前哨。
它负责急救信息的接收、传送、应召、指挥与协调等联络工作,使医院外和医院内急救工作各环节协调紧密结合,迅速反应,运行无阻。
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和成批伤病员时,急救通讯系统成为国家、城市、地区和医疗急救指挥联络系统。
“120”——中国的急救电话号码呼救电话讲什么:语言必须精练、准确,重要的一定要讲清楚,无关的话不讲,以免耽误时间。
电话中一般要讲清以下几点:(1) 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2) 目前最危急的状况,如神志不清、昏倒在地、心前区剧痛、大出血、呼吸困难等发病的时间、过程、用药情况,以及过去的病史与本次发病有关的部分;(3) 病人家庭或发病现场报道场的详细地址和电话号码,以及等候救护车的确切地点,最好是在有明显醒目标志处;(4) 意外灾害事故还需说明伤害性质、受伤人数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