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父亲的叮嘱

语文教案:父亲的叮嘱

语文教案:父亲的叮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父亲叮嘱的原因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会从课文细节中感受父亲的关爱和教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2)懂得珍惜家人之间的关爱,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父亲的关爱和教导。

2. 教学难点:(1)理解父亲叮嘱的原因和意义。

(2)培养学生从课文细节中感受父亲的关爱和教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说出父亲的叮嘱是什么。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造句。

4. 感悟父亲的关爱(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细节中,感受父亲的关爱和教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回报父母的关爱。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父亲的叮嘱,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情景,展示父亲的教育意义。

2. 作文练习:以“父亲的叮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父亲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生字词抄写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八、课程资源1. 课文原文。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父亲的叮嘱》教学教案(精品)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父亲的叮嘱》教学教案(精品)

四年级上册语文《父亲的叮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积累描写“笑”的词语。

2.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的含义。

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3.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重点难点: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积累描写“笑”的词语。

2.在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的含义。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叮嘱”什么意思?平时谁经常叮嘱你?叮嘱你什么?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叮嘱什么?为什么要叮嘱?)
二、初读课文。

1.检查课文朗读,指名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2.交流。

答案:杨桃、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哈哈大笑、给予肯定
三、研读课文。

1.父亲的叮嘱是什么?在文中用“----”划出来。

指名回答。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


齐读这句话。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引读课文第一小节。

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在什么时候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画杨桃的时候,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最后,老师在教育其他学生的时候,父亲的叮嘱让我选择了实事求是。

3.齐读课文。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及答案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及答案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及答案阅读理解是一门需要特别花心思的一道重题,不仅考验我们的阅读能力,也考验我们的审题以及分析能力。

那么下面就跟小编来练习阅读这篇文章吧。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徐德新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

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父亲的叮嘱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父亲的叮嘱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父亲的叮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朗读、理解课文《父亲的叮嘱》。

(2)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感恩,珍惜生活中父母的爱。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3.学习策略:(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参加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理解课文《父亲的叮嘱》。

(2)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参加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前导入法、讨论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访问: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如何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的。

(2)出示图片:“父亲的叮嘱”,请学生谈谈这张图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场景,引出新课《父亲的叮嘱》。

2.新课呈现(1)教师朗读全文,并带领学生理解。

语速适宜,情感真挚,读出文字的感情色彩和语音语调的感染力,以达到学生感受、理解和吸收。

(2)学生课内朗读,注意语调、节奏、声音等方面的表现。

3.学习策略(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话,进行阅读、理解并分析。

最后请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2)个人思考:请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孩子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父母更加放心?”4.巩固提高(1)正确理解全文,逐条分析,加深阅读理解。

(2)小结课文主旨、内容和感受。

(3)情感体验、自我感悟、学习体会。

六、学生作业1.课后复述全文。

2.思考并回答问题:“父母的爱是什么?怎样才能回报父母的爱呢?”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去深入讨论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也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去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提高了思考和表达能力。

关于父亲的叮嘱教案

关于父亲的叮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父亲的叮嘱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亲的叮嘱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父母的心意。

3.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父母的关爱。

教学重点:1. 父亲叮嘱的意义和价值。

2. 学会倾听和理解父母的心意。

3. 感恩和珍惜父母的关爱。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父亲的叮嘱是出于关爱。

2.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父母的心意。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展示一组关于父母关爱子女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父母的关爱。

2. 讲解父亲的叮嘱(10分钟)讲解父亲叮嘱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明白父亲的叮嘱是出于关爱和期望。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叮嘱。

3. 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父亲的叮嘱,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情景剧表演(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表演一个关于父亲叮嘱的情景剧。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的叮嘱,并学会倾听和理解父母的心意。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父母的关爱。

三、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叮嘱的作文,要求写出自己对父亲叮嘱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学生对父亲叮嘱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学会了倾听和理解父母的心意。

五、板书设计父亲的叮嘱关爱期望理解感恩六、教学准备1. 准备关于父母关爱子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3. 准备情景剧表演的剧本和道具。

4. 准备作业布置的作文要求和评价标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父亲的叮嘱,以及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类似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父亲的叮嘱》教学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父亲的叮嘱》教学教案

钻研教材细读文本——《父亲的叮嘱》教学案例(蒋玉玲)一.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

本节课我试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通过反复阅读、解读,让学生有所体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的蕴涵。

二.情景:学习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

在课一开始我就亲切地问:“同学们,生活中父母是否常在你耳边唠叨?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爸爸最爱对我说过马路时宁等三分钟,不抢一秒。

”、“妈妈最爱叮咛我不懂就问,不能装懂。

上课认真,不开小差”、“爸爸最爱说勤能补拙”、“妈妈最爱说叮嘱我吃亏就是占便宜”……老师在与学生轻松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阅读话题,即文中“父亲的叮嘱”是什么?有怎样的故事?这无疑也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中,有学生自读入手,从不加字、不漏字、读准字音为起点目标。

在此基础上安排增加提示语的联系,如“嘻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一个同学哈哈大笑地说。

又如:找出人物神态变化的词语。

这些都帮助学生走近角色,借助文本这一载体,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个性化地朗读便水到渠成。

三.分析:《父亲的叮嘱》是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父亲教导“我”根据自己看到的东西,如实作画。

一次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教育了同学之后使我对父亲的教诲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第一部分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

第二部分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看杨桃时的不同情景。

“我”看杨桃时,按照父亲的教诲在自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看杨桃,并实事求是地画成了像五角星的形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父亲的叮嘱》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父亲的叮嘱》教案、教学设计
a.解释下列词语:叮嘱、牵挂、承担、勇敢。
b.根据课文内容,简述父亲对孩子的叮嘱。
c.仿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课文的主旨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学会关爱家人、感恩父母的重要性。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父亲的叮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父亲的叮嘱》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认识并学会使用本课的生词、短语和成语。同时,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感受力,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锻炼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课文中的父亲是如何关爱孩子的?
b.你在生活中经历过类似的叮嘱吗?请举例说明。
c.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我们要学会感恩和回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通过学习《父亲的叮嘱》,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培养他们尊敬父母、热爱家庭的情感。同时,通过课文中的故事,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会珍惜友谊,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
2.价值观方面: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亲情、友情的重要性,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要有责任心,勇于担当,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案:父亲的叮嘱

语文教案:父亲的叮嘱

语文教案:父亲的叮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父亲的叮嘱背后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剖析父亲的叮嘱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2. 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感悟亲情的珍贵,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将课文中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2. 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懂得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父亲的叮嘱》2.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亲的叮嘱》的作者及背景。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并在小组内分享。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2.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的家庭生活,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深入剖析(15分钟)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叮嘱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写下自己对家庭、对亲人的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珍惜亲情。

2. 学生就本次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思考,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对家庭的珍惜,如何与家人更好地沟通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及提出的观点。

3. 学生个人反思的深度及对家庭的感悟。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家庭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针对案例,结合自己的感悟,讨论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七、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请大家分角色朗读第4、5段,一生旁白,男生父亲,女生买主。父亲要把委屈求全的感觉读出来,买主要把傲慢无礼的感觉读出来。
8、第6段也是一个典型细节描写的段落,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把你感受到的情感读进去。提问:为什么父亲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生气、情绪激动)
9、从“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创见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你读出了什么?(明确:①心疼儿子,保护孩子自尊②不想捡被扔在地上的钱,却又不得不捡的委曲求全③受了屈辱而内心痛苦。)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看一下父亲为何要叮嘱?叮嘱了什么?儿子的态度?
3、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起因(1——3):父亲为我卖柴凑竞赛费。
经过(4——6):父亲雪天卖柴受侮辱。
结果(7-11):父亲送我去学校的路上给我叮嘱。
2、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因为要为我凑竞赛费去卖柴遭到羞辱,叮嘱我好好学习,将来要做会赏析环境描写
教学目标
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
结合上下文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好处,能够感知其作用
课 型
阅读理解
学生现状
不能准确判断景物描写的作用
授课内容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第一课时
1、导入
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坐在这里读书?有没有人是因为要完成父母的梦想?或者说是父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移植到了你的身上?
例:父亲走得很快,我能感到他越来越吃力。
父亲走得很快,但步履却越来越沉重。
6、第4、5、段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的地方,词语的表现力很强,比如:”瞟”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买主轻蔑的样子。请在这些段落中找出你认为同样具备优秀表现力的词语来。(如:①“小心翼翼”用得好,它写出了父亲委曲求全的样子;②“摸”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买主不甘情愿的心理;③“抓”、“扔”、“丢”字用得好,它们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买主给父亲钱时充满了不满、鄙夷和不耐烦,刻画了一个傲慢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4、第3段说:“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作者在这里一笔交待了场景的转换,他说“不知不觉”,但事实上挑担子的是父亲,那么早上路,从天刚蒙蒙亮到天渐渐亮了,父亲累吗?你从哪读出来的?(累,第4段说“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5、将第4段“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换个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一路上,那位老总将车子开得很慢,四下里打量着什么。朋友正纳闷时,老总停下车子,拿了打包的食物,下车走到一位乞丐跟前,双手将那包食物递给乞丐。朋友看到那位老总双手递食物给乞丐的一刹那,差一点就热泪奔流。
●尊重无关乎贫贱,而应该是内化于你的行动之中,又彰显了你的人格与修养的魅力所在。它本身是人内心的选择,是人自我精神层面的需要,就是一个关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命题。而外界,外部,你所遇见的人,是贫还是富,都不应该成为影响你的决定的因素,相反,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恰恰彰显了你的人格与内心。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
四、精读研讨
1、请同学朗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的插叙有什么好处?(补充交待了父亲卖柴的原因,为下文父亲受辱做铺垫。)
2、第二段父亲嘀咕:”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他为什么这么说?是焦虑吗?是抱怨吗?还是其他?(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在提醒儿子钱来之不易,要珍惜学习。)
3、请同学朗读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为什么作者说:“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家庭的艰辛、父亲的辛劳带给我的酸涩感)
七、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学管主管:_________ 教学主管:_________ 校区总监:_________
13、那么你觉得这位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结合课后练习题3。)①砍柴卖柴为孩子挣学费,吃苦耐劳。②为了孩子,哀求买主,表现坚忍。③面对鄙薄,弯腰捡钱,委曲求全。④推己及人,教子有方。)
五、写作手法
1、插叙故事,交待起因。
2、人物描写,刻画性格。
3、环境描写,营造气氛,烘托形象。
六、延伸与拓展
1、关于尊重的内涵:
10、正是因为这种痛苦的、屈辱的经历,所以父亲对儿子作了叮嘱,他叮嘱的内容是什么?
(①好好读书,考上大学②将来有钱了,也要学会不分贵贱,尊重他人。)
11、你是否同意父亲的看法?(正方:知识改变命运 反方:行行出状元)
12、景物描写贯穿这篇文章的始终,没有这些景物描写,这篇文章仍然是流畅和通顺的,那么景物描写的好处是什么呢?说说你的看法。(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烘托父亲的形象。③营造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一位朋友与一位台商老总谈业务,午餐时在酒店点了菜品,该老总指着雅座中的酒水说:“请随意饮用,我们不劝酒。”朋友知道很多南方商人商务会餐时绝不饮酒,也客随主便,草草用饭。
席间酒店服务生端来一道特色菜,那位老总礼貌地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菜了。”服务生解释说这道菜是酒店免费赠送的,那老总依然微笑回答说:“免费的我们也不需要,因为吃不了,浪费。”饭毕,老总将吃剩下的菜打了包,驱车载着朋友出了酒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