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三首音乐会练习曲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三首之三《叹息大海》

李斯特⾳乐会练习曲三⾸之三《叹息⼤海》弗朗兹·李斯特(Ferenc Liszt,1811~1886),浪漫主义⾳乐⼤师,以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乐活动家等多重⾝份活跃于19世纪的欧洲乐坛,是匈⽛利最具影响⼒的⾳乐家。
他的创作思想与实践具有原创性与预见性,⾸创“交响诗”这⼀⾳乐体裁,对标题⾳乐的发展可谓居功厥伟。
同样,作为⼀位技术⾼超的钢琴演奏家,李斯特通过⼤胆尝试,创作了许多独具个⼈艺术风格的钢琴作品,并在演奏中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到了极致,极⼤拓宽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因⽽获得“钢琴之王”的美誉。
练习曲是作曲家们专为练习某⼀乐器演奏技巧⽽创作的乐曲,这种形式在19世纪中叶随着李斯特、肖邦等⼤师的出现,创作达到空前繁荣。
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主要包括12⾸超级技巧练习曲、19⾸匈⽛利狂想曲、3⾸⾳乐会练习曲、两⾸⾼级⾳乐会练习曲、6⾸帕格尼尼⼤练习曲。
⼤量的“华彩乐段”,⾼超的演奏技巧,变化多样的调式调性,优美的旋律等特点都可以在李斯特的练习曲中体现出来。
可以说,他的创作将练习曲的艺术价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度。
创作于1848⾄1850年间的三⾸⾳乐会练习曲:《悲歌》、《轻盈》、《叹息》(⼜译《⼤海》)深受作曲家和钢琴家们的热爱。
明确的练习⽬的,⾼难度的演奏技巧,鲜明的⾳乐形象,优美的旋律是⾳乐会练习曲的特点。
热衷于炫技的李斯特所创作的⾳乐会练习曲,以绚丽的技巧,创新的⾳乐织体,多变的和声效果,优美的⾳乐旋律给⼈们⼀种强烈的震撼效果。
其中第三⾸《叹息》⼜名《⼤海》,是这组练习曲中最著名的⼀⾸,深受钢琴演奏者及爱好者所喜爱。
但这部作品却以抒情见长,旋律极富歌唱性。
全曲⾄始致终的分解琶⾳有如起伏翻腾的波涛,仿若是内⼼⼀声声悲伤的叹息,深情叙说着诗意的浪漫。
⼀、曲式结构《叹息》是⼀⾸三部式的练习曲,曲式结构图如下:此练习曲的第A部分为⼀段式曲式,主调式是降D⼤调,整体上是⼀种“起承转合”式的结构。
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

小节 1- 11- 27- 34- 41- 49- 53- 60- 66- 75- 86数 10 26 33 40 48 52 59 65 74 85 99
调性
f
f-bA
bA-E
E-fb-f
f
f-bA bA-E E-bA bA-f
f
f
这首曲子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变奏,其中包括:三连音、六 度音程、半音阶、分解和弦等,曲子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调,总共进行了十次变 奏,其间在经过无数次变奏时,不仅调式调性发生了变化,乐曲的 音乐情绪也随之上下起伏。
◎ 音乐探索
黄河之声 2018年第6期 总第507期
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
李 琴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0)
摘 要:练习曲作为钢琴作品中特殊的一类,有种种不同的题材和内容,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为乐器演奏 的技术训练而写的乐曲,在技术上具有特定的训练目的,它比较倾向于技术性;而另外一种则为音乐会练习曲,在 前者的基础上派生而来,将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性巧妙的融为一体,使之逐渐演变发展为一种炫技性的艺术作品而在 音乐会上演奏。作为最具有炫技特点的二十三首钢琴练习曲,李斯特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这些练习曲的特点,其中 《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二《轻盈》是李斯特最精美的音乐会练习曲之一。在李斯特的钢琴创作中,无处不彰显着 他个性化的风格。 关键词:练习曲;技术性;色彩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演奏要点分析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演奏要点分析李斯特的钢琴演奏是多样化的:既有雷鸣般的辉煌响亮,又有喷泉般的玲珑剔透、轻盈敏感;既有完全属于钢琴化的音响展示,又有管弦乐队多层次的交响性效果。
音乐会练习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作品,而《轻盈》又是音乐会练习曲的典型之作。
因此,要弹好这首作品,首先要掌握好其精湛的演奏技巧。
1.引子引子部分的演奏風格为A capriccio随想的,由六句单音旋律半音的形式上行进入,犹如随风飞舞的落叶,带有摇曳的感觉,富有想象力。
开头要演奏出上行疑问式的音调,既要注意乐句内部的渐强,也要处理好每一句之间的渐强,表现出摇曳的感觉,仿佛一浪接着一浪,并随着左手的进入,慢慢加快语气的重复。
到第8小节,变为徘徊式半音下行,由强到弱,逐渐平静下来,落在自由延长记号上。
演奏的时候,要把握好指尖的控制力,既要奏出优美静谧的音色,也要同时注意远近距离感的变化,等待主题的出现。
2.变奏一三连音以接近小快板的速度,很弱的力度下飘出,逐渐打破引子的静谧。
在这一段,从第11小节开始,三连音要有四三拍的律动,柔和而均匀地演奏,左手每一小节的音头,力度可稍果断一些,不可每一组三连音都强调音头,以表现出乐句的连续与持续感。
16至17小节的四个小连线,在每一句中,单音进入力度稍弱,作小渐强落到双音,仿佛一浪推着一浪。
胳膊的力量要随着手腕移动,演奏出方向感和层次感。
同时注意左手的两组音程,也可采用此方法,奏出方向感交替,层次递进的感觉。
3.变奏二由f小调转为A大调,主题由单音变为六度音程。
调性和织体发生了变化,丰富的和声色彩更加丰富,和声力量得到加强。
旋律也更加明朗饱满。
这一段是整首作品的难点之一。
27和28小节六度音程的连续演奏对手指的要求较高,不仅要下键整齐,还要连贯,富有表现力。
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从慢练做起,手掌和三关节要撑住,手指要有张力。
同时突出外声部。
要注意右手大指的控制,不要太强,避免影响旋律的律动和表现力。
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

2017年第1期(总第313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2017(CumulativelyNO.313)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王 玺(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轻盈》集音乐性与技巧性于一体,技巧高超,却不乏旋律感。
与传统练习曲相比,音乐表现力更强。
本文将通过作曲家生平、曲式结构及演奏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浅析,能够有助于演奏者更好的诠释这首作品。
【关键词】生平;曲式;演奏技巧一、作曲家生平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出生在匈牙利的雷丁小镇,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六岁起就跟父亲亚当学习钢琴,七岁开始作曲,九岁就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奏会,由此,他也成为欧洲第一位开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艾斯特哈齐亲王发现了他惊人的才干,资助他去维也纳深造,师从车尔尼和萨列里。
在维也纳期间,11岁的李斯特举办两次公演,得到贝多芬的赏识。
1927年,年仅16岁的李斯特因自身疾病与父亲离世双重打击,停止了演出。
1830年七月革命的爆发,革命事件使他远离父亲去世所带来的伤痛,投身于艺术创作。
至于爱情,虽然曾经拥有,但结果并不是完满的。
与第一位恋人在怨恨中分手后,又因为教皇的反对而失去第二位恋人。
晚年,亲人﹑朋友的过世使李斯特的精神悲剧达到了顶点。
多重打击使他远离尘世,投身宗教,他开始从事宗教题材的创作。
1875年,运筹多年的匈牙利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正式成立,李斯特为首任院长。
1886年7月,去世。
李斯特享受着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带给他的光环与荣耀,在他的卓越音乐才华下,隐藏着他对音乐的无限膜拜之情。
但是这种崇高的精神特性并没有实现,而是不得不被金钱﹑身份﹑地位所牵制而融入到资本主义拜金风潮中。
这使李斯特的内心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辉煌表象下隐匿着痛苦。
虽然命途多舛,但是他却可以从烦扰痛苦的尘世逃亡理想之国,这就是他的音乐为什么不似莫扎特般轻快,也不似贝多芬般沉重。
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

S o S p i r o ) ,降 D大调 ,深 情 的快 板 是 1 8 4 9年 出版 的 《 三 首 音乐 色彩 和风格 。踏 板 的正确 运用 能 较 好 地 保 持 主 旋律 线 条 的清 晰 与 会 练 习 曲》 之三 ,李 斯 特 以 《 诗 意 的 随想 》 为 题 标 注其 上 ,其 中 流 畅。所 以要用 切 分 踏板 来 制 造 效 果 ,使 用这 种 踏 板 技 巧 ,就 可 包括 《 哀诉 》 ( I 1 l a me n t s ) 、《 轻 盈》 ( L a l e g g i e r )和 《 叹息 》 。《 叹 以轻 松保 持音乐 的清 晰度 。作 品 中要 强 调 旋 律 光线 明 暗 的对 比交
从l 9世 纪 2 O年 代起 ,直 到 6 0年 代 ,李 斯特 都 一 直致 力 于 钢 顺 畅 。触键 时手 指 与键 盘 之 间 密切 的贴 近 ,整 个 手 臂 、手 腕 高 度 琴 练 习曲 的写作 。这期 间所 创 作 的 钢 琴 练 习 曲 也最 能反 映李 斯 特 地 放松 与柔顺 ,这种 演 奏 有 助 于作 品主 题 鲜 明且 恰 当的 表 现 ,完 钢琴 炫技 的特 点 ,他把 钢琴 技 术 的 表 现 与 乐 曲所 表 达 的思 想 感 情 美 演绎 出层层 海 湾背景 映 衬下 的如 诗 如 歌 ,心 情 澎 湃 华 美 绚 烂 的
李斯特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大海》演奏分析

2017年第18期(总第330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8,2017(CumulativelyNO.330)李斯特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大海》演奏分析余思捷(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摘要】《大海》是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中最常演奏的一首,也是最有名的一首。
整首曲子描写了“大海”变幻莫测的形象,需要有良好的音乐设计来体现,这就是这首练习曲的技术难点和特点。
本文对此加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演奏;音乐会练习曲;李斯特;《大海》【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大海》是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中最常演奏的一首,也是最有名的一首,由于被用作李斯特的传记电影《一曲相思未了情》的主题曲而驰名全球,李斯特借变幻莫测的大海形象来抒发出个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里用三个段落来表现大海的变化—《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游戏》《风与海的对话》。
这首练习曲的主要织体安排是由左右手交替弹奏的琶音为主,旋律隐藏在左右手交替跑动的乐句中,不像通常的曲子都是单纯的左手弹伴奏、右手弹旋律的织体结构。
这首曲子在左右手交替的分解和弦跑动中奏出主旋律,对每个音均匀连贯的触键要求非常高。
整首曲子描写了“大海”变幻莫测的形象,需要有良好的音乐设计来体现,这就是这首练习曲的技术难点和特点。
曲子一开始非常柔和地用左右手交替均匀地弹奏出分解和弦,让人仿佛看见远处的海面微微波动着,声音很纤细,双手要小心控制好音量,要很仔细地慢练。
慢练时,先不要用踏板,保持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反复做左右手交替弹奏的练习,手指的肉垫部分要更多地接触琴键,指尖尽量少用,然后用柔软的手腕及手臂的推动来完成每一个音。
待练习熟练后,再加上踏板,并根据乐谱的要求,带着Agitato(激动地)和Cresc.(渐强)去奏出想象中的波浪般的效果。
从第3小节进入主题,开始全曲的第一段——《从黎明到中午》。
旋律线条交织在左右手交替跑动的乐句中,需注意在弹奏旋律线条时,左右手的交替容易导致力度不均匀的情况出现,这时无论弹哪一只手,都要保持一致的力度,切忌不可以从中加入强音的弹奏。
静水流深_刚柔并济——李斯特钢琴练习曲《叹息》的演奏技巧与音乐分析

1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斯特已经誉满欧洲,大名鼎鼎。
当接受邀请从柏林前往魏玛时,喜爱李斯特音乐的观众组成的欢送场面极为壮观。
1848年—1861年,在李斯特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魏玛时期是他其中的巅峰时期。
李斯特在魏玛任职宫廷乐队队长,魏玛的音乐也在李斯特的引领下迎来了音乐的荣耀巅峰。
[3]《叹息》是李斯特在1848年至1859年之间担任魏玛宫廷乐长时所作,这期间李斯特创作了大量杰出的音乐作品,其中《轻盈》《哀诉》与《叹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后被列入李斯特钢琴练习曲全集2中三首音乐会练习曲。
传统意义上的练习曲感情色彩匮乏,而三首练习曲的情感表达明确,即使用于音乐会演奏也不会使听众感到乏味,所以称之为音乐会练习曲。
在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中,《叹息》最为著名,有着强烈的独创性和歌唱性。
当时,李斯特的音乐作品有人热血追捧,有人极力反对,在褒赏和批评中他坚定初心,坚定自己的音乐风格,在他的助力下魏玛音乐迎来了鼎盛时期。
(二)《叹息》创作风格特点!1、标题音乐《叹息》这首练习曲极具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为方便听者更好地去欣赏以及理解一首音乐作品,通常李斯特会根据全曲的一个重要特征来选择一个标题,这就是标题音乐。
《叹息》这个标题可以诠释一整首作品,点明包含在音乐中的感情。
2、单一主题变化出现《叹息》由一个单一的基本主题贯穿整部作品,而这个主题每次的出现往往都会改变动机并加以复杂的变奏法,所以即便都是从同一主题出发,在不同地方出现的不同主题的性质都有所改变。
这是李斯特作曲技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他的即兴天赋以及对键盘卓越的控制力,也使得一个单一的基本主题有了无限的内部发展动力与戏剧性。
《叹息》主题最初犹如一只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鸟,渐渐地羽翼丰满翱翔天际,同样这幅作品随着进度的推进,主题也一步步地发展,直到主题变得华丽饱满,最后在由下行全音阶的六个音级的每一级上的大三和弦组成的全新的创作手法结尾,给听者留下更为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李斯特练习曲《叹息》的钢琴演奏与教学-精品教育文档

李斯特练习曲《叹息》的钢琴演奏与教学高难度的专业演奏技巧和生动的音乐内容能够提高练习曲的欣赏程度,把练习曲提升到了一定的境界,成为演奏家在音乐会上经常出现的曲目。
《叹息》这首作品虽然是练习曲,但它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让人们在领略李斯特作品的炫技之外再次感受艺术之美。
本文通过对《叹息》的表现及李斯特音乐作品的分析来体会李斯特音乐创作中的技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一、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演奏分析(一)创作背景从19世纪20年代起,直到60年代,李斯特都一直致力于钢琴练习曲的写作。
期间李斯特创作的钢琴曲多数都能反映他的钢琴炫技的艺术特点,他把乐曲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和钢琴技术的表现形式做了完美的结合,打破了以往练习曲中的长且单调的传统练习方式,把演奏技巧融入到诗画中,以便更好理解。
同时,李斯特还将他大多数的练习曲都附加了标题。
如:《钟声》《叹息》《森林的呼啸》《侏儒之舞》《玛捷帕》《英雄》《狩猎》《鬼火》《幻影》等等,栩栩如生、鲜明动人,使之适合在音乐会上演奏,所以这些练习曲又被称为音乐会练习曲。
《叹息》(Un So Spiro),降D大调,深情的快板,是1849年出版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三,李斯特以《诗意的随想》为题标注其上,其中包括《哀诉》(Il laments)、《轻盈》(La leggier)和《叹息》。
《叹息》是这一组练习曲中最著名的、最具独创性与歌唱性的作品。
(二)创作风格李斯特的练习曲不同于其它练习曲光注重技巧练习,也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情感是李斯特练习曲中一大特色。
这是一首令人感动的练习曲,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达。
这首练习曲旋律十分优美,通过一连串琶音跑动进入主题,琶音的跑动以及主题都是用左右手交替完成,对于练习左右手的衔接非常重要。
连续不断的分解琶音从头到尾保持着,有如荡漾的涟漪,一条如歌的旋律在其之上由两手交替着奏出,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虽然是断开的音,但却犹如歌唱一般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