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5首小狩猎
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

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作者:Narcissu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1期肖邦作品25号练习曲集也是由12首曲子组成,除第12首写于1831年冬天外,其余都写于1836年至1837年间。
第1首《降A大调练习曲》牧羊人的笛子。
肖邦自己对此曲的解释为:“牧童因暴风雨来临,避难于安全的洞穴。
远处风雨大作,牧童却若无其事地取出笛子,吹出风雅的旋律。
”这是一首很特殊的练习曲,因为肖邦把右手每组16分音符的第一个音和左手的根音在乐谱上都让用大号铅字印出。
这的确是把次要的东西提升到主要位置上。
由于它的旋律非常动听,像首竖琴曲,所以很多人称它为“竖琴练习曲”。
第2首《f小调练习曲》是一首带有幻梦意境的小曲,德国作曲家舒曼曾经评论说:“它是那样美妙动人,充满幻想和静谧,宛如孩子梦中的歌声”。
这支曲子是二部曲式,“无穷动”式的快速、平均的三连音贯穿全曲。
优美、典雅的旋律,把人们带进温柔的、诗一般的意境。
第3首《F大调练习曲》它的情绪乐观、明朗,与上面《f小调练习曲》形成了性格上的强烈对比。
它要求做到演奏均匀而流畅,力度等把握得体。
第4首《a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通过移动重音位置的节奏练习曲。
其阴郁的基调使练习曲具有小调的特性。
像托卡塔一般的,几乎是在不断反复的左手音型与右手的和弦形成对比,感觉十分不安与不祥。
库拉克对此曲注释:“切分音练习曲,必须把常规节拍与逆行重音配合恰当,和弦方面,像是由和弦生出来一般,在高音部有弱起拍的旋律,而且到处悬疑,当它一进来,旋律正好转慢,略有迟疑感,在流畅中有心神不宁的感觉,这是极具狂想曲风格的练习曲。
”第5首《e小调练习曲》肖邦在这首乐曲的曲首标明“轻快的小谐谑曲”这就说明了乐曲的性质。
这是肖邦听到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1782~1840)的演奏之后,被他那魔鬼般技术所震撼,写下的一首技术性很强的练习曲。
该曲的A段由右手呈现焦急不安、悠长的旋律,而左手用不和谐和弦,有如提琴嘲弄性轻快的拨奏。
李斯特生平简介

返回
2020/3/3
十二首超技练习曲
1826年,十五岁的李斯特完成十二首练习曲,最后 成为著名“超技练习曲”最初的版本,亦称为“超 级练习曲”,或“超凡练习曲”,为高级音乐会练 习曲。自己的创作风格洒下第一颗种子,作品最后 由李斯特献给车尔尼(Czerney),以感念师恩,但 乐曲中惊人的技巧,大概只有李斯特本人来演奏才 会发挥它的效果。
中文名:弗朗茨•李斯特 外文名:Franz Liszt 别 名:钢琴之王 国 籍:匈牙利 出生地:匈牙利 出生日期:1811年10月22日 逝世日期:1886年7月31日 职 业: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信 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被誉为“钢琴之王”、首创交响诗体裁 代表作品:交响曲《浮士德》、《但丁》;钢琴曲
2020/3/3
钢琴之王
Franz Liszt
弗朗茨•李斯特
By----高一三班
李斯特生平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 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 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 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 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 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 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 “钢琴之王”的美称。
1886年75岁生日巡回演出,重访巴黎和伦敦, 同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在女婿瓦 格纳家中去世。
个人风格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
对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不同演奏的比较研究

对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不同演奏的比较研究摘要:《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是李斯特根据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24首印象《随想曲》改编而来的,《狩猎》是《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五首,虽然只是一首练习曲,但作品本身的音乐性极为丰富,并且具有明确的标题,易于理解。
本文通过对《狩猎》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分析,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便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更好地将音乐形象诠释出来。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对比分析一、引言在钢琴表演艺术领域中,由于不同的演奏家对同一音乐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所呈现出来的表演效果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位演奏家,他每一次的表演也是不相同的。
但是正是因为表演的多样性才使得音乐作品展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表演者在对艺术作品进行独特处理时可以反映出他们较为独特的艺术个性,有些是音色方面的处理,有些是速度方面的处理,甚至有些是情感方面的处理,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细微的考察才能较为准确地感受其中的差异。
笔者在本文中将从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对《帕格尼尼练习曲之五狩猎》不同的演奏版本进行分析,进行分析比较的是由爱丽丝·纱良·奥特(Alice Sara Ott)、叶普盖尼·基辛(Evgeny Kissin)、马克·安德鲁·哈默林(Marc-Andre Hamelin)进行演奏的三个版本。
二、比较研究《帕格尼尼练习曲之五狩猎》全曲围绕E大调展开,描述的是狩猎的场景,音乐干净明亮、并且有丰富的音乐形象和许多独特的创作技法,为回旋曲式,其结构为“A —A1—B —A1— C—A2 +coda”。
这首练习曲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狩猎场景,其中运用了多种独特的创作技法,以此来模仿狩猎时众多的音色效果,更好地表达出音乐形象,将狩猎场景的展开、发展和结束全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演奏时间来看,以偏慢到偏快的速度依次是:爱丽丝·纱良·奥特——2分55秒、哈默林——2分46秒、基辛——2分30秒。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的演奏探析

33
四、震音 在这首练习曲中震音的演奏虽然只出现了八个小节,但它存在 的意义却是非同小可的。通过震音,将乐曲推向了fff的更加激烈急 促的情绪。右手的弹奏震音时指尖撑住后,手腕放松左右摆动,借 助惯性把力量推送到指尖。因为这个部分左右手距离较远,分别在 琴键的两端演奏,所以在这里不需要太担心旋律与伴奏的层次会不 清晰,演奏时可以将手臂大大的张开,将身体的力量毫无保留的推 送到两只手上,夸张的弹出节拍重音,这样与猛兽斗争的惊心动魄 的场景就会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五、和弦 柱式和弦是这首练习曲的主要织体,它的持续存在增强了壮 阔的效果。柱式和弦进行的存在便大大地增加了演奏时的难度。第 一,手腕放松指尖发力的抓住琴键是把力量沉下去的极为有效且简 单的方式。只要能找到贯通的感觉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把握作品的风 格。第二,手指对琴键的把位感也是精准弹奏和弦的一个重要练习 方向,在练习盲目的追求速度是不可取的,先把每一个音都弹的清 晰透亮再逐渐提升速度。以202-215小节为例,在作品即将进入尾声 之际,情绪到达了顶峰,fff的音响效果单靠手指的力量是无法完成 的,除了需要通过手腕手臂的放松来将力量充分运用之外,还可以 通过强后突弱,再由弱到强的对比,给人以音响效果轰鸣震撼的错 觉。通过这样强弱上的对比还可以增强旋律的起伏流动性。 在172-177小节对于手指的把位感要求是非常高的,大和弦与左 右手交替的附点八分音符这样复杂少见的节奏相结合,大大提升了 增加了演奏的难度,要先有能力清晰准确的找到和弦才能更好的去 体会手腕抖动把力量贯通一口气带出一串和弦的感觉。222-225小节 也可使用同样的方法,在这里更需要的是把手腕拎起来,突弱后随 即按照小节分为六个音一组,逐渐增加紧张感。总而言之,遇到类 似这种柱式和弦持续出现的乐句时将力量贯通,手腕带动,小指清 晰有力的抓住旋律音,是保证声音整齐旋律流畅的基础。 六、结语 这首练习曲几乎囊括了所有钢琴演奏时较为困难的技巧,包括 八度,托卡塔式的交替击键,快速的琶音,半音阶跑动,滚奏,震 音,大量的柱式和弦。同时还需要在演奏中注重情感的培养,以达 到音乐表现的最佳状态。■
李斯特四部钢琴练习曲简介

李斯特四部钢琴练习曲简介作者:周婧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9期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有“钢琴王子”之称。
他的钢琴练习曲以其宏大的足以与交响曲媲美的音响效果在其所有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练习曲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60-01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钢琴方面他有着令人嫉妒的天赋,这一点在他的演奏和作品中表现地一览无余。
19世纪的钢琴与现代钢琴在制造技术与构造上已没有太大区别,钢琴的表现力也被淋漓尽致的挖掘和拓展,而李斯特更是把钢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他实践把钢琴当做交响乐队一样运用的同时,也创新了许多钢琴技巧以实现他的“钢琴交响化”的设想,如大量高叠置的柱式和弦、远距离超八度范围的分解和弦跑动、双手八度音阶音程、长时间震音颤音的进行、快速炫技的华彩片段的等。
这些新奇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技巧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比比皆是,使我们在欣赏他让人眼花缭乱炫技般的演奏时,也听到了作品中乐队齐奏、鼓声擂动、具有千军万马之势的辉煌的音响效果。
这一切,都使的李斯特无愧于“钢琴之王”的美誉。
李斯特一生创作的练习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十二首超级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1849年出版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和1869年出版的《两首音乐会练习曲》。
这些练习曲不再是枯燥纯粹的手指练习,它不仅具有了练习曲必备的高超的技巧训练,而且具有生动的形象和诗意的标题,这是李斯特对练习曲这种体裁做出的巨大贡献,音乐会练习曲更是打破了练习曲不能作为音乐会曲目的传统。
从此,练习曲拥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十二首超级练习曲》最初发表于1826年,是献给李斯特的恩师车尔尼的作品,作品的风格十分贴近车尔尼,没有过多的音响色彩。
1838年,李斯特对这套练习曲进行了修改,这次的修改他不仅将练习曲的技巧难度提高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量的音阶半音阶、大跨度的和弦琶音、四五指颤音等技巧随处可见,而且开始关注内容、形式及其音色音响的变化。
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演奏分析

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演奏分析1. 引言1.1 概述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是一首充满挑战和魅力的钢琴曲目,深受钢琴演奏家和听众喜爱。
这首练习曲是李斯特根据著名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尼的作品改编而成,展现了李斯特对钢琴技巧和音乐表现力的深刻理解。
《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的音乐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快速的音阶、跳音、和弦和半音。
这些技巧要求演奏者具备优秀的手指灵活性和节奏感,同时要求演奏者具有出色的表现力和音乐感知力。
这首曲目在演奏过程中将对演奏者的技巧、表现力和音乐理解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是一首极具挑战性和艺术性的钢琴作品。
通过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的深入分析和学习,可以帮助钢琴演奏者更好地理解李斯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能力。
1.2 作曲背景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是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为钢琴独奏而创作的一首练习曲。
这首曲目是在他研究并受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的音乐影响后创作的,因此也被称为帕格尼尼练习曲。
帕格尼尼是19世纪初著名的小提琴手和作曲家,他以其惊人的技巧和创新的音乐风格闻名于世。
李斯特受到帕格尼尼的启发,特别是他在小提琴演奏中创造出的独特的技巧和音乐效果。
李斯特在创作这首练习曲时致力于模仿和表现帕格尼尼的风格和技巧。
这首练习曲展示了李斯特的钢琴技巧和音乐创作能力,同时也对帕格尼尼的音乐进行了致敬和再现。
作曲背景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曲目,同时也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准确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和风格。
通过深入了解李斯特与帕格尼尼之间的音乐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首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要点,从而更好地传达作曲家的音乐意图。
2. 正文2.1 分析音乐结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是李斯特为钢琴作品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技术要求最高的一首。
其音乐结构非常精巧,展现了李斯特的卓越音乐才华。
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与演奏技巧分析

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与演奏技巧分析摘要:李斯特被誉为“钢琴之王”,他一生的写作都是钢琴曲,并且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作品,李斯特写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演奏效果像交响乐般辉煌庞大声音效果具有立体感,仿佛一张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狩猎》是《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的一首,曲目短小精炼,但把猎人捕猎的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仿佛看到了一场激烈的生死搏斗。
本文对《狩猎》的音乐研究、两位演奏家演奏版本的比较和自身的演奏心得,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能够为其他演奏者提供更加深入的指导。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演奏技巧一、李斯特《狩猎》分析概况(一)李斯特《狩猎》的创作背景与内容介绍青年时候的李斯特在一次音乐会中,听到了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出,对于帕格尼尼的作品让李斯特感到很震撼,之后凭借着李斯特超凡的记忆,将帕格尼尼的作品改编创作成了钢琴曲,名为《帕格尼尼练习曲》。
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五首《狩猎》主要讲述了狩猎者在打猎与动物们逃跑的场景,乐曲轻快活泼,好像在游戏。
(二)乐曲创作特征、音乐特征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为三段体,将打猎从开始到结束描绘的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开头1-16小节为引子,引子描绘了一副恬静的森林,猎人们从远处而来;16-68小节生动的刻画出猎人们打猎的场景,打猎者个个精神抖擞;68-111小节从猎人们打猎失败,再一次重整旗鼓,开始准备新一轮的捕猎,猎物四处逃窜的场景;112-129小节猎人们打猎结束,满载而归,渐行渐远。
二、两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比较分析(一)吉列尔斯、基辛演奏版本介绍说明笔者选取了吉列尔斯、基辛两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这两位钢琴家是不同年代的,吉列尔斯生于20世纪早期,基辛生于20世纪70年代,每个年龄段的音乐家表达式有区别的。
演奏中要根据一度创作的基础上,来进行二度创作。
同一首作品经过不同学习经历、不同国家、不同生活经历的演奏家们二度创作时,都有各自的演奏特点和风格。
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演奏分析

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演奏分析【摘要】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是一首充满挑战的练习曲,充分展示了作曲家对钢琴技巧的深刻理解。
曲目采用了巴洛克风格的主题,结构紧凑,音乐旋律优美动听。
在演奏时要求高超的手指技巧和灵活的手腕调节,能力要求较高。
建议练习者在练习曲的演奏中要注重节奏掌控和音符连贯性。
此曲演奏要点在于快速的音符变化和丰富的情感表达,需要细致入微的指法和声音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该曲在演奏中需要注重动态的变化和强弱的对比,以展现出音乐作品的层次感和情感张力。
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对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一首富有挑战性和表现力的钢琴作品。
【关键词】李斯特, 帕格尼尼练习曲, 第六首, 演奏分析, 音乐风格, 技巧要求, 演奏建议, 乐曲亮点, 总结1. 引言1.1 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演奏分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是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练习曲改编而成的钢琴练习曲,全曲共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快速的A小调主题、慢板的F大调主题和快速的A小调主题再现。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音乐性强,是钢琴家们热爱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需要注意掌握好曲子的整体结构和音乐情感的表达。
快速的主题需要灵活的手指技巧和准确的节奏感,慢板的主题则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充沛的内在力量,再加上快速的主题再现时的高潮部分,更要表现出音乐的激情和冲动。
这首曲子在演奏时需要兼顾技巧和情感的统一,同时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和整体的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完美的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
2. 正文2.1 曲目介绍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大师李斯特创作的一首练习曲。
这首练习曲是基于意大利作曲家尼科洛·帕格尼尼的作品进行改编的,以展现钢琴演奏技巧的独特作品。
这首练习曲充满了技术性的挑战,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音阶、琶音和跳跃音等技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