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学派”宗师的弓弦之曲贝里奥的《小提琴协奏曲》

合集下载

智慧树-20世纪西方音乐-毕明辉-章节小测正确答案

智慧树-20世纪西方音乐-毕明辉-章节小测正确答案

20世纪西方音乐智慧树章测答案第一章章单元测试——音乐的史纲1、《塞吉洛斯的墓志铭》的音乐形态是单声歌曲2、“散而有序”中的“散”指的是区域的变化3、西方音乐历史,目前全球公认的段分为7个阶段4、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音乐历史阶段是中世纪时期5、一部出现在1607 年名为《奥菲欧》的歌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6、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核心活动地区为意大利7、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8、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活动中心在维也纳9、泛欧洲的艺术浪潮在19世纪被称为浪漫主义10、本集课程视频的4 分35 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

聆听并观赏,音乐的风格属于20 世纪11、本集课程视频的4 分41 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12.反复聆听《塞吉洛斯的墓志铭》,旋律与里拉琴伴奏的旋律是相同的13.中世纪时期,西方教会音乐以哪种形式为主:人声曲14以下哪种音乐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奥尔加农15圣咏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形态:单声音乐形态16中世纪圣咏采用的语言是:A. 巴赫B. 亨德尔C.维瓦尔第D.蒙特威尔第18《尤丽迪茜》是哪个音乐时期的开端标识作品:巴洛克19古典主义音乐三杰不包括以下哪位作曲家:威尔第A.莫扎特B. 海顿C. 威尔第D.贝多芬2020世纪西方音乐的第一时间界标是:194521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35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

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于:20世纪22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41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你认为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第二章:音乐的风格1、西方音乐历史段分的客观依据是风格特征2、音乐的不同种类为称为乐种,区分不同乐种的客观依据是风格构成3、风格一词的西文原义是一种带尖的工具4、风格一词的中文语源要追溯到中国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建立的乐府文化运动5、风格一词中的“风”,在中国音乐里的解释是:民歌6、风格体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6个7、音乐风格体的空间构成包括几个部分:5个8、与音乐风格体空间构成相对应的是:时间构成9、旋律的希腊语原义是:歌曲10、音乐的固定时间值指的是节拍11、声音的协和关系,被称为:和声12、有主次关系的声音织体,被称为:主调织体13、只有先后,没有主次,这种声音织体,被称为:复调织体14、大型西方交响乐队根据音色被划分为几个区域:4个15、视频5分6秒处的卡通片音乐,你认为最重要的织体形式(不包括和弦,即一大组声音同时发响的部分)是:单声织体第三章音乐的空间1【单选题】(1分)音乐空间的最重要聆听对象是:旋律和段落A.段落和音色B. 线条和节奏C. 旋律和线条D.旋律和段落2【单选题】(1分)约翰·凯奇的作品《想象中的风景》中的“想象”,所指的是音乐的:抽象感A.平面感B.形象感C. 立体感D. 抽象感3【单选题】(1分)音乐的线条的所指的是:旋律A. 旋律B. 织体C.节奏D. 和声4【单选题】(1分)音乐的线条是否包括音乐的节奏:是A. 是B.否5【单选题】(1分)以下关于轮唱的说法中,哪一个是对的:这是一种复调音乐A.这是一种复调音乐B. 这是一种主调音乐C. 这是一种单声音乐D.这是一种噪声音乐6【单选题】(1分)垂直分布的点对点的声音,在纵向关系上,会产生怎样的音乐风格构成要素?和声A.曲式B.节拍C.和声D.节奏7【单选题】(1分)《D大调卡农曲》是哪个国家的哪位作曲家完成的?德国的帕赫贝尔A. 德国的巴赫B. 意大利的巴赫C.德国的帕赫贝尔D.法国的帕赫贝尔8【单选题】(1分)帕赫贝尔的生活年代处于以下哪个时期:德国巴洛克时期A.奥地利古典主义时期B. 德国巴洛克时期C.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D.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9【单选题】(1分)《青年少管弦乐指南》由几个核心主题构成:2个A.2个B.4个C.3个D.1个10【单选题】(1分)《D大调卡农曲》由几个声部构成?4个A. 4个B. 1个C.3个D.2个11【单选题】(1分)《青少年管弦乐指南》中的第一主题段落,从音乐织体上来说是:主调音乐A.主调音乐B. 单声音乐C. 人生音乐D.复调音乐12【单选题】(1分)仔细聆听《青少年管弦乐指南》,并观察视频11分34秒至14分11秒的呈示,思考作品由第二主题形成的声音的天罗地网,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音色顺序A.曲式顺序B.和声顺序C.节奏顺序D.音色顺序13【单选题】(1分)贝多芬的《欢乐颂》是一个几句体的段落:4个A. 6个B. 8个C.4个D.5个第四章音乐的时间1【单选题】(1分)西方人对音乐时间的探索,基本工作共有:5步A.4步B. 3步C. 5步D.2步2【单选题】(1分)如下节拍型不是单拍子的是:4/4A. 4/4B. 1/4C. 2/4D. 3/43【单选题】(1分)强-弱-弱关系的节拍型是:3/4A. 3/4B. 2/4C.4/4D.5/44【单选题】(1分)四拍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述是:一板三眼A.两板一眼B. 一板一眼C. 一眼三板D.一板三眼5【单选题】(1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板”相当于西方音乐文化中的:重拍A.音色B.重拍C.速度D.节奏6【单选题】(1分)西方人开始系统探索音乐时间的关键世纪是:14A.17B.16C.14D.157【单选题】(1分)以下哪一项描述是关于音乐节拍的?走板A.荒腔B. 不搭调C. 走板D.倒仓8【单选题】(1分)《小步舞曲》是一种几拍子的音乐?3A. 3B. 4C.6D.29【单选题】(1分)以下乐曲,往往以二拍子为主要节拍的是:进行曲A. 叙事曲B. 进行曲C.圆舞曲D.梦幻曲10【单选题】(1分)西方音乐自14世纪以来通行的时值比例是:1:2A.1:2B. 1:5C. 1:4D.1:311【单选题】(1分)斯特拉文斯基在以下哪部作品中大规模尝试不规则重音:春之祭A.《彼得鲁什卡》B.《春之祭》C. 《圣诗交响曲》D. 《火鸟》12【单选题】(1分)节拍器指示的是:速度A. 节奏B. 时值C.速度D.重拍13【单选题】(1分)视频24分12秒处的Chaconne,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名称?舞曲A.速度B. 节奏C. 力度D.舞曲14【单选题】(1分)视频2分14秒处出现的歌唱,请问音乐开始在第几拍?4A. 4B. 3。

欣赏维厄当为中提琴创作的作品——以随想曲和挽歌为例

欣赏维厄当为中提琴创作的作品——以随想曲和挽歌为例

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5和谐谑曲;5、Viola Sonata in B-Flat Major Op.36 (1863) 降B 大调中提琴奏鸣曲。

四、维厄当中提琴随想曲与挽歌作品的具体分析(一)c 小调无伴奏随想曲——致敬帕格尼尼Capriccio in C Minor for Viola Solo, Op.55 Hommage a Paganini 是一套六首作品中的最后一首,前五首是小提琴独奏,这一首为中提琴做的作品,在维厄当去世后以不同的作品编号出版。

这首随想曲的创作灵感来自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无伴奏随想曲,是他致敬意大利小提琴家尼古拉·帕格尼尼的作品,维厄当试图将帕格尼尼的技巧和音乐风格融入中提琴的演奏中,这首中提琴无伴奏随想曲充满了技巧性和表现力,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是维厄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提琴无伴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4]。

在乐曲开头的标记“Lento, con molta espress ione”,完美地设置了乐曲的气氛。

开头的一段5小节为整部作品提供了素材,在达到最后柔和的拨弦音之前逐渐达到高潮。

全曲有大量的柱状和弦,用类似钢琴演奏记谱,这给弦乐器演奏者的二度创作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根据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演奏手法可有不同的处理。

例如演奏三和弦,可以先演奏下方两个音的双音,再演奏上方两个音的双音。

也可以是先低音的单个音,再每两个音形成和声最后停止在高音的单音。

在演奏七和弦的四个音时,可以从最低音往最高音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5]。

乐曲开头的第一个主和弦八度转位,在乐曲中出现了七次,每一次的演奏方法和所表达的情感都不尽相同。

笔者在演奏时的处理方法是,最开始出现的两三次,先用分解和弦从低音向高音依次单音出现。

接下来出现时因为乐句的发展,使用从低音到高音双音演奏和弦,最后停留在最高音作为旋律。

最后一次出现时,在乐曲的高潮部分,使用从低到高音快速地过渡双音演奏和弦,使音乐旋律更为饱满,音质音色更为浑厚。

音乐文献(1)

音乐文献(1)

小提琴演奏简史初期在16世纪,小提琴的演奏是局限在第一把位范围内的三根高音弦上(G弦仅偶尔使用之),小提琴的琴颈与指板比现代的短和宽得多,持琴姿势也完全不同(将小提琴靠在胸部的左方)。

16世纪中,小提琴的用途大致可分为两类:歌唱伴奏与演奏舞曲。

在伴奏歌唱音乐时,小提琴演奏者与歌唱者共同使用一份乐谱,而演奏舞曲时,则即兴演奏而不用乐谱。

由于小提琴可随意移动演奏位置,因此最适合跳舞音乐的拉奏,当时的提琴音乐是属于平民的乐器,贵族则皆演奏维奥琴,对于提琴是极为漠视的。

此期间小提琴演奏者于欧陆的发展乃以意大利为主,法奥亦产生了极优异的人才。

著名的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本为一位弦乐演奏者,在他的作品中,常赋予小提琴突出的表现。

作品中常用颤音与左手拨弦之效果,同时乐句中亦有强弱变化之控制。

1615年时,在小提琴家玛利尼的作品中,出现了双音、三音和弦、四音和弦与快速音群。

提琴家法利那于1625年的作品中,则有令后代作曲者讶异之技巧表现,比如以弓杆击弦、吉它式的拔弦奏法,在近桥点之用力压奏。

1665年,提琴家费切尼尼的音乐中,小提琴音域的应用已达三个八度。

著名提琴家维塔利的恰空舞曲乃每一习琴者皆知的曲子,其中有关提琴的各类弓法的应用,已达相当成熟的地步。

法奥系的提琴音乐,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深受意大利演奏的影响,虽然法国演奏者在技巧之应用上,超越了意大利演奏者,但是,意大利风格的歌唱,却是德奥演奏者无法企及的。

旧奥地利小提琴演奏者的代表是舒梅哲,在他于1664年出版的奏鸣曲中,出现了快速音群的琶音、飞顿弓与双音等技巧。

法国提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毕伯、瓦尔舍与威斯霍夫。

毕伯的提琴技术水准实已超过当时意大利的演奏水准,他广泛运用和弦的演奏技巧,同时首先应用变格定弦法(scordatura),其演奏风格益显灿烂。

瓦尔舍则于其1676年的出版作品中,包涵了第七把位演奏、顿音、快速换弦与和弦的应用。

而威斯霍夫则于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双方反复三音和弦,同时也应用大量的琶音。

法比学派创作风格的研究——以维厄当小提琴作品的分析为例

法比学派创作风格的研究——以维厄当小提琴作品的分析为例

AbstractVieuxtemps is a violinist, composer and educator in Belgian in 19 century, and he is the third generatio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ench - Belgian violin school.The long history of the Italian school gave birth to the French-Belgian school, and the French-Belgian school from the creation of Viotti, to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the Vieuxtemps has formed more mature writing techniques, playing style and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heritage materials.As an important figure who linked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Vieuxtemps takes up the task of succession and inheritance. He not only inherits the fine tradition of his teacher Berio, but also cultivates excellent students like Ysay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wo concertos and two concert pieces of Vieuxtemps, to look into the French-Belgian school at that time, hoping through suc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we can more deeply understand and feel the style and the atmosphere of French-Belgian school which is not only romantic and elegant, but also full of surging passion.Key words: composing techniques; violin; French-Belgian school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一) 引言 (1)(二) 主要学派分类及代表人物 (1)第一章 法比学派与亨利.维厄当 (3)(一) 学派的传承与概述 (3)(二) 维厄当生平概略 (4)(三) 选择维厄当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6)第二章、维厄当几首作品的研究与分析 (8)(一) 《d小调第四协奏曲OP.31》的研究与分析 (8)1 作品概述 (8)2 文本分析 (8)(二) 《a小调第五协奏曲OP.37》的研究与分析 (23)1 作品概述 (23)2 文本分析 (23)3 华彩乐段的分析 (35)(三) 《热情幻想曲OP.35》的研究与分析 (37)1 文本分析 (37)2 结语 (45)(四) 《叙事曲与波兰舞曲OP.38》的研究与分析 (46)结语 (57)参考文献 (57)附 录 (60)致 谢 (62)绪论(一)引言小提琴艺术历史悠久,因其音色明亮而优美,时而引亢高歌,时而如泣如诉低眉婉转,而被众多人群所喜爱。

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 赏析

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 赏析

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赏析一、简介1. 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的原创与创作背景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是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奥的作品,该乐章是贝里奥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所作的多部作品中的一部分,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技巧的作品。

贝里奥在创作这首乐章时,深受当时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的影响,作品展现了浓烈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达,是深受欢迎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2. 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的音乐特点分析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的音乐特点包括:复调和和弦的处理非常丰富,旋律优美动人且如泣如诉;情感表现力极强,富有悲壮、豪迈、深沉的贝里奥式音乐特色。

二、深度探究1. 对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情感表现力的解读在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中,贝里奥通过强烈而复杂的和弦、旋律来表达其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现力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而是通过音乐向人们传递出一种深沉、细腻的情感,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2. 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的演奏技巧解析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在演奏技巧上要求极高,尤其是对于小提琴手来说,在乐曲中需要处理复杂的和声、情感细腻的表达以及高难度的技术要求,因此需要具备高超的演奏功底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

三、结语在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中,贝里奥通过他独特的音乐语言,情感表现力和技巧要求,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杰作。

对于乐手来说,演奏这首曲目不仅是一项技术上的挑战,更是一次对情感表达能力的考验。

通过对这首乐曲的赏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贝里奥作品的深刻内涵和音乐特点,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四、个人观点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深深地被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震撼和感动。

在欣赏这首乐章时,我被其丰富的音乐特点和深刻的情感表现所打动。

贝里奥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这首乐章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熔炼。

总结:通过对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贝里奥的深度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贝里奥不同寻常的音乐才华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法比学派”宗师的弓弦之曲 贝里奥的《小提琴协奏曲》

“法比学派”宗师的弓弦之曲 贝里奥的《小提琴协奏曲》

“法比学派”宗师的弓弦之曲贝里奥的《小提琴协奏曲》温德经;金懿
【期刊名称】《音乐爱好者》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夏尔-奥古斯特·德坝里奥(Charles-Auguste de Beriot)1802年出生于比利时鲁汶(Leuven)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少跟著名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维奥蒂的学生堤比学习小提琴,九岁时便举行了个人演奏会。

不幸的是,也是在九岁那年,他的父母同时离世,成为孤儿的他由老师堤比收养。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温德经;金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2.1
【相关文献】
1.一曲自由主义宗师的深情颂歌--评万昌华著《自由主义的一代宗师殷海光》 [J], 孟祥才
2.论贝里奥小提琴协奏曲中的运弓要求 [J], 乐玫
3.贝里奥《交响曲》音高特点分析 [J], 齐丽花
4.纵横拼贴新旧“交响” ——贝里奥的《交响曲》 [J], 钱仁平;
5.贝里奥:交响曲 [J], 李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利奥《第九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贝利奥《第九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全曲多次 出现从低音 到高音的跨 越,音程跨度 较大, 颇有 张力。并且高 音部分持 续延长,是一 首技巧较 高、难 度颇 大的歌曲。该 曲的特别之 处在于,它 不是传统的 把高 潮部 分安排到中 间或者结尾 的形式,而是 引子一开始 就是 高潮部分,气势恢宏,直扣主题。歌曲的前八小节 :“太深 太深,太深的记忆。太久太久,太久的分离。”结构布置匀 称,旋 律线条清晰 流畅,使人 演唱起来朗 朗上口。而 且短 短 12 小节的乐句,连续出 现 11 个高音,旋律 高亢激越, 气势 恢宏,歌词 情深意切, 感人肺腑。在 一段间奏 后,歌 曲进 入到叙事部 分,前八小节 旋律开始 变得平静,缓 慢而 悠长, 附点节奏的 使用使曲子 变得更加 优美且富有 韵味, 把词 曲结合得 更加完美。 歌曲中切 分音的使 用,7 度 音和 8 度音跳跃 过渡,使得 旋律的转 折成为了歌 曲表达情 感的 极好途径,具 有画龙点睛之效。 整首歌曲 跌宕起伏、首尾 呼应, 始终围绕着 一个“亲” 字,表达了对 祖国的一 种深 切又渴望的情感,这是一种另人为之震撼,为之动容的情。
《亲吻祖国》是一首 降 G 大调歌曲,整首 曲子音域宽 广,最 高音为 A,低音区 厚实深 情,高音区 高亢嘹 亮,旋 律大气流畅,歌曲情感荡气回肠。“太深的记忆,太久的分 离,太重的思念,太长的归期”。歌曲一开始就扣人心弦, 对祖 国的思念之 情跃然而出 ;歌词运用 排比手法,连 续的 几句“ 亲吻……”使 情感层层 递进,跌宕 起伏,让思 念的 内涵 具体化,让 思念变得 更加真切 ;反 复几句“祖 国啊, 让我 亲亲你……”将 思念之情 宣泄的淋漓 尽致,将情 感推 向了高潮,再次突出了主题——亲吻祖国。
贝利奥《第九 小提琴协奏 曲》的第一 乐章主要分为 两 大部分。 前后两部分 的节拍是不 一样的,前面 一部分的 节 拍是 4/4 拍,后面 一部分 为 6/8 拍。节 拍的 变化也 使得 音 乐的表 现有所改变, 增加了音乐 的变化与发 展。我们先 看 第一部分,此协奏曲的一开始要注意下。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被认为是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的结合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乐的清新、明快和结构严谨与浪漫乐的激情、浪漫和表现力,创作出了一首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保留了古典乐风格特点的杰作。

我们可以从作品的结构和旋律来看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采用了传统的三部分形式——快板-慢板-快板,这在古典乐中是非常常见的形式。

贝多芬在旋律的创作上也保留了古典音乐的特点,旋律明快、优美,节奏感强烈,整体结构紧凑而有力。

但与此贝多芬在旋律的发展和表现力上注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增加了情感的表达和情感色彩的变化,使得作品更加丰富、生动,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

在乐曲的表现手法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贝多芬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运用了古典乐的一些常见手法,比如序奏、主题的展开与变奏等等。

这些手法都是古典乐时期所遵循的创作规则和技巧。

贝多芬在运用这些手法的也加入了许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比如音乐的整体气氛更为激烈、豪放,表达方式更为直接,旋律更加优美和多变,和声更加丰富立体,节奏感更加灵活多变。

这些表现手法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富有情感、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作曲家在乐队和独奏之间的平衡上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在贝多芬的时代,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独奏部分通常是比较突出的,而乐队部分只是起配的作用。

但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贝多芬试图突破这种传统,他在慢板部分通过乐队慢慢引出了独奏的主题,将独奏和乐队的音响融合在一起,使独奏和乐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协奏曲形式。

这种新的尝试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也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的独特见解。

我们还可以从乐曲的情感表达上看到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在古典音乐时期,音乐的表达方式相对较为客观、理性,情感的表达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

而在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中,情感表达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曲家们追求用音乐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比学派”宗师的弓弦之曲贝里奥的《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论文
“法比学派”宗师的弓弦之曲贝里奥的《小提琴协奏曲》
文字_温德经金懿
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夏尔-奥古斯特·德·贝里奥(Charles-Augustede Bér iot)1802年出生于比利时鲁汶(Leuven)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少跟著名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维奥蒂的学生堤比学习小提琴,九岁时便举行了个人演奏会。

不幸的是,也是在九岁那年,他的父母同时离世,成为孤儿的他由老师堤比收养。

贝里奥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当时的一位法国男爵对贝里奥在音乐上的天才表现记忆深刻:那天,贝里奥正在男爵家里排练罗德《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停在两拍休止上,以和谐的音调结束,他们听了连连称赞;然而贝里奥却用琴弓演奏了一下他自己的空弦,E弦低了四分之一的音准,这表明贝里奥在定弦不准的情况下依靠着音感和手感在指板上找到了新的音高位置,演奏完了全曲。

1821年,贝里奥移居法国,很快便得到了维奥蒂的赏识,后又跟随巴约与贝洛特学习。

学成后的贝里奥开始了以演奏及教授小提琴为生的艺术生活,他分别成为法国查理十世及荷兰威廉一世的宫廷音乐家,并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身为小提琴手外,贝里奥亦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手,并曾到访过中国。

1836年,贝里奥的第一任妻子歌剧演员马里布兰因坠马意外去世。

1840年至1843年间,贝里奥旅居德国,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维也纳行政官的义女胡贝尔(Marie Huber),两人于1841年结婚,胡贝尔也是一名出色的钢
琴演奏家。

1843年,贝里奥接受了布鲁塞尔音乐学院的委任,成为该校小提琴教授,并开创了“法比小提琴学派”,培育了维厄当、恩斯特等著名小提琴家。

1851年,视力减退的贝里奥被迫退休,并于1870年4月8日在布鲁塞尔逝世。

乐团、演奏家介绍
菲利普·昆特
小提琴家菲利普·昆特出生于圣彼得堡,曾以演奏威廉·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格莱美奖的两项提名。

他与底特律交响乐团、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明尼苏达州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奥菲斯室内乐团等均有合作。

1991年,他成为了美国公民,遂留在美国开始了新的演奏事业。

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
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成立于1929年,是斯洛伐克最为专业的管弦乐队之一,曾在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地进行巡回演出。

历任指挥有克什米尔·巴拉诺维奇、罗伯特·斯坦科夫斯基、奥利弗·冯·杜南伊等。

目前的常任指挥是马里奥·科西克,首席客座指挥为柯克·特雷弗。

柯克·特雷弗
柯克·特雷弗出生于英国,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指挥家与教育家,曾拜师于英国著名指挥家阿德里安·鲍尔特。

1990年他一举获得了美国交响乐团联盟举办的伯恩斯坦指挥比赛的大奖,被公认为美国最杰出的年轻指挥家之一。

此后二十余年来,他经常作为客席指挥与众多乐团合作,在世界各大音乐厅演出。

贝里奥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小提琴变奏曲、六首小提琴超技练习曲以及多部室内乐作品,其中包括八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十二首简易小提琴二重奏练习
曲、钢琴三重奏、钢琴五重奏以及十首闻名遐迩的小提琴协奏曲。

他的这十首协奏曲代表了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音乐的最高成就。

本张专辑中的三首协奏曲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的张扬活力和魅力神采。

贝里奥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Op.32)创作于1835年,于1841年出版面世,题献给了朱莉·杜佩娜。

第一乐章,管弦乐开场之后,小提琴依次奏出了简单明晰的第一主题、华丽的炫技部分以及一段标注为“柔和”的第二主题。

一瞬的安静后,独奏旋律在乐队持续不断的低音中再次出现。

此后,乐章的后段在绚丽的华彩乐句中开始,伴随着舒缓的独奏主题,并以一段富有对比性的乐句结尾,彰显了作品标题中暗含的俄罗斯元素。

《E 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Op.44)是献给尤金奥伯里的,第一次出版于1842年。

乐曲的开始是一段由乐队奏出的分解八度音型,听上去星星点点,很有戏剧性。

随后,独奏小提琴以低沉的“嗓音”开门见山地加入,与乐队相呼应。

在一句包括左手拨弦等演奏技术的过渡句后,独奏小提琴在G大调上呈示了第二主题。

此后,伴随着独奏小提琴对第一主题的移调演奏,乐队再现了一开始的主题,并在华丽的和声性音乐中回到了E大调。

慢板乐章为C大调,小提琴率先在G弦和D弦上奏出了主题,此后,伴随着A大调上的密集音符和短暂的休止,调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回归。

终曲用E大调创作,是充满激情的回旋曲,全曲沐浴在欢快的气氛中走向辉煌的结尾。

贝里奥的《D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Op.55)于1848年完成。

乐曲由小提琴独奏的装饰性旋律和一段琶音开场,在一段技巧性的呈示后,连弓和断奏不断交替出现在旋律中。

第二乐章一开始,乐队便奏出了一段充满激情的乐句,
此后的持续低音将音乐带入A大调。

最后的快板乐章因第一主题的强音弹奏而显得独具特色。

众所周知,帕格尼尼是当之无愧的弓弦魔术师,而“法比学派”的开创与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有很深的渊源。

1931年,贝里奥第一次见到帕格尼尼,为他的音乐所震撼。

在帕格尼尼提琴艺术革新的冲击下,他与维厄当继承了克莱采尔、罗德、巴约所代表的法国学派的高贵典雅与充满情趣的风格,并在法式奏法的基础上融合了帕格尼尼的革命性技法,如异音调弦、弓法、左手拨弦、泛音、G弦演奏、双泛音指法等,使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与音乐内涵获得了均衡发展。

在追求高超的演奏技术的同时,更善于表现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将“法比学派”的提琴演奏法提升到了极具代表性的地位。

贝里奥的小提琴协奏曲有着精湛的演奏技巧、华丽的旋律、多样的装饰音与天鹅绒般光泽的独特音色,仿佛在诠释着音乐中的激情洋溢与高贵细腻。

而贝里奥的名字,亦在小提琴演奏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