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贼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2.“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不矛盾,这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慨。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沙场秋点兵”中的这个“秋”字用得好,既交代了出征的时间,又暗含是在“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表达的是一种豪壮,并不是“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可怜白发生”一句正是这一情感抒发的集中体现,所以也是“壮”词,只不过是由开始的“雄壮、豪壮”变成了“悲壮”。
但表达的“爱国”情怀并没有改变。
所以,“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并不矛盾。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备战中考语文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压轴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唐)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借代。
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
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1.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
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
“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禄微薄”。
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点睛】诗歌赏析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面是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诗人却无眠,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婵娟”本义是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2.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这首词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一面,又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A.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B.全词情感深沉平和,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
C.“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似乎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智慧。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1.思念家乡2.A【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晚春江晴寄友人韩琮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
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
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
【解析】【详解】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
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
其中,“不”字很见功力。
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
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
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历来被诗家所称道。
请简要赏析两个字的妙用。
2.诗中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答案】1.“钟”是拟人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用在这里,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峻奇险。
2.作者由登泰山所看到的雄伟高大的山势,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登岳的愿望,抒发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颔联中作者通过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C.颈联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西湖景色。
“乱花”是指早春时节纷繁开放的花,不是“暮春时节”。
故答案为C。
2.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③,河声入海遥。
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唐都城长安。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
②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③迥:远。
④帝乡: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以“到帝乡”与“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答案】(1)红叶长亭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中条山的依恋,写景壮阔、意趣盎然;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
写出了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答案】1.C2.示例:“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解析】1.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据此理解作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诉衷情①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②,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①微雨里,建业②暮钟时。
漠漠③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④深不见,浦树⑤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⑥。
(注)①楚江:长江。
②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③漠漠:水气密布的样子。
④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⑤浦树:水边的树。
⑥散丝;雨丝。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是一首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首联“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了白水的动态,虽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B.甲诗颈联两句对仗很工整,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
C.乙诗是一首暮雨中的送别诗。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D.乙诗颈联写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境界开朗,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2.乙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
【答案】1.D2.重,沉重。
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
3.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间接传达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
韦诗尾联直抒胸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
【解析】1.D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
乙诗颈联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此情此景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
2.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能力,考生作答时,可以从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抒发等角度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凄凉伤感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____)(2)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____)(3)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____)(4)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____)(5)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
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____)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1.(1)B(2)B(3)A(4)B(5)A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解析】1.(1)错误。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
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
(2)错误。
“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
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3)正确。
(4)错误。
“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理解错误。
未然理解成已然。
尾联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
(5)正确。
2.一问,要求答出官舍竹的特征。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
它的这种品质正与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
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
二问,诗人托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这两句诗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1.D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可)【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
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意思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故可以衍生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
4.古诗文阅读(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丙)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l)与此孰.胜(_______) A.通“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2)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3)若.人悟此(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 B“误喜”和“一笑”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B C B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3.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B处,示例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
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
示例2: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1:A:“白须”和“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
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
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2:B:“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
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
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
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解析】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本题(1)中的“孰”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熟”,也可以翻译成“谁,哪一个”,今义为“成熟”,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2)中的就即可翻译成“完成”,也可以翻译成“即使”和“靠近”,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C;(3)中的若即可翻译成“好像”,又可翻译成“如果”和“你”,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字要一一对应,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本题翻译为“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其中注意“半”翻译成“大部分”;“皆”翻译成“都”;“何必”翻译成“为什么一定要”。
3.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文章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和情感的变化标出相应的标点符号。
文中A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良久忽曰”中的“忽”可知有突然明白之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忽得解脱”的惊喜和轻松之感,故也可用问号;B处是结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4.考查诗歌词语的作用及情感的表达。
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其明确题干中两个词语的关系,可从对比,衬托等方面来写;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A中白红颜色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B中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题的是要了解诗文的主题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处境和情怀。
乙文中的“熟歇”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甲文中从“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中可知他称自己是“闲者”,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熟歇”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