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出塞》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出塞》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王褒①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②。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③。
[注]①王褒: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
②馀蒲:指西域蒲类国的遗迹。
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
月支,即月氏。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气势不凡,写诗人千里远行,驰骋塞外,写法上与“万里赴戎机”相似。
B.五六句写诗人想象古战场和当年蒲类国的情景,饱含着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
C.七八句使用“月支图”典故,用历史往事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言简意丰。
D.本诗描绘了塞外风貌,表现了征客心境,和王维的《使至塞上》同属边塞题材。
8.小元选择本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
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
【答案】7.B 8.“唯”“但”两字都意为只有,两句诗写的是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重读“唯”“但”更能表现边塞的荒凉和战士们的孤独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背山看故垒,系马识余蒲”两句,系旧战场所见。
诗人背山远望,故垒处处可见;系马寻视,残营依稀可辨。
“看”“识”二字用得精确,故是眼前所见,而不是“想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炼字。
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点、感情。
“唯”但”都是“只有”的意思,这两句诗意为: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从字面上看,“塞禽唯有雁”描述了在边塞的天空中,飞翔的鸟类几乎只有大雁。
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迁徙,它们的存在为这荒凉之地增添了一丝生机,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
在这里,大雁不仅仅是鸟类,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象征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让战士们在遥远的边塞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最新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答案】(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⑴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⑵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
这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
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⑵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最新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⑤吊:凭吊。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一、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2. 请写出“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
“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疑是地上霜”,出自李白的《静夜思》。
3. 请补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下半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下半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的作者是杜甫?A. 《春夜喜雨》B. 《登鹳雀楼》C. 《春望》D. 《江雪》答案:C. 《春望》2. “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下一句是什么?A. 霜叶红于二月花B. 霜叶红于二月雪C. 霜叶红于二月霜D. 霜叶红于二月冰答案:A. 霜叶红于二月花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苏轼答案:B. 杜甫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中有彼此,就如同邻居一样亲近。
2. 请解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境。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风拂过,江南的河岸又披上了一层新绿,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 请分析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蕴含的哲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描绘落叶和长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诗人如何表现春雨的特点?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和“润物细无声”等词语表现春雨适时而至、润物无声的特点。
3. 诗中的“红湿处”指的是什么?“红湿处”指的是春雨过后,花朵上沾满雨水,显得更加鲜艳的地方。
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原卷板+解析版)

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原卷板+解析版)诗歌鉴赏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
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
(不得抄写原文)【答案】1.车马喧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
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
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
“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
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
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举头望明月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来表达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同时暗示了边关的古老和战争的持久。
2. 解释一下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庙众多的景象,同时“烟雨中”增添了一种朦胧、梦幻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四、赏析题1. 阅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分析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句诗通过描绘原野上草的枯荣更替,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和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之情的抒发。
2. 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蕴含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寄托。
“千里共婵娟”意味着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
五、写作题1. 以“春夜喜雨”为题,写一首五言绝句。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以下为示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以“秋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散文。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以下为示例)秋日登高秋风送爽,天高云淡。
我站在山巅,极目远眺,只见层林尽染,金黄一片。
初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下列关于《静夜思》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B.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
C. 诗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睡觉的床。
D.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答案:C2. 《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下一句是()A. 当春乃发生B. 随风潜入夜C. 润物细无声D. 野径云俱黑答案:A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的忧虑和对_______的哀叹。
答案:国家的命运;自然景色的荒凉2. 《江雪》一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_______的景象。
答案:寂静、空旷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请简述《悯农》一诗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在炎热的正午时分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感慨。
2. 分析《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至高峰,从而俯瞰其他山峰的豪情壮志,蕴含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达到人生巅峰的哲理。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沉落,黄河奔腾不息流向大海的壮丽景象。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登高望远,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2. 《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旅途中的孤独感。
全诗通过对枫桥、渔火、寒山寺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夜晚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
专题24 诗歌鉴赏——课外诗歌 测试(答案与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2024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4 诗歌鉴赏——课外诗歌(测试)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完成1-14题,时间30分钟,共30分(一)(2023·江苏宿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过许州①清沈德潜到处陂塘①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注释】①许州:今河南许昌。
①陂(bēi)塘:池塘。
1.(2分)有人认为“决决”形神兼备,说说你的理解。
2.(2分)诗人过许州时的心情如何?从哪句可以看出?(二)(2023·江苏盐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书边事张乔(唐)调角①断清秋,征人■戍楼。
春风对青冢①,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①巴有客游。
蕃①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调(diào)角:吹奏号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①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①穷边:绝远的边地。
①蕃(bō):古代藏族自称。
3.(2分)诗歌首联中的“■”处看不见字了,小滨认为应该是“守”字,与“征人”一致;小海觉得应该用“倚”字,更吻合意境。
你认为用哪个字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4.(2分)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探究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2023·江苏淮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宋)苏轼雨洗东坡①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①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①荦(1uò)确:怪石嶙峋。
5.(2分)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的画面。
6.(2分)后两句诗景中寓情,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样,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四)(2023·江苏宿迁·统考一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鸿秋·浔阳即景①(元)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唐)赵嘏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1)联系原著中整首诗歌,说说在这首诗歌中,“黎明”和“灯光”各有什么象征意义?(2)请结合选文,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的特点。
(3)结合“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等诗句,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答案】(1)“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
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3)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黎明”和“灯光”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这也是黎明时的景色,但已不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
灯光,在夜里是辉煌的,为田野照明,为行人指路。
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经黯然失色了。
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
灯光,与黎明之光无法比拟,也无法抵挡。
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位",但已无济于事。
据此可知“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艾青诗歌的语言特点,①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
②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3)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色及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⑴“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⑵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
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⑶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①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②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③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④明快。
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⑤含蓄(委婉)。
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⑥简洁。
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⑦沉郁顿挫。
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⑶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
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⑴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南唐)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①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②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①桁:通作“行”。
一桁,一带、一列。
②壮气: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野草。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②“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③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④“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⑤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2)“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餳《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⑤正确。
(2)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