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优秀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1)B(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
哲理: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⑴B;⑵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2.古诗阅读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知识点复习(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诗歌鉴赏(共25题,总计0分)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①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②。
(注)①掬(jū):双手捧起。
②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8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破题,总揽全诗。
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地点,又点明了“赏玩忘归”的原因--“春山多胜事”。
B.颔联上句将明月与泉水合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下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C.颈联“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特别珍惜山中的一花一草的感情。
D.尾联运用了以动衬静(反衬)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
8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诗歌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甲)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寄扬州韩绰判官①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②明月夜,玉人③何处教吹箫。
(注)①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②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③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174.下面对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亲友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此诗构思新巧,言浅意深。
B.《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句中可以看出此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可以入画,给人遐想。
C.《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达了诗人的悲伤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人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抒情言志,强化感情,诗味醇厚。
2.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分)(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写,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C.“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
D.全诗多处使用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而且全诗境中无人,这在唐诗中是少见的。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D.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请简要分析诗中“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
(3分)(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交大附中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经典复习题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诗歌鉴赏(共25题,总计0分)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气势?结合加点的字说一说。
8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甲)(乙)两诗,完成小题。
(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春寄王汉阳李白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78.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早春寄王汉阳》首联中“访”字的妙处。
179.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钱塘湖春行》“争”“啄”二字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画面;“渐欲”“才能”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气象。
B.《早春寄王汉阳》“陌头杨柳黄金色”一句写早春之色,不用“嫩绿”“新绿”而用“黄金色”,是出于细心观察又融进了喜悦之情所得。
C.《钱塘湖春行》尾联直抒胸臆,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早春寄王汉阳》后两联“空断肠”“醉壶觞”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无奈、伤感之情。
D.《钱塘湖春行》紧扣“春行”写出了早春游湖所见、所感;《早春寄王汉阳》前两联围绕“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气息。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4.“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秋”字起了什么作用?165.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与诗歌相伴,奏中考凯歌------------------------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研究近三年全国各地中考诗歌鉴赏题型,结合中考的趋势,对诗歌鉴赏专题做了如下总结。
一吉林省中考诗歌鉴赏考点包括:(一)解释关键词语(二)描绘景物画面 (三) 分析技巧手法 (四) 挖掘诗歌内涵二解释关键词语(一)具体问法字(词)在诗中的意思是( ) ?(二)真题再现(2014年吉林省)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5分)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5.“始知锁向金笼听”中的“知”在诗中的意思是()。
(1分)答案:知道、懂得、了解或明白。
(三)答题方法1 由课内向课外迁移2 关注常用实词3 组词法三描绘景物画面(一)具体问法1诗的某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情景)?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某句 ( ) 的画面。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某句的(新春、深冬)景象。
(二)真题再现(2014年吉林省)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5分)画眉鸟欧阳修百啭①千声随意移②,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③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①啭:鸟婉转地叫。
②移:移动,这里指飞翔。
③向:在。
16.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答:答案:画眉鸟婉转歌唱自由飞翔,在万紫千红的花丛里起舞,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间穿行。
真题再现(大纲样题)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三)答题方法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四分析技巧手法(一)具体问法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4这首诗的某句中某个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2)本诗是描写西湖的名篇,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
②雉子:小野鸡。
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
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
拳,屈曲。
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风灯”“宿鹭”“”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4. 【甲】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乙】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元】周德清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①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
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元·许有壬春山碧。
诗成马上应相忆。
应相忆。
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手法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手法题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绝句的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是诗人在盼家书不至、觅归梦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长长的叹息。
B.次句用“只有”二字紧承上文,写出了半夜寂寥凄寒的感受。
C.“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了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D.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阶下生满了青苔,旁边映衬着红树,突出了环境的清幽美丽,也暗示了主人公淡泊的心境。
(2)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终南山[唐]王维太乙①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 ①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颔联写近景。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
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
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3.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 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 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 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 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 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 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 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 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 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一、思想情感、语言特色 1.体会思想情感 常见的情感类型如下: (1)生活杂感 ①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 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 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 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2)思乡怀人 ① 羁旅愁思 ② 思亲念友 ③ 边关思乡 ④ 闺中怀人
(3)忧国伤时 ① 反映离乱的痛苦 ② 同情人民的疾苦
方法宝典一: 1.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 词写的是什么。 (2)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 义。 (3)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 平、思想背景,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 (4)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2.鉴赏语言特色 语言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锤炼字词; 二是佳句赏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 《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 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 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 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 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 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 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 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
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是客观题; 二、中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一般指的是在唐代
创格定型的绝、律诗 ),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 绝句,一般不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三、选材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 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 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 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4)建功立业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 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
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 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 壮志 未酬的悲叹 (5)长亭送别
① 依依不舍的留恋 ② 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 坦陈心志的告白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中考要求: ①体会思想情感②鉴赏语言特色③把握意 象、意境④赏析表达技巧
目标: 1、弄清中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 诗、咏物诗 4、解题指导—“三懂”
中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特点: 一、古典诗歌中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 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 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 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陆游《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 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锤炼字词:重点关注的是动词、修饰词、叠 词、表色彩的词。
佳句赏析: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 容、独特意境,有时也要求分析其语言技巧。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 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