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配位小结

合集下载

第五章小结 配位化学

第五章小结 配位化学
Na3[Ag(S2O3)2] 二(硫代硫酸根)合银(Ⅰ)酸钠 NH4[Cr(NCS)4(NH3)2] 四(异硫氰酸根)· 二氨合铬(Ⅲ)酸铵
(5) 有些配体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由于配位原子不 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另外,某些分子或基团,作配 体后读法上有所改变
如: ONO-(O为配位原子) 亚硝酸根 NO2-(N为配位原子) 硝基 SCN-(S为配位原子) 硫氰酸根 NCS-(N为配位原子) 异硫氰酸根 CO 羰基 NO 亚硝基 OH-
内轨型
价键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
可以解释配离子的几何构型
及某些化学性质和磁性等。 缺陷:不能定量地说明配合物的性质。 如不能解释配离子的颜色等。
5.3 配位平衡
5-3-1 配位平衡及其平衡常数
[Cu(NH3)4]SO4在水溶液中 配合物的外界和内界完全解离 [Cu(NH3)4]SO4 → [Cu(NH3)4]2+ + SO42配离子部分解离 [Cu(NH3)4]2+ Cu2+ + 4NH3
n—未成对电子数
=√n(n+2)
n(未成对电子数) 0 1 2 3 4 5
(理)/B.M.
0 1.73 2.83 3.87 4.90 5.92
[FeF6]3[Fe(CN)6]3
/B.M.
n(未成对电子数)
5.90
5
2.0
1
Fe3+的d电子构型
杂化轨道 sp3d2
d5
d2sp3
配键类型
外轨型
例: K[PtBrCl2NH3]
2. 配合物的命名
习惯命名: 如 K4[Fe(CN)6] K2[PtCl6] 系统命名: (1) 若配合物的外界酸根是一个简单的酸根,称为某化某。 黄血盐或亚铁氰化钾 氯铂酸钾

第一章 配位化学基础范文

第一章 配位化学基础范文

绪论导课:配位化学一般是指金属和金属离子同其他分子或离子相互反应的化学。

它是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同时也与化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物理学、生物学等相互渗透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

配位化学所涉及的化合物类型及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使之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

现代配位化学几乎渗透到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例如分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提取、原子能工业、医药、电镀、燃料等等。

因此,配位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但对发展化学基础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配位化学的任务配位化学是研究各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新型学科。

配合物的合成是重点,结构与性质研究是难点,研究方法是关键。

应用是落脚点。

二、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

配位化学已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

配位化学是许多新兴化学学科的基础。

如:超分子化学,酶化学,蛋白质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三、配位化学的研究方法1、合成方法:要求掌握有机和无机化学的合成技术,特别是现今发展起来的水热技术、微波技术、微乳技术、超临界技术等。

2、结构研究: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荧光光谱、X-衍射等。

3、性质研究:电位滴定、循环伏安、磁天平、变温磁化率、交流磁化率、电子顺磁共振、光电子能谱、E-扫描、催化性质、凝胶电泳、园二色谱、核磁共振研究与细胞及DNA 的作用。

4、应用:催化反应用于有机合成、金属酶的模拟、分子识别、金属药物、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磁体、介孔材料、分子机器等。

四、配位化学的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在上课以前,把下一次课的内容先粗略的看一次,把自己看不懂的内容做上记号,有时间再认真的看一次,如果仍看不懂,做好记录,等待课堂解决。

2、上课:根据课前预习的难度,对较难理解的部分认真听讲,理解教师的分析思路,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第六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配位场理论、物质的磁性和磁共振,了解。

-n配键与有关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金属-金属四重键、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1、概述配位体;配位化合物结构理论的发展2、配位场理论ML八面体配位化合物的分子轨道;八面体场的分裂能△;配位场稳定化能与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其他多面体的配位场; 3、。

-兀配键与有关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金属碳基配位化合物和小分子配位化合物;不饱和烃配位化合物;环多烯和过渡金属的配位化合物;4、金属-金属四重键5、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结构18电子规则和金属-金属键的键数;等瓣相似、等同键数和等同结构;簇合物的催化性能6、物质的磁性和磁共振物质的磁性及其在结构化学中的应用;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化学位移;核的自旋一自旋耦合作用三、教学重点配位场理论、物质的磁性和磁共振。

四、教学难点:配位场理论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教学六、课时分配:概述自学配位场理论2学时。

-n配键与有关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学时金属-金属四重键1学时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结构1学时物质的磁性和磁共振3学时七、课外作业课本p218〜2196.1概述配合物是由中心原子或离子M及其周围的分子和离子(称配体L)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组合而成的。

中心离子通常是金属原子或离子,具有空的价轨道;配位体L含孤对电子或键,M与L以配位键结合L-M一个配位化合物分子(或离子)中只含一个中心原子的叫单核配位化合物如Ni(CO)4;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原子的叫多核配位化合物如Fe3(CO)12;在多核配位化合物中,若M—M之间有键结合在一起的叫做金属原子簇化合物。

金属配位化合物的配位数常见的有2、4、6、8,最常见是4和6两种。

金属离子和不同的配位体结合后,性质不相同,可用以进行溶解、沉淀和萃取,以达到合成制备、分离提纯、分析化验等目的,研究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科研和生产及化学的各个分支都是十分重要的。

配位平衡的实验心得和体会

配位平衡的实验心得和体会

配位平衡的实验心得和体会在化学实验中,配位平衡是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

在该类型的反应中,配位化合物中的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并通过配体的交换来实现平衡。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配位平衡的知识,并且对该实验也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配位平衡实验需要仔细的实验操作和技巧。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系列的试剂和设备,如不同的金属离子、配体、容量管、烧杯等。

正确的使用这些试剂和设备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因此,我在实验中注重操作的细节,比如将试剂加入容量管时要迅速且准确,通过旋转和摇晃来使反应更加均匀。

这些细节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其次,实验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来观察并记录反应结果。

在配位平衡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pH值等来控制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在实验中,我通过调整这些实验条件来观察反应结果的变化,并尝试找到最佳的反应条件。

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我深入理解了配位平衡反应的影响因素,这对于我进一步研究和探究化学反应机理非常有帮助。

此外,配位平衡实验也加强了我对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的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和记录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速率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来分析和解释反应的平衡状态。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比如反应的平衡常数、配位物的摩尔配比等。

这些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不仅提高了我对化学实验结果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我的科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最后,通过配位平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反应机制。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配位化合物的颜色变化以及其它性质的变化。

通过分析这些变化,我们可以推测配位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了解配位平衡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这种实验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使我对配位平衡反应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综上所述,配位平衡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实验类型。

通过这个实验,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配位平衡的知识,并提高了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

大一有机化学知识点配位

大一有机化学知识点配位

大一有机化学知识点配位大一有机化学知识点之配位在大一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是指通过配位键将金属离子和配位体(通常为有机物)结合在一起形成配合物的化学领域。

它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重要交叉学科,对于理解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有机合成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在配位化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配位键的形成。

在配位化学中,金属离子通常通过给体配位基捐出电子对来与配位体形成配位键。

常见的给体配位基包括氮、氧、硫等原子,它们通常以孤立电子对形式与金属离子结合。

在形成配位键的过程中,金属离子通过与配位体的配位键相互作用,形成配位键。

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与金属离子的电子云密度有关。

对于具有较高电子云密度的金属离子,它们通常能够与更多的配位体形成配位键,形成多核配合物。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配合物的命名。

在配位化学中,命名配合物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配合物的命名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中心金属离子的名称和配位体的名称。

对于中心金属离子的名称,我们通常使用常见金属的名称,如铜、铁、锌等。

而对于配位体的命名,根据配位体的性质和结构,有机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命名规则。

比如,当配位体为有机物时,根据配位体中的功能基团的命名规则,可以对其进行命名。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配位体命名规则,如命名含有吡啶环的配合物时,通常会使用编号来表示其位置。

正确的命名是确保我们准确理解和交流配位化学知识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配位体的选择和配位理论。

在配位化学中,配位体的选择对于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当配位体中含有多个给体原子时,通常能够与金属离子形成多个配位键,从而形成多核配合物。

此外,配位体的选择还与金属离子的电子云密度、电荷等相关。

在配位理论方面,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重要的理论模型,如配位键理论、晶体场理论等。

这些理论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为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提供了理论指导。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化学与配位体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化学与配位体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化学与配位体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喝一杯咖啡到生产钢铁都涉及到了化学反应。

然而,在化学反应中,很少有反应是单纯的,通常会涉及到不同的物质参与反应,形成配位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中,一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固定在中央金属离子周围的一些分子或离子中,这些固定的分子或离子被称为配位体。

而对于这些化合物的产生过程,就涉及到了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是研究研究某一个中心离子和用来固定它的一个或多个配位体的科学。

它主要探讨了配合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而配位体则可以是有机分子、无机分子、离子或是配位聚合物。

当配合物形成时,它的形状、大小、结构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特性产生从根本上的影响。

在配位化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配位键。

配位键是将配位体与中心离子结合到一起的键。

配位键通常是由配位体的孤对电子与中心离子的可用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例如,乙二胺(EDTA)是一种常用的配位体,它能够形成六个配位键,这六个配位键将中央金属离子牢牢地包裹在其中。

这种结构可以用来分离和测定金属离子的浓度。

除了配位键,配位化学还涉及到了维持配合物稳定性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配体的选择、官能团的位置、链长、元素周期表位置等等。

比如,一些配体可以通过π-电子亏损配位或氢键配位的方式与金属离子相结合,同时,一些大的配位体可以通过孔径效应来控制金属离子进入其内部来降低反应活性并提高稳定性。

还有一个重要的实际应用是核磁共振成像(MRI)。

在MRI中,医生会向患者的体内注射含有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与人体内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明亮的信号,并且在肌肉、骨骼和其他软组织中显现出来。

这种显现是MRI成像技术的基础之一,因此,配位化学也在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配位化学是化学中一个新兴领域,在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对不同的配体、不同的配位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反应机理和反应环节,并且为新型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新的思路。

有机化学中的配位化合物与配位理论

有机化学中的配位化合物与配位理论

有机化学中的配位化合物与配位理论配位化合物是有机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在催化反应、生物活性、药物设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有机化学中的配位化合物以及与之相关的配位理论。

一、配位化合物的定义与特点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有机配体配位于过渡金属离子或主族金属离子上而形成的化合物。

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配位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配体,可以是有机分子亦可是无机分子;2. 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中心通常带有正电荷;3. 配位键通常由配体提供;4.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受到配位数、配位方式和配饰配位位置的影响。

二、配位理论的发展及基本原理配位理论是解释和预测配位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以下是配位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1. 晶体场理论晶体场理论主要应用于过渡金属离子的八面体和四面体配合物中,解释了它们的吸收光谱和磁性性质。

2. 电子对斥力理论电子对斥力理论主要应用于解释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化学键,通过分析和计算配合物的几何结构和能量,来预测和解释其性质。

3. 反键理论反键理论是配位化合物中配体分子内电子的激发和反键形成的理论,可用于解释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和化学反应机理等。

4.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可用于预测和解释配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几何构型。

三、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1. 配体取代反应通过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取代反应,生成新的配位化合物。

例如,利用氯化铂与氰基配体反应生成四氰合铂酸盐。

2. 配体加合反应配体加合反应是指配体与金属之间进行化学键形成,生成配位化合物。

例如,乙烯与二茂铁反应生成茂金属配合物。

3. 配体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配体中的氧化态,从而形成不同的配位化合物。

例如,二次胺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配合物。

四、配位化合物的应用领域配位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介绍其中几个主要领域:1. 催化反应一些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可用于催化有机合成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配位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一个或多个配体与一个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形成配合物的过程。

这种反应在化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配位反应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机理,并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一、配位反应的基本概念配位反应是在溶液体系中进行的一类反应,其反应物通常由金属离子或原子和非金属配体组成。

金属离子或原子在反应中通过配位键与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配位位点形成配合物。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离子充当电子受体,而配位体则充当电子给体。

配位反应常常伴随着配合物的结构变化和性质的变化。

二、配位反应的分类配位反应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从反应的速度上看,配位反应可以分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两种。

快速反应通常发生在配合物稳定性较高的情况下,反应速率较快。

而慢速反应发生在配合物稳定性较低的情况下,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

从反应机理上看,配位反应可以分为静态配位反应和动态配位反应两种。

静态配位反应是指配体与金属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而动态配位反应则是指在盐析反应中,配体与金属离子或原子之间的配位-脱配反应。

三、配位反应的机理配位反应的机理可以通过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半反应和配位键理论。

半反应理论认为配位反应是由两个或多个半反应所组成的,其中一个半反应是配体提供电子对,该半反应通常由配体的配位键裂解而引起;另一个半反应则是金属离子或原子接受配体提供的电子对,从而形成新的配位键。

配位键理论则认为,在配位反应中,金属离子或原子的空轨道和配体的配对电子轨道之间形成新的配位键。

四、配位反应的应用配位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领域,配位反应被用于研究重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的传输和储存方式,以及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医学领域,许多抗癌药物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也与配位反应相关。

此外,配位反应还在工业催化、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绝 误 :E = x −T 对 差 Ea 相 误 差 Re = 对 差 : ×100% T
2、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程度,精 密度的高低用偏差 偏差Diviation来衡量 偏差
绝对 偏差:di = xi − x d 平均 偏差:d = , 相对平均偏差 dr = ×100% : n x 2 2 2 d12 + d2 + d3 +⋅⋅⋅⋅ +dn 2 标准偏差:s = ∑( X − X ) /(n −1) = n −1
2、理解滴定反应的基本要求
1. 2. 3. 4.
反应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 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完全 反应速度要快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来确定终点
3、掌握滴定分析方式及其应用条件 1.直接滴定法 2.反滴定法 3.置换滴定法 4.间接滴定法
4、掌握基本物质需满足的条件
基准物资 可直接配制标准溶液的纯物质称为基准物质 应具备的条件: (1)物质的组成应与化学式完全相等, 应避免:(1)结晶水丢失; (2)吸湿性物质潮解; (2)必须具备有足够的纯度(99.9%以上) (3)试剂稳定易于保存 见光不分解,不氧化 如重铬酸钾可直接配制其标准溶液。 (4)试剂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可以减少称量误差。
' f
lgK 'f ( MY ) = lgK θ ( MY ) − lg aY ( H ) ≥ 8 f 即 lg aY ( H ) ≤ lgK f ( MY ) − 8 所对应的酸度为络合滴定的最高酸度, 对应为最低pH值
θ
3.
掌握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θ θ
{c( M ' ) / c }K f ( MY ) {c( N ' ) / c }K f ( NY )
产生的原因 由于环境条件微小变化、 仪器性能微小变化、 操作稍有出入而引起。 与系统误差不同,随机误差无方向性 特点 a.不恒定 b.难以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服从正态分布(统计规律)
异常值的取舍
4d检 法 x − x ≥ 4d 验 :
'
Q值 验 :Q计算 = 检 法
d R
=
x−x
'
xmax − xmin
4. 掌握数据的处理和合理报告测定结果
系统误差特点
a.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恒定,方向确定; b.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 重复出现,做多次平行 实验后取平均值不能消除系统误差; c.影响准确度,不影响精密度; 由于实际工作中系统误差不可完全避免,必使x与T 不等,所以系统误差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d.可以消除。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error):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Random error):
第三节、定量分析误差
教学要求 1. 理解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含义,精密度与准确度的 关系; 2. 掌握误差来源、分类、检验及减免方法; 3. 掌握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措施; 4. 掌握数据的处理和合理报告测定结果; 5. 掌握有效数字的含义及运算规则;
第三节、定量分析误差
永远不可能得到绝对准确的测定结果 平行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相同 2、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程度,精密 度的高低用偏差 偏差Diviation来衡量。 偏差
i=1 n
∑d
i
s 相 对标 偏差 sr = ×100% 准 : x s 平 均值 精密 的 度:Sx = n
2. 掌握误差来源、分类、检验及减免方法 3. 掌握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措施; 系统误差(Systematic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是由于确定的原因造成的 产生的原因? a.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选择的方法不够完善 方法误差 例:重量分析中沉淀的溶解损失;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选择不当 b.仪器误差 仪器误差——仪器本身的缺陷 仪器误差 例:天平两臂不等,砝码未校正;滴定管,容量瓶未校正。 c.试剂误差 试剂误差——所用试剂有杂质 试剂误差 例:蒸馏水不合格;试剂纯度不够(含待测组份或干扰离子)。 d.主观误差 主观误差——操作人员主观因素造成 主观误差 例:对指示剂颜色辨别偏深或偏浅;滴定管读数不准。
控制溶液的酸度 使用掩蔽作用
θ θ
≥ 10
6
4.了解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用指示剂及指示 剂的使用条件;
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 络合滴定前加入金属指示剂 M + In = MIn 甲色 乙色 滴定过程中的变化 MIn +Y = MY + In 乙色 甲色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P382)
1、在适宜的pH范围内,指示剂In与金属-指示剂配 合物Min的颜色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2、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必须迅速、灵敏 和良好的可逆性 可逆性。 可逆性 3、金属指示剂配合物Min要有适当的稳定性。理论 应稍低于MY的稳定性 的稳定性。 上应稍低于 应稍低于 的稳定性 4、金属指示剂要有一定稳定性。
分析化学的几种分类 按分析对象分类 1、无机分析: 、无机分析: 分析对象是无机物,如测定无机酸碱含量, 元素含量等 2、有机分析: 、有机分析: 分析对象有机物,如测定有机物的结构 含量。
分析化学的几种分类 按分析方法 1、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 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 2、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 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者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 的分析方法 如:光谱分析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分析法。
置信区间, 在一定置信度下,以平均值为中心,包括总体平 均值u的范围
x ±u x ±u t= = n Sx s ts u = x ± tS x = x ± n s s , x+t x−t n n
显著性检验
通过实验确定分析数据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 还是由随机误差造成的
1).对总体平均值的检验
十一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教学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几种分类 2、了解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分析化学的几种分类 按分析任务分类
(1)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 物质的化学组成 (元素、离子、原子团、化合物……) (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 各组分的含量 (3) 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物质的微观结构 形态分析,立体结构,结构与活性
2.掌握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条件,配位滴定所允 许的酸度范围的计算;
c( MY ' ) / cθ aMY ' θ K f ( MY ) = = K f ( MY ) ⋅ ' ' θ θ {c( M ) / c }{c(Y ) / c } aM aY
lg{[c( M ' ) / cθ ] ⋅ K 'f ( MY )} ≥ 6 常用lgK ( MY ) ≥ 8为配位滴定的可行性判据
2、了解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取样 均匀 有代表性 符合实际 妥善保存 处理 溶解 熔融 消解 灰化 消除干扰 掩蔽 分离 测定 计算 常量组分 (>1%,化学法 化学法) (>1%,化学法) 微量组分 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
第二节、滴定分析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 2、理解滴定反应的基本要求 3、掌握滴定分析方式及其应用条件 4、掌握基本物质需满足的条件 5、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滴定结果的计算
EDTA配位的特点 EDTA配位的特点 配位简单(1:1) 1、配位简单(1:1)没有逐级配位现象发生 所形成配合物稳定性高, 2、所形成配合物稳定性高,反应进行完全 配位作用广泛, 3、配位作用广泛,几乎可以与所有金属离子 形成稳定螯合物 溶解性和颜色, EDTA和金属形成配合物 4、溶解性和颜色, EDTA和金属形成配合物 水溶性高, 水溶性高,绝大多数无色
t计算 = t计算 x−µ n
s > t表 , 则测量值和标准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 对两组平均值的显著性检验
F检验法 F计算
2 s大 = 2 , F计算 < F表 s小
说明两组数据s1和s2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t检验法: t计算 = x1 − x2 s n1n2 n1 + n2
若t计算 > t表,说明两组数据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
5.掌握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1、直接滴定法
必须满足c(M ' ) ⋅ K 'f ( MY ) ≥ 106
2、反滴定法 3、置换滴定法 4、间接滴定法
第十三章 配位滴定法
教学要求: 1. 了解配位滴定法的特点及EDTA的性质; 2. 掌握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条件,配位滴定所 允许的酸度范围的计算; 3. 掌握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4. 了解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用指示剂及指 示剂的使用条件; 5. 掌握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1.了解配位滴定法的特点及EDTA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