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操作技巧
留置针使用方法

留置针使用方法留置针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用于输液、输血或药物注射等治疗过程中。
正确的使用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正确、安全地使用留置针。
1. 准备工作。
在使用留置针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适合使用留置针。
然后,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物,包括留置针、消毒剂、敷料、输液管、药物等。
在准备工作中,要确保所有器械和药物的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的产品。
2. 消毒操作。
在使用留置针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
首先,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常用的有碘伏、酒精等。
然后,用消毒剂对留置针插入部位进行彻底擦拭,保持皮肤干燥。
消毒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感染,确保留置针插入部位的清洁。
3. 留置针插入。
在消毒完成后,将留置针插入患者的静脉血管中。
在插入留置针之前,要先检查留置针的外观是否完好,确保没有损坏或污染。
然后,选择合适的插入部位,通常选择静脉比较丰富的部位,如前臂内侧。
在插入留置针时,要注意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或神经。
插入后,要确保留置针的位置固定,避免移位或脱落。
4. 输液操作。
留置针插入后,可以进行输液或药物注射。
在进行输液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输液管和药物,根据医嘱调整流速和输液量。
同时,要定期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确保留置针的通畅和输液的有效性。
在输液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5. 留置针护理。
留置针插入后,需要进行定期的护理和更换。
护理包括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清洁和消毒,留置针固定部位的定期更换,以及输液管和药物的更换。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留置针的通畅和固定,避免感染和脱落。
同时,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和不适症状,及时处理并发症。
6. 留置针拔除。
当留置针不再需要时,需要及时拔除留置针。
在拔除留置针之前,要先停止输液或药物注射,然后进行消毒和拔针操作。
拔除留置针后,要对患者的插入部位进行观察和处理,确保没有出血或感染。
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规范1.准备工作:-洗手,并带上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检查准备好的器材,包括留置针、消毒剂、皮肤贴、输液管等。
2.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自己,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
-询问患者有无静脉留置的禁忌症,如静脉血栓、静脉炎等。
3.定位静脉:-选择适当的静脉,通常选择手背、前臂或手臂等地方。
-用肉眼观察、触摸或使用探针等方法进行初步定位。
-确认静脉位置后,用手指或皮肤贴固定在静脉上。
4.消毒皮肤:-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静脉留置区域进行消毒,按照规定的消毒时间和方法操作。
-注意消毒范围,确保周围皮肤也得到适当的消毒。
5.静脉穿刺:-使用注射器,按照适当角度和深度将留置针插入静脉。
-注意插入的速度和力度,以免损伤血管壁。
-观察是否有血液回流,确认留置针已成功插入静脉。
6.固定留置针:-使用透明敷料或皮肤贴,将留置针固定在皮肤上。
-注意不要将留置针固定太紧或太松,以免引起不适或意外脱落。
7.核对留置针:-核对留置针的位置和连接的输液管是否正确。
-确认留置针无移位、漏液等情况。
8.教育患者:-向患者解释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强调患者遵守医嘱,保持留置针及周围皮肤的干净卫生。
9.记录相关信息:-记录留置针的插入时间、位置、次数等相关信息。
-记录是否有异常情况或不适,如出血、疼痛等。
10.定期检查留置针:-定期巡视留置针的情况,观察是否有漏液、感染等情况。
-保持留置针通畅,及时处理堵塞或感染等问题。
五种留置针的固定技巧

五种留置针的固定技巧标题:五种留置针的固定技巧导言:留置针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它能够有效固定导管或输液管,确保其正确的位置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五种常见的留置针固定技巧,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使用留置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
第一部分:留置针的基本知识在深入探讨留置针的固定技巧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些留置针的基本知识。
留置针通常由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具有锥形尖端和固定装置。
医务人员使用留置针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血管或输液通道,并通过固定装置将其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留置针的正确使用能够避免导管脱落或移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第二部分:五种留置针的固定技巧1. 使用皮肤固定贴剂:皮肤固定贴剂是最常用的固定留置针的方法之一。
它们具有优异的粘附性和透气性,能够牢固固定留置针并保护患者的皮肤免受不适和损伤。
在选择皮肤固定贴剂时,应考虑患者的皮肤类型和过敏史,并遵循正确的贴合方法。
2. 结扎法固定:结扎法固定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留置针固定技巧。
它通过使用无菌纱布或绷带将留置针与患者的肢体固定在一起,确保其位置不变。
在使用结扎法固定时,应注意保持适当的张力,避免过紧或过松。
3. 弹性固定带固定:弹性固定带是一种便捷且可重复使用的固定留置针的工具。
它们由柔软的弹性材料制成,具有调节紧度和易于操作的特点。
使用弹性固定带固定留置针时,应确保其紧密贴合患者的皮肤,并避免过度拉伸,以防止不适和皮肤损伤。
4. 胶布法固定:胶布法固定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留置针固定技巧。
它通过使用无菌胶布将留置针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使用胶布法固定时,应选择适合患者肤质和固定部位的胶布,并按照正确的贴合方法进行固定。
5. 使用专用固定装置:某些留置针配备了专用固定装置,如扣环或胶囊。
这些装置能够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减少留置针脱落或移位的风险。
在使用这些专用固定装置时,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并按照厂商的建议进行操作。
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留置针是一种用于长期或临时留置在人体内部的医疗器械。
它常被用于输液、输血、药物输送、化疗、血透等治疗过程中,以便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治疗和监测。
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是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将给出留置针操作的概述,以及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我们将着重介绍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包括准备工作和操作步骤。
这些步骤将从准备留置针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开始,然后详细说明操作的具体步骤。
除了操作方法,我们还将重点关注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安全注意事项是指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这些包括消毒和洁净操作、穿戴手套和口罩、合理安排工作环境等。
术后护理是指在留置针安装完成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护理留置针和患者。
这方面的细节包括定期更换留置针、保持留置部位的清洁和干燥等。
最后,在文章结尾的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提出对留置针操作的一些建议。
这些建议将涉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规范、设备的选择和维护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这将为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份有关留置针操作的实用指南,以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和患者的舒适。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和阐述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2.正文2.1 留置针的操作方法2.1.1 准备工作2.1.2 操作步骤2.2 留置针的注意事项2.2.1 安全注意事项2.2.2 术后护理3.结论3.1 总结3.2 对留置针操作的建议在正文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留置针的操作方法。
其中,准备工作部分会讲述在进行留置针操作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例如准备工具和材料、检查设备的安全性等。
接着,操作步骤部分会逐步介绍留置针的具体操作流程,并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说明。
紧接着,文章会进入留置针的注意事项部分。
留置针的操作方法

留置针的操作方法留置针是一种医疗器械,常用于静脉输液、抽血、药物注射等医疗操作。
以下是关于留置针的操作方法的详细说明。
留置针(也称为导管)使用前要确保器械无损坏,所之起的部位无任何感染或瘀伤痕迹,避免产生并发症。
在进行操作前,医务人员应洗手,配备好所需工具和药品,并向患者做好相应的解释和沟通工作。
1. 患者准备- 患者需要舒适地躺在一张床上或椅子上,将相关的肢体暴露出来(通常是上臂或手背)。
- 鉴别操作部位,确保打针部位的皮肤整洁,没有任何明显的红肿、渗液、瘀血等异常现象。
2. 消毒- 医务人员应穿戴好手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操作部位的皮肤。
常用的消毒剂有碘伏、酒精等,消毒时间一般为1-2分钟。
- 在消毒后,医务人员还需要进行穿刺部位的防护,例如用医用胶布固定周围的皮肤。
3. 固定器械- 在选择留置针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和操作需要来选择不同规格的导管。
- 留置针的导管要有清晰的标记,方便医务人员观察导管物流和注射情况。
- 确定留置针的位置后,用无菌手套将导管握住,并将留置针缓慢地穿刺至皮下组织。
- 确保导管尖端进入血管腔内后,应将导管部分固定在皮肤上,常用的方法有使用透明敷料与伏贴。
4. 确定留置针位置- 完成导管固定后,使用注射器向导管内注入一些生理盐水,然后慢慢拔出导管,观察有无血液回流现象。
- 若发现导管有血液回流出现,表示导管已进入到静脉腔内。
- 对于留置针的不同规格,所需的深度和位置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医嘱和指导进行操作。
5. 进行治疗- 在留置针成功插入静脉后,医务人员可以进行静脉输液、抽血或药物注射等操作。
-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反应和留置针的通畅性。
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并向上级报告。
6. 定期护理- 留置针需要定期护理,以确保留置针通畅、清洁和无感染。
在每次使用前,要检查留置针是否正常,有无松动、堵塞等问题。
- 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频率一般为3-7天,具体根据医嘱和患者情况而定。
留置针注意事项

留置针注意事项留置针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医疗技术,常用于输液、输血、输药、静脉补液等治疗或诊断操作中。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使用留置针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前期准备1. 确认医嘱:留置针操作需要医生或某些专门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开具医嘱,确保留置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 预先评估患者的适用性:对于留置针操作的患者,需要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的血管状况是否适合插入留置针。
3. 患者的知情同意:在开始操作之前,需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介绍留置针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并取得其明确的同意。
二、操作技巧1.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留置针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者需要正确佩戴无菌手套,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确保手术区域没有细菌感染的风险。
2. 确定插入部位: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插入部位。
常见的插入部位有手背、前臂和手臂等。
3. 选择合适的留置针规格:根据患者需要输注的液体类型和速度,选择合适的留置针规格。
一般来说,输液速度较快的情况下,需要选择较大口径的留置针。
4. 留置针插入角度和深度:根据患者的静脉状况和表皮厚度,调整留置针的插入角度和深度,确保针头正确插入静脉腔内。
5. 固定留置针:插入留置针后,需要使用透明敷料或绷带将留置针和插入部位固定,以避免针头脱出或移位。
三、留置针注意事项1. 留置针的皮肤护理:经常检查留置针插入部位的皮肤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
并定时更换敷料,保持插入部位清洁干燥。
2. 留注时间:根据临床需要和医生的建议,确定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到来时及时更换新的留置针。
3. 注意监测留置针通路:对于使用留置针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血流状态,观察输液情况,避免留置针堵塞或漏液情况的发生,并及时处理问题。
4. 注意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感染预防:操作者在操作前后应进行手消毒,尽量避免留置针的外形或管路的污染。
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避免插管部位的不适感觉,以免抓挠或非必要的动作引起留置针被拔出。
留置针技巧

Part 2
留置针的优点
留置针的优点
避免血管损 伤:减少出 血和感染的
风险
减少反复穿 刺带来的痛
苦
方便多次给 药:提高治
疗效率
Part 3
留置针的种类
留置针的种类
单腔留置针
只有一个通道,适用于单次 给药
双腔留置针
有两个通道,可以同时给药 和/或采血
三腔留置针
有三个通道,可以用于给药 、采血和/或输血
Part 6
留置针的日常护理
留置针的日常护理
起源
观察留置针情况
定期检查留置针的位置、通 畅度和是否有红肿、疼痛等 不适症状。如发现异常,应
及时向医生或护士报告
避免过度活动
避免剧烈活动或长时间 压迫注射部位,以免造
成留置针移位或脱落
避免接触水
尽量避免在注射部位 接触水,以免引起感
染
发展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清洁注射部位的 皮肤,保持干燥,以
3
注射部位疼痛或红肿: 注射部位疼痛或红肿 可能是由于药物刺激、 感染等原因造成的。 为缓解疼痛和红肿, 可以采取热敷、硫酸 镁湿敷等措施。如症 状持续加重,应及时 向医生或护士报告
4
静脉炎:静脉炎可能是 由于药物刺激、注射部 位感染等原因造成的。 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可以采取正确的注射技 巧、定期更换注射部位 等措施。如已发生静脉 炎,可以采取热敷、理 疗等治疗措施缓解症状
Part 4
留置针的使用技巧
留置针的使用技巧
选择合适的血管:选择粗、直、弹性好的 血管,如手背静脉、前臂静脉等。避免选 择弯曲、细小、脆弱的血管
准备物品:准备好留置针、消毒液、棉签、 胶带等物品
留置针的使用步骤和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留置针操作技巧是什么? ...

留置针的使用步骤和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留置针操作技巧是什么?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它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被广泛使用在临床治疗中。
留置针的使用步骤和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留置针操作技巧是什么?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留置针是用软质聚氨酯塑料导管和钢针制成,生物相容性高。
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将软管留在静脉内,导管在血管内成漂浮状态,不会对血管造成影响。
留置针一般可以留置3-4天,因此减少了反复穿刺对小动物血管的不利影响。
由于留在静脉血管中的导管是软管,不会像钢针会刺破血管,从而很少发生药物外渗,减少了小动物在输液过程中的惊恐感,也保证了抢救和治疗小动物用药时间,为输血和输液提供方便。
今天带大家认识一下留置针的使用步骤和使用注意事项。
01输注静脉的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宜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清晰易见、避开关节及静脉瓣的静脉。
小动物常用的穿刺静脉有:头静脉、外侧隐静脉、内侧隐静脉、趾背侧总静脉、颈静脉等。
02输注前准备(1)操作者应着装整洁,手臂清洁,戴口罩。
(2)操作者应主动向小动物主人询问小动物的年龄、病情、心肺功能、过敏史等。
(3)用品准备:基础消毒盘、一次性无菌输液器及输液针头、药液、垫巾、止血带、胶布、瓶套、输液架等;型号合适的静脉留置针1套;封管需另备5ml 注射器1支、1.25万IU肝素钠1支及生理盐水、敷贴及弹力绷带、胶布2条。
(4)输液室应选择环境安静、整洁、宽敞房间,光线适宜,符合无菌要求。
03留置针操作步骤(1)检查准备的用品是否齐全,确定穿刺部位。
(2)连接、排气,检查药液并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排尽输液器内空气。
部分打开留置针外包装,显露肝素帽,插入头皮针至斜面进入肝素帽,排尽肝素帽和留置针内空气,关闭调节器,将头皮针插至根部,挂妥。
(3)选择合适静脉,将针刺部位皮肤常规剪毛、消毒后扎止血带,消毒待干,在纸质胶布上注明置管日期和时间。
(4)转松针芯,去除肝素帽,检查针尖和外套管尖端是否完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操作技术。
现介绍其中应注意的几项技巧。
1 配制液体的技巧
(1)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品,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配制结晶及粉针剂药品时,当抽有溶媒的注射器针头刺入安瓿后,将安瓿倒转,瓶口向下,针头向上,再推入足量溶媒。
拔出注射器后,用力摇晃一下安瓿,直立静置。
这种方法使药粉不会贴于瓶壁,药粉与溶媒充分混匀,加速溶解,省时省力。
对一些难溶解的药品,如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尤为适用。
2 排气的技巧
(1)输液前排气挂瓶前先关闭调节器,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滴壶下垂,一手反折滴壶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端向上,让液体呈线状流下,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
使用这种方法排气,输液管壁以及过滤网处都不容易产生气泡。
(2)输液中排气输液过程中,因患者及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滴壶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
这里介绍一种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
左手自调节器上方用力捏住输液管,使管壁呈扁平状向上滑行,并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滴壶排出。
缠绕过程中嘱患者抬高输液侧肢体,不能配合者,可先降低输液架高度。
此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不浪费药液,且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笔者在操作过程中,曾受到多位患者及家属好评。
3 选择血管的技巧
(1)选择血管宜“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
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为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且易造成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易渗出。
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
关节处不易固定,易因患者肢体轻微活动而致针头刺破血管。
肢体内侧,如前臂中下1/3段掌侧,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自针眼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
(2)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过多,常规选择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趾处的静脉血管进行逆行静脉穿刺[1],此处因不易固定,平时穿刺较少,血管未被破坏。
手足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多条静脉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所以逆行静脉输液时滴速不受影响。
4 静脉穿刺的技巧
(1)静脉穿刺时,患者采用自然放松法。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预穿刺手的4~5个手指,将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
(2)使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使手背血管充盈、暴露、固定,易于穿刺。
穿刺时针头斜面可略偏向左,这样可以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达到减轻疼痛、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
血管情况较差的,如休克、失血过多、水肿、腹泻、肥胖等血管细或不易显露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湿热敷,局部涂擦阿托品或1%硝酸甘油,待血管扩张充盈时再行穿刺。
一些一般情况较差的,如失血过多或脱水严重的患者,在静脉穿刺时不易见回血或回血量少、回血太慢,护士反复重穿造成患者痛苦。
这里介绍两种穿刺易见回血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种是穿刺前将调节器推至滴壶下端关闭,同时降低输液瓶高度,再行穿刺。
这样输液管末端液体压强减小,且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针头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如输液管内;另一种是负压穿刺法[3],按常规关闭调节器后,将调节器下段输液管前端返折,挤出前端液体约0.2~0.6ml,左手固定好返折处,保持针头液体呈挂珠状,再行穿刺。
当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后,左手松开返折,一旦针头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
5 固定输液贴的技巧
输液贴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等情况。
固定时,先粘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
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及针柄粘贴紧密,不会松动。
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
三条胶布平行,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
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针尖轻微上翘者,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部位再固定,这样可使针尖平稳地置于血管内,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
6 更换液体的技巧
液体瓶内因加入其他药物,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不等,多大于外界气压,另一些无需加入其他药物的液体瓶,如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其内压力也多大于当地的大气压。
因此更换液体时,应将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停顿片刻,待瓶内空气排出,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相等时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
更换软瓶包装的液体时,如乳酸林格液等,先同上法将液体瓶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然后轻挤瓶身,将瓶内空气挤出30~40ml,使瓶体稍扁,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
这样可以避免瓶内压力大时液体由排气管流出。
7 拔针的技巧
(1)拔针的时间最佳拔针时间应在输液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
(2)无痛拔针法拔针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可减轻疼痛感。
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只留下遮盖针眼的、带吸收垫的一条胶布。
调节器尽量置于输液管末端关闭,防止血液回入输液管及拔针过程中药液渗入皮下。
拔针时手捏针柄下方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方向快速拔出。
这样可避免手捏针柄拔针时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致针尖划伤血管壁。
针头要离开皮肤时,迅速用拇指指腹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
因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的位置比肉眼所见刺入皮肤的位置高出
0.2~1.5cm,而拇指指腹面积狭长,可使这两个针眼都得到有效按压,达到止血的目的。
按压时力度要适当,过重会增加疼痛,过轻则不能有效止血。
按压时切忌边按边揉。
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按压时间不少于2~5min,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不少于15min。
拔针后嘱患者30min内穿刺肢勿用力或负重。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
它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
静脉输液的目的:(1)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常用于配套平衡紊乱者,如剧烈呕吐、腹泻、大手术后。
(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
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
(3)输入药物,控制感染,治疗疾病。
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脑及组织水肿,以及各种需经静脉输入药物的治疗。
(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发送微循环。
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病人。
常用周围静脉轮流法包括密闭式输液法、开放式输液法、静脉留置输液法等。
静脉轮流常见并发症:1、发热反应;2、急性肺水肿;3、静脉炎;4、空气栓塞;5、血栓栓塞;6、疼痛;7败血症;8、神经损伤;9、静脉穿刺失败;10、药液外渗性损伤;11、导管阻塞;12、注射部位皮肤损伤等。
常见静脉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在轮流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有效地排除各种障碍,能持续地进行,还会引起不良后果。
常见故障及排除的方法如下:
1、液体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用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更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瓶位置过低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
(5)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
局部热敷可缓解痉挛。
2、滴管内液面过高
(1)滴管侧面有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上端的轮流管,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露出液面,见到点滴时,再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即可。
(2)滴管侧面无调节孔时,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输液瓶,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滴管内液体缓缓下流直至露出液面,再将输液瓶挂回输液架上继续点滴。
3、滴管内液面过低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先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当滴管内液面升高至1/3——1/2时,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下端轮流管即可。
(2)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迫使液体下流至滴管内,当液面升至1/3——1/2高度时,停止挤压,松开滴管下端输液管即可。
4、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输液过程中,如果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则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是否松动、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予以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