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 (共44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 短文二篇 (共34张PPT)

D.①斯.之不远 ②斯.是陋室
1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 事)相邀呢?
18.【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 其作用有何不同?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这种奇丽的景色之中了。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如积满了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 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19.【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 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参考译文】夜色中登上华子岗,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 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 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释】①华子岗: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胜景。②辋(wǎng)水:即辋 川,在蓝田南。③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舂,这里指捣 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④疏:稀疏的。⑤静默:指已入睡。 ⑥曩(nǎng):从前。⑦仄径:狭窄的小路。⑧轻鲦(tiáo):即白鱼,鱼名。 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⑨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⑩雊(gòu):野鸡 的叫声。⑪斯之不远:这不太远了。斯,代词,这,指春天的景色。⑫天 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⑬不急 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 短文两篇》ppt课件

——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 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 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夕”两层来写,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 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 结合等。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竹柏
追求 —— 美好事物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 贬谪的悲凉
人生观
人生的感慨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自我排遣的达观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竞,争着;跃,跳跃 ,这里指跳出水面。
小径上青苔碧绿,毛茸茸的,好像给地面 铺上了一张厚厚的地摊。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 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 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 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 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 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 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夕”两层来写,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 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 结合等。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竹柏
追求 —— 美好事物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 贬谪的悲凉
人生观
人生的感慨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自我排遣的达观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竞,争着;跃,跳跃 ,这里指跳出水面。
小径上青苔碧绿,毛茸茸的,好像给地面 铺上了一张厚厚的地摊。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 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 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 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 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记
叙事—— 赏月缘由:谪居寂寞
承
赏月的欣喜
天
贬谪的悲凉
寺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
漫步的悠闲
夜
人生的感慨
游
抒情—— 点睛之笔:愉悦悲凉
51
课文细读品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的藻、荇,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灵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赏月文化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 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权 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代的 文人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且喜爱亲近自然,所以中秋 赏月、玩月便成为文人的时尚。
译文: 文章是几案上的山水风光,山水风光是大 地上的文章。
57
课文拓展积累
(2)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 泰然面对荣耀和屈辱,悠闲地欣赏庭院中的花开 花落;不在意退隐还是做官,安然地观看 天上的云聚散无常。
58
课文拓展积累
传统文化
52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 豁达的心境。
53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叙事简约。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
入题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点明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 溶,作者抓住这个特点,简洁入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

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一当全厚片记夜苏《 气起文友段录景轼记 呵,情谊,了色创承 成止感与也作作作天 。于真对体者了的寺
当挚知现被美一夜 止,音了贬妙篇游 ,言甚他黄的短》 如简少与州描文是 行义的张的绘。宋 云丰无怀一,文代 流,限民个真章文 水起感的生实对学 ,于慨深活地月家
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是什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 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高两实五青夕自峰林岸是色日康翠如石欲交乐竹云壁颓界辉,以,,,之。四来沉仙时,鳞俱都未竞备,复跃。有。能与 山清其川澈奇之见者美底。,。古来共谈。
译: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 景色了。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 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 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 指交相辉映。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 四季。 俱: 都。
译: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歇: 消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将要落山了。颓,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一当全厚片记夜苏《 气起文友段录景轼记 呵,情谊,了色创承 成止感与也作作作天 。于真对体者了的寺
当挚知现被美一夜 止,音了贬妙篇游 ,言甚他黄的短》 如简少与州描文是 行义的张的绘。宋 云丰无怀一,文代 流,限民个真章文 水起感的生实对学 ,于慨深活地月家
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是什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 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高两实五青夕自峰林岸是色日康翠如石欲交乐竹云壁颓界辉,以,,,之。四来沉仙时,鳞俱都未竞备,复跃。有。能与 山清其川澈奇之见者美底。,。古来共谈。
译: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 景色了。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 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 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 指交相辉映。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 四季。 俱: 都。
译: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歇: 消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将要落山了。颓,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PPT课件PPT课件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 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 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 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思考问题读课文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 的自然美景?
翻译课文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注释: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翻译课文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
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 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 察两种视角来写。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品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 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 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 “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 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
《答谢中书书》。
走近作者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3A10.短文两篇(共47张PPT)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 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 石壁”、“青林翠竹”。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写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品析·语言
品一品 语言美
练习一:整篇文章景物描写优美 和谐,但句中的“乱鸣”是一 种嘈杂的声音吗? “乱”字
练习二: “欲颓””竞跃”用得好在哪里? “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 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 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 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 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课堂·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课堂·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 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 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 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 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 情怀……
新课·讲解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 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两篇 课件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用笔标划出来;
解释重点词语
助词,的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交相辉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潜游在水中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坠落 实是欲界之仙都。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 指人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领悟
答谢中书书
书
书,书信, 是古代的一种 应用性文体。 可以抒情,可 以写景,也可 以议论等。
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 动荡,矛盾尖锐,不少 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 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 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 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 了世间的污浊,后隐居句曲
全文围绕一个“美”字展开。
2、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 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静景) 俯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动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动静结合
3、本文作者以感慨结束,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翻译句子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两 岸 石 壁,
清 流 见 底。
五 色 交 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是一 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 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 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了解写作背景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 存。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 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 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 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 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 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 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3 文中描写的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山峰:高耸入云。 溪流:清澈见底。 石壁:色彩斑斓。 树林:青葱。 竹子:翠绿,四季常存。 晓雾:将要消散。 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夕阳:快要落山。 鱼儿:潜游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4 结合语句,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在文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 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擅离安置
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 州时所写。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多记事陈情。书信的文学功能多
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 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 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书信和其他文体一
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答”是“回答”的
意思,“书”是“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 《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 地点。夜,点明了时间。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人称“山中宰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
2.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
写作方法。(重点、难点) 3.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 信。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
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②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 了”;今义:耳朵) ⑤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人家,住户) ⑥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余)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 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原文精解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 精析:本文的总领句,点明了中心,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 的基调。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精析:这两句话用简练的笔墨写山上之景,五彩的石 壁和翠绿的竹林相互映衬,展现出一派色彩融合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夕日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
相跳出水面。
精析: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欣然”一词显露出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寻
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
里散步。 精析:“亦”和“相与”表明二人心灵相通。
精析:通过描写这一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这里)的确是人间的仙都。自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能够置身于这种奇丽的景色中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 来走到门外。
中考变式问
1.请具体分析“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段文字
是如何使用动静结合这一手法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 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音 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昏为 静,游鱼跃水为动。作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 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留下完整、统一的印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翻译:高耸的山峰直插云天,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精析: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
就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高耸的山峰直插云天,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精析: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
就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生难字 沉鳞(lí n) 与其奇者(yù ) 词类活用 ①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tuí ) 荇(xìnɡ)
②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③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①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②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念无与为乐者(和,同) 自康乐以来(自从) ③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子和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月光照在竹院子里,如水一般澄澈,水中仿佛有
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影也。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罢了。 精析:连用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结尾的“闲人”是 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世。其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饮 湖上初晴后雨》《定风波》等。
《答谢中书书》本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因政 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
的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写成的。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 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他被
相”。有《陶居集》。
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与其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传
2.(浙江衢州中考,T1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自 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请仔细品读,具体分析。
作者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了高山流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