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第3节《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 (新版)苏科版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在这次“测量物质密度”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学生们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对密度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得比较扎实,这为后续的实验和分析打下了良好基础。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密度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密度的未来应用或测量方法的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密度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和观看视频,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学生应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利用课堂上或课后时间向教师请教,获得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建议学生将拓展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整理成学习笔记,与同学分享,促进交流与合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拓展学习情况,提供适当的反馈,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密度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密度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案例分析等。
强调密度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密度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密度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木头、石头、水、金属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密度的存在。
简短介绍密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教案物理密度

初中教案物理密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三、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学生回答出颜色。
(还有其他答案)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2. 探究密度概念(1)实验现象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别测量木块、铁块、铝块、铜块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据。
(2)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3)概念建立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概括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得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密度公式与单位(1)密度公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推导出密度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2)密度单位讲解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立方米,并进行单位换算。
4. 密度应用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验中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知道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案

6.3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
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
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精品教学案

第六章第1节物体的质量【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质量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通过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了解其他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3.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大小,培养估测质量的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重点、难点】个人复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阅读课本P2-P4,完成下列填空:(1)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符号为。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和()。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3)实验室中常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
2.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个人复备(一)质量1.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1)、(2)小题。
练一练:1.8t= g 30mg= kg 2.想一想:P5 “WWW ”第2题。
练一练: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初中生的质量50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粒药片的质量100 一只鸡的质量2 一只苹果的质量150 一头大象的质量4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1.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3)小题。
2.读一读: 阅读P2 “托盘天平使用说明”,完成下列问题: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使用方法: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 上。
②调节天平时,应先将 移至标尺左端的 处,再调节横 梁上的 ,使指针对准 。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 盘;然后用 向 盘中加减砝码,移动 ,使指针对准 。
此时, 与 之和,就等 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事项: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 。
向托盘中加减砝码时,应 。
②天平与砝码应保持 ,不要把 或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不要用 直接取砝码。
《第六章三、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公式;2. 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物质的密度》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及其实验操作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密度的定义、单位及其换算,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并能够熟练运用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实验,使用天平、量筒等工具,对给定的几种不同物质进行密度测量。
3. 实践活动: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寻找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如不同物质的浮沉、液体密度的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并记录下来。
4. 思考与讨论:分析测量结果,探讨不同物质密度差异的原因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业;2.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3.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数据准确,操作规范,实验报告清晰;4. 实践活动部分要求观察细致,记录详实,与密度的联系紧密;5. 思考与讨论部分要求有深度,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掌握程度进行评价;2. 实验操作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操作规范程度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进行评价;3. 实践活动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与密度的联系紧密程度进行评价;4. 思考与讨论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深度、联系实际生活的程度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密度》这一知识点;2. 对于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示范;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个别辅导或课堂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4.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6.3第一课时物质的密度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3 第一课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体积或密度,也可以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在数值上,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
4. 密度表:密度表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可以查阅各种物质的密度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掌握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 会查阅密度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的理解。
3. 密度表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肿、腌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什么关系。
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公式及其含义。
3. 公式应用: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
例如,给定一个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求解物体的质量。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5.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6. 密度表的使用:教师讲解密度表的结构和查阅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密度表。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4. 密度表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体积为200cm³,密度为1.0g/cm³的物体的质量。
答案:质量为200g。
2. 题目: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100g,密度为0.8g/cm³,求解物体的体积。
初中物理_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学情分析学生对物质的比较直观的特性容易认识,如颜色、味道、气味、硬度等,但对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感到抽象,难以理解。
根据以往经验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的公式以后,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有关,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这种认识甚至在学过密度知识很长一段时间后再一些学生脑海仍然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物理公式往往只从数学角度分析,忽视了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建立密度概念的基础。
因此做好实验,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并经历比较分析数据的过程,是从根本上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过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探究物质的密度01知识管理1.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实验图像:结论: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2.密度定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________与该物质的________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用字母________来表示.定义式:________.单位:________或________.单位意义:如某牛奶的密度为 1.03×103kg/m3,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还等于________g/cm3.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02基础题1.(湘西中考)一瓶矿泉水被小华喝了一半,则剩下部分水的密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2.(钦州中考)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是()3.如图是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B .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大C .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D .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4.关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B .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不同种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C .不论是不是同一种物质,质量大的密度肯定大D .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就大,密度小的质量就小5.(眉山中考)有一体积为20 cm 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160 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用天平测它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天平左盘B .此固体的密度为8×103 kg/m 3C .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变为原来的1/6D .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4×103 kg/m 3 6.构建密度的概念. 表 格实验 次数物体 m/g V/cm 3 (m/V)/ (g/cm 3) 1 铝块1 54 20 2.7 2 铝块2 108 40 2.7 3 松木1 108 216 0.5 4松木21020________结论①请将空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①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的①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的①由此实验可初步认为________________能反映物质一种属性,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其定义是:________的某种物质的________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可见,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________(填“无关”或“有关”)7.(临沂中考)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体积相等时,甲的质量大B.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大C.甲的密度比乙的大D.乙的密度为1.25×103 kg/m38.(临沂中考)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李红想测出项坠密度.制作如下实验计划: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①将项坠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液面示数;①将项坠放在左盘中,往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读出质量;①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液面示数;①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项坠的密度.测量项坠密度的实验顺序正确的是()A.①①①①① 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①9.氧气瓶是用于因缺氧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脏及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以缓解其缺氧症状,也可用于保健吸氧或紧张脑力劳动及体力劳动后疲劳的快速解除.氧气瓶里的氧气用去一半后,剩余氧气的质量、体积、密度如何变化()A.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B.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变小C.质量不变,体积不变,密度不变D.质量变小,体积不变,密度变小10.(北海中考)如图1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甲、乙、丙,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2所示,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A.乙,丙,甲B.甲,丙,乙C.甲,乙,丙D.丙,乙,甲11.(安徽中考)2016年5月,科学家又发现了9颗位于宜居带(适合生命存在的区域)的行星.若宜居带中某颗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的6倍,体积为地球的8倍,则它的密度与地球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行星与地球均看作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12.(大连中考)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托盘天平(配砝码)、不同体积的木块若干.甲乙(1)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静止后如图甲所示,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2)实验次数123456物质种类相同体积V/cm3102030405060质量m/g51015202530(3)分析图像,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了使该探究结论具有普遍性,还应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4拓展题13.(临沂中考)在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同学们选取的器材有:石块、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水、细线.(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若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2)将石块放入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石块质量为________g;(3)将石块放入盛水的量筒中,量筒中前后液面如图丙所示,则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3.第2课时密度计算习题课01基础题1.(张家界中考)如图是三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图线,则由图线可知()A.ρ1>ρ2>ρ3B.ρ1<ρ2<ρ3C.ρ1=ρ2=ρ3D.无法判断2.(扬州中考)一个中学生的体积最接近()A.50 mm3B.50 cm3C.50 dm3D.50 m33.一次需要量出100 g密度为0.8×103 kg/m3的酒精,最合适的量筒是()A.量程100 ml,分度值2 mLB.量程500 ml,分度值50 mlC.量程250 ml,分度值5 mlD.量程400 ml,分度值l0 ml4.甲、乙两立方体的边长之比是2①1,质量之比是4①3,那么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A.3①8 B.4①6C.1①6 D.2①35.(滨州中考)我国研制出一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密度仅为0.16 mg/cm3,如图为一块100 cm3的“全碳气凝胶”放在一朵花上,该“气凝胶”的质量为________g.6.横沙岛东滩正在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维护疏浚出来的长江沙土进行围垦造陆.若要围垦标高5米、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合4.8×108m2)的工业用地,求:需使用长江沙土的质量m.(已知长江沙土的密度ρ沙=1.5×103 kg/m3)7.有一块质量为9 kg的冰块,密度为0.9×103 kg/m3.(1)求冰块的体积.(2)若冰块吸热后,有3 dm3的冰熔化成水,水的质量为多少千克?(ρ水=1.0×103 kg/m3,ρ冰=0.9×103 kg/m 3)02 中档题8.(广州中考)规格相同的瓶装了不同的液体,放在横梁已平衡的天平上,如图所示,则()A .甲瓶液体质量较大B .乙瓶液体质量较大C .乙瓶液体密度较大D .两瓶液体密度相等9.(济宁中考)一间15 m 2的卧室内空气的质量相当于下列哪个物体的质量(ρ空气=1.29 kg/m 3)()A .一支粉笔B .一瓶矿泉水C .一名中学生D .一辆轿车10.(南京中考)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①ρ乙为()A .1①2B .2①1C .4①1D .8①111.(梅州中考)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A .3①4B .4①3C .2①1D .1①212.某钢瓶内的氧气密度为6 kg/m 3,一次气焊用去其中的13,则瓶中剩余氧气的密度为()A .4 kg/m 3B .6 kg/m 3C .2 kg/m 3D .无法确定13.(邵阳中考)小花同学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记录实验的数据如液体与量杯的质量m/g 30 50 70 液体的体积V/cm 3103050A.3.0×103 kg/m 3 10 g B .1.7×103 kg/m 3 10 g C .1.4×103 kg/m 3 20 gD.1.0×103 kg/m320 g14.(安顺中考)小强想测量一个底面积为10 cm2的长方体木块的密度.他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高,如图甲所示,则木块高________cm.用托盘天平测量木块的质量,调节天平时,先将游码移至标尺“0”刻度线,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____________.当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木块质量为________g,密度为________kg/m3.15.(南充中考)已知一个空瓶子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300 g,在装满水的瓶子中放入一个小石块,溢出水后其总质量为320 g,取出石块后,剩余的水和瓶子的总质量为290 g.(不计取出石块的过程中带走的水)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_g,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g/cm3.(ρ水=1.0×103 kg/m3)03拓展题16.泸州是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是国内唯一拥有两大知名白酒品牌的城市,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如图为泸州生产的名酒“国窖1573”,包装上注明的净含量为500 mL,酒精度为52%(酒精度指的是酒精体积和这瓶酒的总体积比),(已知酒精密度ρ酒=0.8×103kg/m3,水的密度ρ水=1×103 kg/m3;计算时酒的成分只考虑水和酒精,其余不考虑)求:(1)生产这瓶酒所需要的酒精质量是多少?(2)这瓶酒的质量是多少?(3)粗略的算出这瓶酒的平均密度是多少?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探究物质的密度知识管理1.一定的不同的 2.质量体积ρρ=mV kg/m3g/cm3 1 m3牛奶的质量为1.03×103 kg 1.03基础题1.C 2.B 3.B 4.D 5.B 6.0.5①相同①不同①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密度单位体积质量无关中档题7.D8.A9.D10.A11.3①412.(1)右(2) (3)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4)换用两种不同的物质,按相同的步骤再做两次实验拓展题13.(1)右 (2)27.4 (3)2.74×103第2课时 密度计算习题课基础题1.A 2.C 3.C 4.C 5.0.016 6.已知,围垦标高5米、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合4.8×108 m 2)的工业用地,围垦的体积:V =Sh =4.8×108 m 2×5 m =2.4×109 m 3 由ρ=mV 可得,需使用长江沙土的质量:m =ρ沙V =1.5×103 kg/m 3×2.4×109 m 3=3.6×1012 kg =3.6×109 t 7.(1)由ρ=m V 可得,冰块的体积:V =m ρ=9 kg 0.9×103 kg/m 3=0.01 m 3 (2)因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状态无关,所以,冰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和冰的质量相等,则水的质量:m 水=m 冰=ρ冰V 冰=0.9×103 kg/m 3×3×10-3 m 3=2.7 kg中档题8.C 9.C 10.D 11.C 12.A 13.D 14.2.50 中央刻度线 14 0.56×103 15.30 3 拓展题16.(1)500 mL 酒中含酒精的体积:V 酒精=500 mL×52%=260 mL =2.6×10-4 m 3 由ρ=m V得酒精质量:m 酒精=ρ酒精V 酒精=0.8×103 kg/m 3×2.6×10-4 m 3=0.208 kg (2)白酒中水的体积:V 水=500 mL -260 mL =240 mL =2.4×10-4 m 3 水的质量:m 水=ρ水V 水=1.0×103kg/m 3×2.4×10-4 m 3=0.24 kg 白酒质量:m =m 水+m 酒精=0.24 kg +0.208 kg =0.448 kg (3)这瓶酒的平均密度:ρ=m V =0.448 kg 500×10-6 m 3=0.896×103 kg/m 3 课后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物理意义。
2. 密度的影响因素。
3. 密度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密度的引入1. 密度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密度的应用,如我们开车的轮胎、楼房、钢筋混凝土、气球、飞机等等都与密度相关。
2.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符号ρ(读作“rho”)表示。
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可表示为ρ = m/V。
(二)密度的计算1. 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 = m/V。
m为物质的质量,V为物质的体积。
教师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密度的计算实验教师可准备不同质量、大小、形状的两个物体,如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和两个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测量质量、体积,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三)密度的影响因素1. 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状态等因素有关。
教师可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2. 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教师可准备不同温度、压强、状态下的物质,例如热胀冷缩的物质、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在不同压强下气体的压缩率等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进一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四)密度的应用1. 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可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船如何测量载重量、岛屿的升降、水银计等等。
2. 密度的应用实验教师可设计测量不同物质密度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进一步应用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四、教学方法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概念。
2. 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密度的计算方法,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进行大组交流,在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三、引导总结: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它反映了物质固有的属性。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猜想与假设
启发学生对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大胆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又不相同;体积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是平常生活大家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从刚才同学的回答中可见大家对这类现象有一些了解。那么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实验探究
同学们的猜想和假设都很好,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如何来检验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学生:1、体积相同的一袋棉花比一袋同体积的大米轻。2、体积相同的铁块比木块轻。3、相同体积的油要比水轻。4、一个水的铁块质量跟一个体积很大的篮球的质量相等。
学生大胆猜想:1、可能与物体本身的质量大小有关?2、可能跟物体本身的体积有关?3、可能跟物体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4、可能与体积和质量的比值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描述物质性质的方法.
第3节《物质的密度》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设计
思想
在生活中,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体积)的铁棒和木棒比较,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教材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体积也不同.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至此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至于推测和猜想是否有意义才由教师引导下进行,但不受限制.
学生积极探究:1、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计算出每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2、数据分析。
交流:对表中要求的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
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你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如何理解的?
指导学生对上节课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比较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看看可得到什么结论?
动手参与、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泡沫,铁块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的多;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它们的质量却又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提出问题
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又不相同;体积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呢?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课前教师准备
天平,砝码,泡沫塑料,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前学生准备
学生复习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预习物质的密度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一块铁块和一块泡沫塑料的长、宽、厚度一样,即体积一样,但用手掂一掂,铁块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的多,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它们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