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

合集下载

《铜雀台》影评:电影版的三国杀

《铜雀台》影评:电影版的三国杀

《铜雀台》影评:电影版的三国杀我刚开始看见“铜雀台”三个字.还以为是曹操与二乔的爱情故事.我还赞叹编剧们真有勇气敢编出这样的故事来。

还好.还不至于.这影片跟二乔没任何关系.但是.跟貂蝉有关系。

影片一开始遮遮掩掩.设很很多悬念.然后又是插叙、又是回闪地极力渲染这个故事.但抛开一切讲述技巧不讲.影片故事是这样的:吕布被曹操杀了.他和貂蝉的女儿(灵雎)被汉献帝秘密抚养.训练成杀手.目的是除掉曹操.灵雎长大后来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爱上了灵雎.但灵雎不爱曹操.她爱的是从小一起训练且为了送进宫而受了宫刑的。

男人。

接受刺杀任务的两个人渐渐发现曹操居然得民心于天下.不该杀.于是十分纠结;在宫廷政变中.男方为了保灵雎.甘愿作曹操的替身为曹操解围.于是单马出城.却在半路被灵雎错认而刺死.最后曹操解决完问题找到他们.想挽留灵雎.灵雎义无反顾带着男方的尸体跳崖殉情。

影片各个角色各怀心计.谁是忠臣、谁是奸臣都谁也说不清.如同最新流行了三国杀一样.当然最后胜利是属于曹操。

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大概.不过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提出来.值得推敲.才能很好地理解这部影片.例如:1、汉献帝不再像历史记叙那样低调、窝囊.他有野心.有心计.不但敢变相地跟曹家父子叫板.还三番五次派人刺杀曹操.说的也是.如果他不起来和曹操斗.谁有这个胆啊.那故事还怎么讲?2、曹操是一个情痴。

曹操一开始就知道灵雎是吕布的女儿.因为她长的很像貂蝉.但还是留他在身边.好好地爱她.我觉得以前曹操一定暗恋过她娘.这也许是吕布被杀的真相。

3、曹操不但是个情痴.还明显是个忠臣、好人.虽然知道献帝几番派人杀他.但他都没把献帝怎么样.他还觉得虽然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但归根到底是献帝的.他之所以要把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是因为他觉得献帝不能像刘邦那样英明神武.要不然他就甘心做张良啦;他带兵打仗.杀了很多人.但却一直怀着美好的心愿:要让这个世上再无征战.人们不再分离.死了也要讲战乱带走。

铜雀伎舞剧观后感

铜雀伎舞剧观后感

《铜雀伎》舞剧观后感
《铜雀伎》是一部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大型历史舞剧,通过歌舞伎人的生活和爱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这部舞剧以精湛的舞蹈技艺、深情的音乐和富有历史感的舞台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舞剧中的舞蹈非常精彩。

舞者们通过优美的动作和精湛的技巧,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舞蹈动作既有古风古韵,又充满现代气息,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同时,舞剧中的音乐也非常动人,通过深情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

其次,舞剧中的历史背景也非常引人入胜。

通过舞剧的展现,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背景和人物性格。

舞剧中的服饰、道具和舞台设计都非常考究,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同时,舞剧还通过歌舞伎人的生活和爱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舞剧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真实的情感,将角色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们的表演非常自然、真实,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

总的来说,《铜雀伎》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舞剧,它以精湛的舞蹈技艺、深情的音乐和富有历史感的舞台设计,展现了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通过观看这部舞剧,我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音乐,还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铜雀伎》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李咸用《铜雀台》翻译及赏析

李咸用《铜雀台》翻译及赏析

李咸用《铜雀台》翻译及赏析
李咸用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铜雀台》一诗被誉为唐代五言绝句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铜雀台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铜雀台雄伟壮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壮志凌云的情怀。

下面是《铜雀台》的翻译和赏析:
翻译:
铜雀台高耸入云,
雄姿英发引人惊叹。

修建它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站立台顶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

赏析:
这首诗通过铜雀台的修建,表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强盛。

诗中的铜雀台是曹操所建,高度达三十丈,气势雄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诗人登高台,视线开阔,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生的短暂,从而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祝愿和对国家元首的崇敬之情。

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诗歌特色。

铜雀台影评.doc

铜雀台影评.doc

铜雀台影评铜雀台影评铜雀台影评精选(一):《铜雀台》影评这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三国的背景,传奇的枭雄,权力的争夺,宫廷的权谋,甚至于美人英雄的感情,还有那大而空洞的“天下苍生”……演员表演全体合格,苏有朋把一代废帝精神极度压抑以致行事极度乖张放荡的点把握的很好,邱心志心狠手辣的曹丕,刘亦菲亦有突破,发哥的表演一如既往hold住全场,片尾最后那个苍凉的背影让人印象深刻。

而这样一部看起来用心制作的国产电影,却难以再现《英雄》《夜宴》等内地大片的辉煌,甚至遭遇颇多冷评,其实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此类题材的厌倦,对这类故事反映的传统权谋术数的厌烦,甚至美女再多露一点美背都无法使观众的兴趣长时刻集中在银幕上,再加上本片节奏确实片慢,导演剪辑功力欠佳,除去几场重头场景以外,那种肃杀的气氛难以贯彻始终,甚至乎观众对此类故事的发展心中都有必须预期,就更显情节老套沉闷。

主题依然很陈旧,哪怕它给曹操正了名。

我甚至一向认为对于这样一位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文韬武略,治世武功都耀眼的英雄来说,此刻再来讨论他是否忠心汉室是否有必要,观众会对这种主题的讨论怀有兴趣吗?他的伟大早就就应脱离出狭隘的忠臣孝子的传统政治道德评判体系,用给这样一位人物正名的初衷作为影片最后的注脚显然无法将影片推上一个新的档次。

更何况全片曹操对汉献帝的轻视之意贯彻始终,你很难坚信曹操最后对这样一个始终看不上的阿斗,老泪纵横地说,其实我是想当张良的呀,可惜你不上劲呀。

但是全片导演没有安排任何辅佐劝言,谆谆教导的情节,观众看到只是曹操在朝廷上飞扬跋扈,任意诛杀朝臣,甚至刺杀皇后的场面。

你要是汉献帝,经历过这些岁月,最后曹操跟你说其实我一向是忠心于你的呀,你信吗?因此观众也不信,但是大家最后看到的只是曹操表了忠心,降下地图,发了一通壮志未酬,恨铁不成钢的感慨,但是包括皇帝在内,所有观众都没有被这种剖白感染到,因此你也很难对这个人物产生共鸣。

但是影片把握的很好的一点在于点出了英雄暮年的感慨,起始点定在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惊见关云长首级之后,受惊过度,随后顽疾复发,一病不起。

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

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

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不仅仅在于它的演员阵容是否强大,音乐是否感人,服饰是否奢华,更在于电影的拍摄理念是否先进,电影的主题是否符合潮流。

《铜雀台》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首先,从技术层面,这部电影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还是从拍摄都属一流。

这些元素,使得观众的感受达到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不假,这么一个高度。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电影的主题和拍摄理念。

电影采取的是传统甚至稍显老套的“情色谋杀”的情节构成方式,爱情、色诱、政变、谋杀是本片的基本元素。

但是通过这样老套的方法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元素,导演却向我们阐释了一个“民本”主题。

这一方面契合了当下呼唤的“以人为本”的主旋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新一代导演的视角在转变。

由原来关注的个人英雄主义、帝王事业、血腥暴力、情色影像,转向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理想,这在烂片横行的当今中国影坛是很有先锋性的。

人性和人道主义必将成为以后电影拍摄的指导理念,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铜雀台》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回到《铜雀台》这部电影本身。

本片邀请周润发、苏有朋、伊能静、刘亦菲等众多大腕参演,明星阵容堪称豪华。

实力派与偶像派的混搭在保证了影片质量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除了演员之外,《铜雀台》的剧本也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与以往“三国”题材电影大都取材于三国之间的故事不同,《铜雀台》弃东吴、西蜀,而独表曹魏。

这样的选材角度本身就是一种独辟蹊径的超越,代表了我们新一代电影人不因袭守旧,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这种从小处入手的方式带来的好处是影片的脉络更加清晰,表述更加流畅细腻。

影片没有太多大场面,却能让主题深入人心。

抛却粗糙弊病,从细节入手,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在拍摄和镜头组织上,《铜雀台》的镜头策略明确实用,同样值得称道。

电影情节的发展是在灵雎的独白中一步步推进的,而灵雎的独白是穿插在具体可见的事件中的。

灵雎的独白语速比较缓慢,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特写镜头。

《铜雀伎》观后感

《铜雀伎》观后感

铜雀伎观影感
哎哟喂,各位小伙伴们,你们最近看了那部《铜雀伎》没?我可是看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心里头那个涟漪啊,翻涌得跟钱塘江大潮似的!
一开场,那音乐就悠扬得能把人的魂儿勾走,就像是老街的糖画师傅,手艺精湛,一笔一划间都是故事。

画面一转,哎哟,那些个古代小姐姐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跳起舞来,简直就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子嘛!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眼神,都带着勾人的劲儿,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说实话,我之前对古代舞蹈没啥概念,总觉得那就是一群人在那儿比划比划,没啥看头。

但这《铜雀伎》可真给我上了一课,那舞蹈里头的情感,浓郁得跟老酒似的,越品越有味儿。

特别是那段“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桥段,那两位小姐姐,一个温婉如水,一个英气逼人,两人的舞蹈交织在一起,就像是讲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看得我这心里头啊,既羡慕又感慨。

还有啊,那剧情设计,简直绝了!你以为就是个单纯的舞蹈表演?嘿,人家里头还藏着宫斗、权谋、爱恨情仇呢!看得我是时而紧张得手心冒汗,时而感动得眼泪汪汪。

特别是最后那场大戏,那高潮迭起的,就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球赛,最后还来了个绝杀,让人直呼过瘾!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演员们不仅舞跳得好,那表情管理也是一绝。

喜怒哀乐,全在那张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着她们,我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

总之啊,《铜雀伎》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
力,也让我对那些默默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的人充满了敬意。

小伙伴们,如果你们还没看过,真心推荐你们去看一看,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张馨予赤壁铜雀台

张馨予赤壁铜雀台

张馨予赤壁铜雀台
张馨予是中国香港女演员,她曾在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取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其中之一就是她在电视剧《赤壁铜雀台》中的出演,该剧改编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赤壁铜雀台》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剧,剧中塑造了众多鲜活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张馨予饰演的孙尚香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刘备的夫人和刘禅的母亲,孙尚香在剧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她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坚强的性格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认可。

孙尚香是一个极具决断力和能干的女子,她不仅精通音律,擅长琴棋书画,还善于用计谋策划战略决策。

她在剧中以聪明机智的智慧帮助刘备解决了许多困难和危机。

她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坚强与智慧,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启迪。

张馨予在饰演孙尚香时,不仅演技出色,而且身上散发出了一股迷人的魅力。

她的妩媚和灵动都很符合孙尚香这个角色的特征。

她的演技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让观众在观看剧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除了在剧中饰演孙尚香外,张馨予还成功塑造了其他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

她的演技非常出色,能够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展现出不同的表演风格。

她的演技精湛、形象多样,这让她在演艺圈中收获了许多赞誉和认可。

总的来说,张馨予在《赤壁铜雀台》中的出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通过出色的演技和精湛的表演将孙尚香这个
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赞美。

她的演技和魅力为电视剧增添了亮点和看点,也让人对她的未来表演事业充满期待。

曹操形象之我见

曹操形象之我见

曹操形象之我见——看《铜雀台》有感近来在闲暇的时间除了看书以外,还下载了几部电影随便看了看。

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看国产电影,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国大片上。

就个人而言,我不大喜欢外国大片,原因在于很多片子过于血腥、过于暴力。

在国产电影中,其实也能找到一些很有意义的片子,比如《高兴》,《无人区》,还有不久之前看过的《铜雀台》等。

当时在下载《铜雀台》时颇为犹豫,看网友的评论并不好,片子的总体评分仅有5分。

但是因为《铜雀台》是历史片,再加上庞大的明星阵容,我还是下载下来看了一下。

看过之后,个人认为《铜雀台》还是很不错的,且不说影片本身的情节怎样,单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上,很能引起我的共鸣。

电影里,周润发将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周润发演绎的曹操浓眉大眼,身宽体胖,一改以往曹操在国人心目中的印象。

除此之外,影片的结尾处理得也极具亮点,跟以往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史实有很大的出入。

在结尾处,曹操不顾汉朝气数已尽的事实,没有僭越皇权,篡夺皇位,而是在自己的生命的尽头跟傀儡皇帝说自己以后再也不能保护皇帝了,让人看来颇为感动。

长期以来,大概是受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一代枭雄曹操的印象并不好,在众人眼中,他是一个阴险狡诈、“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的黄口小儿。

小说中,罗贯中对刘备的评价颇高,作为“刘皇叔”的刘备来统一天下是名正言顺的;而曹操出生于宦官家庭,且品行又不端正,因此在小说中只能是一个很受悖论的枭雄。

同时,《唱脸谱》也能够证明曹操是一个奸诈小人,有歌词为证:“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众所周知,在京剧脸谱中,白脸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在我的脑海中也一直停留在“奸诈小人”的层面上。

上了大学以后,学校用了一年的时间给我们开了一门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当时给我们讲这门课程的是赵耀峰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
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不仅仅在于它的演员阵容是否强大,音乐是否感人,服饰是否奢华,更在于电影的拍摄理念是否先进,电影的主题是否符合潮流。

《铜雀台》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首先,从技术层面,这部电影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还是从拍摄都属一流。

这些元素,使得观众的感受达到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不假,这么一个高度。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电影的主题和拍摄理念。

电影采取的是传统甚至稍显老套的“情色谋杀”的情节构成方式,爱情、色诱、政变、谋杀是本片的基本元素。

但是通过这样老套的方法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元素,导演却向我们阐释了一个“民本”主题。

这一方面契合了当下呼唤的“以人为本”的主旋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新一代导演的视角在转变。

由原来关注的个人英雄主义、帝王事业、血腥暴力、情色影像,转向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理想,这在烂片横行的当今中国影坛是很有先锋性的。

人性和人道主义必将成为以后电影拍摄的指导理念,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铜雀台》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回到《铜雀台》这部电影本身。

本片邀请周润发、苏有朋、伊能静、刘亦菲等众多大腕参演,明星阵容堪称豪华。

实力派与偶像派的混搭在保证了影片质量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除了演员之外,《铜雀台》的剧本也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与以往“三国”题材电影大都取材于三国之间的故事不同,《铜雀台》弃东
吴、西蜀,而独表曹魏。

这样的选材角度本身就是一种独辟蹊径的超越,代表了我们新一代电影人不因袭守旧,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这种从小处入手的方式带来的好处是影片的脉络更加清晰,表述更加流畅细腻。

影片没有太多大场面,却能让主题深入人心。

抛却粗糙弊病,从细节入手,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在拍摄和镜头组织上,《铜雀台》的镜头策略明确实用,同样值得称道。

电影情节的发展是在灵雎的独白中一步步推进的,而灵雎的独白是穿插在具体可见的事件中的。

灵雎的独白语速比较缓慢,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特写镜头。

长镜头为主,长短镜头结合是《铜雀台》镜头策略上的一大特点。

导演把长镜头记录完整事件,让观众真是可感的特点与本片的历史性题材结合起来,使得电影的的叙述更加流畅,故事更加真实。

短镜头在本影片中主要表现为回忆性场景。

这种短暂的回忆性的场景穿插的整个故事的叙述之中,相当于倒叙的手法,也是故事得以自圆其说,水到渠成的重要手段。

当灵雎的独白响起,缓缓的画面滚过,一种淡淡的伤感便笼罩在观众心头;当剑拔弩张的画面浮现,扣人心弦的音乐回荡,那段残酷凶险的历史便历历在目。

影片《铜雀台》的主要人物无疑是曹操。

影片中,曹操周围杀机涌动。

皇帝、皇后、太监、太医、儿子、情人各个都欲除之而后快。

对于这形形色色的敌人,他采取了不同的斗争策略。

对于他的亲生儿子曹丕,他恩威并重;对于皇后为代表的政敌,他坚决打击;对于太
监穆顺和情人灵雎,他选择了宽容;对于皇帝,他则是苦口婆心的劝诫。

之所以曹操的斗争策略是有差别的,是因为曹操从深层次认识到,这些人的出发点和立场是不同的。

影片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四类:曹操是一类,曹丕、皇后以及大臣们是一类,皇帝和吉太医是一类,穆顺和灵雎是一类。

曹操:这里的曹操不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形象。

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年一把七星宝刀刺杀董卓的匹夫,他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登上了权利之巅,他一举一动都可能带来杀戮,血流成河。

他懂得了以民生为念,知道了体察民情,他想要结束混战局面,想要将战争带进自己的坟墓。

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才有了最后对汉献帝的一席肺腑之言。

影片中,曹操所代表的是一个尾大不掉的政权的首脑。

他想要让底层人民过上平静的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中间有太多阻碍,他有着高处不胜寒的悲哀。

曹丕、皇后以及大臣:虽然在影片中他们处于矛盾甚至对立的关系之中,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

他们代表着一个政权的主体,也是这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关注不是天下太平、黎民百姓的生计,他们的全部心思是搞垮对手,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这些人是社会中最自私最贪婪最怯懦的一类人。

他们刺杀曹操,但却不敢以自己的名义行刺,非要拖上无能的汉献帝,仿佛这样才能为自己避祸。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权者并没有为一个国家的统一做贡献,却整天打着保护皇权的旗号希望把政敌打
垮获取更大的利益。

影片中,这类人的立场就是从古至今大部分官僚的立场。

国家的分裂和倾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的相互倾轧。

皇帝和吉太医:汉献帝和吉太医的扮演者在片中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

苏有朋扮演的汉献帝给人眼前一亮的惊诧感——原来,汉献帝还可以这样。

吉太医这个在历史上无从查起的人物是影片中非常出彩的一个角色。

圆滑、狠毒、笑里藏刀、深藏不漏,让我们对曹操的危机四伏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很明显,二人代表的是没落势力。

他们极力想摆脱没落的局面,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

影片中,他们把曹操当成了拦路石,认为只要铲除了曹操,他们就可以重新掌权。

却没意识到,即便他们刺杀曹操成功,以汉献帝的懦弱和平庸,他们的美梦也不可能实现。

不愿放弃权力,却又没有能力把持权力是这类人最大的悲哀。

穆顺和灵雎:穆顺和灵雎二人是影片中最无辜的。

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阶层,他们的理想就是过长桃花源里的生活,有很多穆顺,生很多孩子。

他们是社会最善良最有爱的一类人:他们可以舍弃自己去换得天下的平静,于是穆顺放弃了刺杀曹操并且甘心代曹操受刺杀;他们可以为了心爱的人献出生命,于是穆顺死在了灵雎的兵器之下,灵雎携穆顺的尸体奔向悬崖。

这些最善良最有良知最无辜的人们却也是社会上最悲哀的。

他们的悲哀在于他们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穆顺成为阉人,灵雎被送往铜雀台当做诱饵,灵雎阴差阳错杀死了穆顺。

穆顺和灵雎是向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平民,他们的理想也是
我们的理想:过富足平静安乐的生活。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最上层的曹操和最下层的穆顺、灵雎的理想具有某种一致性:天下大治、黎民富庶。

掌握着最大权力的最高层和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最底层都在为着这个理想努力,但是这个理想却最终没能实现,这是令人深思的。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和曹操具有相同理想的高层人数太少,而穆顺阶层没有社会地位,社会的话语权就落到了曹丕等人的手中。

只要他们还在相互倾轧、不断折腾,社会就不可能像桃花源般宁静,“有很多穆顺,生很多孩子”的理想也就不可能实现。

从《铜雀台》出发,我们分析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

为什么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响了这么多年,我们的社会依然千疮百口?我想,这也是话语权的问题。

这个社会中最善良最基础的阶层不能掌握话语权,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所以,从高层做起,还话语权于百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上面分析了电影《铜雀台》的种种优点,当然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有一个致命的硬伤:穆顺和灵雎这两个角色的戏份设置,特别是灵雎。

我们本以为这是一部以两个人的刺杀行动为主线的电影,对二人的表现充满期待。

但看完影片之后,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认为,刘亦菲的角色就像是为了靠明星人气吸引观众后加进去的,刘亦菲在这部电影中也彻底的沦为花瓶。

电影优缺同在,但作为导演赵林山的处女作,可以说瑕不掩瑜,超出了处女作的水准。

和中国电影一样,赵林山的发展,值得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