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六节 力的分解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教学内容:物理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课本、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力的分解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

2. 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解1. 通过PPT讲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2. 结合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力的分解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1. 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力的分解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力的分解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四、练习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答。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1. 布置力的分解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检查并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六、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学案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学案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学案一、设计思路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从三个情景中概括出三个基本物理模型,并展开学习,最后在还原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具体教学设计上,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二、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静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

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

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用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的对象是高一普通班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也很有限。

而力的分解及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学习遇到的又一个重点难点,是今后矢量分析的基础,我充分地认识到这节课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这节课的难度,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起点,由感性到理性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三个物理模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总结出物理模型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按效果分解”来分解力,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讲,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并能够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力的分解原理的理解。

2. 力的分解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力的相关知识,引出力的分解问题。

二、讲解力的分解(15分钟)
1. 引入力的分解概念,解释力的分解原理。

2. 讲解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三、示例分析(15分钟)
1. 展示一个力的分解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解决。

2. 示范如何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问题。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几个力的分解问题。

2.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留作业:布置一些力的分解问题,并要求学生自行解答,并写出解题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力的分解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详细规定传授根底学问、造就根本技能﹑开展实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

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起先下落的运动.思索: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状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状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分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着陆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全部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起先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一样.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假设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态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一样.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一样.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根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状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状况一样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测?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志向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状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忆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依据探究问题的性质和须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视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志向化的模型,使困难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一样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试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力的分解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知道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2.理解力的分解原则,会正确分解一个力,并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3.知道力的正交分解法,会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1.合力和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产生的_____________,那么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_________,那几个力叫做这一个力的_________.2.根据_______________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3.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________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4.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___________,同样遵守力的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_________对不同的分力.通常情况下按力的_______________去分解力.5.力的正交分解法:将一个力沿着_____________的两个方向分解的方法.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把F沿x、y方向进行分解,则F x=_________,F y=__________.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已知合力大小、方向,则其分力必为确定值B.已知两分力大小、方向,则它们的合力必为确定值C.分力数目确定后,若已知各分力大小、方向,可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总的合力D.若合力为确定值,两分力方向已知且成一定夹角,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一定可以求出这两个分力的大小7. 如图所示,灯的重力为G,绳OA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求绳OA 上的拉力T A= , OB上的拉力T B= .8.将一个有确定方向的力F=10 N分解成两个分力,已知一个分力有确定的方向,与F成30°夹角,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6 N,则在分解时()A.有无数组解B.有两组解C.有唯一解D.无解一、力的分解[问题设计]根据平行边形定则作出图中力F的两个分力,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少对不同的分力呢?2.力的分解有唯一解的条件是什么?[要点提炼]1.力的分解的运算法则:________________.2.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分解为____________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3.力的分解有唯一解的条件:(1)已知两个分力的__________(两分力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2)已知一个分力的______________.例1一个竖直向下的180 N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并等于240 N,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方法[问题设计]1.如图所示,在一个直角木支架上,用塑料垫板做斜面.将一用橡皮筋拉着的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塑料垫板和橡皮筋的形变.(1)小车对斜面和小车对橡皮筋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如果没有小车重力的作用,还会有这些作用效果吗?(2)请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将重力分解.2.如图所示,用绳(橡皮绳)将重为G的篮球挂在墙壁上(在球和竖直墙面接触处垫一块橡皮泥).(1)球的重力G产生哪两个效果?(2)按重力的作用效果将G进行分解,并求出两分力的大小.3. 取一根细线,将细线的一端系在右手中指上,另一端系上一个重物.用一枝铅笔的尾部顶在细线上的某一点,使细线的上段保持水平,下段竖直向下.铅笔尖端置于右手掌心,如图所示.(1)你能感觉到重物竖直向下拉细线的力产生了哪两个作用效果吗?(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作出重力的两分力,并求出两分力的大小.[要点提炼]在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基本步骤如下:(1)根据__________________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根据__________________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3)利用_____________解三角形,分析、计算分力的大小.例2一塔式起重机钢索与水平悬臂的夹角θ=30°,如图所示,当起重机吊着一件重为G=3.0×104 N的货物时,钢索和悬臂各受多大的力?(不考虑钢索和悬臂自身所受的重力)三、力的正交分解法[要点提炼]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具体步骤:(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__________的力在坐标轴上.(2)正交分解各力,即将每一个不在_____________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图所示.(3)分别求出x轴、y轴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4F x=______________,F y=_______________(4)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_____________,合力的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tan α=F y F x.例3如图9所示,在同一平面内有三个共点力,它们之间的夹角都是120°,大小分别为F1=20 N,F2=30 N,F3=40 N,求这三个力的合力F.课后作业:1.(多选)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的分解的本质就是用同时作用于物体的几个力产生的效果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B.一个力可分解为任意大小的两个分力C.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D.分解一个力往往根据它产生的效果来分解2. 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绳和一根轻杆组成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当A处挂上重物时,绳与杆对手指和手掌均有作用,对这两个作用力的方向(如下图所示)判断完全正确的是()3. 将质量为m的长方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斜向右上方的力F拉木块,如图所示,则()A.力F的水平分力为F cos α,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B.力F的竖直分力为F sin α,它使物体m对桌面的压力比mg小C.力F的竖直分力为F sin α,它不影响物体对桌面的压力D.力F与木块重力mg的合力方向可以竖直向上4.为了行车方便和安全,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其主要目的是()A.增大过桥车辆受到的摩擦力B.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C.增大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桥面向上的分力D.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桥面向下的分力5.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如图是我们衣服上的拉链的一部分,在把拉链拉开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在两链中间运动,使很难直接分开的拉链很容易地拉开,关于其中的物理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增大了分开两拉链的力B.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只是为了将拉链分开,并没有增大拉力C.拉开拉链时,三角形的物体增大了分开拉链的力,但合上拉链时减小了合上的力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6.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物体质量相同,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受到三个相同的作用力F.当它们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A.甲、乙、丙所受摩擦力相同B.甲受到的摩擦力最大C.乙受到的摩擦力最大D.丙受到的摩擦力最大7. 如图所示,重20 N的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用F=8 N的力斜向下推物体,F与水平面成30°角,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则()A.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24 N B.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12 NC.物体所受的合力为5 N D.在F作用下,物体可能运动也可能静止8. 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重为G的光滑均匀球,用长度为r的细绳挂在竖直光滑的墙壁上,则绳子的拉力F和球对墙壁压力N的大小分别是()A.G,G/2 B.2G,G C.3G,3G/2 D.23G/3,3G/39. 如图所示,在三角形支架B点用一根细绳挂一个重为120 N的重物G,已知θ=30°,求横梁BC和斜梁AB所受的力(A、C处为光滑铰链连接).10.如图所示,一名骑独轮车的杂技演员在空中的钢索上表演,如果演员与独轮车的总质量为80 kg,两侧的钢索互成150°夹角,求钢索所受拉力有多大?(cos 75°=0.259)4第6节 力的分解 答案 1.ACD 2.D 3.B4.D [引桥越长,桥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θ越小,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桥面向下的分力mg sin θ越小,行车也就越方便与安全,过桥车辆的重力与引桥长度无关,所以只有D 正确.]5.A [在拉开拉链的时候,手的拉力在三角形的物体上产生了两个分力,如下图所示,分力大于手的拉力,因此应选A.]6.C [三个物体沿地面滑动,受到的均为滑动摩擦力,且f =μN .三个物体中,乙受到的力F 因有沿竖直方向向下的分力F sin θ作用,可知N 乙=mg +F sin θ,同理N 甲=mg -F sin θ,而N 丙=mg ,因此,乙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甲受到的摩擦力最小,只有C 正确.]7.A [将F 分解到水平与竖直两个方向上去,则水平分力为4 3 N ,竖直分力为4 N ,故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24 N .而最大静摩擦力f max >μN =0.5×24 N =12 N ,故物体不会运动,合力为零.则实际所受静摩擦力与F 的水平分力相等,为4 3 N .由于F <f max ,故在F 作用下物体不可能运动.]8.D [球的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使球拉紧细绳和使球压紧墙壁,因此可以把重力分解为斜向下的分力F 1和水平向左的分力F 2,如右图所示.由于球半径和细绳长度相等,所以角α=30°.由图可知两分力的大小F 1=G cos 30°=233G ,F 2=G tan 30°=33G ,所以,绳子的拉力F 和球对墙壁的压力N 大小分别为F =F 1=233G ,N =F 2=33G ,选D.] 9.120 3 N 240 N解析 竖直绳上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G ,将该力分解为拉AB的力F AB 和压BC 的力F BC ,如下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F AB =G sin θ=120sin 30°N =240 N , F BC =G tan θ=120tan 30°N =120 3 N. 10.1 514 N解析 对钢索与车轮接触的点进行受力分析,其受力图如右下图所示.其中F 1、F 2为两侧钢索对O 点的拉力,显然,F 1=F 2,O 点受力平衡时,F 1、F 2的合力F 大小与G ′相等.G ′在数值上等于人和车的重力G .由几何关系得2F 1cos 75°=F =G ′所以,F 1=G ′2cos 75° =80×9.82×0.259N =1 514 N 可见,钢索所受的拉力为1 514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