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 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 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 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音乐美
1.节奏:每行四拍,音节抑扬顿挫 2.韵脚相协,韵律感强。. 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 绿酒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名亦多, 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 改名一多。湖北蕲水县 (今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 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 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 人。”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 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 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1946年7月 15 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 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 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 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 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 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 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 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 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 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 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闻一多诗歌意象的美学持征研究

闻一多诗歌意象的美学持征研究【摘要】闻一多作为20世纪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中的意象美学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闻一多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其自然意象和历史文化意象的美学意义,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意义所在。
结合现代语境,探讨闻一多诗歌意象对当代文化的启示和影响。
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闻一多诗歌的美学内涵,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展望未来,还需要深入探讨闻一多诗歌中的其他美学元素,以更全面地理解其诗歌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美学的持续研究,可以推动中国诗歌研究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闻一多,诗歌意象,美学,审美价值,现代影响,自然意象,历史文化意象,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闻一多(1918-194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以独特的意象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深受读者喜爱。
闻一多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历史文化意象等,这些意象不仅为诗歌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也展现了诗人的独特审美追求。
随着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诗歌意象的美学持征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文学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闻一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探讨其诗歌意象的美学特点,对于深入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的美学持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诗学研究的视野,也有助于借鉴其创作经验,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承。
1.2 研究意义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诗歌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包括自然、历史、文化等多种意象。
研究闻一多诗歌意象的美学持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更有助于揭示其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进一步挖掘其诗歌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丰富和拓展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领域。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绪论从1920年的新诗《西岸》开始,闻一多(1899-1946),便开始了他神圣而又传奇的诗歌理论道路的探索和爱国主义斗争的旅程。
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他历史中间人的身份,但是用文学史的观点去看待这一历程,仍需重新认知其新诗理论建构的缘起、价值和影响。
重新梳理闻一多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颠覆之间的关系,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透过“幻象说”、“格律说”的面具而形成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对于闻一多本人来说,其理论构建的过程也值得玩味,正因如此,郭沫若叹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五四”时代,如闻一多之熟悉西方文学者少之又少。
他13岁考上留美预备清华学院(清华大学前身),22岁留美,并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艺术学院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
三年的绘画生涯让其找到了诗人之笔。
__时期,他积极倡导民主革命运动。
1946年7月因李公朴案,“怒虎”发出最嘹亮的声音——《最后一次的讲演》。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暗杀,时年47岁。
一生便如一篇“诗的史”,一首“史的诗”。
诗歌创作的分期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包括1925年5月留学美国之前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和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诗歌创作。
第二个时期则是1925年5月留学归来。
单从时间上来看,这样的划分未免有些仓促,但是从闻一多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却能看出些许合理之处。
从发表于1920年9月24日的《清华周刊》上的《西岸》,到1923年《红烛》出版,包括未发表的诗人自己的手抄本《真我集》以及《集外集》里的一些诗篇,按相近的诗风,都可以归入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红烛?时期”。
诗集共62篇,分为红烛(即叙诗)、李白、雨夜、青春、孤雁、红豆六篇。
诗集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同名诗《红烛》,诗人以红烛自喻,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他提出了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并作出了深入研究和评价。
新格律诗三美诗论是对唐宋格律诗文化传统的发扬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强调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闻一多认为,诗歌要追求音韵和谐、字句优美,同时注重形象的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这种注重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特点,使得新格律诗在表达情感和思想内涵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贴近读者的感受。
其次,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是积极的。
他认为新格律诗在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自由的诗歌形式,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同时,新格律诗能够通过形象和音韵的运用,表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肯定了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推动和发展的作用。
然而,对于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也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新格律诗在强调音韵美和形象美的同时,可能过于注重了技巧和形式,使诗歌的表达变得繁琐和复杂。
另外,一些人也指出,新格律诗在追求个性和创新的同时,可能忽视了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规律,导致诗歌的整体效果不够协调。
总结而言,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强调了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尽管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但新格律诗通过注重个性和创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四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内容包括: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背景,分析其诗歌的文学特色,详细解读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发现》和《说和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其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使学生领会闻一多先生关注民族命运、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闻一多先生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手法。
重点: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歌特色,理解其文学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发现》和《说和做》的PPT展示。
2. 学具: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相关章节、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关注其文学成就。
2. 讲解:详细解读诗歌《发现》和《说和做》,分析其意象、隐喻手法和文学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闻一多先生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
4. 例题讲解:以《发现》中的一段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和隐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说和做》中的一段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发现》和《说和做》中的意象和隐喻手法,并阐述其意义。
答案示例:《发现》中的意象:“血液里燃烧的火”,隐喻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说和做》中的隐喻:“时间是刽子手”,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
2. 课后拓展: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其它诗歌,了解其诗歌创作的多样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使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意象和隐喻手法的掌握程度,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诗人及其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和隐喻手法的分析。
简述闻一多三美诗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闻一多三美诗论的主要内容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是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之一。
闻一多认为,诗的“美”应该包括三个层面: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强调的是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以及音尺、平仄、韵脚等元素的运用。
也就是说,一首诗应该有良好的节奏感,让人读起来有抑扬顿挫、流畅动听的感觉。
绘画美则强调辞藻的选择。
诗人应该运用富有色彩、形象生动的词语,创造出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
每一句诗都应该能够独立形成一个画面,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意象。
建筑美指的是诗的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从整体外形上看,诗应该具有整齐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旨在使诗的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美的境界。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总结闻一多诗歌思想内容

总结闻一多诗歌思想内容闻一多(1911年-1946年),福建泉州人,原名赛龙,字均甫,曾用笔名吴晗、漩涡等。
他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现代风格派”代表之一。
闻一多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他对于人生、自然、乡愁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和审视。
首先,闻一多的诗歌思想内容展现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他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并试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
他在《无题》一诗中写道:“我以为我是一个深沉的水潭,/ 没发觉我却是一个浅水塘。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我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怀疑。
他追求真实和深刻的生活体验,试图突破表象,寻找内心的真正意义。
其次,闻一多的诗歌思想内容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宇宙的浩瀚感慨。
他在《林花落了春红何用》一诗中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这句诗道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性。
他把自然与人生相对照,用以彰显时间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呼吁人们珍惜生命,体验自然之美。
此外,闻一多的诗歌思想内容也涉及了对乡愁的思考和表达。
他出生在乡村,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乡愁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他的诗中常有悠扬的山水和乡土之音。
他在《夜泊水村渡头》一诗中写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句诗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和朴实,同时也渲染了乡愁的情感。
闻一多将自己的身世和乡村生活融入诗歌中,体现了他对于乡土之情的怀念和热爱。
最后,闻一多的诗歌思想内容还涉及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
他关注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命运,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他在《腊八节》一诗中抨击了封建礼教和社会不公:“家家设上悬鞭肉,不惜砍头拜神堂。
”这句诗对于腊八节的陈陈相因的仪式和社会滥杀无辜的现象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闻一多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的忧虑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公正和人类发展的深思。
总之,闻一多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人生、自然、乡愁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从《九歌》研究看闻一多的诗学观念的开题报告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从《九歌》研究看闻一多的
诗学观念的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新的事物,而是更应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种有机的结合与共存。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闻一多就是这样一位通过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诗学观念的文学家。
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不仅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现代诗歌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他的诗歌既有浪漫主义的个性化表达,也有现代主义的思想观念,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入思索。
因此,从闻一多《九歌》的诗歌创作入手,探究其诗歌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对于深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及其诗学观念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文学研究的方法,对闻一多的《九歌》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出发,分析其对传统经典的借鉴,以及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接着,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及节奏等角度入手,探究它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最后,通过对比《九歌》与传统经典之间的异同,探讨其在传统与现代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对于文学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同时,通过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实践,探究如何通过创新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
摘要
现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承古典诗歌的艺术精华,更开启了当代诗歌的艺术之门。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初步发展时期,“诗体大解放”的口号领导着最初的一批白话诗人挣脱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为了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文学大师闻一多提出了自己的“三美主义”诗歌理论,并在前期的一些文艺评论中强调了现代诗歌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精神”。
本文从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出发,就现代诗歌的形式、内容、精神三个方面,来探索根植于“中国本位文化”的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闻一多,现代诗歌,三美主义,地方色彩,时代精神
Wen Yiduo’s Theories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His Poetry
Abstract
Modern Poetry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It not only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Poetry, but also opened the door of Contemporary Poetry. During the preliminary developing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the slogan of "emancipation of verse" led the first batch of vernacular poets were free from the bondage of Ancient Poetry. However, this action led to some problem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the literature master Wen Yiduo put forward his own "Three Beauties" theory of poetry with patriotic emotion, and emphasized "Local Color" and "Time Spirit" of Modern Poetry in some early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explores the artistic charm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which root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orm, the content and the spirit) of Wen Yiduo’s theories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his poetry.
Key Words: Wen Yiduo, Modern Poetry, "Three Beauties" Theory, Local Color, Time Spirit
一、绪论
早在晚清“诗界革命”时期,黄遵宪就发出了一份诗界革命“宣言”:“我
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1]P133,提出了反传统诗歌创作的主张。
而后,在五四“诗体大解放”的口号引领之下,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白话诗人进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第一次尝试。
他们提倡对传统古典诗歌的彻底反叛,胡适指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2]P302。
刘半农、李健吾、戴望舒等人,更是强调对诗歌音律的弱化甚至摒弃,只要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算极好”[2]P302,诗歌形式革新的彻底性,既具有开创精神,同时又暗含着风险。
在“诗体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一时间白话文新诗的创作呈现出泥沙俱下的情形。
为了探索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格律派诗人积极地进行创作实践,并提出了以“三美主义”为核心的众多诗歌理论。
在闻一多的文学评论集中,他对郭沫若的新诗《女神》的评论尤具代表性,《<女神>之地方色彩》和《<女神>之时代精神》两篇评论文章,在批评了中国现代新诗过分欧化、自由化的情况下,又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它们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体现出闻一多对白话诗、自由诗的否定并不是片面的,而是立足于现代诗歌的更好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现代新诗应该具有的特质。
同时,作为一个诗人,闻一多也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检验着自己的诗歌理论,《红烛》、《死水》这两部诗集不仅是闻一多的代表诗集,也是现代新诗中较为重要的两部代表作品。
就现有的闻一多诗歌理论研究来看,通常认为包含着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义”是其诗歌理论核心。
有人认为,闻一多的诗歌充满音乐性,是“诗画联姻”,是建筑的艺术,并且闻一多的诗歌中总蕴含着一名爱国战士的身影。
但大家,似乎很少能捕捉到他的理论文章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不仅涉及大多数人都会研究的“三美主义”理论,并且结合闻一多的诗歌评论文章来进一步探索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特色。
在闻一多的文学评论中,“《<女神之地方色彩>》”和“《<女神>之时代精神》”,这两本作品看似在评论郭沫若的诗歌,但实际上是在表达闻一多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因此,这两篇诗歌评论对于研究闻一多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在诗歌形式具有了“三美主义”的基础之上,闻一多又始终要求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要具备“地方色彩”和“时代精神”,这两点无论是在闻一多青年时代的创作中,或是在晚期创作中都有重要的体现。
因此,本文认为,闻一多的重要诗歌理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划分,“三美主义”是其诗歌形式方面的代表理论;“地方色彩”是其诗歌内容方面的代表理论;“时代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