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印度经济安全战略及对中国的借鉴

21 0 0年第 6 期
印 度 经 济 安 全 战 略及 对 中 国 的 借 鉴
顾 海 兵 ,李 彬
( 中国人 民大学经济 学院 ,北 京 1 0 7 ) 0 8 2
[ 摘 要] 本 文认 为 ,印度 经济安全 战略 定位 属 于防 御 型,其 形 式为分 散 嵌入 型 。现 阶段
经 济安全 就要设立 全局性 的计划 和方案 ,即制定经
济 安全战 略 。战略 包括战 略形式和 战略 内容 。从形 式 上看 ,就 粗 细 而 言 ,有 全 能 式 的经 济 安 全 战 略
( 简称 经 济 安 全 战 略 ) 与 纲 要 式 经 济 安 全 战 略 或 经
济安全 战略纲要 ;就 战略 的政府 制定和执 行部 门来
分析 ,分 别有集 中型 ( 即战略 的制定与执 行部 门集 中于政府某 一部 门)与分 散型 ( 即制定执行 部 门分 散 于政府 的各 个 部 门) ;如按 战 略 的形 态 来 分 析 ,
分别 有单独 型 ( 即国家经济 安全 战略独立于 国家安 全 战略)与嵌 入型 ( 国家安 全战 略包 含 国家 经济 即 安全 战略 ) 由此 ,共 可组 合 为八 种 形 式 :全 能 形 。 式下分 为分散嵌 入型经 济安全 战略 、集 中单独型 经
国家经济安 全是 国家安全 的基 础 ,要 保证 国家 要 、分散 单独 型经济安 全战 略纲要 、集 中嵌入 型经 济 安全战 略纲要 。从 内容 上看 ,纵 向上战略分 为不 同子 战略 ,包括经 济 安 全领 域 的 能源 安全 子 战 略 、 产业安 全子 战略 、贸易安全 子战 略 、金融安 全子 战 略 、粮 食安 全子 战略 、信息 安全 子战 略等 。横 向观 察 战 略内容包 括战 略背景 、战略 目标 、战 略重点和 战略措施 。 中国经济安全 战略 的形式选 择 哪种 ?战略 内容
入世以来印度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报告 中提 出,将农业 改革放在 以增长为 目标的预算战略 的首位 ,但 直到 2 0 0 0年 7月,瓦杰 帕伊政府 才公 布
期待 已久的 国家农业政 策,开始对农业政策进行某些改革 。为进一 步保 证粮食 安全 ,2 0 1 2年 ,曼 ・ 辛格政 府 明确提 出,要把农 业发展放在政 府工作的首位 。 目前 ,印度还制 订粮食安全 法 ,使粮食 安全得到 法律保
全 、保 护环境和人 类 共 同进 步 的需 要及 发 展 中 国
量储 备和 少量 出 口的国家 。随着 工业 和 服务业 快 速发 展 ,农业 在 印度 国 民生 产 总值 中地 位大 大下
声 不 断高 涨 ,印度 在农 业 问题 上 面 临的压 力也 不 断增 大 。为使 印度农 业 发展 适应 世界 贸 易组织 规
则 的要求 ,并 促进 印度 农业 劳动 生产 率 提高 ,保 证 印度 粮 食 安 全 ,瓦 杰 帕 伊 政 府 才 在 1 9 9 8 —
立 国家粮 食 安全委 员会 和 国家农 业可 持 续发展 委
员会 。2 0 1 2年 ,曼 ・ 辛 格 政 府 更 明确 提 出 ,要
把农 业发 展 放在政 府 工 作 的首 位 。 ② 目前 ,印度
给这 一来 之 不 易 的大 好 形 势 ,在 1 9 9 0年 代 初 期 经 济改革 过程 中 ,印度 政府 也 没有轻 易 对农 业政
创造 的产 值 占到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2 5 。 印度 文 化 的基础 就是 农业 奠定 的 。为 什么要 低 估 印度农 业 的重 要 性 呢? ” ① 可 见 ,印 度 非 常 珍 惜 粮 食 自
1 9 9 9 年 度财 政 预算 报 告 中提 出 ,将 农 业 改 革 放 在 以增 长 为 目标 的 预 算 战 略 的 首 位 ,但 直 到 2 0 0 0 年 7月 ,瓦 杰 帕 伊 政 府 才 公 布期 待 已久 的 国家农业 政 策 ,开 始对 印度 农业 政策 进行 某些 改 革 。为保 证 粮 食 供 应 ,2 0 0 7 —2 0 0 8年 度 印 度 建
印度粮食补贴政策及其效果评价

为了保证定购计划的顺利实施 价商店, fair price shops) 网络出售 2001 年 6 月, 每月向低于贫困线家
以及避免农民和消费者受到粮商的 给全国的消费者。TPDS 由中央和各 庭分配的粮食又提高到了 25kg, 价
不公平对待, 中央和各邦政府对私 邦政府共同经营。中央政府承担定 格为经济成本的 48%。同期高于贫
2008.6( 总 350)
世界农业 World Agriculture
印度粮食补贴政策及其 效果评价 *
! 董运来 1 余建斌 2
摘要: 印度的粮食补贴政策包括两个方面: 粮食定购的最低支持价格政策和定向公共分 配系统。前者是生产者支持政策, 而后者则是消费者支持政策。两种政策的共同目标是 削减贫困, 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在分析印度粮食补贴政策框架的基础上, 着重考 察了补贴政策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各邦层面的福利影响效果。通过分析发现, 生产者 价格补贴仅仅使少数几个邦的大农户受益。定向公共分配系统使那些贫困发生率较高 的邦的粮食分配和调出数量增加。
FCI 使用缓冲库存储备和公开
提高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 董运来, 中, 许多邦还是碰到了麻烦。例比, 市场销售措施来稳定国内大米和小
2007) 。由于 PDS 存在许多难以克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甄别低于贫困 麦的消费价格, 最终达到解决粮食
服的困难, 所以政府从 1997 年开始 线家庭以及向其发放新的食品配给 安全的目的。缓冲库存储备的标准
support price) 从农民手中定购稻米 线 ( BPL) 和 高 于 贫 困 线 ( APL) 的 家 的数量提高到了每月 20kg, 价格相
和小麦。除此之外, FCI 还通过对大 庭实行差别的价格对待。各邦政府 当于 FCI 经济成本的 50%左右, 而
印度农业贸易自由化改革——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分析

本 文正 是在 此背 景之下 , 通过 回顾 印 度独立 后 农业发 展 的历 程, 着重探 讨农 业 贸易 自由化 改革
段性成果 。
②
按 照 当年 价 格 计 算 ,0 6 2 0 2 0 - 0 7年 度 , 印度 农 业 G P大 约 为 6 2 0亿 卢 比, G P的 比重 约 为 1 % 。 D 54 占 D 8
中 国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增 产。
第二 阶段 (9 5 17 ) 由于 国际政 治的 不 稳 定, 16- 99年 , 印度 的 粮食 援 助 被 中 断从 而 导 致 国 内粮
20 0 8年 9月
印度 农 业 贸 易 自由化 改 革
— —
基 于粮 食安 全 的视 角分 析 ①
董运 来 余 建 斌 刘 志雄
[ 摘
要 】 本 文 回 顾 了 印 度 独 立 后 农 业 发 展 所 经 历 的 四 个 阶段 , 对 这 期 间 农 业 政 策 取 得 的 成 就 和 存 并
[ 稿 日期 】 2 0 0 2 收 0 8— 6— 8 [ 作者 简介 ] 董 运 来 , 阳 师 范 大 学 国 际 商 学 院 副 教 授 , 士 , 究 方 向 : T 贸 易 自 由 化 与 印 度 农 业 。 邮 编 : 沈 博 研 W O,
11 03 0 4。
①
本 论 文 是 辽 宁 省 社 科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市 农 产 品 经 营 对 农 民 收 入 的影 响 研 究 ” 项 目批 准 号 : 0 D Y16 的 阶 超 ( L7 J 0 )
印度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李星佚;李哲敏;王玉庭;任育锋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
【年(卷),期】2024(36)2
【摘要】利用FAO、WTO和UN Comtrade等组织的公开数据,分析了金砖国家农业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中印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的现状,系统性地阐述了印度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产品三大类农产品生产情况和主要农产品贸易现状,发现印度农业生产情况稳中向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有较明显的生产结构调控行为;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则是顺差增大,进出口产品品类差别较大,多年来的农业贸易为印度提供了重要的外汇。
与中国农业对比发现,中印两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而优势经济作物各有千秋,农产品贸易存在竞争性和互补性,增长潜力较大。
由此可知,中国农业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纠偏作用、持续助力于保证粮食安全、稳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和交流。
【总页数】10页(P119-128)
【作者】李星佚;李哲敏;王玉庭;任育锋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1
【相关文献】
1.印度农业生产、贸易及关税政策分析
2.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机制对中国农业贸易促进工作的启示
3.印度尼西亚水果生产贸易现状及中国与印尼水果贸易前景展望“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水果生产与贸易统计分析(三)
4.精准扶贫视角下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基于美国与印度农业保险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5.农业贸易百问:走进RCEP成员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农产品贸易前景如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小麦和大米政策分析

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朱行(53—),女,江苏无锡人,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粮食经济与政策。
2008年第1期总第149期南京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Nanji ng Univ e rsit y of Finance and Econo m ics No .1,2008Se rial No .149印度小麦和大米政策分析朱 行(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3)摘要:在过去60年间,印度粮食政策引导其小麦和大米业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自给、再到有剩余用于出口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由于政府运作成本巨大、粮食生产和人均消费增长缓慢,政府正在努力将更多的粮食消费补贴面向低收入消费者,对中央政府对公共粮食收购和分配领域的运作实行地方分权,并且放慢生产者价格补贴增长速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印度未来粮食政策变革必将对全球小麦和大米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印度;小麦和大米政策;分析中图分类号:F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049(2008)0120019203一、生产与消费变化回顾小麦和水稻是印度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几乎全部用于食用。
自1947年宣布独立以来的60年间,印度小麦和大米生产扭转了长期存在的供不应求局面,实现了自给,并且还有剩余用于出口。
目前,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约为7000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耕地总面积和粮食(包括粗粮和豆类)种植总面积的50%和75%,小麦和大米年均产量约为1.5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
1970—1990年间,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单产与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6%和3.6%,主要原因是:“绿色革命”技术导致单产提高、灌溉面积扩大、种植密度增强,以及政府采取了旨在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市场干预政策。
1990—2003年间,粮食产量增长放慢,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单产与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1%、1.2%和1.4%。
印度的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印度的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国际间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粮食安全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印度作为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印度的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为主题,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一、印度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印度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印度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大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依赖人工劳动,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的支持。
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灌溉设施、农产品储存、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效率。
3. 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农民缺乏及时的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指导,无法做出科学的决策,影响了农业产出质量和效益。
二、印度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1. 人口压力下的粮食安全。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对粮食需求量大。
但受限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需求,使得粮食安全面临着挑战。
2. 土地资源问题。
印度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的局限,土地面积有限,农田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对农业产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3. 水资源管理不善。
印度多年来一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灌溉设施落后,导致农田缺水情况普遍,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解决方案为了推进印度的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广高效节水的灌溉设备和现代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资金建设农田灌溉设施,提高农产品储存和物流运输的能力,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3. 提供农业金融支持。
建立健全的农业信贷体系,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和金融保障,解决资金难题,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信心。
4.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国家对数字化粮食安全的政策

国家对数字化粮食安全的政策
许多国家都实施了数字化粮食安全政策,以利用现代科技来提高粮食生产、保障粮食质量、提高农民收入,以及监测和管理粮食供应链。
以下是一些国家数字化粮食安全政策的例子:
1.中国:
中国推出了“互联网+农业”政策,旨在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质量。
政府支持农民使用电子商务、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来监测农田、灌溉、施肥和植保,并促进农产品的数字化溯源。
2.美国:
美国农业部实施了“数字农业战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来优化农业生产和监控粮食供应链。
该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数据管理系统、远程传感器、自动化设备等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提供数字平台用于农产品的溯源和质量监测。
3.印度:
印度政府通过“数字印度”倡议来推动数字化粮食安全。
这项政策利用数字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来连接农民和市场,并加强农产品的溯源和质量监测。
政府还鼓励农民使用手机和互联网来获得农业信息和市场价格,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4.巴西:
巴西农业部通过“农业4.0”计划来推动数字化粮食安全。
该计
划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监控,同时改善农业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政府还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来帮助农民采用这些数字技术。
总之,数字化粮食安全政策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监控和管理粮食供应链,以确保粮食质量和安全。
这些政策通常鼓励农民采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溯源技术等数字技术,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来促进数字化粮食安全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内容提要:粮食安全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农业大国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本文从分析印度粮食安全的现状入手,重点研究了印度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而采取的三种政策手段:生产者价格支持政策、农业投入补贴政策和粮食分配政策。
基于上述印度粮食政策的架构分析,总结出印度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得出印度粮食政策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印度粮食安全价格政策一、前言中国的农村改革整整经历了30年。
在过去的30年当中,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随着近年来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粮食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
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作为和中国经济发展极其相似的印度,从1991年开始也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改革,并且在农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尤其是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有着很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
二、印度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有关粮食安全的定义,1996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做了如下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富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来满足他们的饮食需要,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这个定义可概括为:粮食安全在全国层面的物质上的可获得性和在家庭层面的经济上的可获得性。
①换句话,粮食安全不仅意味着要生产出本国所必需的足够粮食,还要合理地把粮食分配给本国居民特别是贫困的居民。
(一)粮食产量增加,进口依存度下降纵观印度农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自1990/1991年度经济改革以来,在实现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同时,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不断下降,并且自经济改革开始,印度已经成为了一个粮食净出口国(如表1所示)。
这就意昧着印度的粮食供给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而且还有大量的剩余出口到国际市场。
这样,一方面可以换取外汇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进口国内生产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达到对食物需求结构多样化的目的。
表1显示,印度的谷物产量自1950/1951年度以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1950/1951年度的4200万吨增加到2006/2007年度的2亿吨,增幅将近5倍。
同期,豆类的产量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如谷物。
加上豆类,到2006/2007年度,印度的粮食总产量已经接近2.2亿吨,这是一个令所有国家都羡慕的成就。
随着粮食总产量的不断增加,印度对国外的粮食需求(依存)在不断下降。
并且从1990/1991年度开始,印度已经成为一个粮食净出口国。
2005/2006年度,粮食净出口量已经占到了国内总产量的3.7%。
(二)人均粮食产量、单产和灌溉面积都在增加印度粮食安全现状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人均粮食产量、单产和粮食的灌溉面积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如表2所示)。
其中,人均粮食净产量由每年110千克增加到了150千克(2000/2001年度这个数据在170千克左右,但随后几年因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所下降)。
而且,如果按照每lO年平均的话,印度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率已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率。
这就是说,随着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的粮食数量并没有减少。
此外,印度改善粮食安全的另一个特点是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从1950/1951年度到2006/2007年度,印度粮食的种植面积由9700万公顷增加到1.2亿公顷,而同期粮食单产水平则从522千克/公顷增加到了1750千克/公顷。
说明粮食总产量增加的根源在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靠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作用非常有限。
同时,粮食灌溉面积及其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
粮食灌溉面积的增加,可降低农业生产对天然降雨的依赖程度,从而有利于减少粮食产量年际间的波动。
(三)粮食物质上(库存)和经济上的可获性不断提高多年以来,为了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印度政府对农民种粮特别是稻谷和小麦的种植实行最低支持价格(Minimum Support Prices,MSP)政策。
这是一项生产者政策,类似于我国的粮食保护价政策。
当粮食丰收市场价格较低时,政府会按照最低支持价大量收购农民的余粮。
这一方面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库存。
然后,通过庞大的粮食分配网络把粮食分配到那些偏远和落后的农村地区,进而实现了粮食物质上的可获性。
有数据显示,2002年7月印度的粮食实际库存达到了6300万吨,远远超过了为保证粮食安全而维持的最低缓冲库存标准。
直到2005年实际库存才逐渐下降到缓冲标准以下。
此外,近年来印度的稻谷和小麦等主要粮食的零售价格增长率低于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使得消费者用于粮食消费的收入支出不断减少。
(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为了改善营养结构,以往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从数量上看,人均谷物的消费量不断下降,特别是对粗粮的消费下降较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等健康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就居民的食物支出而言,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居民,用于对谷物的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下降,而用于非谷物类食物的支出比例不断增加。
2004/2005年度,农村居民食物支出中,用于谷物类的比例是33.55%,非谷物类的比例是66.45%;同期,城镇居民用于谷物类的支出比例是23.92%,非谷物类的支出比例是76.08%o三、印度粮食政策的架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印度的粮食政策可以做出不同的类别划分:按照政策目标和作用效果,可以分为生产者政策和消费者政策;按照实施方式和操作方法,可以分为价格政策和生产补贴政策。
当然,这两种划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重合。
原因在于,生产者政策的核心就是价格支持和生产投入补贴,而消费者政策的核心是粮食分配政策(流通领域),即通过国家庞大的粮食分配系统来确保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多的粮食。
为了便于研究,本部分从生产者价格政策、农业投入补贴政策以及粮食分配政策三个方面探讨印度粮食政策的架构内容。
(一)生产者价格支持政策生产者价格政策在促进印度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核心就是对稻谷和小麦的生产执行最低支持价格,即政府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水平之上。
生产者价格政策具有双重的目标:一是保护农民的收入,防止由于市场价格下降而造成农民收入下降;二是促进生产,因为较高的价格可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种政策具体操作也比较简单。
政府每年在农业生产之前,以事先估计的农业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土地租金、家庭劳动力成本以及要素投入等可变成本)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最低支持价格。
等到收获季节,就由印度食品公司(Food Corporation of India,FCI)按照这个价格定购农民手中的小麦和稻谷。
印度食品公司是一个半国营的机构,主要负责粮食的定购、储存、运输以及分配等任务。
当然,最低支持价格一般都高于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使农民有利可图。
自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不断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支持价格。
截至2006/2007年度,上述两种产品的平均支持价格已经超过了6卢比/千克(如图1所示)。
(二)农业投入补贴政策农业投入补贴是印度粮食安全政策的主要部分。
农业补贴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政府对农业科研、农村教育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资;后者是促进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包括对肥料、电力和灌溉三个主要部分的补贴。
①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是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粮食安全。
根据WTO(农业协定》的规定,前者属于“绿箱”政策,无须进行削减,后者属于对生产和贸易具有扭曲作用的“黄箱”中非特定产品支持政策,需要进行削减。
但是按照要求,印度非特定产品的支持水平低于农业总产值的10%的微量允许水平,所以这部分也无须进行削减。
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印度的农业投入补贴不违背WTO的原则。
根据已有的数据显示(如图2所示),当前印度农业投人补贴所占比重最大的是肥料补贴,其次是灌溉补贴。
②其中,肥料和灌溉补贴的增长趋势非常快,肥料补贴从1993/1994年度的456.2亿卢比上升到2006/2007年度的2245.2亿卢比,增加将近4倍;灌溉补贴从1993/1994年度的587.2亿卢比增加到2024/2005年度的1299亿卢比,同样增幅很大。
电力补贴在1996/1997年度达到835.6亿卢比之后有所下降,不过到2001/2002年度仍然上升到了934.2亿卢比,比1993/1994年度的240.0亿卢比多出近3倍。
这是印度农业最重要的三种投入补贴,而其他补贴的水平则变化不大(董运来,2008)。
当然,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农业中的总资本形成)也在不断增加,但增幅特别是公共投资部分要远低于对农业生产的投人补贴。
(三)粮食分配政策粮食分配政策主要是在家庭层面上满足居民粮食经济上的可获得性,该项政策体现更多的是粮食流通的问题,目标是通过储备、合理分配等流通环节的政策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印度的粮食分配政策主要通过公共分配系统(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PDS)来执行。
具体来说,中央政府(借助于印度食品公司)负责定购、储存以及把粮食从定购地点运送到中央仓库(centralgodowns),并按照低于收购价格的补贴价格批发(叫做中央发行价格,center issue prices)③给各邦政府,由其负责把粮食从中央仓库运出,并通过40多万个庞大的平价商店(fair—price shops)网络向消费者分配粮食。
目前印度大概有46.2万个平价商店,其中75%分布在农村。
由于这种粮食分配系统存在很多缺点,从1997年6月开始,政府又转而实施了定向公共分配系统(Targeted PDS)。
即把所有家庭分为低于贫困线(Below PovertyLine.BPL)和高于贫困线(Above Poverty Line,APL)两类,实行差别的价格对待。
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可以通过TP—DS以较低价格购买粮食;而高于贫困线的家庭只能按照规定的价格购买粮食。
从实际的执行效果来看,TPDS的实施使那些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邦受益,获得分配的粮食大量增加。
所以,这项粮食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补贴所有地区的贫困人口”,而不是“补贴贫困地区的所有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印度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挑战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印度的粮食分配系统实际上包含了价格支持和补贴两种政策手段。
首先,粮食的定购价一般都要高于市场价格,各邦政府从中央仓库购买的粮食价格又低于定购价格。
对于印度食品公司来说,这个过程就是贵买贱卖,再加上粮食的储藏、运输和处理过程所发生的费用,都要由政府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