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对策之三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合集下载

国学中的诗词之美如何欣赏?

国学中的诗词之美如何欣赏?

国学中的诗词之美如何欣赏?中国的国学历史悠久,其中的诗词是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从古代至今,无论是杜甫的《绝句》还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些经典之作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那么,国学中的诗词之美如何欣赏呢?第一,诗词的选择。

在享受诗词之美时,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选择合适的诗词作品。

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所创作的诗词作品琳琅满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篇章。

例如,喜欢山水的人可以选择辛弃疾的《永遇乐》;喜欢婉约词调的人可以选择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在选择诗词作品时,要考虑到自己的审美观和情感需求。

第二,学习背诵。

诗词的美丽在于它们的语言节奏、韵脚表达和意境构建,而通过背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内涵。

背诵有助于我们熟悉每个字的读音和声调变化,进而理解诗词的韵律之美。

此外,背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对国学中的诗词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第三,品味诗词的意境。

国学中的诗词作品往往以意境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描绘,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当我们欣赏诗词时,应该学会聚焦于作品所描绘的环境和情节,通过想象力,融入其中,感受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所带来的美感。

例如,在欣赏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月下的景象,感受作者在静夜中的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四,了解诗词的背景。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密不可分。

了解诗词的背景故事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的美。

例如,在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词是苏轼在放逐期间写的,表达了他对故乡和自由的思念。

通过了解背景,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情感和内涵。

总之,欣赏国学中的诗词之美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作品,学习背诵,品味诗词的意境,并了解诗词的背景。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国学中诗词所散发出的美感和情感。

诗词之美是独特而宝贵的,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情感交流和精神寄托的载体。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来源:高考网)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

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

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

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语言特色。

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

要把握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鉴赏:1.语言的性格色彩。

包括:A. 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 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2.语言的语体色彩。

包括:E. 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 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

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

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

上阙用“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

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

诗词鉴赏领略文学之美

诗词鉴赏领略文学之美

诗词鉴赏领略文学之美诗词鉴赏领略文学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积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诗词的鉴赏与领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感受文人的情感,更加全面地拓展自己的文化素养。

下面将从意境、表达技巧和艺术特点三个角度,探索诗词之美。

一、意境的独特魅力诗词作为文学的表达形式之一,不仅依靠语言来抒发情感,更在意境的营造上下足功夫。

意境是作者通过精心描绘,使诗词中蕴含出的一种情调和画面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带入到笔墨之间,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将秋夜清凉的氛围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微风拂面、凉意袭人的情景,使人不禁被其美丽的意境所吸引。

二、表达技巧的独特韵味诗词表达技巧独特,既注重对词语音韵的运用,又追求意境与修辞的精准结合。

通过采用各种形式的句子结构、修饰手法和修辞手法,诗词创造了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通过凭吊明月、以酒为媒,作者表达了自身对离愁别绪的感慨之情。

细腻而富有感情的词句,让读者深入体验到了人生离别的忧伤,引发共鸣。

三、艺术特点的卓越之处诗词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对文字的精细雕琢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熟虑上。

文人们在有限的篇幅内,借助于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将大自然、人事风云、人生百态融汇于诗词之中,既展示了作者的才思敏捷,又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慈母手中线》诗句:“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离家辗转的游子,以及母亲为其精心缝制的衣裳。

通过一根线头,诗人展示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意,以及游子心中对母亲的无尽思念。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闪烁着瑰丽光芒的珍珠,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吸引着无数读者。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以三个部分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

第一部分:古代诗词的音韵之美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音韵美成为吟咏者和读者的心灵寄托。

通过押韵和对仗,古代诗人使诗词旋律动听,充满节奏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中“草”和“枯荣”、“尽”和“吹”形成了对仗,使诗词的韵律感更加突出。

通过对仗和押韵,古代诗词不仅在韵律上让人陶醉,在情感上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部分:古代诗词的意境之美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美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诗词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富有意境的语言,勾勒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简短的诗句通过描绘夜晚的明月和寂静的景象,唤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情感。

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使人们对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第三部分:古代诗词的修辞之美修辞是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古代诗人使诗词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典型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其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使读者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中国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它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和修辞之美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经典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欣赏和传承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丽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总结:中国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

古代诗歌鉴赏-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点三 关键语句的赏析 知识梳理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 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 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产生赏 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 的挖掘和评析。 【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答案】 诗眼是“寒”。①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 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②颔联先直陈“十月江寒”,然 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冷;③颈联写寒 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出寒冷难耐。
方法归纳 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 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 五个字。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 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 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6.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典例剖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①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 ①阚:看。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绪。

通过赏析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在语言的编织上非常注重音韵的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房屋连鳌凤,户庭含皓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韵味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

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读韵上,还延伸到了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之中。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引发情感的共鸣。

举例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平仄押韵和音律协调,将景色描绘得更为瑰丽,引发读者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之情。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描绘景色、性情、人物或历史情境,古人将自然界和人类的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打破了人们对春天清晨宁静的传统印象,将春天的醒来描绘成一系列喧嚣的画面。

这种采用反差描绘的方式,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寄寓哲理和感悟。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狩猎场景的描绘,表达饱含哲理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意境美使得诗词不仅是一种形式优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抒发。

三、语言美古代诗词的语言美是其精华所在。

通过对形象的精准描绘和对情感的微妙表达,古人能够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几回寒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子,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表达,道出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的真理,引人深思。

古诗中的美学品味唐诗的艺术之美

古诗中的美学品味唐诗的艺术之美

古诗中的美学品味唐诗的艺术之美古诗中的美学品味:唐诗的艺术之美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融汇了丰富的美学元素。

本文将从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三个方面探讨唐诗的艺术之美。

一、语言美的展现唐诗的语言美是其独特之处,以其简练、优美、精炼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陶醉其中。

首先,唐诗追求音韵的和谐统一。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句子,通过韵律的统合,使整句诗句铿锵有力,吟诵起来如同音乐般动听。

其次,唐诗注重对词语的精准运用。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明月”和“故乡”这两个意象化的词语,表达出寂静之中的思乡之情,更加深了诗的意境。

二、意境美的构建唐诗在意境的表达上独具匠心,善于通过意象的运用塑造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首先,唐诗以自然为媒介,展现出唯美的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通过山河流水的景象,表达出壮丽和辽阔的意境。

其次,唐诗善于运用人物与自然的结合,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杜牧在《秋夕》中描绘了“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景象,绚丽的自然与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散发出丝丝忧伤的意境。

三、思想美的抒发唐诗还以真善美的思想内涵,展现出其深厚的人文情怀。

首先,唐诗倾注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表达,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活变迁的深思。

其次,唐诗承载着对人情世故的触动。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戏为兄弟儿,相因犹可颜”的诗句,通过兄弟的情深义重,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综上所述,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之美。

它以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享有盛誉至今。

唐诗的艺术之美无论是对诗歌本身的审美享受,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因此,在欣赏和研究唐诗时,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美学品味,去寻找其中的艺术之美,也使我们更加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中不乏杜甫的豪放之诗、李白的浪漫之诗、苏轼的豪放之词等等。

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不仅可以享受美妙的艺术享受,更能够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从语言美、意境美、人生哲理等方面,探讨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一、语言美古代诗歌以其华丽而精妙的语言,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诗人运用形象化的描写手法,使得每一个字词都凝聚了丰富的意境。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直接表达了诗人山河无恙却失去亲情的心情。

通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万里边疆孤独寂寞的情景,以及“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简练而精准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代诗歌独特的美感。

二、意境美古代诗歌以其深远的意境,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

诗歌中常使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借助月亮的形象,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运用了对比手法,又增加了一份诗情画意。

读者通过这样的描绘,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思乡之情。

三、人生哲理古代诗歌也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给人们以启发和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表达出对人生的领悟和思考。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草木的生死为喻,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轮回。

诗人通过“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描写,启示人们要坦然面对风雨,把握好每一个当下。

这种深邃的人生哲理,不仅传递了智慧,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对策之三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

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

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

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语言特色。

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

要把握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鉴赏:1.语言的性格色彩。

包括:A.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2.语言的语体色彩。

包括:E.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

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

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

上阙用“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

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

正如古人评价的那样:“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二、修辞方法。

主要指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借代、夸张、设问、反问等,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考点中规定的八种修辞方法。

此外,在诗词中,还要注意通感、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双关、顶真、反复、用典等修辞方法。

修辞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不尽相同。

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主要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反复主要增强语言气势,设问、反问使语言张弛跌宕,双关、用典让表情达意委婉含蓄,它们各有其妙,各有情趣。

所以,修辞的使用要根据语境需要,效果分析也要充分考虑语境。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作者还很讲究炼字,诗中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再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雄壮、崇高之美。

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的浪涛,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展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三、炼字。

即作者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 1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

对这类词语——(一).注意那些活用的词。

如周邦彦的《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诗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风”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

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

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再如南北朝何逊的“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一诗中,“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

前一句写室外: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

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

后一句写室内: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

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二).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

如杜甫的《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

“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

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

苏轼以为“古今绝唱”。

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

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遮住月色。

但清风一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也被风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起舞。

这就给作者临老伤春、感到前途渺茫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传诵千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因为“风”起“弄影”,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

又与终篇的“落红”前后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首句作者用可“铺”之物比阳光,将“残阳”斜射的情景逼真而生动表现出来;另外,与“照”相比,铺给人一种舒展感,表现出阳光的柔美。

(三).注意数量词。

如(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独暖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中“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

此诗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

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

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四).注意形容词。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写茫茫沙漠景观,“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

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再如吴文英的《鹧鸪天?化度寺》:“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下阙开头一“窄”一“宽”,对比中表达出思念故乡、却又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五).注意叠音词。

如王驾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蛱蝶纷纷 2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蛱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蛱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

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

“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

有时作者注意使用一些具有表现力的词,来更生动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如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

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

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这首词意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

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

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际”中用一“展”字,化静为动,把少女远望时看到的山势连绵不断一直铺展到天际的情景表现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山岭阻隔、不能回归家乡的悲愁。

而第三句“泪眼不曾晴”的“晴”字,本来形容天气,移用过来,把作者满腔哀怨、整天满目思乡之泪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

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两句,用雪花比喻浪花。

用拟人化词语“乱委”表现浪花随意腾起;用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作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就把少女流落异乡、有家难归的难言伤感流露笔端。

因为这首词用了一些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语,显得妙语横生,妙意满目。

古人赞它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

四、句式。

主要是诗词中的特殊句子形式,这类句子会造成特殊意趣。

.联象句。

即全用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句子,生动形象,意境优美。

(一)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中颔联就是联象句,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亲临抗金一线、北望中原、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以及丰富的愤激和辛酸。

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中颔联形象地表现了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起来看见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而板桥霜上的人迹更突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又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选取最具秋天特征和最足以引发游子乡愁的景物,塑造出浪迹天涯、归乡无期、功名无着、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