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征虫受刑,神卜得虫,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兴旺发达”的情节。

2.通过诵读文章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跌宕起伏的写作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4.体会封建社会的罪恶,感受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理解文章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下层群众同情的思想内涵。

难点: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引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促织》的作者蒲松龄和文中相关的文言知识,还知道文中的皇帝喜欢斗蟋蟀,那么大家还知道其他像文中皇帝这样有独特爱好的人吗?秦始皇赢政沉迷长生不老;南唐后主李煜喜欢女子裹小脚;明熹宗朱由校爱做木工。

大家对历史知识了解得真多!教师总结:这些沉迷自身喜好的皇帝最后都没能管理好国家。

那么文中的故事也会有这样的结局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促织》。

(二)整体感知齐读全文,回顾文意,学生概括。

明确:本篇文章是以促织为线索,为满足皇帝斗蟋蟀之乐,官员们每年在民间搜集蟋蟀,一头促织让几家倾家荡产。

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求卜得虫后,成名儿子却失手拍死了促织,投井化虫,为成家挣得兴旺发达。

(三)深入研读1.在文章中,主人公成名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着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明确:由喜到悲,由悲复喜。

2.全班分为四组,快速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思考:成名因何而喜?因何而悲?明确:(1)征虫受刑:成名屡试不中、抓虫无果、家业败落、遭受刑罚,故悲。

(2)神卜得虫:成名通过“神卜”得到了可以交差的促织,可免于惩罚,故喜。

(3)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儿子失手拍死促织后自杀,奄奄一息之时魂魄化为促织,成名失促织后失爱子,故悲。

(4)兴旺发达:成名摆脱了痛苦,获得大量赏赐,儿子也恢复清醒,全家过上了好生活,故喜。

3.人可能变成虫子吗?作者为什么要设置“儿毙促织,魂化促织”这一情节呢?是否合理?默读课文,小组交流、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责任感。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自身的社会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3)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聊斋志异》。

(2)引发学生对《促织》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讽刺等。

4. 教师讲解:(1)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解析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5.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拓展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素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材分析《促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属于白话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虚妄性和实质。

本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写实小说,语言简单明了,情节简单却生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促织》,让学生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并分析其运用的叙事手法。

同时,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在知识和思维的培养之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封建道德进行科学的批判和反思。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特别是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教学难点:对于典型小说的分析和阅读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另外文本中的一些现代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成语、词汇,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辅导。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为主的教学方法2.分组合作探究法3.问答法4.交互式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15分钟)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文章的主题。

2. 阅读课文(20分钟)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在时间内阅读完全文。

3. 给学生讨论(20分钟)1.结伴合作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中情节的奇妙之处,以便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2.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讨论。

3.对小说人物角色的讨论。

4. 教师讲解(30分钟)课堂讲解与演示。

1.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发言。

2.解释学生提出的疑问。

3.对小说的关键进行详细的解析。

5. 精读课文(30分钟)指导学生精度阅读故事并进行各部分的批评。

1.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文章的一些疑点进行详细梳理。

6. 总结(15分钟)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以及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语言和修辞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步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批判和反思封建文化的虚妄性和实质。

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促织》教案促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蒲松龄同情百姓的博大胸怀和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揭露。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300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这么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他不收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

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

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

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作者介绍】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他是清代康熙年间人,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写有一副“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聊斋志异》介绍】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聚一生心血而成。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共8卷,491篇,约40万余字。

“聊斋”作者的书斋名,“志异”记述花妖狐鬼及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目的是“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郭沫若称赞它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作背景介绍】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事情,其实大有深意。

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促织》教案促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蒲松龄同情百姓的博大胸怀和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揭露。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300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这么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他不收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

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

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

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作者介绍】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他是清代康熙年间人,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写有一副“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聊斋志异》介绍】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聚一生心血而成。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共8卷,491篇,约40万余字。

“聊斋”作者的书斋名,“志异”记述花妖狐鬼及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目的是“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郭沫若称赞它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作背景介绍】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事情,其实大有深意。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促织》是清代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促织(一种玩具)的神奇传说。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分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古代玩具——促织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善良、正义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作者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故事背景。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景教学法:模拟古代促织的制作过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促织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教材。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聊斋志异》及《促织》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

5. 案例分析:分析故事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怀。

6.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促织》优秀教案(2024)

《促织》优秀教案(2024)
网络资源利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开阔学生的视 野和知识面。
教学视频观看
播放与《促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2024/1/30
31
06 学生活动设计与 评价策略
2024/1/30
32
分角色朗读表演活动安排
01
02
03
04
角色分配
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为 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成名
段,展现人民生活的苦难。
揭示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
02
通过描写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和荒淫无度的行为,揭露其
腐朽本质。
批判封建官僚制度的黑暗
03
通过揭示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和黑暗,表达对封建统治阶级的
深刻批判。
17
批判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
1 2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悲惨遭遇,揭 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2024/1/30
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 思考能力。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讲述与《促织》相关 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内容和时代背景。
29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尝试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课文 中的主题和难点展开讨论,鼓励
、儿子、促织等。
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理解各自角色的情感 和语言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
朗读训练。
表演排练
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排练 ,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的理解。
表演展示
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 ,展示学生的朗读和表演成果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 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

《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

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

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

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题解 二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 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 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 小结 1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织教学目的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

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

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

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

“以”,连词“而”。

“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

“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

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

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第二教时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

明确: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

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②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

“贪”译“贪婪”为好。

④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

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

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⑤以蠹(dù)贫:蠹,蠹虫。

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

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

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

)(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结构提纲:边讨论边修改学生的提纲。

(附)板书设计(投影)2.分析课文内容:(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

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

”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

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

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

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

明确: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

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

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

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

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3.布置作业:做“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四。

第三教时一、教学要点。

对照比较阅读,揣摩文意,局部改写课文。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检查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一、二题,参见第二课时教案,第三、四题参见人教社编教学参考书。

第一题中,关于作品的消极方面,要注意蒲松龄生活的时代(17世纪),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加以苛求。

作者把成名的逆来顺受称作“天将以酬长厚者”,就是这种历史局限的反映。

2.对照比较阅读:(1)《聊斋志异》有几种不同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加以比较,作出评价。

(投影)1讨论。

明确:句子的上文有“问者?香于鼎,再拜”,例句a承上而下,合乎语境,更确切。

(投影)2讨论。

明确:例句a从四个方面写出成名捕捉蟋蟀时的极度紧张,搞得精疲力尽,远比例句b形象生动,更深刻地揭露了“岁征民间”之苦。

(投影)3讨论。

明确:例句b只写成名夫妇对子之爱,而例句a写失虫之优甚于失子,是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控诉。

(2)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

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讨论。

明确:《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经。

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3.练习局部改写: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

4.布置作业: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