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浓度与病死率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慢性肾功能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慢性肾功能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04-12T13:33:40.96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期作者:吴洋洋吴竞赵爱萍[导读] 1.福建中医药大学 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3.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肾病重点实验室肾脏作为ADMA生成及代谢的重要器官,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ADMA的生成及代谢。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43.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肾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004;【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已成为促进慢性肾衰竭(CRF)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肾脏作为ADMA 生成及代谢的重要器官,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ADMA的生成及代谢。
因而ADMA可视为CRF相关的一种良好的生物指标。
笔者对ADMA的生成、降解及与CRF等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生物标志物;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综述【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073-01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使肾脏受损,肾脏参与和调节的排泄和内分泌功能减退,而致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多系统受累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综合征。
据统计,我国的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10%,其中20%左右的患者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一旦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1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合成研究表明人体内存在3种甲基化的精氨酸,分别是:ADMA、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SDMA)和N一单甲基左旋精氨酸(NG—monomethyl—L—arginine,L—NMMA)。
它们均由含精氨酸残基的蛋白质在关键酶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催化降解而来。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与终末期肾病

形式 , 可能会 导致 酸 中毒 , 还会 加重 病人 的蛋 白尿 。因此 应用 L 一精 氨 酸 来 缓解 A DMA的毒 性 , 不是一 种 最佳 的 方 法 。研究 表 明 A 并 DMA 对 于 病人 的影 响 , 可能 通过 不依 赖 NO 的信 号 转 导通 路 。 因此 需 要探 讨 一种 能减少 AD MA合 成 或 降解 AD MA 的机 制 , 来抵 抗 AD MA 引起 的 肾 毒 性 以及 减 少心血 管事 件 的发生 。 甲基化 的精 氨 酸 是 蛋 白合 成 和分 解 过程 中 持 续 产 生 的 一 种 物 质 。 A M 在蛋 白质 分解 过程 中能 持续 合 成 。对称 性 二 甲基 精 氨酸 ( y D smme— t r i tyagnn , DM A)主 要 通 过 肾 脏 排 泄 。 ES i dmeh lriie S c RD 患 者 中 血 浆 中 S MA 的浓 度是 AD D MA 的两到 三倍 。AD MA 主要通 过二 甲基 精氨 酸水 解 酶 降 解 ( i t yagn i t ya n h d oae D d meh lrie d meh l mio y r l ,D AH) 而 s s , DMA 不 是 AD MA 的 底 物 , 通 过 该 途 径 降 解 。 体 外 实 验 研 究 表 明 , 用 不 应 D DAH 的 抑 制 剂 能 诱 导 血 管 的 收 缩 , 加 入 L一 精 氨 酸 后 能 抵 抗 有 在 DD AH抑 制剂 引起 的血 管 收缩 。 许 多导 致 氧 化 应 激 的危 险 因素 均 能 引 起 血浆 中 A DMA 浓度 的提 高 , 如高 胆 固醇血 症 、 血糖 、 高 吸烟和 应用 AD — MA 的抑制 剂 。 2 AD MA 与慢性 肾脏 疾病 R b r We e 等学 者 的研究 提 示慢 性 肾衰 患 者 体 内 N 的水 平 降 o et Y r o 低 , 能是 慢性 肾 衰竭发 生 高 m压 的一 个 重要 机 制 _ 。 N 是 机体 内重 可 3 ] O 要 的血管 舒 张因子 , 在舒 张血 管及 调节血 压 等方 面起 着十分 重要 的作用 。 No是 由一 氧化 氮合 成 酶 ( i i o ies n h s , Os 以 L精 氨酸 及 氧 nt c x y t ei N ) r d s 分 子为底 物 催化合 成 的 , NO前体 充分 存 在 的情 况 下 , 在 No 的合 成 主要 受 细胞 内 N Os的调 节[ 。 困此 , Os的含 量 及 活 性 的 变 化是 影 响 NO N 合成 的重 要 因素 近年 来的研 究 表明机 体 内存在 着 一种 调节 一氧 化氮 合 成 的内源 性 机 制 , L精 氨 酸 的 同 类 物 非 对 称 性 二 甲 基 精 氨 酸 ( D— 即 A MA) 它 能 竞 争性 地 抑 制 N , 而 抑制 N0 的 合成 L , OS 进 。早 在 1 9 9 2年 Va a c P等 1学者 就发 现慢性 ’ l ne l 肾功能衰 竭 患者 血 浆 AD MA浓 度增 高 , 尿中 A DMA 的排 泄减 少 。 随后 的动 物 实验 及 临床 观 察 均证 实 AD MA 的 蓄积 与肾 功能 的损伤 程度 关系 密 切 , 时 可能 参 与 了慢 性 肾功 能衰 竭 同 高血 压的 发生 , 。R b r We r 3学者 的研 究 也 提示 慢 性 肾衰 患 6 o et Ye 等 者体 内 NO水 平的 降低 与 N O合 成减 少 及 降解 加 速有 关 , 其 是 AD 尤 MA 起 了重要 作用 。Va a c P等L l ne l 观 察 持 续 血 液 透 析 患 者 血 、 AD 尿 MA 的浓 度 , 结果 表 明 , 血液 透析 患者 血清 AD MA 的浓 度 明显 高 于 正常 对 照 组 , 尿 中 AD 而 MA 的排泄 明显 低 于 正 常人 。Mi z k H 等 _ 究 发 现 y ai a 9研 9 _ 发 现血清 AD MA水 平 与收缩 压 、 张压 呈正相 关 。而且 Va a c 舒 l ne l P等L 1 J 发现 与 Mi zk H 等l 的研究结 果 一致 。这 说明 AD y ai a 9 J MA 确实是 通过 肾 脏排 泄的 , 当肾功 能减 退时 AD MA在 体 内蓄 积 , 抑制 N 的合成 , 而 参 O 从 与了 慢性 肾衰 高血压 的病 理生 理 过程 。 3 A DMA 和 心血管 事件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 肾脏 调 节血压 的作 用 肾脏 是机 体调 节血 压 的主 要器 官 ,在 高血压 发 生 、形成 上具 有重 要作 用 。 肾脏参 与血 压 调节 的主
导致 血管 紧张 性增 强 ,血压 升高 。
2 2 遗 传 与盐摄 入 .
要机 制包 括 :①调 节 水盐代 谢 ,保 持循 环 血容 量 的
≥ 6 l m n者为 6 . % G R< 6 l m n者 为 0m / i 5 8 ,e F 0m / i 9 .% 0 2 ,其 中 e F G R< 3 lm n 为 9 .%而 N A E 0m / i 者 64 HN S
代 谢 能力 的降低 肾脏压 力性 利钠作 用减 弱 , 使得 ’ 肾
稳定 。肾脏 在 神经 内分泌调 节 下具 有压 力性 利钠 作 用 , 不仅 可 在 夜 间促 进 钠 排 泄 , 降低 血 压 l %~ 0 l% ,维 持血 压 正常 节律 变 化 ;而 且 在机 体 容量 负 5 荷增 加 时排 泄多 余 的水和 钠 ,保 持容 量稳 定和 正 常 血压 。而 当有 效循 环 容量 不足 时通 过 肾素 一血 管紧 张素 一 固酮系 统 (e i— n i n e s n a d s e — 醛 r n n a g o t n i— lo t r o e s s e , A S 和抗 利尿 激素 的调节 ,增加 水钠 n ytm R A ) 重 吸收 , 维持 血压 稳定;② 分泌 血管 活性物 质:肾脏
t o s r e , H N S 对 比来看 ,①基 于 高血压 、 n u vyN AE ) i
糖 尿病及 其他 CD高危人 群 的 8 5 例 KE 数据 人 K 859 EP
群 中 ,高血压发病率 为 6 .% 9 6 ;而基 于普通 人群 的 2 0
远红外线更新版PPT课件

促进淤青、肿胀消散
远红外线照射组 对照组
淤青、肿胀消除天数
3.467±0.602 4.500±0.357
P<0.05
淤青和肿胀的消除时间也是临床很关注的问题,实验发现通过内瘘修护仪的照射, 淤青肿胀的消除时间可以缩短1/3,既方便了临床的穿刺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低能量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原理
主要作用-非热效应(生物效应)
1.E-NOS活性调节。特定波段的远红外线能够提高 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酶活性也就是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 酶的合成表达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调节血管张力。[8] 另外,NO还有改善血管内皮的生理功能,延长瘘管寿 命的作用。
低能量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原理
主要作用-非热效应(生物效应)
血透内瘘修护仪的作用机理
远红外:4-1000微米(神灯) 血透内瘘修护仪:2-25微米 生命光线:8-14微米
生命光线因其与人体细胞的 波段相似,能与人体产生 “同调共振”的现象,使生 物细胞产生一系列的生物、 化学效应。
低能量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原理
1. 特定波长
2-25μm
同调共振
3-20μm
低能量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原理
2.HO-1增加。通过照射特定波长的低能量远红外线,还能改 善血浆中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含量,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增加[9]
有研究认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较健 康人群高,是导致内瘘狭窄的原因之一 。HO-1能代谢血红素生 成胆绿素,胆绿素进一步还原成胆红素,这两种胆色素能结合 氧自由基,有非常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很大程度地改善血管氧 化程度。
辅助作用-热效应 在血透内瘘修护仪的照射下,被照射区域温度会
逐渐上升至38-39度然后进入一个平台期,维持在39度 左右,通过对瘘管部位安全加热,使其达到促进局部 血液循环增加,部分增加瘘管内径血流量的效果。
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

Na+-K+-ATP 酶失活: 导致肾小管重吸收钾减少,引发低钾血症。
细胞内转移: 胰岛素等作用促使钾向细胞内转移,降低血钾浓度。
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可降低血钾浓度,引起低钾血症,但全身总的钾含量并不改变。如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由于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胰岛素治疗、儿茶酚胺分泌等导致钾离子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
02
2. 低钾血症——(一)流行病学
低钾血症定义
患病率
指血清钾浓度低于 3.5 mmol/L 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
在总体人群和 CKD 患者中低钾血症的患病率差异不大,约 1%~3%。但在不同阶段 CKD 患者中,低钾血症的患病率略有差异,其中 CKD 4 期患病率约 5.6%,ESRD血液透析患者的患病率约 2%、中国腹膜透析患者低钾血症的患病率为20.3%~27.9%
据一项日本真实世界研究显示,CKD 3a 期、3b 期、4 期、5 期高钾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3.22%、24.56%、43.65%、51.19%,CKD 4 期和 5 期患者使用 RAAS 抑制剂后高钾血症的患病率分别高达 51.00%和62.79%
3. 高钾血症——(一)流行病学
3. 高钾血症——(二)病因
治疗手段主要包括
图4 急性高钾血症处理流程图
3. 高钾血症——(五)治疗原则
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的方法
治疗效果与注意事项
以上降钾的方法作用时间仅数小时,且不能将钾离子排出,容易出现反弹。近年来有文献对碳酸氢钠治疗高钾血症的疗效提出异议,因此在没有代谢性酸中毒时,短期使用碳酸氢钠的临床获益和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国血液净化》第19卷(2020年)论文主题词索引

《中国血液净化》第19卷(2020年)论文主题词索引(以下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D导管插入术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王光璞,吴迪,李胜开)(12):850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张莉,程艳娇,刘璇)(1):37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的疗效分析(李慧,朱一枫,李晶晶)(2):120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7年次级通畅率的影响(孙春艳,宋利,莫雅文)(3):187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防治进展(周喜田,张喜成,刘海日)(4):250新建糖尿病肾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度评估及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潘文静,丁钟琴,刘同强)(5):33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分析(徐耀,徐艳,郝冬冬)(6):39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通畅率的影响(黎淮,翟亚玲,袁亮)(8):554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麻醉镇痛的研究进展(温静,詹申,王玉柱)(9):630PTA联合开放手术治疗上肢动静脉内瘘I合并II型狭窄疗效分析(杨雨雯,张萌,芮婷婷)(10):706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内瘘狭窄的研究进展(李闫,王保兴)(11):764动静脉内瘘,人工尿激酶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的效果分析(郜同心,任建伟) (5):334全腔内治疗人造血管透析通路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疗效的研究(付大鹏,安鑫,丁锦辉)(7):47627例人工血管内瘘移植物感染的处理策略(万恒,刘灏,林智琪)(7):4781例合并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与维护(于敏,施娅雪,鲍雪东)(12):855F腹膜透析基线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对腹膜透析患者预后影响的探讨(武蓓,王梅,赵慧萍)(1):17肾衰竭患儿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及并发症临床分析(高阳旭,刘晓宇,钟旭辉)(1):21腹壁下动脉位置变异的研究进展(姜珊,宋会男,张蕊) (1):56腹膜透析子宫全切术后并发阴道瘘1例(滕秋萍,冯爱桥) (1):70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不同转归患者的临床特点(严月华,杨春慧,纪天蓉)(2):77基线血尿酸水平与首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间的关系(李庆根,刘桂凌,詹秋楠)(2):81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低T3综合征与残余肾功能及生存之间的关系(田信奎,刘玲玲,鲁新红)(2):95自动化腹膜透析治疗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史春夏,李妍,史亚男)(2):99自动化腹膜透析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罗佩婷,张禹,李忻阳)(2):124使用生物电阻抗技术辅助确定腹膜透析患者目标体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武蓓,王梅,赵慧萍(3):165蜡样芽孢杆菌致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临床特点--个案报道并文献复习(郭红霞,孙庆华,史春迎)(3):213超声引导下微穿刺系统置入腹膜透析导管的临床应用(郭姗姗,付纲)(4):274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横纹肌溶解症1例(曹琳,韩庆烽)(4):287行为转变理论模式改善腹膜透析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蔡明玉,龚文姜,李雪)(5):305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张禹,李忻阳,罗佩婷)(5):317采用垂直律动技术改善导管移位所致腹膜透析液引流障碍临床疗效探讨(王吉,朱楠,于青)(6):381自动化腹膜透析在住院强化透析患者中的适用性探讨(徐焱,陈连华,赵金文)(6):389新型腹膜透析液的研究进展(郭红霞,唐雯)(6):403腹膜透析患者磷清除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鲁琳,匡鼎伟) (6):406紧急起始腹膜透析研究新进展(吕诗凡,金海姣,倪兆慧) (7):433自动化腹膜透析在紧急起始腹膜透析中的应用(李微,刘师辰,谢舜昀)(7):437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膳食调查及营养状况(李季芳,符乃尹,郑晓东)(7):440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高糖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和机制(赵星旭,樊怡,高利丽)(7): 466红细胞分布宽度动态变化可预测腹膜透析患者死亡(李天慧,赵班,陈爱群)(8):537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研究进展(席海玲,陈赟敏,周婷婷)(8):550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管理策略(王晓阳,赵占正) (9):577腹膜透析患者的贫血诊治现状(陈孟华,田娜)(9):581腹膜透析掉队数据评估行腹膜透析影响因素(杨春慧,严月华,姚烨)(9):598改良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在紧急起始腹膜透析中的应用(黄坚成,边学燕,包斯增)(10):653不宁腿综合征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危险因素分析(詹秋楠,刘桂凌,李丹丹)(10):656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的临床应用(陈昊路,张熙熙,傅雪琴)(10):669基于远程监控系统的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联合照护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罗纪聪,赵景宏,王颖)(11):730 24例腹膜透析相关真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倪军,余瑾,周柳沙)(11):734腹膜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赵彩萍,杨春芳,王丽)(11):738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徐潇漪,程虹,杨敏)(11):751腹膜转运特性对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刘春芳,李冰)(11):772长透析龄腹膜透析合并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难治性腹膜炎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梁琦晨,赵慧萍,武蓓)(11):790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达标的相关因素分析(田延红,田娜,张倩)(12):811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在早期诊断腹膜透析相关真菌性腹膜炎中的价值分析(侯世会,龚文姜,余艳) (12):816H护理扣眼穿刺法与绳梯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王培莉,施素华,林巧红)(1):65多元化教育模式对长期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及不良心理的影响(叶婉荷,高琴,刘君) (2):13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杨仁梅,费利燕,朱慧平)(2):138简化服药依从性问卷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服磷结合剂依从性的应用(徐辉,朱丽,李国祝)(3):197契约式管理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容量管理效果(刘丽,吴燕妮,张蕊)(3):201自制肾性贫血家庭管理手册在腹膜透析患者贫血管理中的应用(杜俊,汪海燕,王铁云)(3):205感恩拓延-建构理论疗法改善腹膜透析患者不良情绪及自我管理行为的观察研究(龚文姜,杨杰,蔡明玉)(4):266成都市血液透析护士对内瘘专科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朱林芳,薛贵方,袁怀红)(4):270规范化血液透析安装预冲质量改进的多中心研究(梁俊卿,王颖,马思慧)(5):338自动化腹膜透析在紧急起始腹膜透析患者中的护理(孙娟,范立卓,王海玲)(5):342腹膜透析患者糖尿病足护理行为调查及新发足部溃疡等复合终点的影响因素(刘天姣,许莹,齐心)(5):346构筑基于病友共情延续性健康教育模式对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陈涛,程惠玲,陈星华) (6):420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护理期间营养评估与专病一体化饮食指导效果探析(陈科威,徐晓珍,葛玉英)(6):42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传染病健康素养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朱林芳,薛贵方,袁怀红)(6):427透析用留置针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建立隧道中应用(王冠群,刘苗,肖燕)(7):500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王慧,姚苗苗,张佳馨)(8):569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照顾者疾病家庭负担的调查分析(胡慧敏,王静,徐欢欢)(8):573基于一点二源的适应性护理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分析(杨沛芝,张建林,刘燕)(10):717J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异常及其对生存的影响(田信奎,刘玲玲,解倩)(3):170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再次手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李玲,富丽萍,赵朕龙)(8):517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肾移植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刘晓怡,谢超,孔耀中)(8):547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旁腺重量与血生化水平的关系(孟娇,陈昊路,宋春轶)(10):664甲状旁腺切除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手术治疗进展(周加军)(3):194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移植术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曹全艺,王德光,郝丽) (4):22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切除术后软组织钙化复发并感染1例(黄教文,郭胜根,刘黄华)(5):359肾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手术方式的探讨(周鹏,庄大勇,贺青卿)(7):454行甲状旁腺全切术的265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特征分析(毕婷,冯晓东,程广明)(8):505继发性甲状旁腺切除术后高钾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邹芸,周华,张丽伟)(11):756维持性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全切术后营养不良和炎症状态的评价(周小春,王晓玲,马志刚)(12):807M免疫吸附蛋白A免疫吸附清除高致敏肾移植受者HLA特异性抗体的临床观察(涂亚芳,吴雄飞,王艳奎)(3):248免疫吸附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研究进展(周冉,周亦伦) (9):627S肾功能衰竭,急性红细胞生成素对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作用研究(李婧,万辛,马梦青)(8):533吸附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滤器在脓毒症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余真,冉晓,李树生)(12):798肾功能衰竭,慢性慢性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方法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潘林蓉,刘爽,蒋更如)(1):49硫代硫酸钠治疗尿毒症瘙痒的临床观察(吴虹,肖跃飞) (2):92低氧诱导因子稳定剂在肾性贫血中的成功应用对未来的启示(刘必成,李作林,林善锬)(3):145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炎症状态及其对肾性贫血的治疗影响(赵璐,刘虹)(3):149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低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蒲蕾,王莉)(3):153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尿毒症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性分析(彭琼瑶,谢树钦,马宁)(5):289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袁美杰,吴明,叶朝阳)(5):327慢性肾脏病贫血患者心血管安全性问题探析(贾媛媛,金方霞,杜玄一)(6):364慢性肾脏病患者铁缺乏及铁代谢(陈吉林,林洪丽)(6):368肾性贫血的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喻倩,路香雪,张嘉铃) (9):589维生素D结合蛋白研究新进展(邓秉权,李屾森,邢红霞) (9):634转化生长因子-RhoGTP酶/Rho激酶系统信号通路在低氧诱导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马金兰,孙雪,张志强)(10):683尿毒症肺炎(刘礼新,谢伟基,张益民)(10):696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古晓燕,龚德华)(10):699中国门诊患者高钾血症分布及诊疗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边佳明,左力,赵厚宇)(11):726H型高血压在慢性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赵亚,王俭勤) (11):768肾病患者碘对比剂应用共识解读(王旭,罗冬平,郭晓凯) (11):775慢性肾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高钾血症的现状及治疗(金方霞,贾媛媛,杜玄一)(12):837肾替代疗法延长间断肾脏替代治疗非计划性下机相关因素分析(李雪洁,郑茜子,于重燕)(1):3不同透析方式对肾移植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王明君,李燕,李宁)(1):52尿毒症患者选择自动化腹膜透析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王茜茜,章海芬)(3):191单次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清除不同分子量尿毒症毒素的疗效研究(李团结,李旭,于泽莺)(4):246实时动态体质量监测联合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作用(常立欣,刘兰)(8):525枸橼酸钠抗凝在不同血液净化模式中的应用(潘鑫,谢攀,卓燕)(8):54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循环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李佩芸,林丽,张凌)(9):610重症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非计划下机的相关因素研究(李克佳,胡军,苏琳)(9):645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大鼠体内硫酸吲哚酚清除影响的研究(刘书馨,肖佳,单婧)(11):760肾透析红细胞分布宽度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杜孟,张继强)(1):7血液透析患者的双酚A暴露情况及潜在危害(王兆星,史振伟)(1):59自拟慢泡快冲改良预充法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临床观察(陆晓凤,金炜,杨丽红)(2):85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梅游英,余晓玲,孔曼丽)(2):108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研究进展(张嘉铃,喻倩,李寒)(2):127低蛋白大米联合低磷乳清蛋白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自身对照研究(王松,田信奎,鲁新红)(3):16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的变化与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陈静,陈奕鸣,杨晶)(3):183 1例双重血浆置换中静脉输注亚胺培南引起类溶血现象的分析(王亮,陈蕾,薛瑾虹)(3):216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张利平,杨洁,孙华毅)(4):242血液透析患者胃肠道症状研究的进展(年素娟,郑丽平,杨娟)(4):253在线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评价(张淑,王建宁,黄秋霞)(5):294血液灌流联合药物治疗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合并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病12例回顾性分析(钮含春,王晓军,戈海青)(5):314单中心血液透析聚砜膜透析器反应临床观察(吴私,周光宇,李德天)(5):357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预后的关系(李赞,周树录)(6):372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腱糖蛋白C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杨军,万晨阳,李婷)(6):376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二氧化碳结合力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袁丹,黄蓉,李忠心)(6):385血液透析患者照顾者负担及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苗金红,王看看,王晓星)(6):413定量超声测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王静,温洁,李姜)(7):45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及可溶性klotho蛋白水平的关系(闫燕,薛凌宇,张修振)(7):46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阴囊肿瘤样钙化1例(李洪,白亚飞,安娜)(7):503透析器过敏反应1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曾维玲,栾中佼,周光宇)(8):52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性分析(赵俊丽,朱君君,邵霞)(8):528初始透析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赵玉超,左力)(9):585甲状旁腺增生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中的作用(刘雪姣,谢晓东,程虹)(9):592微生物制剂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毒素及微炎症状态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王悦琳,张红梅)(9):60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王冲,李月红) (10):692宁波市鄞州区透析患者30天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及简易评分工具构建(孙小宇,聂振禹,孙烨祥)(11):721 1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王熙坚,祁月,张叶)(11):747老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介入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的时机与疗效分析(林长煜,许文波,赵洲锋) (12):803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比低通量血液透析临床效果Meta分析(蒋宇豪,王耀羚,郭武栋)(12):824儿科重症血液净化的认识(王志远,徐玉萍,王梦斌)(12): 847肾透析,康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跌倒事件的影响因素探究(李晓霞,贾林沛,李兵)(4):234预测人体水负荷回归公式个体化滴定血液透析患者目标体质量的临床应用(柴媛敏,孙秀丽,李静)(5):310开展居家血液透析风险控制的研究进展(赵莉,章海芬,杨艳)(6):410健康生命量表应用于自动化腹膜透析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生命质量评价的信效度研究(罗纪聪,赵景宏,成琼)(7):44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能水平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杨玉洁,何茂芯,曾英)(7):496家属参与护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观察(王晓君,李剑,马莉)(9):641肾透析,感染梅毒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韦尼克脑病1例(任雯雯)(2):142内涤纶套感染致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性腹膜炎1例(马涛,丁嘉祥,郑姝颖)(2):143应用二代测序技术精准诊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发结核性脑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聂广燕,崔洪青,张承宁)(6):431碘液微型盖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调查研究(丁嘉祥,甘红兵,方晓完)(7):449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肺结核与普通人群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李丽丽,闫国胜,王美田)(12):829肾透析,运动透析中脚踏车运动对尿毒症患者不安腿综合征的防治效果观察(王无瑕,李佳玲,于涛)(4):23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能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何茂芯,杨玉洁,余少斌)(4):238肾透析,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容量负荷分布及其与血压关系的多中心研究(张周沧,甘良英,李忠心)(3):174氧疗联合低温血液透析对透析性低血压的影响(张静,金领微,刘海萍)(3):179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多因素分析(吴敏,侯毅,李广义)(5):298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情况与透析性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张红,周培一,党毅)(8):513血压变异性与透析患者住院情况的相关性研究(付永刚,李霞,曾燕)(9):606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血压波动及其与容量的关系探讨(程灵红,张红梅,田荣荣)(10):660成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血压变异性独立影响因素探讨(巩楠,张学强,袁铮)(10):673肾透析,血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血管钙化的相关性分析(曹倩颖,周晶晶,刘小菁)(2):10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危险因素分析(魏萌,魏丽敏,王萌)(11):74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富宇婷,郝丽荣,常靓)(12):832肾透析,营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素养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王雪,薛贵方)(2):88综合营养评估法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中的临床运用进展(舒亮辉,朝亚)(2):130粗纤维营养膳食结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疗效及便秘情况的影响(闫艳,董玉香)(4):217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量的研究进展(田荣荣,张红梅,常立阳)(4):256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刘海洋,刘虹)(4):259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才智,芦桂芝,马艳玲)(5):323肾透析,肾性骨营养不良基层血液透析患者骨与矿物质代谢现状调查(蒋易,陆晓青,梁献慧)(4):225武汉地区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骨异常现状分析(闵永龙,程力,李红波)(4):282电子智能辅助工具改善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及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的观察研究(封蕾,杨杰,李萍)(5):301肾透析,血管通路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张利荣,侯毅,孙秀丽)(1):29新建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窃血现象与流量分布分析(卢文文,王涌,杨晓莉)(1):33。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代谢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代谢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陈斌【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已逐渐被认识和干预,而同型半胱氨酸作为冠心病的新型独立危险因素,能较强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补充叶酸等B族维生素的主动干预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为此,现对同型半胱氨酸以及叶酸代谢等新近研究成果做一综述.%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cross the world and has become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The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andtreated.Homocysteine,a novel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i a powerful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risk.But the effect of active intervention of folic acid and other vitamin B is controversial.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the metabolism of homocysteine and folic acid.【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4页(P291-294)【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冠心病【作者】陈斌【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363.2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首要死亡原因,心血管疾病的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卫生问题。
透析和血压-洛活喜

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多归 因于高血压
ESRD透析患者
心血管事件风险及死亡率增加
高血压所致
Nephrology Nursing Journal.2012,39:31-36.
荟萃分析显示:降压治疗显著降低 透析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血压每降低4.5/2.3mmHg,透析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全 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9%、20%和 29% 心血管事件 0 全因死亡 心血管死亡
结果导致:
动脉压升高 心律失常 心肌耗氧量增加 大动脉顺应性降低
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时点、时程、程度和机制 在改变。而且还受到降压药物使用的影响。
大约50%的病人在透析时血压下降,但是也有约15% 的患者血压上升。
血压通常在透析间期液体逐渐积聚时逐渐上升, 正常人血压夜间的生理性下降(夜间下降)在透 析病人中看不到。
无事件存活率
a:无心血管并发症患者 b:只有冠状动脉病患者 c:只有外周动脉病患者 d:CVSBP=12%并无心血管并发症 e: CVSBP=25%并无心血管并发症
包含 397 Hypertension. 2012;60:339-346.
6个月 366
12个月 339
18个月 311
24个月 284
透析患者与普通患者相比,死亡率显著增高
10
心血管事件死亡率/100人
10
全因死亡率/100人
1
1
0.1
0.1
年龄
35-44
45-54
55-64
65-74
75-84
35-44
45-54
55-64
65-74
75-84
澳洲一般人群 澳洲透析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