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五课复习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知能巩固提升

4.材料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环保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2011 年,PM2.5 绝对 可以当选年度焦点关键词。作为一个大气检测领域的学术词汇,
PM2.5 一夜之间被人们所熟知,并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讨论的热 点话题。这一切,需“归功于”PM2.5 经检测已成为哮喘、支 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元凶。
欧美国家和WHO(世界卫生组织)在环境空气质量基准研 究中均把PM2.5作为标志性指标。②PM2.5环境质量基准是指 空气中PM2.5对特定对象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浓度。我国 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 还没有基于完整科学理论和足量实测数据支持的空气颗粒物 环境质量基准文件,缺乏PM2.5污染特征与健康危害关系的 科学数据,导致制定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不够充分,不能给 出PM2.5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的风险量值。因此,当前我 国急需建立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③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③中的“决定”说法错误。 ④中的“正确反映”说法也错误。故选 A。
[答案]A
3.据环保专家介绍,PM2.5 来源多样,燃煤、驾驶机动车、 工业污染,包括机动车反复碾压道路遗撒扬尘、烧烤、吸烟、
燃放烟花等都会为增加 PM2.5 作“贡献”,一些排放出的气体 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也会转化成 PM2.5。专家呼吁,PM2.5 并非不可控,实实在在地减排,从小事做起、人人参与减排行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 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 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开展 PM2.5 基准研究迫在眉睫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 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 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 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 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修订的《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 PM2.5 监测指标。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解释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四、悟理:1.《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朝苏轼)写的,这首诗不仅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 景象的赞美,而且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是(宋)朝( 陆游 ) 写的 ,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 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 ( 农村生活的喜爱的真挚感情。
哲学第五课 意识复习

考点1、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本质(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
⑴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⑵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 ⑶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来源、根源、来自、
源泉;
客观存在
通过实践 作用于
1、意识的本质(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 ⑴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 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②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 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认识论)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 物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论
认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识
论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考点展示
考点1、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2、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考点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点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②高3意)意昂识总识的之对精指,人神导意体可识人 人生以具的的理催有行实人活能为践动向动具上把有,性调萎,意的节靡它识理和的是中念控精对制神物变作则质成用会的。使能(现人动意实悲的识的观反与东、映人西消的,沉关又,系对丧)物失质斗具志有。能 动的反作用。 (4)(方法论)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重点归纳总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一、课文知识点:1.主题中心:本文主要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
重点描写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它落进顶楼窗子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慢慢发芽、开花,带给病床上的小女孩生机和活力。
赞扬了第五粒豌豆,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积极努力地创造价值。
2.课文重点:(1)本文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
(2)文中第一粒豌豆想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第二粒豌豆想要飞进太阳里,最后一粒豌豆落到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能看出第一粒豌豆和第二粒豌豆自高自大,第三粒豌豆和第四粒豌豆满足现状,最后一粒豌豆随遇而安,为住在顶楼里的小姑娘带来快乐。
(3)五粒豌豆的结果是:第一、三、四粒豌豆粒豌豆被鸽子吃掉了,第二粒豌豆落到了水沟里,第五粒豌豆开出了粉红色的豌豆花。
(4)豆荚里一共有五粒豌豆,其中第五粒豆最了不起,因为它让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希望,恢复了健康。
从中我明白了平凡的人生也能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3.课后习题:第三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人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因为在豌豆发芽、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无限愉悦、生机和活力,小女孩在豌豆顽强生长的启示下,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1.主题中心:本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告诉我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2.课文重点:(1)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
从雷达的荧火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2)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雷达天线就像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3)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新高考2023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5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部编版必修

考点辨析·提素能
考点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①___劳__动___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② ___人__类__社__会___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 劳 动 发 展 史 是 理 解 所 有 社 会 历 史 奥 秘 的 “钥匙”。
2 . 全 部 社 会 生 活 在 本 质 上 是 ③__实__践____ 的 , 也 就 是 把 社 会 生 活 “当做实践去理解”。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④ ___经__济___ 领 域 , 人 类 调 整 、 改 革 社 会 关 系 的 实 践 构 成 了 社 会 生 活 的 ⑤ ___政__治___ 领 域 , 人 类 创 造 科 学 文 化 的 实 践 构 成 了 社 会 生 活 的 ⑥ ___精__神__文__化___领域。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 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
[解析]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攀 升”,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内容根 源于社会存在,D项正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属于社会意识, 不属于上层建筑,A不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B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 断攀升,没有涉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C 不符合题意。
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⑨ __阻__碍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 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⑩___推__动___作用。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新高考2023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练案13第二单元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部编版必修3

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21年8月23日是韶山市、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投票选举日。
市纪委监委制定出台换届选举监督方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通过巡回督查和重点督查的方式开展有力监督,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力求市、乡(镇)两级换届选举风清气正。
上述举措( C )①有利于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决策权②是基于民主选举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③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④有利于打击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 材料中通过巡回督查和重点督查的方式开展有力监督,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这是,基于民主选举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有利于打击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②④应选;①说法错误,人大代表没有决策权,不选;③说法错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不选。
2.在某市开展的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活动中,7位市人大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这一主题,“面对面、一对一”地向8名相关机关部门负责人提问。
在“你问我答”中,群众和代表们真切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应有答复。
这一活动( B )①是人大代表行使质询权的具体表现②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公众参与度③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④说明人大代表是我国公民利益的捍卫者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 人大代表对相关机关部门负责人提问,要求给予答复,是人大代表行使质询权的具体表现,①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公众参与度的问题,②排除;通过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活动,群众和代表们真切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应有答复,这说明该活动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③正确;人大代表代表捍卫人民利益,而非公民利益,排除④。
3.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刘备
229 年
孙权
国号 魏 蜀(汉) 吴
定都 __洛__阳__
成都 __建__业__
2.西晋建立与五族内迁 (1)266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 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 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2)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 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 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___鲜__卑___。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 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史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 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 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 学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时间
建立者
220 年
曹丕
221 年
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解析:选 B。东汉时期设立尚书台,魏晋时期尚书台 改称尚书省,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说明国家权 力集中在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相权发生转移,故 B 项正确;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是皇权加强的体现,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 地方权力削弱,故 C 项错误;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与 行政效率降低不存在必然联系,故 D 项错误。
初中毕业道德与法治总复习 第一篇 考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法治社会,青少年应怎样尊法守法?(P62) (1)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2)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3)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 者。
1.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 )
2.有了不良行为就一定会发展成为犯罪。
2.诉讼的含义、地位、类型和适用情况。(P59~60) (1)含义: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 和冲突的活动。 (2)地位: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 法权益的最后屏障。(2022 株洲 14④) (3)类型:①民事诉讼;②行政诉讼;③刑事诉讼。 (4)适用情况: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 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
※5.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P48~54) (2022武汉10D)
分类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刑事违法
比较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行为)
区 危害程度 相对轻微
相对轻微
严重
别 触犯法律 民事法律规范 行政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规范
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处分或行 刑罚处罚
政处罚
区 处罚机关 人民法院
行政机关 人民法院
考点 3:善用法律 ※1.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有哪些?(P58~59) (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 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 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 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 向人民法院起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
2、为什么 (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 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 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
3、怎么样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 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 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 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 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注意:
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
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
物的发展。 ②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 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 展。
• 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 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 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 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 识。据此回答3、4题。 • 3、人们能够利用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 电能,这说明 • A.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B.意识依赖于物质 •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 反映
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 改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 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 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 误的认识。 • 【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 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能够揭 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它可以 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005年神舟六号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 2002年12月30发射神舟四号飞船 2001年神舟二号飞船 2002年神舟三号飞船
产品(意识)
【提示】 (1)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过去的认识 还是将来的认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 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 同的意识。 (4)小结: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从意识的内容看……。 因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提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 派生谁的问题。
第一步:2008年9月25日,神七将升空实 现航天员太空行走 第二步:2010年左右,神八/神九将发射飞 行器 实现无人对接 第三步:2010年左右,神十实现有人对接 然后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 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进行规模比 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人能够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
• 4、太阳的存在和变化不会因为人们对太阳 能的利用而依赖于意识,这说明 • A.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 有影响 • B.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C.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 转移
2、意识对于人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 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
巩固与练习
• 请同学们迅速做《导与练》第209页踩点练 习第2、4、5、6题 注意快速完成,训练速度
二、意识的作用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活动相似
怎样认 识呢 ?
1.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目的性 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性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 性(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活 动)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和自觉选择性(不同于动物的 适应性活动)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额外总结】
一、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唯 物 论 部 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 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 立正确的意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 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唯物论
自然界 人类社会
静 止 统一于 物 质
承担者
辩证法
统 一
人的意识
决 定 起 源
能 动 作 用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运 动
规 律
生理基础
意
本 质
识
作 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内
容
客观存在在 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
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 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②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劳动和交往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提示】物质世界≠物质 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另外注意“反应”和“反映”的区别。
方法论要求: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 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要树 立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用于指导我国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正确的 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整合: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 •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
思考: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什么?谈谈身边的“罗森塔尔 应”。
• 原理内容:
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 论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 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 物质的指导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正确反 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 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 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 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 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 情,同时又要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 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生活链接】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但社会 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 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这些问题 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 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 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 标杆,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 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 设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 请用唯物论的道理说明我国为什么倡导社会 主义荣辱观?
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理解) 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 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 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 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 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 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 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 想。
•
• 【分析点拨】(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 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 发。党中央根据我国实际,适时提出“八 荣八耻”,符合时代的要求。 •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 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坚持“八荣八耻”, 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推进公民道德 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拓展与提高】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1、是什么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 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提示】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 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 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 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说明了什么?
飞 机 二、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 世 的 界 产 生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指导 人的行为 把 意识中 变成 现实的东西 意识 人的实践 的理念
注意: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
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 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高昂的精神 使人 催人奋进
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萎靡的精神 材料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试验。他在一 班选了学习最差的10名学生,用仪器给学生检查后对他们 班主任说,经实验证明这几个学生是班里最聪明的学生, 们都会是未来的科学家,只是你们自己不知道罢了。过了 个月当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时,发现这10名学生都 得了长足进步。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