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剥夺对成年大鼠情绪及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母爱剥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UCHL-1的表达

的 阳性 细胞 数量 均显 著减 少 ( P< 0 . 0 0 1 ) ; 与 HI B D组 相 比 , MD组 UC HL 一 1的 阳 性 细 胞 数 显 著 减 少 ( P一0 . 0 0 2 ) 。 W B结 果 显 示 , 与S h a m 组 比较 , HI B D 组 和 MD 组 UC HL 一 1蛋 白 表 达 含 量 均 显 著 下 降 ( P< 0 . 0 0 1 ) ; 与 Hl B D 组 相 比, MD组 UC HI 一 1蛋 白表 达 含 量 显 著 下 降 ( P一0 . 0 0 2 ) 。结 论 UC HL 一 1 在 母 爱 剥 夺 脑 缺 氧 缺 血 大 鼠海 马 中 表 达
o l d n e wb or n SD r at s we r e r a nd om l y di vi de d i n t o Sha m g r o up, H I BD m o de l gr o up a n d M D m o de l gr o up. T he hi pp oc a mp i o f br a i n w e r e l e f t on t h e 35 t h d a y o f e xp e r i me n t . The l oc al i z a t i on of U CH I 一 1 w a s o bs e r v e d by i mm u no hi s t oc he mi s t r y a nd t h e pr ot e i n e x pr e s s i on of UC H L一 1 w a s o bs e r v e d b y W e s t e r n Bl o t (W B ) . Re s u l t s
实验模型 , 随机 分 为 3 组: 假手术组 ( S h a m组 ) 、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 HI B D ) 组、 母爱剥夺 ( ma t e r n a l d e p r i v a t i o n , MD) 组 。实 验 第 3 5天 留取 大 脑 海 马 组 织 , 通 过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法 观 察 UC HL 一 1的 定 位 表 达 变 化 , 采用 We s t e r n B l o t ( wB ) 观 察 UC HI , 1的蛋 白表 达 变 化 。结 果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结 果 显示 , 与S h a m 组 比较 , HI B D组 和 MD组 U C HL - 1
早期经历影响个体成年后行为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2009, Vol. 17, No. 6, 1274–1280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早期经历影响个体成年后行为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李婷朱熊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长沙 410011)摘 要既往研究已证实早期经历与个体成年后的行为密切相关,然而早期经历对个体成年后的行为产生长期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并不清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因素在早期经历调控成年个体行为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表观遗传是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但是可遗传和可逆转的基因组功能的调控。
本文试图从早期经历参与调控个体成年后行为表现以及基因表达的相关表观遗传学修饰进行综述。
关键词 早期经历;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HPA轴;分类号 B844; B845早期的经历与个体成年以后的生理、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如人类研究表明(Ditzen, Schmidt, Strauss, Nater, Ehlert, & Heinrichs, 2008)早年的安全依恋对个体心理发育具有保护作用。
经历了不安全依恋的个体是成年后精神病性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忽视、过度控制等不良教养方式都可以造成个体认知损害,导致生理、心理紊乱的风险增加;早期应激还导致个体成年后对社会、环境情感冷淡,甚至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的出现(Nitta, Narita, Umeda, Hattori, Naitoh, & Iwata, 2008)。
此外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的研究也证实早期应激导致个体认知能力下降、社会活动能力受损、应激反应性增加(Aisa, Tordera, Lasheras, Del Rı´o, & Ramı´rez, 2007)。
如Harlow曾给与幼年恒河猴早期母爱剥夺应激,结果表明无论是部分隔离还是完全隔离的幼猴,在社交能力、情绪方面均有显著改变。
早期母爱剥夺影响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致大鼠成年后抑郁的机制研究

早期母爱剥夺影响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致大鼠成年后抑郁的机制研究潘楠楠;卢浩扬;周列民;宁玉萍;方子妍【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22(29)6【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母爱剥夺应激对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重要组成部分前额叶、海马、丘脑的神经元及GFAP表达的影响,探索早期应激造成成年后抑郁样表现的病理机制。
方法新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母爱剥夺组(n=20)和对照组(n=20)。
母爱剥夺组幼鼠出生后1~14 d予母爱剥夺应激,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
待大鼠2个月龄时进行抑郁样行为学评估,后处死取脑,分别行Neun和GFAP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ImageJ计数阳性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母爱剥夺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出现快感缺失、社交主动性降低等抑郁样行为表现;其前额叶、海马区及丘脑Neun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母爱剥夺组大鼠前额叶、海马区及丘脑GFAP阳性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出生后早期母爱剥夺可致大鼠成年后出现抑郁样行为表现,而早期母爱剥夺可致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额叶、海马及丘脑区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显著减少,推测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可能参与早年应激致成年后抑郁的病理机制。
【总页数】6页(P7-10)【作者】潘楠楠;卢浩扬;周列民;宁玉萍;方子妍【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科脑电图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药学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相关文献】1.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盐皮质激素受体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2.睡眠剥夺联合氟西汀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的影响3.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环路与抑郁症状调节的机制探讨4.新生期大鼠母爱剥夺对成年后自发活动的影响5.早期生活应激所致功能性慢性内脏痛对成年后大鼠抑郁样行为和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表达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

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睡眠剥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突触超微结构与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4)3. 电针治疗在改善睡眠方面的应用前景 (5)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二、材料与方法 (6)1. 实验动物与分组 (7)2. 睡眠剥夺模型的建立 (8)3. 电针干预方案 (9)4. 样本收集与处理 (10)5. 主要观察指标及方法 (11)三、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11)1. 比较组间突触数量和形态的差异 (12)2. 分析电针对突触间隙宽度的影响 (13)3. 探讨电针对突触后膜超微结构的改变 (14)4. 研究电针对神经元内部结构的影响 (15)四、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 (15)1. 分析电针对突触囊泡转运蛋白的影响 (17)2. 探讨电针对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功能的作用 (18)3. 研究电针对突触后膜受体表达的影响 (19)4. 分析电针对神经递质受体亲和力的调整作用 (20)五、讨论 (21)1. 电针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的机制探讨 (22)2. 电针调节睡眠剥夺大鼠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23)3. 电针治疗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 (24)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25)六、结论 (26)1. 总结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主要影响272. 讨论电针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28)3.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30)一、内容综述随着睡眠医学的不断发展,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电针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改善睡眠质量、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旨在综述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睡眠障碍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不同母爱剥夺时间对小鼠的行为和应激易感性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母爱剥夺时间对小鼠的行为和应激易感性的影
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不同母爱剥夺时间对小鼠的行为和应激易感性的影响研究
背景和意义:
母爱是哺乳动物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本需求,关系到后代的生长发育以及行为调节。
然而,当小鼠在关键时期母亲失去照顾,或者母亲照顾不周,会导致小鼠行为和生理发育的异常。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母爱剥夺时间的小鼠行为和应激易感性的影响,为研究不同母爱剥夺的机制提供实验数据。
研究方法:
实验中选取新生小鼠,随机分为3组。
分别是:完整母爱组、短期母爱剥夺组和长期母爱剥夺组。
采用观察法、行为学样板法和自主应激模型,对小鼠的行为表现和应激反应进行测定。
预期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将分析3组小鼠的行为表现和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
预测结果及分析如下:
1.短期母爱剥夺组和长期母爱剥夺组的小鼠比完整母爱组的小鼠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抑郁行为,如进食量明显减少、逃避行为增加;
2.短期母爱剥夺组的小鼠容易产生过度的惊恐反应,而长期母爱剥夺组的小鼠则表现出明显的习惯化行为;
3.应激反应的差异和行为表现的差异之间存在相关性。
研究意义:
研究不同母爱剥夺时间对小鼠的行为和应激易感性的影响,对于了解母爱对行为及生理发育的正常调节机制、了解小鼠母爱缺失对小鼠的
行为和应激易感性影响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母爱剥夺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a1眠剥夺对大鼠额叶皮质磷酸化eIF2α表达的影响

万方数据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年6月第12卷第3期ChinJHealthCareMed,June2010,Vol12,No.3100m1.滴注4%多聚甲醛.0.1mol/L磷酸盐缓冲液(4℃。
pH7.4)。
取出大鼠额叶皮质置于4%多聚甲醛中并在4℃冰箱中保存.予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
兔抗Ser-51亚基磷酸化elF20t单克隆抗体(美国CellSingal),生物素化羊抗大鼠IgG(1:200)标准SP法进行免疫组化分析。
1.4Westernblot实验按文献『6]方法。
1.5数据收集与定量分析免疫组化分析方法:使用IHC—imageanalysis细胞图象分析系统(上海申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大鼠额叶eIF20t(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定量分析。
每组5张切片,采集数字图象。
选择阳性区域和阴性区域。
测量阳性区域面积(area+)和光密度值(OD)。
每张切片至少分析3个视野.计算免疫阳性指数=(area+)xOD。
平均阳性指数用于反映eIF20t(P)蛋白阳性表达的情况。
Westernblots定量分析:用ImageJ分析软件定量分析蛋白条带光密度,以目的条带与B—actin条带光密度比值代表各产物的相对表达量。
1.6统计学处理用SPSSl1.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LSD法进行多组间两两均数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F20t(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为胞膜和胞浆内棕黄或棕褐色染色.分布均匀。
CC组见eIF2a(P)蛋白散在阳性表达.TC组见少量表达.SD各组阳性表达均高于CC组和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SD6h组表达开始增多.SDl2h组和SD24h组表达显著增多.呈密集分布。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SD72h组elF2ct(P)表达低于SDl2h和SD2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5),低于SD6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黔0.05)。
母爱剥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在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们对婴儿的依恋和母爱的重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婴儿依恋父母仅仅是因为父母提供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物和庇护。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母爱剥夺实验,旨在探究母爱对婴儿成长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母爱对婴儿成长的重要性;2. 探究婴儿对母爱的需求,以及母爱对婴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 为婴幼儿抚养和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恒河猴,其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4%。
2. 实验设计:将刚出生的恒河猴分为两组,一组与母猴分离,另一组与母猴正常生活。
两组猴子分别放置在两个实验环境中:(1)铁丝网妈妈:用铁丝、铁丝剪、厚纸圆筒、通电的线圈、钢钉、绒布等材料,缠绕出一只类似成年母猴轮廓的模型,并在其腹部上方设有一个可以吸出奶水的乳房。
(2)绒布妈妈:用厚纸圆桶套上绒布做成的柔软绒布猴子,其腹部也设有乳房,但无法分泌奶水。
3. 实验过程:(1)将两组猴子分别放置在上述两个实验环境中,观察其行为表现。
(2)记录猴子与铁丝网妈妈和绒布妈妈接触的频率和时长。
(3)观察猴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在实验初期,两组猴子都表现出对母猴的依恋行为,但在与母猴分离后,两组猴子的行为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2. 与绒布妈妈接触的猴子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行为,如长时间地躺在绒布妈妈身上、紧紧抓住绒布妈妈等。
而与铁丝网妈妈接触的猴子则表现出较少的依恋行为。
3. 随着成长,与绒布妈妈接触的猴子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更健康的发展,如适应能力强、社交能力强、情感稳定等。
而与铁丝网妈妈接触的猴子则表现出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如攻击性强、社交能力差、情感不稳定等。
五、实验结论1. 母爱对婴儿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缺乏母爱的婴儿在心理和行为上容易出现异常。
2. 婴儿对母爱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需求上,更重要的是情感依恋和肢体接触。
多巴胺与情绪调节疾病的遗传因素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

多巴胺与情绪调节疾病的遗传因素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情绪调节疾病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
这些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多年来的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情绪调节疾病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其与情绪调节疾病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然而,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
一、遗传因素对情绪调节疾病的影响研究表明,情绪调节疾病在家庭聚集、双生子研究和基因关联研究中都显示出遗传的影响。
这些发现表明,个体患上情绪调节疾病的风险与其遗传背景有关。
目前,许多研究都集中在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基因,如5-HTTLPR、COMT和BDNF等。
其中,多巴胺受体D2基因(DRD2)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基因,据研究表明,DRD2基因的变异可能与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关。
研究还发现,DRD4基因的多态性与焦虑症有关。
这一基因编码多巴胺受体D4,某些变异可能会导致对刺激的反应过度敏感,从而增加患焦虑症的风险。
二、多巴胺与情绪调节疾病之间的关系多巴胺是一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参与了许多脑区的活动,包括情绪调节。
研究发现,多巴胺与情绪调节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抑郁症患者被认为存在多巴胺功能损害。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多巴胺水平较低,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
这表明了多巴胺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
另外,多巴胺还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
这是一种情绪波动严重的疾病,患者会经历抑郁和极度亢奋的交替状态。
多巴胺的过度活跃与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的亢奋阶段有关。
三、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情绪调节疾病的发展中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解释情绪调节疾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例如,DRD2基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抑郁症的发生。
某些研究表明,DRD2基因的变异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相关,这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f fe c t o f ma t e r na l de p r i v a t i o n o n e mo t i o n 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d o p a mi n e t r a n s po r t e r i n a d ul t r a t s
( D A T)e x p r e s s i o n i n a d u l t ma l e r a t s e x p e i r e n c i n g m a t e r n l a d e p i r v a t i o n,a n d t o e x p l o r e w h e t h e r D N A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2 g r o u p s :a m a t e na r l s e p a r a t i o n g r o u p( n=1 6) a n d a c o n t r o l ro g u p( r t = 1 4) .T h e ma t e r n l a d e p i r v a t i o n ro g u p w e r e s e p a r a t e d f r o m t h e i r m o t h e r f o r 6 h o u r s( 0 9 : O 0 - 1 5 : O 0)
有 统计 学意 义 ( P>0. 0 5 ) 。 结论 : 母 爱 剥夺 对雄 性 大鼠 成 年 后 的 情 绪 有持 久 的影 响 , 且抑制 纹状体 D A T mR N A 的表 达 ; D N A 甲基 化 可 能 不是 D A T表 达 下 降的 机 制 。 [ 关键 词 ] 母 爱剥 夺 ; 纹状 体 ; 多 巴胺 转 运 蛋 白 ; D N A 甲基 化
p o r t e r , D A T) 基 因表 达 的 影 响 , 探讨 D N A 甲基 化 是 否 参 与调 控 D A T基 因的 表 达 。方 法 : 新 生 幼 鼠 随 机 分
为 实验 组 和 对 照组 , 实 验 组 出 生 后 第 1至 l 4天 , 每天母子 分 离 6 h 。1 2周龄 时 , 采 用 高 架十 字迷 宫 、 旷 场 实验 评 定 2组 大 鼠的 情 绪 水 平 , 采用 R T — P C R法检 测 纹 状 体 D A T m R N A表 达 水 平 , 亚 硫 酸 测 序 法 检 测
D A T基 因启 动 子 区 D N A 甲基 化 水 平 。结 果 : 实验 组 大 鼠在 新 异 环 境 中 的探 索 能 力 下 降 、 焦虑水平较低 ,
大脑 纹 状 体 D A T mR N A表 达 显 著 低 于 对 照 组 ( P <0. 0 5) , D A T基 因启 动 子 区 的 D N A 甲 基 化 水 平 差 异 没
Z H U Xi o n g z h a o, PENG S u f a n g, MA Xi u l i n g, L I Ti n g
( Me d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e n t e r ,S e c o n d X i a n g y a H o s p i t a l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t y,C h a n g s h a 4l O 0 1 1 ,C h i n a)
p e r d a y r f o m p o s t n a t a l d a y 1 t o 1 4, w h i l e t h e c o n t r o l s( 凡=1 4)w i t h o u t t h e d e p i r v a t i o n .Wh e n t h e
朱 熊 兆 ,彭 素 芳 ,马 秀 玲 ,李 婷
(中 南 大 学 湘 雅 二 医 院 医 学 心 理 研 究 中 心 ,长 沙 41 0 01 1 )
【 摘要 】 目的 : 研 究母 爱 剥 夺 对 雄 性 大 鼠成 年 后 情 绪 及 脑 纹 状 体 多 巴胺 转 运 蛋 白 ( d o p a mi n e t r a n s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h a n g e o f e m o t i o n a n d s t r i a t u m d o p a mi n e t r a n s p o r t e r
me t h y l a t i o n i s i n v o l v e d i n t h e r e g u l a t o r y me c h a n i s m o f DAT e x p r e s s i o n.M e t h o ds Ne wb o n r r a t s we r e
3 2
蝻 大 J e n t S o ,C
西( d S c i ) 2 0 叭0, l 0 , 3 5 ( 1 1 )
h t t p : / / x b y x . x y s m. n e t
母 爱 剥夺 对 成 年 大 鼠情 绪及 多 巴胺 转 运 蛋 白基 因表 达 的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