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学点议论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鲁迅原文

拿来主义鲁迅原文

拿来主义鲁迅原文篇一:高一语文拿来主义1一、课文析读《拿来主义》:议论文的典范《拿来主义》是杂文的典范,也是议论文的典范。

层次繁密,思路开阔。

文章无论是批判错误主张还是阐述正确观点都涉及众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处于同一思维层面,至少处于以下四个层面:“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相对立,“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与“送来”相区别,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对比。

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各种错误态度的对比以及“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是第二个层面的对比。

对待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化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属于第三个层面的对比。

对“鱼翅”不“抛在路上”,而是“吃掉”;对“鸦片”“不当众摔在毛厕里”,而是“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是第四个层面的对比。

文章就是这样,通过一层深过一层的对比,将道理论述得极为透彻。

逻辑严密,说理辩证。

鲁迅先生在论述“拿来主义”的过程中,对于许多易混淆的概念、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也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都加以辨析,真可谓滴水不漏。

例如,在论述到“送去主义”会使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时,将“抛给”与“抛来”做了区分。

其言下之意是:“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

在谈到“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时候,特别强调“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

”这就揭示了表面上看都是“来”的东西实质并不相同:一是帝国主义为了赚钱而不顾我国利益的倾销,一是我们为了发展自己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这样严格的区分、严密地论证,就使文章具有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详略得当,针对性强。

文章有的地方惜墨如金,如对于“闭关主义”只是一笔带过,对于“拿来”与“送来”的区别只是点到为止;有的地方用墨如泼,如对于“送去主义”的批判,关于对待外国文化的种种错误态度,“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等。

详略的不同处理,体现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焦点争鸣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叫屈于发忻《拿来主义》是鲁迅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有代表性的杂文,也是几十年来我国必选的中学传统语文课文。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含答案讲解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含答案讲解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含答案讲解单选题(共20题)1. 阅读《曹刿论战》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教师让学生表演读,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B.该教学片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作用C.该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D.教师最后的小结与课文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多余的环节【答案】 D2.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D.教师认为。

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答案】 B3. 在教授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鲁迅的杂文集作品,以下举例不恰当的是()。

A.《且介亭杂文》B.《而已集》C.《坟》D.《彷徨》【答案】 D4. 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答案】 C5.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感受小说的魅力”专题。

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A.巴金《家》林语堂《京华烟云》鲁迅《朝花夕拾》B.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王蒙《编辑部来了个年轻人》C.梁实秋《雅舍》汪曾祺《受戒》余光中《听听那冷雨》D.曹雪芹《红楼梦》刘白羽《第二个太阳》张抗抗《牡丹的拒绝》【答案】 B6. 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对其中“硬汉”桑提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梳理

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梳理

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梳理作者:康爱春朱爽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2024年第03期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是指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

在论证中,作者需要使用论据、论证方法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驳某一观点。

一般来说,论证思路是这样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论据来论证观点,最后在深入剖析和阐述后得出结论。

考查对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的梳理,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结构、作者观点、论证过程等的整体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等能力。

梳理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是中考中经常出现的考点。

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另一种是分析某一段或某几段的论证思路。

如:2023年中考湖南省张家界市卷“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2022年中考河南省卷“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2023年中考山东省济宁市卷“请简要分析⑥、⑦段的论证思路”,2023年中考广东省卷“选文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学生梳理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

梳理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对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的梳理也有系统性的学习。

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题一: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思考探究”题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这两道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准确把握作者观点、划分文本层次、把握文本内容,厘清议论性文本论证思路。

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题三:议论文在论述过程中,常使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内容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

试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

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题二:细读课文,画出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浅析中学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生辉

浅析中学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生辉

学法教法研究我三天光明》,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有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如《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等。

例如在教《项脊轩志》时,我设计一个问题:“作者回忆母亲和祖母,你最感动的是那个细节?”实际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讨论:此时此刻,你们又想对你们的母亲或祖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语文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看待男女生交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作为语文教师,也是班主任。

我了解到,现代高中生早恋属于正常现象。

教师不能“堵”只能“疏导”,更不能谈“情”色变。

随着性心理的基本成熟和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高中生已经在思考爱情,向往爱情。

但由于他们在性心理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在择偶标准上往往以貌取人,过分注重异性外表,所以,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和择偶观,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式的环境中感染熏陶。

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情是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但是,高中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还不具备条件谈恋爱。

高中课文中有许多古代诗词都写到了爱情,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爱情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例如从《诗经氓》中我们就能了解女主人公当时对婚姻的追悔莫及;学习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领悟到对爱情对事业我们应执著追求!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伟大的爱情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全剧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来。

再次,语文教师要以作文和日记为媒体,和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

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课文《赤壁赋》教学反思4篇

课文《赤壁赋》教学反思4篇

课文《赤壁赋》教学反思4篇课文《赤壁赋》教学反思1这节公开课我主要围绕全文的情感变化来展开,抓住直接描写情感变化的字词,按照其演变推进来梳理全文脉络。

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情感变化的字词,即“乐——愀然——喜”,再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因何而乐、为何而悲、喜在何处”,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讨论导致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基本把握住了全文脉络,使整堂课能够围绕教学重点“的情感变化”这一条主线来展开,重点较为突出,故而思路会相对清晰。

此外,在各个板块的衔接上,比较注重衔接语的设计,使课堂整体上能够连贯自然地进行。

但是,这堂课也存在了很多不足,首先是对学生的信心不足,遇到自己认为相对较难的问题,会不自觉地就开始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相对不足。

以后在课堂上要学会适当放手,有些问题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使其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课堂中学生回答之后,给予的点评力度不够,要适时予以回应,和学生真正互动起来。

另外,语速过快,大大加快了课堂节奏,使得学生想要跟上会有点累;并且问题设置过于碎片化,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使人应接不暇,加重学生上课负担,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囿于教师思路,缺乏自主性。

而问题的过于碎片化,容易使得课堂内容分析显得零散,对重点的情感“乐、悲、喜”点得不够透彻。

需要进一步改进!课文《赤壁赋》教学反思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我校的一个省级课题,因此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

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

因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是我们在省级课题之下的一个子课题。

马说课文分析

马说课文分析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议论要言之有据教学设计

议论要言之有据教学设计

《议论要言之有据》教学设计宜昌市第十九中学李本银教学创意:“从课文学写作”,课文是学生作文的最好范例。

从名家作文到学生优秀习作、再到学生自己创作作文,实现“示范”到“示例”再到“实战”,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教学过程:一、教学铺垫:1、谈一谈什么是“言之有据”?就是我们说话和写文章要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

证据或事实根据就是论据,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什么是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材料,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就是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二、教学活动一:发现课文里的“言之有据”我们了解了论据,那论述中是如何做到“言之有据”的呢?我们该怎么去学习呢?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很多论据运用的例子,如果我们同学们能够巧妙的借鉴和学用课文,对我们的写作训练将是大有帮助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上个单元所学的文章:生1:《敬业与乐业》生2:《论创造性思维》……师:下面我以《敬业与乐业》为例,来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是如何论述观点和做到“言之有据”的?1、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藏羚羊的跪拜课文原文

藏羚羊的跪拜课文原文

藏羚羊的跪拜课文原文藏羚羊的跪拜课文原文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情叫亲情,这是最普通的,却是最珍贵的。

透过那眼里哀求的泪水我们除了为藏羚羊感到难过,有没有一点自惭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藏羚羊的跪拜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藏羚羊的跪拜》原文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

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

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

就是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到达的角落。

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

那枝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

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

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

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觐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

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

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几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

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课文中学点议论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

文本与人本统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具体地说,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即透过现象抓本质。

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把“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统一起来呢?依我看,要抓好四点:1.虚实结合。

一篇文章,有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概括之,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物。

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写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用笔较实,而最末一自然段写“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用笔就较虚。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如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写地球的句子,可在学生对地球形象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指导学生读上述最末一段的那句话,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地球被破坏了,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虚实结合,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2.内隐外显。

有的文章,深刻含义藏在语句、段落之中,比较隐晦,有不少“微言大义”之处。

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内隐外显”,在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的双向阅读过程中,明其真义。

如,《麻雀》中的“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句中的“落”字有着深刻的意蕴。

首先要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飞下来的情景,再启发他们理性分析:为什么要用“落”,而不用“飞”?让学生把隐含其间的深意“挖”出来。

3.形神贯通。

一篇好的文章讲求形神皆备,指导学生阅读也要做到形神贯通,即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从语言文字中具化的形象和理性分析的抽象认识结合起来,领悟其深层次的形象。

4.反思阅读。

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不断总结学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如:读《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后,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不少同学都可以总结出从猫不同侧面性格(老实与任性、贪玩与尽职)对比来读的学习方法,接着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猫温柔可亲与毫不理睬、什么都怕与勇猛的性格,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说第四自然段,把猫小时候的力气与长大后的古怪对比,体会猫惹人喜爱。

二、自读自悟与指导牵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

当前,最要紧的是实现三个转变:1.变“预设框框”为“相机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

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教者就先给学生阅读定下了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

一般来说,教师的“导”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应在这几个方面着力;一是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二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三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四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2.变“讲读串问”为“阅读对话”。

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达成的。

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师与生、生与生的“阅读对话”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有助于让学生从中学会阅读。

“阅读对话”的主要形式有:①交流互补。

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所获,也包括对阅读方法的交流与借鉴。

②辩论求真。

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其它材料进行辩论。

③质疑问难。

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发现问题,再提交同学讨论、教师解答,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尽可能分类集
中,先易后难,层层破疑。

④挑战权威。

这个权威可以是书本、教师和其它,不管这种观点对不对,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阅读和思考。

3.变“传播见解”为“引发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解读,去研究,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如:教《丰碑》一文时,不是告诉学生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

三、文本示范与互文参照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凭借课文这些示范文本来教会学生读写。

所谓互文参照就是指阅读某篇文章,找出与此相关的文章来参考、比较,达到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紧扣示范文本,进行互文参照的方式很多,这里简述几种:1.求证式。

如:《只有一个地球》中写道:“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真是这样吗?可引导学生去找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铺垫式。

如:读《赤壁之战》前,让学生读一读三国的历史,或《三国演义》中相关的章节,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比较式。

如读古诗《望庐山瀑布》,可找出现代诗《瀑布》来进行比较阅读。

4.延伸式。

如,读了《新型玻璃》,学生了解了部分新型玻璃,还有哪些呢?可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

5.运用式。

如,读了《我们家的猫》,学会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由选择课外读物来阅读。

一言以蔽之,人和文章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抓文本,阅读才有着落;抓人本,阅读才有意义。

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学教学研究》20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