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广东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15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广东版)必修2:第五单元 第25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5课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下图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
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
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
答案 C2.(2013·杭州模拟)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后的政策“社会主义的化合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联系各选项,①②④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③项“按劳分配”说法错误,实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答案 B3.(2013·咸阳模拟)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促使俄国有()。
A.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B.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合作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解析从材料“20世纪20年代”、“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等可知此措施是指新经济政策,选择B项。
答案 B4.(2013·广东六校联考)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3课时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课时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鹰潭模拟)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解析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是中国主权丧失的开端,但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这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属于现象。
故选A项。
答案 A2.(原创题)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
……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
”这说明()。
A.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B.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D.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社会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3.(2013·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有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人民大众”包括()。
①农民阶级②无产阶级③小商品生产者④资产阶级⑤地主阶级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⑤解析人民大众指的是一切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15课时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课时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解析从材料中的“惟以伐木,纵火焚烧”可以看出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当时的生产工具是石制工具,故选D项。
A、B、C三项出现的时间要晚,且C项属于灌溉工具,皆排除。
答案 D2.(2013·武汉模拟)西汉桑弘羊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
”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农民必须用铁器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C.当时冶铁业技术提高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意思是铁器是农业必备之生产工具,故D正确。
A项错在“必须”,B项错在“开始”,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皆排除。
答案 D3.(改编题)从图一到图二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生产关系的变革D.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解析图一是指井田制,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允许土地买卖;图二实质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 C4.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汉代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从材料判断此灌溉工具的动力是水力。
而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答案 C5.(2013·武汉模拟)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由材料中“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可以看出,主要描述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广东版)必修2:第四单元 第22课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2课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衡水质检)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农业的社会化的含义是指农业由孤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社会生产。
但新中国刚成立,大都是经济落后、小农经济众多的情况,也就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由此选C项。
其它三项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 C2.(原创题)《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说明在当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汽车。
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
答案 D3.(原创题)下表是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情况,由此判断()。
A.从农业合作化速度上看,正处于“大跃进”时期B.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完成C.从农业合作化结果上看,完成了“八大”制定任务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解析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正确。
“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的,A项错误;“八大”制定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项错误;“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D项错误。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广东版)必修2:第六单元 第26课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六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6课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改编题)下列对下图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对比状况,判断准确的是()。
A.美、日、欧呈经济三足鼎立状态B.这一状况出现于20世纪五十年代C.以美元为中心货币体系带来的结果D.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彻底恢复解析从图中美国无论是GNP、工业生产总值还是黄金储备都遥遥领先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总和,可以判断出这个时期是指二战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实力遥遥领先,而西欧等国普遍衰落,故选B项。
美、日、欧呈经济三足鼎立状态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应该是美国经济地位决定了以美元为中心货币体系,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B2.(2013·济南模拟)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A.“美元帝国”形成B.罗斯福新政C.美国独立D.“冷战”开始解析从图片信息看,“美国世纪”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美元帝国”也由此形成,故选A项。
答案 A3.(原创题)“1944年6月30日,孔祥熙率领一个9人代表团与其他43个国家的730多位代表在这里相聚。
当时,整座森林被全副武装的军人严密封锁起来。
”这次“相聚”的结果是()。
A.确立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B.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4年”、“43(加中国是44个国家)”、“森林”,由此判断是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8课时

第8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1949年,毛泽东说:“……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他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由此判断我国的外交原则是()。
A.独立、平等B.不结盟C.一边倒D.求同存异解析题干材料讲的是我国外交活动中如何处理同帝国主义的关系,从“平等”“改变敌视”“合法的地位”等关键信息看,我国的外交原则是独立自主,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的国家,故选A项。
不结盟是新时期的外交原则,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一边倒”无关,排除C项;“求同存异”是亚非会议处理与会第三世界国家间关系的方针,排除D项。
答案 A2.(2013·温州八校联考)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解析根据题干“1949年”分析,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重点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由此分析应选C项。
A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举步维艰,B、D两项在图中不能反映。
答案 C3.(改编题)右图是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总统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尼赫鲁合影。
这次访问最大的成果是周恩来提出()。
A.一边倒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的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解析仔细阅读材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等信息表明,这是中国和印度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项。
其余三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B4.(2013·延边质检)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的1954年6月17日,中英双方同时发表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必修2)第1、2单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单元检测卷(五)(考试范围:必修2第一、二单元)时量: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2道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周本纪》说周人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以上材料说明A.只要重视农业就能得天下 B.重视农业是商周兴起的重要因素C.夏周已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只有帝王亲自耕稼才能兴国2.康熙《嘉兴府志》记载:“镇油坊可二十家。
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辙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
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是①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②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③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3.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5.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80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广东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16课时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6课时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
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③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④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出现在宋朝,可排除③,故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 D2.(2013·广州调研)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
”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②铸造业兴盛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居民重视风水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清时期产生的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生产关系,依据材料可知,《梁氏家谱》记载并没有体现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故排除③,故选C。
答案 C3.(原创题)《宋代商业史研究》:“‘市制崩溃’这一人们所熟知的大转变,正表明了过去那种政治都市与周边农村之关系的传统商业和市场规制,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新形势了。
”材料主要表明()。
A.商品经济活跃B.封建制度的衰落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都市与农村界限消失解析“市制崩溃”是指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政府对市场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不能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出现,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答案 A4.(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课时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
A项材料信息中未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
答案 C2.(原创题)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解析从材料中的“惟以伐木,纵火焚烧”可以看出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当时的生产工具是石制工具,故选D项。
A、B、C三项出现的时间要晚,且C项属于灌溉工具,皆排除。
答案 D3.(2013·武汉模拟)自2011年起,十年内国家水利建设总投资将达到数万亿元的规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历代都重视加强水利建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B.“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C.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D.清代王景成功治理黄河解析王景成功治理黄河发生于汉代,故答案为D。
答案 D4.“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解析从材料中“铁制工具”可知,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在铁器时代,铁器大量使用开始于战国时期,故选B项。
答案 B5.(2013·南京模拟)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元代妇女从田中采摘棉花,织成布,给孩子做成各式衣服,体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答案为C项。
答案 C6.(2013·山师附中模拟)《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解析无论王朝怎样更迭,其小农经济的根基未曾动摇,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更加强化。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7.(2013·梅州质检)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解析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受小农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
答案 A8.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
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
①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②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③保证了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④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经营方式,这就导致了手工业生产市场的狭小,对技术的垄断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性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技术的传习方式。
这种传习方式一方面保证了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其制作技术的秘密性而又无法推广,使许多精湛的手工业技术失传或变异,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 A9.(原创题)2012年,在广州动物园发现并挖掘出4座砖室墓,分属东汉、南朝、隋朝和明代,在考古现场肯定不会发现()。
A.用灌钢法锻造的宝剑B.精美的青花瓷C.极具审美价值的珐琅彩D.成套的青瓷冥器解析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时间上排除,故选C项。
A项成就出现于南北朝,B项成就出现于明朝,D 项成就出现于东汉,皆符合时间限定。
答案 C10.(原创题)清代,除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官窑生产完全被民窑生产取代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民窑“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说明民窑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选D项。
“委托”不是控制,排除A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的是雇佣关系,“委托”关系与雇佣关系本质不同,排除B项;官窑仍然存在,如景德镇,排除C项。
答案 D11.(2013·开封模拟)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解析注意图片中图例的解释,从图中可以看出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故选D项。
图片中无法看出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无法体现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排除B项;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关中丝织业几乎没有,根本不可能出现由关中辐射全国,排除C项。
答案 D12.中国自17世纪起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这些创汇销往国外的瓷器就叫“外销瓷”。
下列对“外销瓷”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外销瓷”的历史最远应追溯到宋代B.“外销瓷”全部是中国精美的古典图案C.“外销瓷”的大量外销使中国获得“瓷器大国”的称号D.受“外销瓷”的影响,16世纪开始,欧洲开始生产瓷器解析中国瓷器的大量输出,使中国获得“瓷器大国”的称号,故选C项。
唐朝时,我国的瓷器就大量输出国外,排除A项;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花纹的定制,排除B项;欧洲开始生产瓷器是在17世纪,排除D项。
答案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
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1卷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旧唐书》卷71 材料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
——《唐六典》卷7 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
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
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
——《唐六典》卷23 材料四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
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
(1)战国、西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6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
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8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
(6分)解析第(1)问,回答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及作用。
第(2)问,第一小问从战争、政权巩固、农业生产等方面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从数量、地理位臵方面回答。
第(3)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只要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
(2)原因:唐朝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流亡。
要巩固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
唐前期约占全数的3/5;唐后期约占2/5。
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
(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2013·德州模拟)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10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10分)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