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化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课标内容]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要求]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知识与能力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百花千卉共芬芳——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1、表现2、原因(1)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3)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遭遇曲折的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1、表现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7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线索发散
学案27
(5)自然科学的新革命(二战以来的 20 世纪后半期): ①原因: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各国竞争的需要。 ②标志: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 术等为代表的科技成就。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映。世俗化的倾向主要是因为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选择 A 项。宋代的社会思潮主流是理学、社会上层是封建贵 族、传统思想则为儒家思想,这三者都与世俗化相悖。
史观渗透
学案27
(2)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要用辩证地观点看待问题,这是认 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因为对立和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普遍存 在。今天,科学技术在人们眼中俨然成了“阿拉丁神灯”,它 带给人类如此缤繁的奇迹,点缀着方方面面的生活。但是,科 学的潜在威胁也在一点一点向人类逼近。大到“全球化”问 题, 小到新药品的出现, 这些都是对我们人类有着正面和负面 的影响,由此看来,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是极其贴切的。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线索发散
2.16~18 世纪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学案27
(1)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 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 要求。 (2)明清统治者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 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 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 禁锢了思想, 窒息了学术空气,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 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总之,当时中国腐朽 的封建制度使其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高三历史专题4--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高三历史专题4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基础知识梳理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重点)(1)造纸术:(西汉、东汉)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印刷术:(隋唐、北宋、西传)提高印刷效率,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3)火药:(唐朝、宋朝、西传)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4)指南针:(战国、北宋、西传)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5)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作用的论述:“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天文学:(1)天文学著作:(2)天体测量:东汉——唐代——元代3、数学:(1)计算方法:(2)数学著作:(3)圆周率:4、医学:(1)医学成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华佗(2)药物学:李时珍5、农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6、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3)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7、明清科技落后的原因:(1)对中国而言 A、中国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B、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2)对西方而言 A、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B、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高2013级高考 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古代史 第2讲

(3)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和经济重心南移等南方的 扬州成都等发展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4)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城市发展,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 口,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3.“市”的发展 (1)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2)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 (或市长)进行管理。 (3)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主 要城市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4)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 功能大大增强。 (5)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 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晋商、徽商成为当时著 名的商帮。
3、“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①来华贸易 作用 :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安全。
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 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②制瓷业 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具体: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瓷;景德镇瓷都
③纺织业 丝织业: 最早养蚕和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 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已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织机;西周 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东西织室数千工人;唐朝吸收波 斯织法;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明清织造局,清代缎。 棉纺业: 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 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 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缺乏资本原始积累,难以扩大再生产; 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 政策,导致缺乏同海外联系,未能形成海外市场; ②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造成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资本原始 积累,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官府的沉重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能力低下。
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造纸术经 推动了文 阿拉伯人 艺复兴运 传到欧洲, 动和宗教 纸张取代 西 改革,促 了羊皮纸 方 进了人们 和小牛皮 的思想解 纸,促进 放和社会 了欧洲文 进步 化的发展
指南针的 使用,促 进了远洋 航行,迎 来了“地 理大发现 ”的时代
火药传播 到欧洲, 推动了欧 洲火药武 器的发展, 帮助欧洲 资产阶级 战胜了封 建贵族
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 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
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
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
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 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要旨概览
单元知识整合
一、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 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 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
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
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 的重要标志,但后来却没有转化为 认 生产力,这影响了中国从古代向近 识 代社会的转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欧 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从儒学思 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 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 系。
二、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1)总的原则是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 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 中的消极因素。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0年12月江苏三校期中联考4题)右边是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 )A.表现文人意趣B.表现民间风情C.以形写神,表现人的精神气质D.表现雍容华贵的城市气象2.右图为我们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图,该图能反映①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②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③诗人追求真理的坚定意志④诗人豪迈的精神气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图8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局部),对此解读符合史实的是①唐太宗为玄奘取经而撰的序文②碑文书体工整清晰、活泼潇洒③大唐时期文化多元、兼收并蓄④碑文是王羲之亲笔书写的真迹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2010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二期中13题)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
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A. 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B. 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C. 表现了反叛传统礼教的精神D. 满足了各阶层的文化需求5.(2010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二期中19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6.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27日,毛泽东主席向他赠送了朱熹的《楚辞集注》。
楚辞这种文体,流行于()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7.(2010年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15题)老师介绍右边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
其中说法较为正确的是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8.(2010年11月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7题)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2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史观渗透
学案9
【例 8】 恩格斯说: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 发利用 A.①②③ ②化工工业兴起和发展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D ) ③太阳能开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线索发散
2.原因
学案9
(1)政治上: 英国议会、 法国三级会议有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参政,从而实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明清时期君主专制 加强,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经济上:西欧在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资本迅速积累, 资本主义发展强劲; 中国继续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 国”政策,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3)思想上:西欧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封 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中国的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压制了新 思想的产生。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解析 “象牙”的拥有者易手, 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 《圣 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文明的融合,故 A 项最佳。
史观渗透
【例 3】
学案9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
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 “来是康姆去是够”(come, go), “好 度由途(how do you do)叙阔情”等,据此说明这一时期上海 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包括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传 引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A.①② B.③④ ( A ) 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 ④西方饮食文化进入上海 D.②④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线索发散
学案9
2.区别 (1)从背景上看: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 中国封建社 会的历代统治者都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一政策。 重商主义是欧 洲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主导经济思潮和国家经济政策。 (2)从内容上看:重农抑商政策强调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 末业, 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商主义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增加 国家的财富,必须创造贸易顺差,实行国家管制。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当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

当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年2月26日,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朱光亚逝世。
在朱光亚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的成功,仅用了两年时间。
科学家们的努力,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我国的国防安全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使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在核武器研究领域内的迅猛发展,是在美苏垄断核武器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
答案:B2.2010年12月,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奇人生的电影《袁隆平》在海南上映。
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A.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袁降平的杂交水稻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推向了全世界。
其推广应用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所以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答案:C3.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目睹中国同行在薄弱基础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
”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 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B.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C.中国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创新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解析:B项表述不正确,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
C项表述不正确,原子弹爆炸成功不是创新。
D项表述错误,中国当时的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
答案:A4.从无人实验飞船到模拟载人飞行,从多人多天飞行到圆梦太空行走,短短10多年间,中国航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内容]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要求]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知识条目考试要求合格优秀▲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①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②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③火药的发明和使用④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baaacccc▲2.中国的古代艺术①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②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③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aaabab▲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①《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②“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③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④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⑤明清四大长篇小说aaaaabbbbb基本要求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说明教学时要重视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基本要求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苏轼、米带、赵孟颊等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发展要求了解王维等著名画家;了解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说明“金声玉振”、“宫廷舞和民间舞”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习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体会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价值,感受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借助表格法梳理;同时还要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祖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知识与能力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1、造纸术(1)书写材料的演变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4世纪起,传到朝鲜、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非洲、欧洲(2)外传4世纪起,传到朝鲜、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非洲、欧洲(3)意义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战国:司南北宋: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
它用薄铁叶裁成,用地磁场磁化法使它带有磁性,然后让指南鱼浮于水面,就可以指向南方;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南宋:《事林广记》中,还介绍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指南装置——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清代:罗盘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2)外传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北宋和南宋的书籍里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进行航行的记载。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火药的发明历程:涉及因素:(1)实践经验: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2)知识积累: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2)火药的应用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多种火药配方。
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外传13C中期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影响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4、印刷术的进步(1)印刷术的进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隋唐)《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868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毕升)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泥活字)。
作用: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新”在哪里?具有什么优点?新:变死字为活字 , 变死版为活版三省:省时、省力、省钱活字印刷术的改进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应用。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全面认识四大发明的影响1、对中国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但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欧洲)造纸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火药的使用,摧毁了欧洲封建堡垒;指南针的使用,迎来了新航路开辟的时代;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认识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新四大发明:2006年11月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搜狐网协办,在网上举办“新四大发明评选活动”,经过3个月网友和评委的投票,2007年1月,“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复方蒿甲醚”最终入选,成为中国当代的“新四大发明”。
二、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1、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3、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4、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5、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知识与能力概括汉字书法、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音乐、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书、画、舞、乐的功能和意义。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以文字、画面等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汉字与书法艺术1、书法含义: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书法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3、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4、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6、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商周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始秦汉是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