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1

合集下载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管仲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2. 掌握《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事迹中汲取人生智慧。

1.2 教学内容1. 管仲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2. 《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3. 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策略;4. 管仲的人格特点和人生哲学。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管仲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和《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策略进行讨论;3. 案例分析法:分析管仲的人格特点和人生哲学;4. 比较法:比较管仲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管仲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和相关图片;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2课时。

3.2 教学流程1. 第一课时:讲解管仲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和《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2. 第二课时:讨论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策略,分析管仲的人格特点和人生哲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1.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考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2 评价标准1. 课堂讨论:积极发言,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2. 课后作业:作业完成认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3. 考试:考试成绩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史记》中的《管仲列传》;5.2 参考书籍:司马迁《史记》全译本,杨宽《管仲研究》等;5.3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论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关于管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并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做好笔记。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第一章:管仲生平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事迹。

理解管仲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管仲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

讲述管仲年轻时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简述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和成就。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的相关内容。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提供详细的信息和背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管仲生平的理解和感受。

1.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管仲生平的阅读笔记。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管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管仲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内容和影响。

分析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管仲的政治改革措施,如选拔人才、减轻赋税等。

分析管仲的政治改革对齐国的影响和成就。

探讨管仲的政治思想和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中关于管仲政治改革的部分。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管仲的政治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管仲政治改革的分析报告。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管仲政治改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管仲的经济政策3.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分析管仲的经济政策对齐国的影响和成就。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管仲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发展农业、鼓励商业等。

分析管仲的经济政策对齐国的发展和繁荣的影响。

探讨管仲的经济思想与其他经济学家的比较。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中关于管仲经济政策的部分。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管仲的经济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管仲经济政策的分析报告。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管仲经济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管仲的军事才能4.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2、教学重难点重点:管仲的主要事迹和政治才能的理解。

难点:文中复杂的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对管仲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探究法4、教学资源教材《史记》中的《管仲列传》原文。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1 教学过程111 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管仲这一重要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司马迁和《史记》,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113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114 字词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115 文意疏通教师逐句翻译讲解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116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分析其性格特点和政治才能。

117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文中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语言特色等。

118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管仲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管仲的为人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119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1110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重点段落。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人物评价短文。

12 教学评估12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2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辅导。

123 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和对管仲事迹的理解程度。

124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3 教学注意事项13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132 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1(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1(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1(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导引:1学生演示:“()之交”2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朗读默读)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讲解法)词类活用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意动以……为羞耻意动以……为耻6.贵轻重:以……为贵特殊句式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3)能够分析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2)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人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提炼文本信息,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意识;(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2)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管仲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2)如何评价管仲的功过是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作者司马迁;(2)引导学生关注《管仲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管仲为何能成为齐国的贤相?他的改革对齐国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2)引导学生关注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道德品质;(3)分组讨论,总结管仲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析管仲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2)对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其他贤相,探讨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3)讨论管仲的功过是非,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意识。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2)强调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1. 结合《管仲列传》,分析管仲改革的成功原因;2. 对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其他贤相,谈谈你对管仲改革的看法;3.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人物评论,可以从性格、才能、贡献等方面入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管仲列传教案上课

管仲列传教案上课

管仲列传教案上课一、引言《管仲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述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的一生。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卓越的政治手腕,使得齐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春秋诸侯国中的霸主。

管仲的治理之道和智慧思想对于后世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在上课中,通过讲解《管仲列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学习到管仲的治国理政之道,培养学生的才智和领导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课堂教学内容1. 简介管仲及其时代背景:首先,通过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和背景,让学生对管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通过讲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仲列传》所描绘的时代背景。

2. 管仲的才智和智慧:重点讲解管仲卓越的才智和智慧,包括他的创新思维、智慧决策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和经典故事,如和鲍叔牙商议富民等,让学生理解并学习到管仲的治理之道和才智思维。

3. 管仲的廉洁与公正:传授管仲注重廉洁与公正的理念,让学生了解廉洁和公正在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管仲任官后的廉洁行为,如控制贿赂、公正执法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4. 管仲的团队管理和人才培养:教授管仲在政务中注重团队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讲述管仲选拔人才的标准和举措,如以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员、实行容人政策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5. 学习管仲的思想方法:强调学习管仲的思想方法和学术观念,如他的实践经验、逻辑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治国理政原则。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相关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帮助学生掌握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分析《管仲列传》的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解读重要词汇、句子,翻译文段。

探讨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管仲的事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管仲列传》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生僻词汇、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管仲列传》的内容,掌握相关背景知识。

准备教学案例、问题及讨论话题。

3.2 学生准备预习《管仲列传》,了解文章大意。

搜集与管仲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管仲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文段,理解文章大意。

针对生僻词汇、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

分析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4.4 案例分析选取管仲治国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让学生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管仲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管仲的成功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5.2 作业布置翻译并背诵《管仲列传》中的经典段落。

六、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在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管仲列传》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6.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对历史的贡献。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珍惜机遇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管仲列传》,节选自《史记》。

2.2 教学重点1. 管仲的一生及其成就。

2. 文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古代词语的理解。

2. 管仲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管仲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对管仲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本魅力。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历史的贡献。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解答疑问,重点讲解文中难点词语和写作手法。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推荐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料《史记》、《管仲列传》等相关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展示管仲的生平事迹,增加课堂趣味性。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管仲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作品。

5.4 教师参考书《史记》译注、《管仲列传》研究等相关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引:
1学生演示:“()之交”
2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朗读默读)
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讲解法)
词类活用
•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
•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
•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以……为羞
耻意动以……为耻
•6.贵轻重:以……为贵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四、品味佳段(朗读)
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五、思考、拓展(讨论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成语)
•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成语)
2、《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