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班级: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现有五种元素,其中A、B、C为短周期主族元素,D、E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请根据下列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1)已知BA5为离子化合物,写出其电子式_________。
(2)比较BA2-和BA3的键角∠ABA的大小:BA2-____(填“>”“=”或“<”)BA3,请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____________。
(3)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C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为,该同学所画的电子排布图违背了_______。
(4)E位于_____族_____区,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5)检验D元素的方法是______,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2.四溴乙烷(CHBr2-CHBr2)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密度2.967g/mL,难溶于水,沸点244 ℃,可用作制造塑料的有效催化剂等。
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少量CaS、Ca3P2、Ca3As2等)和Br2等为原料制备少量四溴乙烷的装置(夹持装置已省略)如图所示。
(1)装置A中CaC2能与水剧烈发生反应:CaC2+2H2O→Ca(OH)2+HC≡CH↑。
为了得到平缓的C2H2气流,除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2)装置B可除去H2S、PH3及AsH3,其中除去PH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生成铜、硫酸和磷酸)。
(3)装置C中在液溴液面上加入一层水的目的是________;装置C中反应已完成的现象是________;从装置C反应后的体系得到并纯化产品,需要进行的操作有________。
(4)一种制备Ca10(PO4)6(OH)2的原理为10Ca(OH)2+6H3PO4=Ca10(PO4)6(OH)2↓+18H2O。
请设计用装置A得到的石灰乳等为原料制备Ca10(PO4)6(OH)2的实验方案:向烧杯中加入0.25 L含0.5 mol/LCa(OH)2的石灰乳,________,在100 ℃烘箱中烘干1 h。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2021年整理)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化学试题1. 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下列有关古代文献的说法,错误的是A。
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B. 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育(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C。
清初《泉州府志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D。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答案】D.。
..。
....。
.。
...。
考点: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的相关知识。
2。
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18gD2O含有的电子数为10N A;②1mol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2N A;③12g石墨稀(单层石墨)中含有六元环的个数为0.5N A; ④在标准状况下,22.4LSO3的物质的量为lmol;⑤7.8g过氧化钠中含有的离子数为0。
3N A;⑥28g硅晶体中含有2N A个Si-Si键;⑦200mLlmol/LFe2(SO4)3溶液中,Fe3+和SO42—离子数的总和是N A;⑧在常温常压下,O。
lmol铁与0。
1molCl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
3N A ⑨标准状况下,22。
4LNO和11。
2LO2混合后气体的分子总数为1.5N A;⑩S2和S8的混合物共6。
4g,其中所含硫原子数一定为0。
2N aA。
①③⑤⑧ B. ②④⑥⑦ C. ③⑤⑥⑩ D. ⑤⑧⑨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①D2O的摩尔质量为20g·mol-1,18g重水的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8×10/20mol=9mol,故错误;②2Na2O2+2H2O=4NaOH+O2↑,过氧化钠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有2mol过氧化钠参加反应共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因此1mol过氧化钠参加反应,转移电子1mol,故错误;③石墨中一个碳原子被3个环共有,一个六元环真正占有的碳原子为6×1/3=2,12g石墨烯中含有的碳原子为12/12mol=1mol,因此12g石墨烯中含有六元环的个数为0。
高考化学复习南阳市一中春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南阳市一中2013年春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2013.5.2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N—14 O—16 C—12 Na—23 Cu—64 Al—27 Fe—5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含有大量的游离态的硅,纯净的硅晶体可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B.工业上通常用电解钠、镁、铝对应的氯化物制得该三种金属单质C.Si、P、S、Cl相应的氢化物的还原性依次增强D.测定相同条件下NaHCO3溶液和Na2SO4溶液的pH,判断碳与硫的非金属性强弱8.下列有关常见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纤维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B.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提纯鸡蛋白中的蛋白质时,可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硫酸铵溶液,然后将所得沉淀滤出,经洗涤即得到较纯净的蛋白质。
D.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而煤的干馏为物理变化9.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1mol苯乙烯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为4N A②6.2g氧化钠和7.8g过氧化钠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离子总数为0.6N A③3.4gNH3中含N—H键数目为0.2N A④常温下1L 0.5 mol·L-1 NH4Cl溶液与2L 0.25 mol·L-1 NH4Cl溶液所含NH4+的物质的量相同⑤在标准状况下,22.4L 甲烷与18g水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N A⑥0.1 mol的2H35Cl分子中的中子数是2N A⑦1mol铁粉在1mol氯气中充分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3N A⑧1mol 固体NaHSO4含有的阴阳离子总数为2N AA.②⑤⑧B.①④⑦C.②⑤⑥⑧D.①②⑤⑥10.乙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理论上得到的有机物最多有几种()A.6 B.7 C.8 D.911. 下列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A. 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B. 除去粗盐中含有的硫酸钙杂质C.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2+D.证明酸性条件H2O2的氧化性比I2强:12.X、Y均为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m X a+与n Y b-符合题目要求,则m+a=n-bB. 若X的原子半径大于Y,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X一定小于H n YC.X,Y一定不是相邻周期元素D. 若X,Y处于同一周期且X离子所带电荷多于Y离子,则离子半径一定为:X>Y13.铝、氧化亚铁、氧化铁三种物质的均匀混合物分为两等份,一份直接与足量的烧碱反应,放出标况下16.8L气体。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化学上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南阳一中2016年秋高三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Be:9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a:40 Fe:56 Cu:64 Zn:65 Ba:137 Sn: 119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1.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 氨水B. 硝酸C. 醋D. 卤水2.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14g乙烯和甲烷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一定大于2N AB.2molN2与6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一定大于2N AC.56gFe溶于过量稀硝酸,电子转移数一定等于3N AD.标准状况下,2.24 LCH3Cl含有的共价键数一定等于0.4N A3.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pH=12的溶液中:K+、Na+、Br-、AlO2-B.无色溶液中:H+、K+、MnO4-、C2O42-C.c(Fe3+)=0.1mol/L的溶液中:K+、H+、SCN-、I-D.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3mol/L的溶液中:Na+、NH4+、SO42-、HCO3-4.氟氧酸是较新颖的氧化剂,应用性极强,可用被氮气稀释的氟气在细冰上缓慢通过制得:F2+H2O=HOF+HF.该反应中水的作用与下列反应中水的作用相同的是A.钠与水反应制氢气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制氧气C.氯气与水反应制次氯酸D.氟单质与水反应制氧气5.从某些反应看,NH3和H2O、NH4+和H3O+、NH2—和OH-、N3-和O2-两两类似。
据此判断下列反应正确的是①CaO+2NH4Cl===CaCl2+2NH3↑+H2O ②2Na+2NH3===2NaNH2+H2↑③3Mg(NH2)2===Mg3N2+4NH3↑④NH4Cl+NaNH2===NaCl+2NH3↑A.只有③B.只有①C.①和②D.都正确6.下列说法或表达正确的是①活性炭、SO2和HClO都具有漂白作用,且漂白的化学原理相同②向100mL0.1mol/L 的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0.05mol的氯气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2++4Br-+3Cl2=2 Fe3++2Br2+6Cl-③因为氧化性:HClO>稀H2SO4,所以非金属性:Cl>S④酸性条件下KIO3溶液与KI溶液发生反应生成I2时的离子方程式:IO3-+5I-+3H2O=3I2+6OH-⑤碳酸氢根离子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⑥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卤酸的酸性依次减弱A.全部 B.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7.某Na2CO3、NaAlO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的盐酸,测得溶液中CO32-、HCO3-、AlO2-、Al3+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盐酸溶液的体积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混合溶液中的CO32-与Al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B.V1∶V2=l∶5C.M点时生成的CO2为0.05 molD.a曲线表示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H++H2O==Al(OH)3↓8.SO2通入足量的Fe(NO3)3稀溶液中,溶液由棕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成棕黄色,这时若滴入BaCl2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周考理综化学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周考理综化学试题7.我国古代科技发达,下列有关古代文献的说法错误的是A.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B.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C.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 “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D.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答案】D考点: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的相关知识。
8.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
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B.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C.1mol分枝酸最多可与3molNaOH发生中和反应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分子中含-COOH、—OH、碳碳双键、醚键,共4种官能团,故A错误;B.含-COOH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含-OH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故B正确;C.不是苯环,只有—COOH与NaOH反应,则1mol分枝酸最多可与2molNaOH发生中和反应,故C错误;D.碳碳双键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双键与-OH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原理不同,故D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名师点晴】本题为2015年山东高考题,侧重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考查,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官能团的判断。
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COOH、-OH、碳碳双键、醚键等,具有羧酸、醇、烯烃的性质。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1.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 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年9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
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 4O 10,可改写成BaO·CuO·4SiO 2【答案】C,B 正确;C. 《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的硫酸盐,C 不正确;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 4O 10,可改写成BaO·CuO·4SiO 2,硅酸盐通常可以用氧化物形式表示其组成,D 正确。
本题选C 。
2. 下列实验结论或推论正确的是 -I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A溴水中加入苯,充分振荡、静置后,水层几乎呈无色是因为大部分的溴被苯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了,苯与溴没有发生反应,A不正确;B一小粒金属钠投入装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反应结束前一段时间,钠浮在乙醇表面,是因为钠表面有很多小气泡,从而使乙醇对钠产生的浮力变大了而上浮于液面,不能由此比较钠与乙醇的密度大小,B不正确;C分别向盛有KI3溶液的a、b试管中滴加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a中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有I2分子存在,b中产生黄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I-存在,所以KI3溶液中存在可逆反应I3-I2 + I-,C正确;D分别向含Mn2+的草酸溶液X和不含Mn2+的草酸溶液Y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在溶液X中褪色较快,说明Mn2+可以催化草酸还原高锰酸钾的反应。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化学试题考试日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Na-23P-31Cu-64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3×16=48分)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控制NO x 、SO x 排放是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B.计算机芯片、光导纤维、太阳能电池板的化学成分都是高纯硅C.空气质量监测中“PM2.5”是指直径大小在2.5pm 范围的固体颗粒D.丝、毛、棉、麻等天然纤维主要化学成分都是纤维素2.不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2CO ,溶液变浑浊:+CO 2+H 2O→+NaHCO 3B .将足量()243Fe SO 溶液滴入2Mg(OH)浊液中:32232Fe 3Mg(OH)2Fe(OH)3Mg+++=+C .将过量2SO 通入2K S 溶液中:22235SO 2S 2H O 3S 4HSO --++=↓+D .向4CuSO 溶液中滴加浓氨水,产生难溶物:22Cu 2OH Cu(OH)+-+=↓3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个数是①20g H 218O 和T 2O 混合物所含电子数为10N A②1L0.1mol·L -1的Na 2CO 3溶液中所含阴离子的总数目为0.1N A ③标准状况下,22.4LHF 中含有N A 个分子④电解精炼铜时,若转移N A 个电子,则阳极溶解32g 铜⑤将2.24L(标准状况)Cl 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A⑥常温下,含有0.2molH 2SO 4的浓硫酸与足量铜反应,生成SO 2分子的数目小于0.1N A ⑦142gNa 2SO 4和Na 2HPO 4的固体混合物中所含阴、阳离子的总数目为3N A⑧N A 个Fe(OH)3胶体粒子的质量为107gA1个B2个C3个D4个4.X、Y、Z、W、R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其他元素的性质如表所示:元素Y Z W R原子半径/pm11710299-主要化合价-4、+4-2、+6-1、+7+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的某种单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B.R2W形成的化合物电子式是C.W的单质在光照条件下能与X的氢化物发生置换反应D.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Z<W5.一定条件下,下列各项中的物质按如图所示的箭头不能实现一步转化的是选项甲乙丙丁A NaOH溶液CO2Na2CO3NaHSO4B SiO2C CO2FeC H2S SO2S O2D氨水AlCl3Al(OH)3盐酸6化合物M的结构如图所示。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南阳一中2020年秋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B。
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D。
国画唐·周防的《挥扇仕女图》全卷所画人物共计13人,画中的红色颜料,主要用赤铁矿粉2.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0.1 mol Fe和0.1 mol Cu分别与0。
1 mol Cl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均为0.2N AB.分别用Na2O2和KMnO4制得1 mol O2,转移的电子数皆为4N AC.64 g铜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D.在2CuH+2HCl===CuCl2+Cu+2H2↑反应中,每生成22.4 L(标况)H2,反应转移的电子为1。
5N A3.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运用类推的思维方法有时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类推所得结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是否正确。
下列几种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A。
由2Cu+O22CuO可推出同族的硫也可发生反应Cu+S CuSB。
Na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则K、Ca也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C。
Fe3O4可表示为FeO·Fe2O3,则Pb3O4可表示为PbO·Pb2O3 D。
CO2与Na2O2反应只生成Na2CO3和O2,则SO2与Na2O2反应只生成Na2SO3和O24.(月考二第9题变式)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评价均合理的是()选项离子方程式评价A 将2 mol Cl2通入到含1 mol FeI2的溶液中:2Fe2++2I-+2Cl2=2Fe3++4Cl-+I2正确;Cl2过量,可将Fe2+、I-均氧化B Mg(HCO3)2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Mg2++ HCO3-+ OH-=MgCO3↓+ H2O正确;酸式盐与碱反应生成正盐和水C 过量SO2通入到NaClO溶液中:SO2+ H2O + ClO-=HClO+HSO3-正确;说明酸性:H2SO3强于HClOD 1mol/L的NaAlO2溶液和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1.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 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年9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
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 4O 10,可改写成BaO·CuO·4SiO 2【答案】C,B 正确;C. 《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的硫酸盐,C 不正确;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 4O 10,可改写成BaO·CuO·4SiO 2,硅酸盐通常可以用氧化物形式表示其组成,D 正确。
本题选C 。
2. 下列实验结论或推论正确的是 结论或推论I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A溴水中加入苯,充分振荡、静置后,水层几乎呈无色是因为大部分的溴被苯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了,苯与溴没有发生反应,A不正确;B一小粒金属钠投入装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反应结束前一段时间,钠浮在乙醇表面,是因为钠表面有很多小气泡,从而使乙醇对钠产生的浮力变大了而上浮于液面,不能由此比较钠与乙醇的密度大小,B不正确;C分别向盛有KI3溶液的a、b试管中滴加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a中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有I2分子存在,b中产生黄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I-存在,所以KI3溶液中存在可逆反应I3-I2 + I-,C 正确;D分别向含Mn2+的草酸溶液X和不含Mn2+的草酸溶液Y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在溶液X中褪色较快,说明Mn2+可以催化草酸还原高锰酸钾的反应。
D不正确。
选C。
3.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相同条件下的沸点:丙三醇>乙二醇>乙醇>乙烷>甲烷B. 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放在大试管底部,大试管中加入碎瓷片,加强热,将产生的气体持续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红棕色逐渐变浅,最终褪色C. —C3H7和—C2H5O各取代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形成的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24种D. 薄荷醇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答案】D【解析】A. 在相同条件下,分子中的羟基越多,醇的沸点就越高;丙三醇有3个羟基,乙二醇有2个羟基,乙醇分子有1个羟基,常温下它们都是液体。
液体的沸点比气体的高。
乙烷和甲烷都是气体,两者互为同系物,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越多的沸点越高。
综上所述,相同条件下的沸点:丙三醇>乙二醇>乙醇>乙烷>甲烷,A正确;B. 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放在大试管底部,大试管中加入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发生裂化反应,裂化产物中含有不饱和烃,将产生的气体持续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不饱和烃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所以红棕色逐渐变浅,最终褪色,B正确;C. —C3H7有正丙基和异丙基2种结构;—C2H5O可能是乙醇分子失去一个H,也可能是二甲醚分子失去一个H,两种情况共有4种结构。
因此,—C3H7和—C2H5O两种基团各取一种共有8种组合,每种组合的两种基团取代苯分子上的两个H,分别有邻、间、对3种情况,所以—C3H7和—C2H5O各取代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形成的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24种,C正确;D. 薄荷醇的分子式为C10H20O,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都是饱和的,根据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可知,分子中10个C原子和羟基上的2个原子是不可能全部共面的。
6元环上只有4个C原子共面,其他原子都不可能与这4个碳原子共面,不可能找到12个原子共面。
综上所述,D不正确。
选D。
4. 已知X、Y、Z是三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
甲、乙、丙分别是三种元素形成的单质,A、B、C、D分别是由三种元素中的两种形成的化合物,且A与C均含有10个电子。
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Z>Y>XB. 稳定性:A>CC. 反应②和③均为吸热反应D. X、Y、Z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答案】C【解析】短周期元素中形成的10个电子的化合物主要有CH4、NH3、H2O、HF等几种,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可以推出X、Y、Z分别为H、C、O 三种元素,甲、乙、丙分别为氢气、碳、氧气,A、B、C、D分别为CH4、CO2、H2O、CO。
A. H、C、O 三种元素原子半径:C>O>H ,A不正确;B. 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所以稳定性:H2O>CH4,B不正确;C. 反应②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③水蒸气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是吸热反应,所以C正确;D.H、C、O三种非金属元素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D不正确。
选C。
点睛:解无机框图推断题时,首先要找好突破口。
本题以10电子化合物为突破口,通过转化关系检验,可以分别推出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5. 新华网报道,我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
科学家利用该技术实现了H2S废气资源回收能量,并得到单质硫的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极b为电池负极B. 电路中每流过4mol电子,正极消耗44.8LH2SC. 电极b上的电极反应为:O2+4e-+4H+=2H2OD. 电极a上的电极反应为:2H2S+2O2--4e-=S2+2H2O【答案】D【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2H2S+O2=2S+2H2O,该反应中硫化氢是还原剂、氧气是氧化剂。
硫化氢通入到电极a,所以a电极是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S+2O2--4e-=S2+2H2O;氧气通入到电极b,所以b电极是正极。
该反应中电子转移数为4个电子,所以电路中每流过4mol电子,正极消耗1molO2,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e-=2O2-.综上所述,D正确,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原电池原理。
在原电池中一定有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其中还原剂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氧化剂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在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根据电解质的酸碱性分析电极反应的产物是否能稳定存在,如果产物能与电解质的离子继续反应,就要合在一起写出总式,才是正确的电极反应式。
有时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会较复杂,我们可以先写出总反应,再写正极反应,最后根据总反应和正极反应写出负极反应。
本题中电解质是氧离子固体电解质,所以正极反应就是氧气得电子变成氧离子,变化较简单,可以先作出判断。
6. 两个容积均为2L 的密闭容器I和Ⅱ中发生反应2NO(g)+2CO(g)N2(g)+2CO(g),起始物质的量见下表。
实验测得两容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N点的平衡常数为O.04L/molB. M、N两点容器内的压强:P(M)>2P(N)C. 若将容器I的容积改为1L,T1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CO2)=0.25mol/LD. 若将容器Ⅱ改为绝热容器,实验起始温度为T1,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大于16.7%【答案】A【解析】A. 根据图像,M点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为1mol,2NO(g)+2CO(g)N2(g)+2CO2(g)起始(mol/L)3 1 0 0反应 0.5 0.5 0.25 0.5平衡 2.5 0.5 0.25 0.5则K==0.04,相同温度时,平衡常数相同,N点的平衡常数为0.04,故A正确;B. 起始时,容器Ⅰ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为Ⅱ中的一半,平衡时,M容器内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N点容器内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的2倍,则容器Ⅱ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容器Ⅰ的2倍,则压强P(M)=2P(N),故B错误;C. 若将容器Ⅰ的容积改为1 L,T1温度下K=0.08,若达到平衡时c(CO2)=0.25 mol·L-1,2NO(g)+2CO(g)N2(g)+2CO2(g)起始(mol/L)1 3 0 0反应 0.25 0.25 0.125 0.25平衡 0.75 2.75 0.125 0.25N点的平衡常数K=≠0.08,故C错误;D. 根据A的分析,在温度为T1时,NO的转化率=×100%=16.7%,根据图像,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减少,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正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若将容器Ⅱ改为绝热容器,实验起始温度为T1,平衡时温度高于T1,相当于原平衡逆向移动,NO的转化率减小,故D正确;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图像分析和计算,难度较大。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判断A的正误,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7. 某温度下,向10mL0.1mol/LCuCl2溶液中滴加0.1mol/L的Na2S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中-lgc(Cu2+)与Na2S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已知:lg2=0.3, Ksp(ZnS)=3×10-25mol2/L2。
A. a、b、c三点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为b点B. Na2S溶液中:c(S2-)+c(HS-)+c(H2S)=2c(Na+)C. 该温度下Ksp(CuS)=4×10-36 mol2/L2D. 向100 mLZn2+、Cu2+浓度均为10-5mol/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4mol/L的Na2S溶液,Zn2+先沉淀【答案】C【解析】CuCl2、Na2S水解促进水电离, b点是CuCl2与Na2S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溶质是氯化钠,对水的电离没有作用,水的电离程度最小的为b点,故A错误;根据物料守恒Na2S 溶液中:2c(S2-)+2c(HS-)+2c(H2S)=c(Na+),故B错误;b点是CuCl2与Na2S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点,c(Cu2+)=c(S2-),根据b点数据,c(Cu2+)= mol/L,该温度下K sp(CuS)=4×10-36 mol2/L2,故C正确;K sp(ZnS)=3×10-25 mol2/L2大于K sp(CuS),所以向100 mL Zn2+、Cu2+浓度均为10-5 mol•L-1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4 mol•L-1的Na2S溶液,Cu2+先沉淀,故D错误。
8. 碳酸镧[La2(CO3)3]可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高磷酸盐血症。
制备反应原理为:LaC13+6NH4HCO3= La2(CO3)3↓+6NH4Cl+ 3CO2↑+3H2O;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实验室中模拟制备碳酸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