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2)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2.教学目标:
4.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分析中,深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特点。
2.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差异等。
3.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不够深入。
2.实践与应用: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如季节性风向变化、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撰写观察报告。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和案例,学生将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我问道:“为什么会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课堂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并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这一章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大气运动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等,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模拟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过程。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地理教案设计科目:高中地理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授课类型:新课授课时间:40分钟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动态形成过程及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1、讲授法: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2、演示法:播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动画,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谈话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所学、新课导入教师:大气时刻在运动,而大气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它发生的区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比如说由于大气稀薄程度和湿度不同导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的山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海陆风【幻灯片展示山谷风和海陆风】,当然热力环流也可以发生在大尺度的区域,那么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气压带、风带。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2

预习案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习目标】1、描述大气环流的形成及意义。
2、识记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分布规律。
(重点)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难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部分,边做边勾勒出书上基础知识点;2、完成【预习案】之后,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将预习中不能解释的疑惑写在“我的疑惑”处。
预习点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① 的大气运动。
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形成太阳辐射的 高低纬度间的 大气不断运动、输 纬度差异 ② 差异 送和交换热量 预习点二: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均匀的地球表面a .形成条件 高低纬度之间受热③受④ 低纬环流:a 、d b .类型 中纬环流:⑤ 高纬环流:⑥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a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⑦副热带高气压带:⑧ 副极地低气压带:⑨ 极地高气压带:⑩b .风带 信风带:○11 西风带:○12 极地东风带:○13 预习点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⑭ 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⑮ ,冬季偏⑯ 。
【思维点拨】(1)大气环流不仅包括三圈环流,还包括季风环流。
(2)南北半球风带名称相同,探究案练习案但风向不同。
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而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温故知新】热力环流原理 (根据a 、b 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A (热)B (冷)【合作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为什么没有形成如右图所示的单圈环流?(2)请动手绘图、填图:①用箭头表示出三圈环流的方向。
②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出四个气压带的名称。
③用箭头表示三个风带的方向。
(3)各气压带中,少雨带是 和 。
极锋是 带和 带的气流交汇而成的。
(4)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将随________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向________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课标解析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
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概念:成因:意义:假设条件: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移,冬季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季风:的影响因素 、 、 、三、典题解析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
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
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本暖流(3)西南顺(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5)因东亚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其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最典型。
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低 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传授目标】:1、知识与技术: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纪律。
2、历程与要领:运用比拟、类比要领,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情绪态度:议决三圈环流的学习,明白大气环流对环球的热量均衡和水量均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气候变化和气候的形成,明白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干系。
【传授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其季候移动。
【传授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历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传授历程】一、 新课导入诗云:“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见议决风可查看气候的变化。
本节课将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 大气环流[引导]: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特点?3、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环球性的有纪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发宁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均匀状态。
大气环流的特点是环球性、长期性、纪律性。
[承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现在回顾热力[[地之间也存在着冷热不均,那是否也会形成热力环流呢? [假设]:(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不思虑地球自转 (3)不思虑地球公转[学生]:思考讲义33页活动,并完成。
[西席]:(1)赤道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扩张上升,在高空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
(2)极地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高空空气密度小,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
(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近地面气流由极地流向赤道,高空气流由赤道流向极地。
(4)于是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学生]:上台画出南半球。
[承转]:单圈环流能否维持?在单圈环流中,只思虑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实际上地球是不断举行自转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2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2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海陆分布的影响,使气压带、风带破坏成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冬、夏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只需掌握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目标: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季节移动规律;通过老师指导准确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和相关等压线分布图,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根据季风气候图能够分析东亚季风成因、性质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4.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学习方法:教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
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
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
生活服务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策略】
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
3、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
4、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分析法)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来了解.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
结合教材P33第一段内容讲解: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教学法:板图分析法和假设推理法)
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
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那么,地
球的大气运动如何?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单圈环流
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
一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热力环流的
知识和原理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热力
环流图.再将平面图转移到球面图(完
成课本P33图)的单圈环流.(如右图)
分析总结: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
形成了“单圈环流”。
思考:实际上单圈环流是否存在?
回忆画图,见活动
“理想状态赤道
与极地间热力环
流图”(图2.9),
并思考问题.
理想现实化一:附加自转
条件
(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讨--启发式和做图比
较法)
过渡: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表
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下面先来分析低纬环流的立体图.
2.三圈环流
讲解:
A:赤道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然后向四周辐散,使近地
面形成赤道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
B:赤道上空原本北流的南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逐渐先偏转成西南
风,到30°N高空形成西风并在30°N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
使近地面形成高压.
C:近地面大气由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形成东北信风.这样,在0°-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P33图左边画出低纬环流.
(1)低纬环流
过渡:0°-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那么其他纬度的大气运
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讲解:
①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形成中纬西风.
②90°N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气流从高
边对图文进行观
察、思考,边听讲
解分析。
根据低纬环流的
分析方法,听取北
板图展示法和分析总结纬流向较低纬度,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的近地面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
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然后向南北辐散,使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带.
④60°N高空形成高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分别补充下沉气流,形
成中纬和高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图(三圈环流)的形成.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思考:全球七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分析总结: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是高低相间,
南北对称分布.
半球三圈环流的
讲解分析思路,再
结合所学知识和
原理完成南半球
三圈环流.
学生读图,结合三
圈环流及气压带
和风带形成过程,
并思考回答问题.
理想现实化二(再附加公转条件)
过渡:太阳并不是终年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做周期性南北
回归运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做季节性移动,那么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又是怎样的呢?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展示: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气压带与风带的移
动.
思考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有何区
别?
分析总结:
A.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
季节移动。
B. 就北半球来说,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学生通过读图、观
察思考,总结移动
规律并做笔记.
探究:
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
过渡:前面讲热力环流时提到了海陆风,海陆风产生原因是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的存在,大陆增温和降温速度快,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气压带风
带并未呈带状分布.
三.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读图、合作探究,
思考分析,发表看
法
压中心
的高低
(教学法:讨
论归纳法、探
究学习法)
引导学
生层层
推进
思考: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这个假设否定掉,我们地球表
面的气压带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下面以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例
分别分析7月和1月海陆气压分布情况.
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欧大陆理想形状图.
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上冬夏季高低气压状况和气压中心位置不同?
讲解分析:通过多媒体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分析,得出结论.(并展示
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图如下)
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思考:南半球气压带分布是否与北半球一致?
过渡: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的活
动中心,它们随季节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请结
合P38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逐步投影)
四.季风的形成
讲解: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化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
风.并讲解东亚和南亚季风.
思考:冬夏季风的性质有何不同?
小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海陆
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
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
读图思考、分析回
答问题.
【布置作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