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 米洛斯的维纳斯 (分层训练)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 第2单元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 第2单元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

第8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背诵关于残缺与美的名言。

2.读:归纳作者观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意;认识残缺美的艺术效果及意义。

3.写:就人们认知的某一观点,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写一段文字。

4.练:品悟含蓄、耐人寻味的语言。

一、诵记名言警句关于残缺与美的名言1.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法·罗丹2.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法·罗丹3.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吕氏春秋》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宋·戴复古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就读于东京大学。

文学创作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作品有诗集《冰凝的火焰》、《日常》、《四季写生》,评论集《废墟中捡到的镜子》、《生的变化》、《手的变幻》等。

本文是作者在法国访问时,参观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后写的一则随笔。

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玉笏.(hù) ②攫.住(jué) ③丰腴.(yú) ④毋.庸(wú) ⑤赘.言(zhuì) ⑥回溯.(sù) ⑦迥.然(jiǒnɡ) ⑧擎.着(qínɡ) ⑨气氛.(fēn) ⑩魅.力(mèi) ⑪捅.坏(tǒnɡ) (2)多音字①臂⎩⎪⎨⎪⎧ 玉臂.(bì)胳臂.(bei ) ②秘⎩⎪⎨⎪⎧神秘.(mì)秘.鲁(Bì) ③作⎩⎪⎨⎪⎧ 运作.(zuò)作.坊(zuō)(3)辨形组词①⎩⎪⎨⎪⎧ 骋(驰骋)聘(聘请) ②⎩⎪⎨⎪⎧捅(捅破)拥(拥护) ③⎩⎪⎨⎪⎧ 媒(媒介)煤(煤炭) 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①攫住:抓住。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二单元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二单元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Word版含解析.doc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

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

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

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

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力,使人百看不厌。

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二单元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二单元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

七、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作 者是怎样来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提示】 (1)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
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 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具体阐释为“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 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地孕育 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 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 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向着 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全更美.
于是,我不禁想到:“十全”的是否就一定“十美 ” ?美的是否一定要“全”呢?维纳斯失去了美 丽的双臂,但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 抽象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
【思考】
诗中所写景物有何作用?
【提示】
文中画线部分即思考答案。
第 8 课 米 洛 斯 的 维 纳 斯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攫住(jué ) . 调和(tiá o) . 迥然(jiǒnɡ) . 擎着(qí nɡ) . 发掘(jué . ) 丰腴(yú . ) 回溯(sù . ) 玉笏(hù . )
100字左右的描述性文字。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他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从
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
任想像,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的美丽,从
此,“断臂的维纳斯”就成了“缺憾的美”或“美
的缺憾”的代名词.他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中,从正反两个角度阐述了这种“缺憾之美”.

高中语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单元学习文艺学论文和随笔,教学重点应训练学生研究探讨、融会贯通深入领会文章的能力。

研究探讨,深入,也就是解决疑难,解决疑难的前提是把疑难提出来,也就是要质疑,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那么小进,大疑那么大进。

〞可见,质疑是学业进步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审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质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

语言文字,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

无论浅层深层,有疑而问,都是质疑。

这一类质疑,需要钻研精神。

另一类质疑,是在作者说法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新见。

这一类质疑,需要怀疑和创新精神。

二、课堂实录1、导语设计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笑话:有一对恋人,星期天去商店想购买一些艺术品装点新房,他们在店里看到了一排维纳斯像。

那男的仔细地看了一遍,说:“怎么全是次品,没有一只完好的?〞站在旁边的售货员听了,忍不住发笑,而那女的听到笑声,便对男的说:“看,人家笑你真笨,有便宜货不知道买。

〞老师发问:同学们为什么发笑?学生回答:这对恋人没有品味、没有艺术修养。

老师请一位学生为大家介绍维纳斯及这尊雕像的来历,其他同学可稍做补充。

2、简介维纳斯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

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以美貌著称。

维纳斯雕像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由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某某石雕刻而成的,但后来失却了。

这尊雕像于1820年在爱琴某某部的米洛斯岛上被一个农夫发现的,因此又叫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自她被挖掘出以后,双臂就已失去,但这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以“断臂美神〞闻名遐迩。

长期以来,她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 第8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 第8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本课话题——缺憾与美丽一、从课文中积累“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或许,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缺憾,才绽放出了那么多美丽之花。

二、从生活中积累你有深谷的幽邃,就难以有高山的雄壮;你有城市的活力,就难以有乡村的闲适;你有大海的浩瀚,就难以有小溪的幽雅。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许你没有猎豹的速度,但你有羚羊的耐力;也许你没有黄金的贵重,但你有铜铁的实用;也许你没有阳光的灿烂,但你有月光的柔和。

三、从历史中积累美艳无双的西施却患有病心之痛,才智绝顶的诸葛亮最终霸业难成,勇冠欧洲的拿破仑也会上演滑铁卢之败。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绝对完美,上帝在安排完美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残缺,然而残缺又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完美。

西施因为心痛多了一抹人见人怜的妩媚;诸葛亮因为大业难成多了一曲令人叹惋的千秋悲歌;拿破仑因为滑铁卢的惨败多了一份历史的传奇。

一、作者简介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清冈卓行,1922年生,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

生于中国大连市,毕业于东京大学。

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

其他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二、背景回放最美的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

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得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着两只胳臂,因而她就以“断臂女神”而闻名世界。

三、相关知识米洛斯的维纳斯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

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

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8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文本理解):在品语句、 理思路的基础上读懂文本观点,理解其重视审美 想象、“虚实相生”的美学观。(重点)
1
发展性目标(思辨运用):用文本美学 观点尝试作审美鉴赏,对作者的观点作辩证思 考,提升学生审美和思维能力。(难点)
2
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1
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 思维 审美 文化 课标 思辨性阅读 观点态度、批判思维 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审美情趣 批判质疑
2
单元重心 揣摩 观点 思维 教材 缺失 审美想象 虚实相生 文本观点 文本 感受 否定原形 思辨空间 文体语体 美学随笔 语义含蓄 陌生理论抽象 抓要点、品语句、理思路 学情 审美鉴赏兴趣 学知识、会运用、获得感 学法 偏重理性思维 爱深思、好辩论、喜质疑
美的实践 原理运用:作迁移尝试审美鉴赏
学习活动
3
举例鉴赏
维纳斯雕像偶然地失去双臂却取得“以无胜 有”的美的艺术效果,创作者在符合美学规律基 础上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相生”“留白”等技巧 也可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请从诗文、小说或绘 画等艺术形式中举一则这样的例子并简要鉴赏其 艺术之美。
① 国画:“踏花归来马蹄香”(蜜蜂) ② 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 翁,独钓寒江雪。(意境) ③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 忽然响起了敲门声……(省略)
拟在环节二“美的发现 文本细读” 中、在学生误认为作者提倡“残缺美” 的情境下提出
作者认为维纳斯雕像为了秀丽迷 人必须失去双臂且反对复原双臂,从 文本看他是否是提倡以残缺为美?
讲解概要: 1.失臂美离不开想象的完美 2.匀称和谐的整体美是前提 3.“无”非虚无与随意残缺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2.8米洛斯的维纳斯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2.8米洛斯的维纳斯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2.8米洛斯的维纳斯课时训练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夯基训练1.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1)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2)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3)这本侦探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A.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C.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D.别具一格不落窠臼独树一帜解析: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不落窠臼: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

第(1)句指布局风格不同,选用“别具一格〞。

第(2)句指苏轼学习别人,但又与别人不同,选用“独树一帜〞。

第(3)句指文学创作新颖,选用“不落窠臼〞。

答案:A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如“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进入教科书,而且活泼在各类媒体上。

B.一些宾馆、饭店还成为某些部门的非正常开支的重要渠道,给少数腐败分子孕育了堕落的温床。

C.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D.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开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解析:A项,层次混乱,“进入教科书〞和“活泼在各类媒体上〞应互换位置才能构成递进关系;B项,“孕育〞和“温床〞搭配不当,“孕育〞可改为“提供〞;C项,重复累赘,应删去“的危险〞,或在“会〞后加上“有〞。

答案:D3.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

①因而残垣断壁失去局部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③不管是帕特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局部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word教学设计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word教学设计
三、维纳斯是一种真正美的东西,她的手的残缺会影响她的美吗?
老师介绍一下维纳斯的残缺情况: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
然后让学生读第五段开头三句,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她的残缺不影响她的美,理由如下。
1、西施
四、既然残缺不影响她的美,那现在要不要复原她的手呢?
师:我们可以不急于表态,请你们先看作者的观点。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于是在场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师缺,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一是神秘气氛,二是无胜有,即无手比有手好,你们认为呢?
可以举千手观音的例子:“我们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女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手多,(学生大致都能说出),她有这么多的手,这些手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手也许在托着一个花瓶,有的手也许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许在拿着一个手机,因为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没东西可拿,只是在迎风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即使她有一千只手,也数的尽,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来,藏在她的衣袖里,又有谁知道她有多少只手呢?
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米洛斯的维纳斯
(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攫.取(jué)胳臂.(bei)
流言蜚.语(fēi) 良莠.不齐(yǒu)
B.刹.那(shà) 秀.颜(xiù)
销.魂勾魄(xiāo) 迥.然不同(jiǒnɡ)
C.漂.白(piāo) 夙.愿(sù)
数.见不鲜(shuò) 相形见绌.(chù)
D.丰腴.(yú) 瑕疵.(cī)
毋庸赘.言(zuì) 矫.揉造作(jiǎ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名女子在公交车上对司机撒野动粗,影响了司机的正常驾驶,这种不可思议
....的举动,引来了乘客的公愤。

B.在长春,许多北方大汉改变了“男人爱护皮肤就是矫揉造作
....”的偏见,大大方方地走进了美容店。

C.商店传出《常回家看看》的歌声,他放下手中的工具,坐在路边,出神入化
....地听着,心里酸溜溜的。

D.她是老板的女儿,虽说才能平庸,却顺理成章
....地当上了部门主管,成为我们这些研究生的顶头上司。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B.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C.对我来说,对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D.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________________。

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A.手,最深刻、最根本地意味着的东西是什么呢
B.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
C.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D.这里我无意接受雕刻方面的美学理论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节选)
柳鸣九
罗丹先生并没有艺术家们常有的那种罗曼蒂克派头,倒像是一位拘谨的绅士,严谨的学者。

他头戴老式的礼帽,身穿黑色的服装,须发皆白。

飘拂在胸前的稀疏的银丝,看上去像是闪闪发亮的轻雾。

他没有瞧我,侧着头,眼光仰视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踪一个遥远的目标……在看这些雕像的时候,我强烈地感到:罗丹所塑造的人物像,都远远不及希腊雕塑那么优美、完整和典雅。

他们显然不是以形体美取胜,而往往带有这种不足或那种缺陷。

达鲁的胸像,肋骨毕露;罗朗的头像,眼眶相当难看,似乎有眼病……以致我们完全可以说,表现畸形与丑陋,是罗丹雕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倾向。

“平常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被认为是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这是他们的大错。

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攫取了这个‘丑’或那个‘丑’,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化成‘美’了。

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艺术中的美丑,当然与生活中的美丑不同,生活中的“丑”可以成为艺术中的“美”,但只有当这“丑”被艺术家表现得有内心世界、有心理深度的时候。

罗丹先生只是为了给人一种刺激,使人感到触目惊心才刻意追求形体上的缺陷与丑陋吗?
“不,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

所谓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的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

自然中被认为是丑的,往往要比那被认为是美的更显露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露出来。

在艺术中,只有那些没有性格,就是说不显示外部与内在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

”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
然仰视着上前方。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
5.作者在介绍罗丹形象与评价罗丹雕塑艺术时,都颇具匠心。

(6分)
(1)描绘罗丹形象,未停留在客观白描上。

这样做,作者的匠心在于什么?(不超过25字)(3分)
答:
(2)文章对罗丹雕塑艺术的评价是什么?(不超过25字)(3分)
答:
6.仔细推敲文中所引罗丹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罗丹认为何谓艺术中的“美”?(2分)
答:
(2)罗丹认为何谓艺术中的“丑”?(2分)
答:
(3)罗丹说怎样把“丑”变作“美”?(2分)
答:
7.文中多次描写到“他的眼睛仰视着上前方”。

这样描写,分别从文章结构和内容的角度来审视,会产生什么审美情趣?(4分)
答:
三、语言运用(12分)
8.清冈卓行本篇文章实际上体现了一个虚实的关系。

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另举一个例子分析“虚”带给人的美感。

(6分)
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就是“虚”带给人的美感。

答:
9.根据不同的要求,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单句。

(6分)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1)突出维纳斯像的发掘情况:
(2)突出维纳斯像的最后结局:
答案精析
8米洛斯的维纳斯
1.A[B项“刹”读chà。

C项“漂”读piǎo。

D项“赘”读zhuì。

]
2.B[A项“不可思议”应改为“不可理喻”。

C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

D项前后矛盾,前面说她“才能平庸”,后面就不能用“顺理成章”。

]
3.C[用词不当,“对于”应改为“关于”。

“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关于”,引进关涉的对象。

此处是指关涉各种复原方案。

]
4.D[整体把握语段的含意,发觉写的全是胳膊和手,尤其重点是写手的价值。

从横线后的句号来看,横线处应选陈述句。

据此,可先把表疑问的A项淘汰。

B、C两项中的“它”,指代的不是胳膊,从句意来审视,“它”指代的应当是手,可见选B项或C项,都不合适。

这样,便可确定D项为正确选项了。

]
5.(1)将形与神糅合起来,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去领略罗丹的神采。

(2)不以形体美取胜,表现畸形与丑陋,是其作品的艺术倾向。

6.(1)有“性格”的作品,能显示外部与内在真实的作品是美的。

(2)没有“性格”,不显示外部与内在真实的作品是丑的。

(3)用魔杖触一下——把丑表现得有性格,有心理深度。

7.从结构的角度看,其审美情趣为:前呼后应,一唱三叹,形成结构圆合。

从内容的角度看,其审美情趣在于:凸现罗丹的艺术形象,强化作者的崇敬情感。

8.(示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细致准确地写出林黛玉的容貌,但在我们心中,人人都有一个美如天仙的独特的林黛玉,这正是作者把林黛玉虚化的结果,让我们展开想象,尽情地去勾勒自己心中黛玉的形象。

9.(1)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

(2)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19世纪初叶被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后被法国人购下的维纳斯像被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解析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这类转换题有明确的表述重点,第(1)句是“发掘情况”,第(2)句是“最后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