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拆字”趣闻五则

合集下载

古代“拆字”趣闻

古代“拆字”趣闻

古代“拆字”趣闻"拆字"是一种古代中国的文字游戏,通过拆分和结合汉字的不同部分,可以产生新的意义和趣味。

这种文字游戏起源于古代典籍中的注释和解释,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人雅俗共赏的娱乐活动。

古代中国人喜欢用文字游戏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而拆字就是其中一种最受欢迎的形式。

在古代的经典著作中,注释经常使用类似于拆字的方式来解释文字的真正含义。

这种解释方式往往让读者有意外的发现和新的理解。

一些文人学士经常在这种注释中找到灵感,将拆字的方法应用到他们自己的创作中。

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通过拆分汉字的不同部分来产生新的意义。

将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然后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可以形成新的词语或者新的寓意。

这种拆字的方式有时候会产生很有趣的效果,让人惊喜不已。

将汉字"书"拆成"博"和"彡"两个部分,再把这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罗"这个字。

这个"罗"字在古代是表示"书籍"的意义,通过这种拆字的方式,让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之间的玩味和奥妙。

拆字在古代的诗词中也有很多的应用。

文人雅士们会通过拆字的方式来创作诗词,以达到意境丰富和表达深意的目的。

他们通过拆字的技巧,将一些意义相近或者相关联的汉字组合在一起,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用了拆字的方法来表达兄弟之间的亲情和思念。

他将汉字"弟"拆成了"兄"和"弟"两个部分,再将这两个部分分别用于两句诗中,以表达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永恒的情感。

在古代的文人雅士中,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除了擅长书法之外,也喜欢玩拆字游戏。

他经常将汉字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再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在一起,以创造出新的词语和意义。

古人六则拆字小笑话,逗人一笑,又引人深思

古人六则拆字小笑话,逗人一笑,又引人深思

古人六则拆字小笑话,逗人一笑,又引人深思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平仄押韵,横竖整齐。

它是如此的鲜活,充满了生命力。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般,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哲理。

从古至今,汉字的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如此幽默的汉字中,隐藏着怎样的大智慧。

- 01 -借“点”一个人姓卜,名字叫不详;另一个姓冢,名字叫不消。

他俩交了朋友,结拜为把兄弟。

一天,把兄对把弟说:“咱俩的姓氏都很出奇。

你看‘冢’字很像‘家’,只是少一‘点’,好像官员没有纱帽一样。

今日特和兄弟你商量,如果你能将你的‘卜’字腰那一‘点’,押在我的‘冢’字头上,使我成了‘家’,不是很好吗?”把弟听了回答说:“借给你一‘点’,使你成了‘家’,也无不可,但是你成了‘家’,我就只好耍光棍了!”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不怎么尽人意,每个人都有令自己烦恼的事情,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我们在请求别人帮忙时,也要多为他人着想,切不可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利益上。

- 02 -心田不正从前,有个大财主叫胡心田,心术很坏,专门刻薄穷人。

一天遇到文三说:“文三,都说你会讲古,今天讲个听听。

”文三答应,就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姓十的和姓喻的结亲家。

姓十的嫌自己的笔划太少,再说《百家姓》上也没有这个姓,就对姓喻的说:“你的嘴巴吊在旁边,是多余的,把那个口字让给我姓古,在《百家姓》上也可归宗。

”姓喻的想,把我旁边的口字送给他,我改姓俞,音还是不变,就答应了。

可是,姓十的还不知足,不久又对姓俞的说:“亲家,我这古字的笔划还是太少,你把那个月字也给我,让我姓胡吧!”对方一听,火了:“想把我的下面掏空吗?你这人真是心田不正!”胡心田挨了骂,自讨没趣。

做人,知足常乐,做事,适可而止。

不要觉得关系亲近就得寸进尺,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分寸。

唯有心中有尺,才能在这繁杂的世间游刃有余,才能在人情世故中保持内心的方正。

- 03 -读书有用自古有一句俗话说:“秀才认字,念半边。

汉(拆)字的趣解

汉(拆)字的趣解

汉(拆)字的趣解汉(拆)字的趣解拆字奇谈1。

崇祯拆字话说崇祯皇帝,眼看大明天下已是日薄西山,朝不保夕,于是忧心如焚,不寝不食。

一天他微服出行,在街市上察访。

只见一个去处,围着一大堆人,原来是一位号称“活神仙”的先生正在拆字算命,崇祯圣心一动,也想来拆个字,预卜一下国运。

那先生一看,大庭广众之间,耳目众多,有些违碍的话如何说得?连忙借个因头提早收摊,一起到他落脚的小客栈里,随后低声谈话。

崇祯写了一个朋友的“友”字叫他来拆。

先生看了一看,皱皱眉头说:“客官你可不要见怪。

这个‘友’字很不好啊,它乃是‘反’字的出头。

您看,现在李闯王已攻进洛阳,杀了当今皇上的叔叔,这不是意味着造反者已经出了头吗?”崇祯皇帝听后十分不乐,但还是强自镇静,当下说道:“这不怪你,原来是我自己搞错了。

实际上我想拆的字不是‘友’字,而是个‘有’字,因为音同字不同,所以搞错了,你不妨再替我拆拆看,吉凶到底如何?”那先生想了一想,眉头皱得更加紧了,对他说:“哎呀!更为不妙啊!把这个‘有’字拆开来看时,它是由‘ナ’和‘月’拚起来,这不明明是‘大明’的天下已经去掉一半了吗?”崇祯是个很相信迷信的人,这下子可真把他吓坏了。

原来他想讨个吉利的口彩,不料天不从人愿,反使他的心头更加蒙上了一层倒霉的阴影。

但是他还不肯认输,说道:“先生莫见怪,我今天有点心不在焉,连续讲错了两次,实际上,我想要你测的是个‘酉’字,你再替我讲一讲吧。

”拆字先生听了,神色紧张地向他附耳低语:“哎呀!不得了啊!‘酉’字是把‘尊’字去掉首尾而成的。

‘至尊’(对皇帝的称呼)都说不定会去头去脚呢!你可不能随便乱说啊,否则是有灭门之祸的。

”崇祯一听,面孔顿时发白。

回到宫里,立刻下令捉拿这位拆字先生,不料此人早已逃之夭夭了。

宋朝末年,身为“太师爷”的贾似道专权误国,妄想篡位。

他听说有一个术士擅拆字之长,便召来府中,写了个“奇”字,问他主何吉凶?拆字先生想了一回,答道:“太师爷的事情恐怕办不成功哩!从这个字看来,说它‘立’吧,又不‘可’;说它‘可’吧,又不‘立’,真是尴尬得很啊。

古代“拆字”趣闻

古代“拆字”趣闻

古代“拆字”趣闻
古代中国文化非常强调文字的神秘和符号的威力,因此,“拆字”成为了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字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熟练的人可以通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从中领悟出一些新的含义和启示。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古代“拆字”趣闻。

1.拆“火”
“火”字含义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指代火焰,还可以代表热情和热情。

如果我们把“火”字拆开来看,我们会发现,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灬”部分,它代表的是火焰;另一个是“丶”部分,它代表的是火的烟气。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火”字是由烟气和火焰所组成,它在表达热情和热情的同时,也代表了不断变化和消亡。

总结:
通过对这些有趣的“拆字”故事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的中国文化注重思考和观察,通过对事物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的意义和启示。

“拆字”不仅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它也是人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

中国古代经典“拆字”

中国古代经典“拆字”

中国古代经典“拆字”中国古代经典“拆字”中华文字多奇趣,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玩味其中以为乐。

如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一首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乃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咏黄鹤,志士心不已。

”每一句中都含有拆字,构思奇特新颖。

用于撰联则更多,如“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戰;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戰”字,下联拆拼“嫁、孕”二字又合并“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与诗人佛印和尚是至交好友。

一次,苏东坡去找佛印和尚,看到他正在与三个木匠为庙顶上设计雕刻一个木头的小狗,只见他们四人围在一起,对着木头狗品头论足,灵机一动,想起一个拆字上联来。

他上前对佛印说;“我有一上联在此,佛兄可对否?”随即出口吟道: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

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个拆字联,四口人围住一只犬,正是一个“器”字,四口对一犬,可不是口多犬少吗。

佛印正皱眉挠头时,忽然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料走了过来。

他眼前一亮,联从口出:二人抬木迈步来,人短木长。

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

原来,“来”的繁体字是“木”字腰窝两个小“人”,木头挺长,人却极短,佛印同样用拆字法对出了下联,可谓天衣无缝。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曾有过一次“拆字联”妙对。

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苏东坡,大吹佛力广大、佛法无边。

坐在一旁的苏小妹有意开他的玩笑:“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一听,也反戏她一联,“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

”苏小妹和佛印的妙对,就是利用拆字法巧拼“僧”、佛“、婢”、“奴”四字互相戏虐,妙趣横生。

宋朝仁宗时期的宰相吕蒙正,幼时家境贫寒,缺衣少吃。

但他学习刻苦,天赋颇深。

一日,私塾先生带领几个学童上山游览,吕蒙正因未吃早饭,肚中饥饿,看到有一山泉,忙跑过去伏下身子饮水充饥。

古代巧断拆字集锦(一)

古代巧断拆字集锦(一)

古代巧断拆字集锦(一)宋代谢石得东华亲传,相字闻名天下,一日有一秀才拿一木棍,放地下,祈求预测。

先生曰:土上放一木,为王字,虽惊不难出言,让秀才再写一字,秀才又定一问字。

先生大惊,拜曰:汝乃王乎。

秀才曰:非也,尔何出此言?先生曰:土上加一为王字。

问字左看为君,右看为君,怎能哄人。

帝感其人有智,请入皇帝辅政。

一日帝书一春字,让先生预测。

先生曰:秦头太重,压日无光。

时秦桧在旁听而不悦,后赶其出宫,重责四十。

先生悔而行故,途遇一女子相字,灵应非常。

先生怪曰:吾相字闻名天下,已有如吾者乎。

遂写一谢字求拆,女子曰:谢字乃寸言之中藏身,尔不过一江湖术士也。

石惊之,再写一石字求拆,女子曰:石逢皮为破,尔乃破军被责之人。

先生甚服,又曰:吾易会相字,愿给君相一字如何?女子曰:请便。

先生让其写字,女子曰:不书写不会拆吗?先生曰:行矣。

拨动灵机,思之曰:人后一山,尔莫非仙乎?女子笑,飘入丸霄。

X庞钰龙注评:谢石的“相字”术果然厉害,纵使你皇帝化妆成秀才,也难逃他那双法眼的透视。

“土”上加“一”为“王”(一木棍可视为“一”,地上可视为“土”),“問(问之繁体)”字拆开为二“君”(“門”视为左右相对的两个“尹”,“尹”加“口”即成“君”,故“問”有“左看像君、右看像君”之说),所以吃惊之余的谢石当即给皇帝下拜,若是“有眼不识泰山”,那可就有愧东华祖师亲传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深得皇帝欣赏的谢石被请入宫,却因测字得罪当朝宠臣秦桧,被重打四十大板逐出宫外,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是“测字”惹得惑。

难怪,“春”字上部可以解释为“泰头”或“三人”吗?为何偏说是“秦头”?不错,“春”为“秦头”与“日”之组合,既然“日”代表“大明”王朝,为何不说我“秦桧”为当朝皇帝的左膀右臂,而非说“压日无光”呢?我秦桧的心机岂能容他人看穿?看来,深谙“相字”术的谢石对“相心”术(揣摩人心思的学问,即如今西方流行的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到家,拟或特别缺乏政治家的头脑与嗅觉,才落得个“说实话不落好”的结果。

古人风雅拆字

古人风雅拆字

古人风雅拆字
古人风雅拆字,是一种有趣的文字游戏和文化现象。

以下是一些古人风雅拆字的例子:
1.“风月无边”:将“风”字拆成“虫”和“二”,将“月”字拆成“二”和“人”,
组合起来就是“虫二无边”,意思就是风月无边。

2.“落花流水”:将“落”字拆成“草”和“各”,将“花”字拆成“草”和“化”,
将“流”字拆成“水”和“川”,组合起来就是“草各化水川”,意思就
是落花流水。

3.“青山不老”:将“青”字拆成“井”和“八”,将“山”字拆成“一”和“山”,
组合起来就是“井一山八”,意思就是青山不老。

这些例子都是通过拆解汉字的字形和结构,创造出新的意境和含义。

这种游戏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拆字趣闻两则

拆字趣闻两则

拆字趣闻1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个字均有其独特的意境,其一笔一画,都反映出东方传统思维模式及其深刻内涵,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完美、充满深邃哲理的意音文字。

拆字法是利用汉字由偏旁部首相互组合而成的特点,通过分合增减,将要表达的意思或想要说的话寓意其中,这是汉字方块字所独有的。

所以,拆字之法,自古有之。

《春秋》中有以“十四人心”为德,《后汉书》有以“货泉”为白水真人,《宋书》中有以“黄头小人”为恭,都属于拆字的范畴。

汉末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一句谶语,言董卓僭位,不得善终。

这四句民谣,也是用了拆字的方法,“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合而为汉献帝时奸相董卓之名。

两宋之交的谢石以相字为业,言人祸福,无不奇中。

一日,宋高宗微服私访谢石,以杖在土上写了个“一”字,石略思之,说土上加一画,乃王字,必非庶人。

疑惑之际,帝又写了个“問”字,令其相之,笔体两侧俱斜而飘飞。

石大惊失色曰:左看是君字,右看是君字,必是主上,遂下拜。

帝曰:毋多言,石俯伏谢恩。

即召回宫。

次日又书一“春”字,命相之。

石奏曰:秦头太重,压日无光,帝默然。

此秦暗指秦桧。

后有一道士听说,也写一“問”字求占。

谢石道:“门虽大,只一口”。

道士十分惊奇。

原来,道士所居道观,虽然有几个童仆,但全观道士只有他一人。

道士又书一“器”字求占,谢石道:“人口空多,皆在户外”,寓诸童仆不在道籍之意,道士于是十分佩服。

时年奸相秦桧弄权朝野,“春”字之占有所耳闻,遂将谢石贬之边地,途中遇一女子,云善拆字,石怪思之,世上还有似吾拆字者乎!遂书“谢”字,令相之。

女子曰:不过一术士而已。

石曰,何以见得?女曰:是寸言中立身尔。

石又写一“皮”字,令相之。

女曰:石逢皮即破矣,原来你是谢石。

正巧,押解谢石之卒姓“皮”。

石惊服不已。

石又曰:吾亦善相字,汝可画字,待吾相之。

女曰:吾在此即字也,请相。

石曰:人傍山立,即“仙”字,汝非仙乎!女笑而忽失,后石竟不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拆字”趣闻五则
作者:刘继兴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4年第01期

名倾天下的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最早称“巴陵城楼”为“岳阳楼”的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李白一生曾六登岳阳楼,最后一次到岳阳楼,有个过路人在岳阳楼的墙壁上留下了三个字:一、虫、二。

众人不解其意,等到李白来时,人们就向他请教。

李白沉思良久道:“这是仙人留下的一副对联。

‘一’指水天一色;
‘虫、二’是风月无边。

”人们叹服,并请李白留下墨宝。

李白欣然命笔,写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八个大字。

如今,这副对联被刻成雕屏,悬挂在岳阳楼三楼主门外。


宋朝仁宗时期的宰相吕蒙正,幼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但他学习刻苦,天赋颇高。

一日,私塾先生带领几个学童上山游览,吕蒙正因未吃早饭,腹中饥饿,看到有一山泉,忙跑过去伏下身子饮水解渴。

先生见此,即景出联日:“欠食饮泉,白水岂能度日?”吕蒙正知道这是一副拆字联,“欠”“食”是一个“饮”字,“白”“水”是一个“泉”字。

此联触到了他的痛处,他当即对出下联:“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

”他将“才”与“门”组成“闭”字,“卡”拆为“上”“下”二字,既说出了自己的家境,又与上联相对甚妙。

先生见他可怜,又深爱其才,当下把他领到自己家中,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并免除了一切费用。

后来,吕蒙正终于在大考中被钦点为状元,最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首辅。


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

一天,家中来了客人。

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日:“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对起来有一定难度。

这时,只见蒋焘从屋里抱出一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他对客人说:“请各位指教。

我的下联对出来了。

”他见客人纳闷,补充说,刚才对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客人赞不绝口。

“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


明末的一天,崇祯皇帝微服走在街上,看到有人拆字算命,于是想预卜一下国运。

崇祯随意写了一个“友”字,拆字先生看后,皱着眉毛说:“这‘友’字不好,它就是‘反’字出了头。

如今李自成进了洛阳,杀了福王,不就是造反出了头吗?”崇祯自然不高兴,强压住怒火解释道:“我搞错了。

其实我想拆的是‘有无’的‘有’。

”谁知拆字先生眉头皱得更紧了:“这个更不好,
‘有’就是‘十’和‘月’,这表明‘大明’只剩下一半了!”崇祯不肯罢休。

想讨个吉利的说法,他说:“我想测的其实是‘酉鸡’的‘酉’!”这次,算命先生神色紧张地说:“不得了啊!‘酉’就是把‘尊’字去首去尾,而‘尊’不就是‘至尊’(皇帝)吗?”后来,也就是这一年,崇祯在景山歪脖树上吊死了。


乾隆皇帝擅长对对联,且常借此戏人。

一次,他乔装改扮,与张玉书在酒楼上饮酒。

席间,他乘着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了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

这上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玉书一时苦思莫对。

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将“大”“诸”二字拆开。

乾隆大为赞赏,命张玉书赐酒三杯。

不巧,酒已喝完,倾壶也只滴出几点。

歌姬见此,笑着对乾隆说:“水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

”上联既暗含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冠以数字,窘得乾隆面红耳赤。

幸好此时楼下走过一个卖花人,张玉书灵机一动,代言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才算为他解了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