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讳制度
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日趋完备。
一、避讳的种类:中国古代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处罚。
如,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为田常,北岳恒山被改为“常山”,当然后又改了回来;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启”,古都启封改为“开封”,倒是沿用至今。
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观世音菩萨也被迫改名为“观音菩萨”。
“家讳”指避讳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诗鬼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为避讳“晋”,李贺终身没有参加科举进士考试,虽少年英发,才华横溢,却终不得志,郁郁寡欢,27岁就英年早逝。
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了千古名句,后来有人将其作为对联,来征集求对下联,直到北宋才被大文学家石延年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
当然,这是后话。
李贺死后,韩愈很是惋惜,义愤之中写下了《讳辩》一文。
文中说,因父亲名为“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如果父亲名为“人肃”,难道儿子终身不能为人?因“家讳”也闹出了许多笑话。
宋时有个大臣名“良臣”,其子在读《孟子》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时,改作“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圣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如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 。
因在清雍正年间,不少"丘姓"者因避讳孔子之名,改成了现在常见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
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

据载,《至正直记》有云:“丘字,圣人讳也, 来越严密。“《通典》一。四《礼篇》所载讳 朝达到了顶峰。康熙帝名玄烨,在文书中,
子孙读经史。凡云孔丘者,则读作某,以朱 议,大半出于晋人”翔l心。西晋的景帝,名讳 “玄烨”两字必须避讳。“玄武门”被改为“神
笔圈之,凡有丘字读若区,至如诗以为韵 “师”,为了避其名讳,“太师”改为了“太 武门”,南朝《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由于“晔”
的文件材料,它提供了原始凭证、科学依据 和完备真实的信息,因此它是博物馆一切 丁作的立足点。科学地利用藏品档案可以
简牍和丝织品上的文字,均记载着各个历 可以减少提取藏品的次数。古人对文物的 为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咨询、对外交
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 研究也是通过记载和实物来进行的,冈此 流等服务,从而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价值。
从材质上来讲,一般足指写在纸上的文
有更多的国家荸视文物的保护。而这些世
件。这些文件对于今后的实际工作或者
界遗产单位所藏文物不计其数,如沈阳故
某项科研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将这
宫博物院,是历经380年形成
藏有异彩纷呈的万件文物藏品,2004年被
档案。藏品档案是档案的一个分支和组
6.明代文书避讳制度。明朝由于开国
隐》对《史记·赵世家》中的‘张孟同’释为: 虽有避讳,却没有出现完备的避讳制度,比 皇帝朱元璋当皇帝前曾讨过饭、当过和
《战国策》作者张孟谈。‘谈’者,史迁之父 如周穆王名“满”,周襄王时代的王室子孙 尚,所以他特别避讳当代人提及自己以前 名,迁例改为‘同’。”【1呲外,还有人考察过 却有名“王孙满”者。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 的事情。“圣德作则”、“睿性生知”、“式君
3.藏品档案可以为博物馆各项工作提
古代犯讳规则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美其名曰“避讳”。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封建时代,皇帝是万民之主,一国之尊。
君父观念神圣不可侵犯,为人臣子在言及或书写君父名字时,必须避忌,以示尊重,违犯者则称为“犯讳”。
避讳分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主要是指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要避讳的皇帝和圣贤(主要是孔子和孟子)之名,又称“公讳”。
避帝王之名,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等字达五十多个!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避圣人之名,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
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
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有的却没改。
家讳主要是指家族内晚辈要避讳长辈之名。
家讳一般是指避讳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又称“私讳”。
如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
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
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官员在特定情况下被要求回避参与某些事务的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利益冲突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古代中国的回避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定官员不得管辖自己的家族地区:古代中国官员在分配官职时,通常会被规定不得被派往管辖自己的家族地区,以避免官员在处理家族事务时滥用职权。
2. 禁止官员参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务:古代中国官员在担任某个职务时,常常被规定不得参与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务,以避免利益冲突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3. 排斥家族成员在同一地区任职:古代中国官员在担任某个职务的同时,往往会被要求排斥自己的家族成员在同一地区任职,以避免一个家族过多地集中权力。
4. 避免官员受贿:古代中国对于官员接受贿赂的行为非常重视,常常采取回避制度来防止官员受贿。
例如,官员在担任特定职务时,往往被规定不得接受别人的财物、礼品等。
官员回避制度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它限制了官员的权力,并强调公正、廉洁和诚实的行为准则。
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廉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略论历史上的避讳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此外,武则天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成功地抵御了外来 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疆土,使国家保持了统一和稳定。
内容摘要
最后,武则天还在外交方面有所建树。她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周边国家建 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内容摘要
总之,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她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引发了很多争议,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她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和开展外交活动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被忽视的。
二、避讳的发展
皇帝对十三经和二十一史都做了避讳。宋代的避讳更是严苛而登峰造极, 《东都事略》记载:“(宋仁宗)天圣二年冬十一月癸卯朔,(中书门下)奏: ‘准敕,臣僚家讳与朝廷同者,今文武百僚其回避。’于是申严行下:应内直、 朝会、赐宴、对策及百司申状奏书等,切避御名及宗室名字;违者以违制论。”
Hale Waihona Puke 、避讳的发展4、社会效益优先:调制行为着 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 不是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4、社会效益优先:调制行为着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 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1、调制行为是法律行为:调制行为是政府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行为,具 有法律效力。政府机关在实施调制行为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3、调制行为是公法上的行为:调制行为是政府机关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的 行为,具有强制力。它不同于私法上的自愿行为,而是公法上的强制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
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1、改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
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
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
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
例如:“昏”字,原为“昬”。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姓名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
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
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
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
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
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避讳及其他什么是避讳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
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起源避讳大約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方法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 一说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 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 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 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 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 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 “不讳嫌名”等,如《诗经·雝》“克昌厥后” 以及《诗经·噫嘻》“骏发尔私”中的“昌”、 “发”,’都没有避讳。
▪ ⑵改名 为避讳,有直接改原名的,亦有只称 字、号的。如西汉末年的孔莽,为避王莽之 讳,改名孔均。《汉书·蒯通传》:“蒯通本 与武帝同讳。”师古注:“本名为彻,其后 史家追书为通。”南齐人薛道渊为避齐高帝 萧道成之讳,改名薛渊。但到唐朝编修《南 史》时,又因避唐高祖李渊名,遂改其名为 薛深。《南史·谢裕传》:“裕字景仁……名 与宋武帝(刘裕)讳同,故以字行”。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之□齐
,宅书
宋 本 讳 ﹂
。 ﹂
﹁ □
·
上 武 帝 启
﹂》
下:
注﹁
:
▪ 许慎《说文解字》,凡遇当朝 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
只写“上讳”二字。如《禾 部》:“秀,上讳。”
《艸部》:“莊,上讳。”
▪ 《尚书·金縢》:“惟尔元孙某。”《孔 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 某。” 《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 请建以为太子。”(景帝刘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8
1
一、古代的姓与氏 古代的姓和氏有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族号的分 支。姓氏区分,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 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氏 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 逐渐合一并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 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 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今天常见的姓氏 也有四百多个。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 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 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 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
2013-8-8 24
②《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 得“冒荣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 职;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 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 判一年的刑罚。唐代避家讳的著名事例:“诗鬼”李贺, 因他父亲名叫晋肃,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 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 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 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 吗?” △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的讳。诗圣杜甫 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但据说因其 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 却从未写过海棠诗。
2013-8-8 8
3.号: “号”指人名和字以外的称号,是人的别 称,所以又叫“别号”,有时也称别字。 号一般由自己取定,或是其心境心态的展 现,或与彼时有关,或与彼地有关,或与 心绪有关,或与所遇有关。即号以明志, 是人们用以表达人生个性、志趣或抒发某 种情感。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 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东晋 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
2013-8-8
14
古代人名与字之间最常见的关联方式有下列8 种:
△ 同义式: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 曰原”,平和原同义。 △ 近义式:如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和瑾都是 美玉,是近义字。 △ 互补式:包括偏正、修饰、联想等各种关系。吴敬梓—— 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 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 反义式:如曾点,字皙,点为“小黑”,皙为“色白”, 正相反;又如朱熹,字元晦,熹明晦暗,正相反。 △ 拆名式:如刘侗,字同人,系拆“侗”而成;又如林佶, 字吉人,系拆“佶”而成。
2013-8-8 15
△加字式: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 用典式:即名与字同出一典,如赵云,字子龙, 典出《易经》:“云从龙”;如钱谦益,字受之, 典出《尚书》:“谦受益”;又如《新唐书》中 有人姓元,名亨,字利贞,典出《周易》:“元 亨利贞”。 △嵌行式。即拟意时采用上述各式外,又在表字中 嵌入显示行第的字。 • 女性的表字除类同上述诸式外,又有两种特殊情 况:一是表字中带进娘家的姓氏。如班昭为曹世 叔妻,而字惠班;荀采为阴瑜妻,而字女荀。一 是表字和本名没有什么关系。如董白,字小宛; 景翩翩,字三昧等。
2013-8-8
16
②号的来龙去脉: △起号之风,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像 “老聃”、“鬼谷子”等。东晋时陶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 人给自己起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 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一个人还 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 “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 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 玄瑛号“曼殊”;何香凝号“双清楼主”。 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013-8-8 17
△“号”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 一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因为“号”是自己起的, 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 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 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 共同的特征:鲜明的时代印记、强烈的抒情色彩、 深刻的寓意、特定名词的运用。 • 二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 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 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 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 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如《水浒 传》108将的绰号。
2013-8-8 2
二、古人的称呼: 1.名: “名”是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古人认为名 伴随人度过一生,且与命运有关,故取名 时庄重严肃。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 命名,并举行郑重的仪式。这个名字一般 是乳名,亦即俗称的“小名”。待入学, 再取学名,亦即“本名”,俗称“大名”。 △命名原则:对名字的意义、音调的平仄都 很注意,力求形、音、义谐美。具体的标 准:五有。
2013-8-8 29
避讳的方式 • 改字法 • 空字法 • 缺笔法 • 改读法
2013-8-8 30
改字法
• “改字”,就是对君主以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它字 代替。这种方法从秦、汉开始使用,历代沿用不 废。 由于“改字”法实行,在古籍中出现了 或改人姓、人名,或改地名,或改官职名称,或 改前代年号,或改书名,或改物品名称,或改纪 年干支等现象。而且哪个改,哪个不曾改,哪个 又是经校书、考证者加以回改,给我们读古籍造 成很大障碍。只有根据历史事实,检校不同古籍 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记载,利用避讳资料,等等, 加以斟酌取舍。
2013-8-8
9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 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东晋诗人陶渊 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 以为号焉。”
2013-8-8
10
• • • • • • •
提问: 青莲居士: 易安居士: 香山居士: 山谷道人: 耐辱居士: 石湖居士:
柳泉居士: 六如居士: 瓶庵居士:
2013-8-8
11
• “六一居士”
易安居士
香山居士
2013-8-8
12
• 柳泉居士
耐辱居士
2013-8-8
13
4.名、字、号的区别 ①名和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古人起名是为了分彼此,取字就是为了明尊 卑。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彼此地 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 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 级,也可称名,以示亲切。 联系:表字称“表”,有和本名互相表里的意思; “字”有滋生之义。可见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 而来。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有密切的联系。 《白虎通·姓名》曾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 知其名”的讲法。
2013-8-8
19
• 何为避讳制度? • 避讳制度的分类 • 避讳的规则 • 避讳的方式 • 有关趣事 • 例外情况
2013-8-8 20
何为避讳制度?
•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 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 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 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 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 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 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 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 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 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 有的“避讳”制度。
2013-8-8 18
• 古代人的一些特殊名称: 一是称“官爵”。表尊敬。如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 维)。 二是称“地望”。如: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 三是极少数人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姓名。有三种情况: a.姓是数字的,如:一善,明成化间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县丞;二直, 唐玄宗开元间在宫中任中尉;三月八,元代云南行省右丞;五梁,安 南人,三国蜀汉谏议大夫;七希贤,施州卫人,明正德间永春县训导; 八通,明正德间礼部主事;九嘉,唐夏津人,高祖武德间翰林学士; 十华,宋乾兴间进士。 b.名是数字的。如:秦七:秦少游;黄九:黄庭坚;柳八:柳宗元;李 十二:李白;韩十八:韩愈;白二十二:白居易; c.姓、名都是数字。如:六· 十七:清人,《游外诗草》和《台阳杂咏》 作者;七· 十一:清乾隆间进士,《西域闻见录》作者。
2013-8-8 25
•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东晋桓温之子桓 玄一日设宴待客,有位宾客嫌酒太凉,要 侍者“温一温”,桓玄一听此“温”字, 马上痛哭流涕,一直哭到不能出声。由于 在言谈中容易触犯别人的家讳,很多人都 很重视谱学研究,以免言语不慎触怒他人。
2013-8-8
26
圣人讳 ①官方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这时的 圣人的范围大大扩大。黄帝、“至圣先师”孔子 和亚圣孟子,还有周公、老子等。宋大观四年, 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 为龚县。因老子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为避老 子名讳,规定百姓不能用这些字做名字。清朝雍 正时规定:“孔孟之名必须回避”,凡古书中有 此字,必改为缺笔字,甚至,连孔子的母亲名 “徵在”,在也列入避讳之列。
2013-8-8
5
象,即用以物喻志的字来命名。如清代书家 吴飞鹏,鹏为传说中最大的鸟,善高飞; 假,即借山川花木等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如 苏轼,“轼”为车箱前扶手横木;ຫໍສະໝຸດ 2013-8-86
类,即用家族、双亲的相关字眼来命名。如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取名王献之等
2013-8-8
7
.字:成年后取,由成年礼上制定宣布后使用, 即所谓“加冠称字”。字由父亲或尊长取 定。一般是彰意明义,正名表德。对平辈 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疏》 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 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 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 则称字也。”
2013-8-8 3
五有:“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 有类”(《左传· 桓公六年》)。 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 明李梦阳,出生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 阳”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