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与廉政建设

合集下载

从古代俸禄制度看高薪养廉

从古代俸禄制度看高薪养廉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物而南 ,百姓登山怒骂相送 ”[ 4 】 文成帝时 , 崔宽为官聚敛 , 却 因取之得法而称 “ 能政” , 如此腐败可见一斑 , 北魏前期虽禁止地方官 贪赃枉法 ,却因 “ 官无禄力 ” 。虽禁不止。 唐朝前期 , 京 、外文武官禄 己相对整齐 划一 , 其官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京官禄厚 , 外 官禄薄 ,这样 ,手握一方实权 的外官 ,就 只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了 ,同时 ,京外官禄 差异甚大也不利于整个 国家 的统一。到天宝 年 间, 外官俸禄已有增厚趋 向。“ 天下郡县 . 其有欠公廨本处 ,今既分税钱 ,并准式依本 足力支给 ,使厚其禄,以竭其心” 。[ 5 ] 北宋 前期 ,官俸较低 ,“ 天下 吏人 ,索 无 常禄 ,唯 以受赇为生 ” ,[ 6 ] 于是 到了神宗 年 间实行 了 “ 重 禄法 ” ,“ 尽禄 天下吏人 ” 。 “ 重禄法 ”实行 的 目的是 “ 交禄 既重 。则人 知 自重” ,吏人可 “ 离贪鄙之行 ” ,“ 不敢 冒 法, 可以省刑 ” , [ 7 ] 其实行 的一段时间中 , 确 收到了一定效果 。苏辙称 :“ 贿赂 比旧为 少” 。[ 8 ] 据记载 ,过去开封掖 门外的旅 店 中常住满 “ 说纲行赇之人 ” ,实行 “ 重禄法” 后, 吏人受贿有所顾忌 ,致使 “ 掖 门外僦会 舍几为之空 。 ” [ 9 ] 元代是一个通货膨胀极 为严重 的年代 , 物价膨胀给官吏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 对此政 府采 取了不断增俸 的办法 :“ 至元二 十六年 己丑 ,增官吏俸给 ” ,“ 至元二十三年,又命 内外官吏俸 以十分为率 , 添支五分 。 ”[ 1 O ] 虽有增俸之举 , 但增俸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 的速度 ,官吏 的实际生活水平大大 降低 。如 按 察司佥事 ,“ 系随朝正五 品官,……月给 律 秩止三十贯文 ,实为鲜薄 ,似难养廉 。 ” [ 1 1 ] 官吏俸禄太低 , 加重 了官吏的贪污。 特别是对一些小官吏来说 , 若不贪污克剥 , 就无 法满 足家 人及 自己的基 本 生活 需要 , “ 饥寒交迫 ,欲得以廉保乎 ?” [ 1 2 ] 明朝俸禄之薄 ,是历史 上绝无仅有的 , 明代 的贪 风盛行 ,也正 是发生在 洪武 朝 以 后, 与实行俸 钞折色之制 同步。明朝和清朝 都对此多有论述 。 顾炎武在 《日 知录 ・ 俸禄 》 中曾言的 :“ 忠信 ,重禄 , 所 以劝 士 ;无养 廉 之具 ,而责人之廉,万万不能。 ”张纯说 : “ 臣闻人 皆患吏之贪 ,而不知去贪之道 ;人 皆喜吏之清 ,而不知致清之本 。必欲去贪致 清, 在乎厚其禄均其 俸而 已。 [ 1 3 ] 可以说 , 在俸 钞折 色制下 ,官员俸禄益显微薄 ,实不 足以养廉 , 在许多情况下 , 直接导致 了吏治 的败坏和 弊端 的产生。 清代俸禄制度 的一大特色 , 就是在京 文 官有 “ 恩俸 … ‘ 双俸 ”的支给 ,武官和在外 文官则有 “ 养廉银”的支发 。雍正初年 以来 推行养廉银制度 , 官员的俸禄 比以前大 大增 加, 收受规礼无法成为借 口。 因而禁革 陋规 遂渐次展 开 , 成效显著 。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是一种奖励官员、士人等具有特定地位和职责的人员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而在汉朝、唐朝、宋朝等朝代,它得到了更加完善和广泛的应用。

根据《周礼》的规定,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分为二品及以下的品级俸禄和三品及以上的品级俸禄。

一般来说,二品及以下的俸禄由财政支出,而三品及以上的俸禄则由土地收入负责。

俸禄的具体金额和物品也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古代的中国,获得俸禄的人员包括君主、官僚、士人和一些有功勋的军事将领。

通过领取俸禄,人们能够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也能够获得社会地位和尊荣。

俸禄不仅是一种实际的报酬制度,同时也起到了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使官员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然而,俸禄制度在古代中国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俸禄多数是由土地收入负责,使得土地集中于贵族和有权势的官员手中,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另一方面,一些不称职、腐败的官员也能够通过收取贿赂等手段来获取更多的俸禄,导致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官员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吏俸禄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机制,旨在激励官员尽职尽责,同时也是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的手段。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完善,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定。

古代中国的官吏俸禄制度主要包括官品制度、薪俸制度、禄位制度和赏罚制度等。

根据官员的职位和官职等级划分官品,官品高低决定了他们的待遇和权益。

官品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调控官员的职级和待遇,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同时也限制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官吏的薪俸制度是根据官职、地位和工作量等因素来支付工资。

在古代,官员的薪俸主要以米、绢、银和布等实物方式支付,随着社会的发展,纸币也逐渐成为一种支付手段。

此外,官员还可以通过田地、产权和税收等途径获取额外的收入。

这种薪俸制度不仅保障了官员的基本生活权益,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施政效率和公正性。

禄位制度是指根据官员的才干、功绩和表现分配特殊的待遇和奖励。

官员可以通过提升禄位来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而降低禄位则可能导致降职或解职。

禄位的晋升主要受到官员的政绩和贡献的影响,这一制度能够激励官员积极工作和追求卓越,同时也有利于选拔和提拔有才干的人才。

赏罚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官吏俸禄制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官员的表现和执行情况给予奖励和惩罚,以此来激发积极性和纠正错误。

正面的鼓励和奖励可以提高官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负面的惩罚则可以约束他们的行为和遏制不法行为。

然而,古代中国的官吏俸禄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官员通过权谋和关系网来换取更高的俸禄和禄位,导致了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官员获得了高禄位,但缺乏实际的能力和才干,从而影响了政务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官品制度、薪俸制度、禄位制度和赏罚制度等多种手段,激励和约束官员的行为和工作,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仍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趣谈:雍正皇帝推养廉银制度 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

历史趣谈:雍正皇帝推养廉银制度 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皇帝推养廉银制度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导语: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

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

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的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腐败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清初,各级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一品官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二品的总督每年的工资是155两,再往下,巡抚是130两,知府是80两,知县是45两。

这一薪酬标准根本不够官吏开支,加上地方官还需要相应的办公支出,朝廷还不断要求官员们“捐俸”、“减俸”以满足军事行动带来的国家开支,使得官员们入不敷出,生活窘迫。

为了维持其正常工作生活或挥霍性消费,以及迎来送往、打点上司,各级官员除了靠贪污受贿外,还有一种捞钱的措施,就是征收耗羡。

所谓“耗羡”也就是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

雍正帝即位后,面对社会经济的严峻形势,试图在吏治、财政方面有所振作,在臣僚上书的基础上,迅速拉开了耗羡归公,以及用耗羡银支付各级官员养廉银的序幕,并于雍正五年形成定制。

雍正亲自解释了养廉银的含义:“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

实行养廉银制度后,地方各级官吏的个人正常收入比之原来增加了十倍之上百倍。

这一制度的推行,部分解决了官员工资较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也使原来漫无成规的加征赋税有了制度的约束。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把官员收入公开化了,将政府默认的“潜规则”变生活常识分享。

北宋官员之高薪养廉

北宋官员之高薪养廉

北宋官员为何不贪?之高薪养廉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

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

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

这在北宋皇帝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

正如宋太宗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

”(《宋史·职官志十一》)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

如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范文正公集·答手诏条陈十事》)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

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宋代,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

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且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无俸禄,靠克扣、受贿和侵渔百姓为生。

《宋史》对恶吏、赃吏,尤其是狱吏、仓吏、府吏等贪赃掊克乃至致死人命等恶行多有揭露。

如熙宁三年八月,神宗发现仓吏侵克欺盗军粮严重,因而下令创立“仓法”,或称“重禄法”,本着“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的指导思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

清朝官员养廉银标准

清朝官员养廉银标准

清朝官员养廉银标准
清朝时期,养廉是指官员廉洁自持、不贪污受贿,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要求。

在清朝,设有一种制度叫做“养廉标准”或“养廉银标准”,它是对官员廉洁奉公的一种奖励和鼓励机制。

然而,具体的“养廉银标准”在历史记录中并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

清代的官员俸禄制度相对较为固定,但对于养廉方面的奖励可能是一种额外的给予。

一些养廉的奖励可以包括:
1.额外俸禄:官员如果被评定为廉洁奉公,可能会获得一些额外
的俸禄或津贴。

2.官阶晋升:廉洁奉公的官员有可能获得更快的官阶晋升机会,
以奖励其为官清廉。

3.荐举加官:一些养廉标准可能与荐举官员晋升相关,表现为在
评定中更容易被提拔。

4.封号奖励:被认可为廉洁的官员可能会被授予一些封号,以示
对其廉洁品德的褒奖。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官员廉政标准和奖励机制可能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存在一些变化。

具体的细节可能需要通过研究清代史料和文件来了解。

从古代官俸看高薪养廉的成败

从古代官俸看高薪养廉的成败

中新网9月17日电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刊登/颜吾芟、张俊的文章《古代官俸今鉴》。

全文如下: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前,“高薪养廉”之说曾喧闹一时,不少人甚至将其当成灵丹妙药。

实际上,一个国家的公务员队伍是否能廉洁奉公,并不完全取决于薪俸的高低,而与官德修养有着密切关系。

分析我国封建时代官吏俸禄制度,可以在这方面给与我们一些启示。

我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初步成形于夏、商、周时期,其中以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度比较完备。

西周时,男子只要生在贵族之家,成年后便可依身份等级自然而然地担当相应的官职,他们的俸禄主要来自上级贵族分封的封地采邑。

封地采邑上的出产,除上缴一部分实物给上级贵族外,其余大部分作为自己的俸禄。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以前的贵族分封制被废除了,各级官吏不再拥有封地,大小官吏开始从国家领取一定谷物作为俸禄,真正意义的官吏俸禄制度正式形成。

宋朝以后,封建官俸中的货币量逐渐增加。

纵观中国封建时代官俸制度的演变:秦汉、魏晋为发展时期,隋唐以后为成熟时期;隋唐以后,宋朝、清朝实行的是高薪政策;唐朝、明朝则实行低薪政策。

宋朝的官俸几乎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优厚的。

宋朝官吏除了领取较高的官俸禄米外,朝廷还发给职钱、职田、茶汤钱、添给钱、厨料、薪碳、衣服、马匹、草料等,其中大多数折钱付给,同时还给仆役及相当数量的公办费,这些钱加起来甚至远远多于官吏的薪俸。

如节度使的月俸为四百贯,而公用钱则高达三千至一万贯。

宋朝官吏薪俸如此之高,一是与宋朝未经农民起义洗礼而建立起来有关,统治者主要着眼于调整统治阶层内部的关系,企图通过发放高薪来缓和矛盾;二是企图以厚禄优酬使官吏清廉自重。

然而“良吏实寡,赇取如故”,宋朝吏治依然腐败不堪。

高薪不仅没有解决吏治问题,反而造成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以及尖锐的阶级矛盾。

清朝官俸也是相当高的,尤其外官薪俸,远高于内官,成为一大特点。

如一品京官每年官俸合银540两,而作为一品外官的总督,虽然俸银只有180两,但养廉银则高达1.5万两,个别甚至高达3万两,高出京官30倍以上。

《古代官员的选拔》俸禄制度:养廉之道

《古代官员的选拔》俸禄制度:养廉之道

《古代官员的选拔》俸禄制度:养廉之道《古代官员的选拔与俸禄制度:养廉之道》在古代社会,官员的选拔和俸禄制度是维系国家政权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官员的选拔关系到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效率,而俸禄制度则直接影响着官员的廉洁程度和工作积极性。

古代官员的选拔方式多种多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占据主导地位,贵族凭借世袭的身份和地位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贵族的特权,但也限制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使得一些有才能的平民无法进入仕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军功爵制和察举制逐渐兴起。

军功爵制通过在战争中立功来获取官职和爵位,激发了人们的战斗积极性。

察举制则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注重品德和才能。

这两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但也存在着推荐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公平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该制度由中正官根据家世、品德、才能等对人才进行评定,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授予官职的依据。

然而,九品中正制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堵塞了平民的上升通道。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入朝为官。

这一制度为广大平民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科举制在宋、元、明、清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

宋代扩大了科举录取的名额,提高了进士的地位;元代将科举分为蒙古、色目人和汉人、南人两个不同的考试体系;明代确立了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清代在继承明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对考试内容和程序进行了一些调整。

在古代,官员的俸禄制度也是保障官员廉洁奉公的重要手段。

俸禄的高低和发放方式直接影响着官员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态度。

在先秦时期,官员的俸禄主要以土地和实物为主。

到了秦汉时期,官员的俸禄开始以货币形式发放,同时也包括粮食等实物。

但由于当时货币制度不够完善,货币的价值波动较大,官员的实际收入不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与廉政建设
内容摘要:俸禄是我国古代官员的物质报酬,俸禄制是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的俸禄制度利于官员尽职尽责的工作,且对吏治有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与俸禄制度息息相关。

俸禄制度的发展影响着廉政建设,俸禄制度是廉政建设有辅助的作用。

关键词:俸禄制度廉政建设
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始于战国时期,是封建官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官吏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俸禄是我国古代官员的物质报酬,俸禄制是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的俸禄利于促进官员尽职尽责的工作,且会对吏治产生重大影响。

俸禄制度的发展影响着廉政建设,俸禄制度是廉政建设有辅助的作用。

一、中国历代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始于战国时期,俸禄之设是为勉励、督促官员尽忠职守,以充分实现国家机器的职能。

隋唐时,实行单一品级制度,即完全官品高低实行不同的待遇。

官俸体系主要内容是,禄米、职田、役力以及公廨田。

当然,皇室对宗亲还需要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为巩固统治服务。

统治者采取了类似西周时期分封制的赐食封的方法 ,按功勋的大小来确定所食的户数。

唐朝给官员提供较优厚的俸禄薪酬待遇,使官员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保障,以拒贪腐的用心。

官员的俸禄支出在唐朝财政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玄宗在天宝年间下诏曰:“衣食既足,廉耻乃知。

”此语道出了唐朝给官员提供较优厚的俸禄薪酬待遇,使官员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保障,以拒贪腐的用心。

于此同时实行罚俸制度,罚俸是针对官员的一定违法、失职行为实施的,对官员有一定的约束和惩戒作用。

宋朝时,同样延续隋唐的俸禄制度,但相比,宋朝是实行厚禄制度的典型。

宋朝官员俸禄大体分正俸、加俸、职田及公史钱等一些变相收入。

宋朝的俸禄给国家财政极大的负担,造成冗费的局面。

两宋时期,尽管朝廷以厚禄待官,对官吏贪污亦屡申禁令,但赃吏之多却屡禁不止,故论者常发高薪未必养廉之叹。

然而,从总体看来,俸禄高低与贪官多少呈现出明显的反比:宋代宰执大臣享禄优厚,其贪赃枉法的行为相对州县一级的官员要少许多,这决非偶然。

到明代,官俸则显得微薄,明朝是实行薄俸制度的典型。

一个七品知县官月俸银不到二两,养活一家如何不紧?百官俸薄,不可能不营私舞弊。

明朝中期以后,贪污便成为政府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大官贪污以致富,小官舞弊以救贫,法纪荡然无存。

清代,宗亲王的俸禄远远超过文武百官之俸禄,满、汉官员的俸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

雍正年间,除了正俸外,京官开始实行恩俸,在外官员有养廉银。

清朝,养廉银占官俸极大的比例,这也是为了以俸养廉而达到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

中国古代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大多实行以俸养廉的政策。

增俸加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廉防贪的目的。

各朝代,在廉政建设方面多运用了高薪养廉的政策思想,运用俸禄的辅助作用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

当然,也有些朝代给官员以微薄俸禄,则造成贪污严重。

二、古代廉政建设
贪污腐败是中国古代封建官僚体制的必然产物。

一部中国官僚政治史,也就
是一部贪腐败史。

作为统治者,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贪污腐败。

自夏朝立国以来,廉政问题一直是统治者关注的焦点,被视为治国理政的保证。

俸禄制度作为廉政建设的一项政策手段,对廉政建设有极大作用。

贪污腐化是因为官员对物质有极大的欲望和追求。

厚禄制度便是廉政在物质上给予官员对物质欲望的保障,这是绝大多数统治者的共识。

重奖清廉之仕,严惩贪官污吏,使为官者弃恶从善,这也是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重要经验。

而俸禄制度只是廉政建设的一个辅助作用,古代廉政建设还借助典吏法治及监察制度建设。

惩贪立法是中国古代刑事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击贪腐维持廉政的重要措施。

这是从严法量刑的角度建设廉政制度。

对贪官的严惩,这在明朝尤为严厉。

考课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属于廉政法制建设的范畴,其制度不断完善,其法定标准不断详密,并且辗转承袭讫未中断。

其价值不仅在于消极地惩贪,而且在于积极地奖廉。

贪者罢黜,廉者升迁。

监察制度一直是各大朝代用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

唐朝是监察制度臻于完备的朝代,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大夫(从三品)一人为台长,率领群僚行使监察权。

清朝的监察法制称得上是集过去历代监察法之大成。

三、俸禄制度建设对廉政建设影响的总结
俸禄制度作为廉政建设的一项辅助手段,历朝统治者纷纷借助俸禄制度改革而加强廉政建设。

而廉政建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俸禄制度的应用,还包括严酷的吏法、奖惩制度、监察制度的应用。

俸禄制度建设对廉政建设有一定的积极应用,然而,要完善廉政建设还需要法治、监督手段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