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小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观看MV《朋友》,跟唱
2、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要求:边读,边用铅笔在文中勾画出重要词句)学生独立完成。
3、(1)、听读,揣摩人物语气。
(2)、感悟,体会人物态度。
4、
在听读领悟,情感朗读,语言品味的基础上,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物形象。
5、模仿主持电视节目,对冲突双方围绕“羚羊木雕的风波谁是谁非?”这一话题进行访谈。
6、学以致用,在训练中让学生能够运用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让学生摹仿写作,从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1、
2、
……
板书设计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教学反思
学法指导
读读议议法·圈点勾画法·分角色朗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浏览文本知情节
三、品读第1-16段
四、“高峰论坛”出示自学指导(三)
五、“焦点访谈”出示自学目标(四)
六、加油站 作业训练
……
1、语言提示:没有人愿意流落孤岛,无论何时,不管何地,我们都需要朋友,朋友是最完美的友谊,知己是最相投的默契。真挚的友谊,纵然时光飞逝如梭,纵然岁月斗转星移,但深植在心间的友谊,愈久弥香。
2、提出问题:
①全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②这是一只怎样的木雕?
③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写了哪些事?
巡视并指导学习方法。教师对于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做引导,板书故事情节
3、整体研究品形象
羚羊木雕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依据与背景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造型艺术”一课程中,介绍了中国传统工艺中的木雕艺术。
在传统木雕艺术中,动物形象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羚羊是中国美术中的传统形象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亲手制作羚羊木雕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羚羊的特点及在中国美术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造型技能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①理解羚羊在中国美术中的地位;②掌握木雕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③掌握简单的粗雕与精雕技巧;④掌握色彩搭配技巧。
2.态度与价值方面①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积极创作的兴趣;②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③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①教师安排好工具材料,切实保障教学安全;②教室环境布置,创造合适的艺术氛围;③展示羚羊雕塑,引发学生兴趣。
2.教学过程①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羚羊雕塑,并讲解它在中国美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制作它的创意和意义。
接着,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造型特点。
②技法演示:由教师现场演示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锉刀、刨子、锉片等,并讲解木材的选择、锉刀的区别及使用等;③操作演练:让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操作,进行简单的粗雕与精雕练习,掌握基本技巧。
④色彩搭配:教师为学生介绍色彩理论和搭配技巧,引导学生运用色彩表达羚羊的特征和形象。
⑤羚羊制作:由学生自行制作羚羊木雕,结果展示。
3.课程总结①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指出学生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加强巩固,提高自己的技能;②鼓励学生对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在家庭和社区中发挥他们学到的艺术技能和知识;四、教学评价与反思评价方法:当堂评价,学生制作的羚羊木雕和课堂活动记录。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羚羊木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全面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矛盾。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马克思说: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你能够对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好考验。
这段话是说人生中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是金钱买不来的。
在朋友面前,你是否能够讲信义,就是你是否具有美好的性格、高尚品德的见证。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教师最后归纳总结,统一认识:友谊是朋友之间的一种没有任何私利和斤斤计较的纯真感情和交往。
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永恒的。
2.那么,当友谊与金钱发生冲突时,你选择什么?讨论后达成共识:选择友谊。
3.《羚羊木雕》一文,记叙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金钱与友谊的故事。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解题羚羊木雕到底有多珍贵?对这个家有什么纪念意义?为什么会让父母那么生气?资料: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
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
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我”的父亲曾经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亚非拉土地上,因此他获得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
三、整体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
学生先默读课文一遍,注意生字生词、多音字的读音。
再分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节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对话较多,很精彩,适合于分角色朗读,朗读前,请同学们模拟一下这几句话该用什么语气读?如:(1)“那只羚羊哪儿去了?”——为不见了羚羊而惊慌着急,带有责问语气。
(2)“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都看不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课文整体理解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
“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这种矛盾是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
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想《羚羊木雕》是作者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
该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
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有关生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随文讲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5.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四、重点、难点1.重点:①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②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2.难点:①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羚羊木雕》教学设计3 (新版)新人教版

《羚羊木雕》一、教学目标(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包括查工具书),掌握文章基本内容,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作好准备。
(二)指点阅读理解门径。
阅读本文,应从情节结构入手。
本文情节的线索是“羚羊木雕”,故事围绕着这一贵重的礼物展开。
了解了故事情节,就应分析文中的人物。
从不同人物对中心事件的不同态度上去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回过头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有什么与前面讲过的课文不同的特点。
阅读一篇文章,不是读一遍就可以完成的,要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比如,先读一遍,就可以粗略地读,主要弄清大体情节、人物;然后再细读,就可以有侧重点,如理清线索、掌握结构形式、分析人物等等。
每次阅读对重点来说是精读,对非重点来说就是略读。
这样达到逐步深入掌握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眼”看,而且要动“手”写(即“读、划、批、写”),随看随记,使用文字符号来加深阅读的印象。
(三)引导学生再作理解性阅读。
教师提示:阅读、分析、理解本文,可以从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分析、思想内容分析和表现方法分析这四方面着手。
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
(四)内容讨论。
教师在总结中可以拿出自己的分析意见,供学生参考。
1.情节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形式,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较大的差别。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故事集中安排在体育馆看戏的场面中,中间有大量的穿插,插叙部分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成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羚羊木雕》的故事则集中在“我”的家中和“我”去找万芳来回的途中这样两个大的场面中,中间也有一段插叙,写“我”和万芳的交往,这段插叙在文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但不是全文的主体。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完整的看戏情节的起始,从看戏开始,到看戏终结;而《羚羊木雕》则不同,它的情节在文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开始是爸妈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后来尽管奶奶从中拦阻,“我”还是去找万芳要回了这件礼物,而且在“要回”的过程中是几经微妙的曲折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
例如:"爸爸\"送羚羊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
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
3、如果像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如何处理会更圆满?
如果像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如:"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的是叫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六、课堂小结:
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
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她反悔,使她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她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4篇Lesson 3 "antelope wood carving" lesson 3 of Chinese volume 1 of Grade 7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2、篇章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3、篇章3:羚羊木雕模板(规范版)4、篇章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篇章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和感悟亲情、友情,学会理解亲情,珍惜友情。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具体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
4、理解文章突出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
1、抽一个同学起来,问:你有过与父母发生吵架之类的过冲突没有?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齐读22课标题下面方框。
3、板书课题。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
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
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二、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
回答问题:○1、文章写了一句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说说文章的思路或结构怎样?(二)、画出段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羚羊木雕》[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教学难点]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介绍作者:张之路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
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
曾任中学教师多年。
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一.预习课文整体感知本文共写了几个人物?——我、妈妈、爸爸、奶奶、万方、万方妈妈。
课文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追问、赠送、要回羚羊木雕。
从记叙的顺序说,赠送羚羊木雕属于——插叙。
插叙万芳对“我”的帮助和友情,说明“我”为什么赠送羚羊木雕。
这些人物对要回羚羊木雕各持什么态度?——“我”——注重友情,不主张要回。
父母——认为木雕贵重,逼我去要回。
奶奶——认为要回“不好”。
万芳——先责备我的反悔,后表示“咱俩还是好朋友”。
万方妈妈——责备万方“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然后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大概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根据:先写妈妈追查、逼迫;再写爸爸讲出一片理由;然后渲染万芳的仗义;最后让“我”感叹: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指导中阅读课文这篇文章对话较多,适合于奋角色朗读,而且这种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易于引起学习兴趣。
分角色朗读前,先分段指导,在指导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
为调动兴趣和积极性,先开个玩笑,也算做指导:有许多同学追星,有许多名星被追,有许多同学做明星梦,是不是?“星”分两种:一种是青春派,一种是实力派。
明星有一种必备的基本功,猜猜是什么功?——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羚羊木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一)导入揭题,出示目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词障碍。
(三)阅读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什么事物和哪几个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将爸爸从非洲给我带回来的礼物——羚羊木雕送给了好友万芳,妈妈知道后,逼着我要回了木雕。
重点强调:文章主要写了追问木雕——转赠木雕——要回木雕三个内容。
2、阅读课文,抓住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初步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用()划出妈妈的语言,用【】划出“我”的语言,用< >划出爸爸的语言,用圈出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补充句子。
面对的妈妈,“我”感到。
面对的爸爸,“我”感到。
附板书:
《羚羊木雕》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重点品味、揣摩个性化语言,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能够正确看待朋友与财富的关系,学习与父母和他人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品味、揣摩个性化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四、教学思路:
体会人物性格、讨论解决办法、反思生活实际。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主要内容,出示课堂学习目标。
(二)阅读重点段落,体会人物特点。
自学指导一:根据1-15自然段中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1、说说人物性格特点,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师生相互指导。
妈妈:粗暴严厉,固执己见
爸爸:稳重威严,不可抗拒
“我”:紧张害怕,无奈委屈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文中对话部分。
先小组内自由朗读,然后小组进行朗读表演。
问题一:既然父母态度如此坚决,我又为什么不愿要回来呢?
分析插叙部分,万芳和“我”换裤子的事。
一方面体现我们感情深厚,
另一方面突出万芳是个仗义的人。
问题二:在“我”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中,谁最理解“我”,替“我”说话。
分析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
“这样”指的是什么?(父母逼迫“我”将送出的东西要回来。
)
体现了奶奶什么特点?(明白事理,善解人意。
)
自学指导二:重点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感知其内心世界,探索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
问题一:当我来到万芳家,万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万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由责备到理解,说明万芳是个仗义明理的人。
问题二:当我要回木雕后,内心感受如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环境描写: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衬托悲凉心情)
心理活动: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三)总结辩论,联系实际谈体会。
1、辩论:“我”到底该不该要回木雕?
正方(父母)观点:应该把木雕要回来。
反方(“我”)观点:不应该把木雕要回来。
注意:发言要有理有据,尤其要抓住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还要注意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揭示财富与朋友的关系:“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
2、探究: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强调:孩子做事应多与父母商量沟通,父母应尊重理解孩子。
在生活中,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沟通,少一些争吵;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摩擦;多一些愉悦,少一些烦恼。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你和父母(或与老师或与同学)之间曾发生过的矛盾片断,要求有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