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2014.12.12-谢和耐:揭示中西方精神首次碰撞的内幕(附照片)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碰撞,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巧合

中西文化碰撞,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巧合

中西文化碰撞,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巧合展开全文中国是至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能跟中国文化碰撞的也就只能是在这四大文明古国之中的。

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1. 中西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巧合事件,不仅性质、规模极其相似,而且还发生在相同时期,这也真的是太巧了。

1 埃及金字塔王朝VS中国炎帝、黄帝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恰与司马迁著《史记》中记载的中国炎帝、黄帝产生在同一时间。

两者俱为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始源。

2 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VS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3世纪,为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也正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东西方都处在学术上百家争鸣(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国有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军事上天才辈出(西方有波斯居鲁士王、马其顿亚历山大帝,中国有孙武、吴起、孙膑等)的辉煌时代。

3 中国孔子VS印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两人年龄只相差14岁。

一个开创了延续30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

两人一东一西,一儒一佛,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历史上最惊人的巧合还不止这些1.里根遇刺1981年3月30日,里根总统遇刺,白宫特工杰里·帕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总统,使里根没有直接中弹,而是被打在防弹玻璃上的子弹折射中弹。

那可子弹离他的心脏只有3cm,不然里根就跟肯尼迪一样了。

巧合的是这个白宫特工杰里·帕尔,在小时候曾看过一部关于特工的电影,从此他决定长大要当特工。

而这部特工电影的男主角正是年轻时候的里根总统!2. 泰坦号和泰坦尼克号1898年,英国作家摩根罗伯森;写了一本名叫《徒劳无功》的小说。

该著作与《2012玛雅预言》《达·芬奇密码》并称为世界上三大神奇预言之作。

小说写了一艘号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名为泰坦(Titanic)号,从英国首航驶向大洋彼岸的美国。

东西方文化的古老碰撞

东西方文化的古老碰撞

东西方文化的古老碰撞作者:汝丽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摘要:在遥远的古代,由于对自然界缺乏科学的认识,人们便对各种自然现象起了崇拜之心,对大自然中生存的某些动物也敬而远之。

受到当时通讯、交通等各个方面条件都不发达的限制,古老的东方与热情的西方不可能有文化上的交流。

而有趣的是,东方与西方都对蛇这种动物产生了崇拜之心。

这一现象,很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初次碰撞,是远古流传至今一直未曾改变的全人类的默契。

关键词:崇拜;蛇;涵义作者简介:汝丽娜(1993-),女,黑龙江大庆人,汉族,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本科。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2绪论:据《圣经》第一章《创世纪》记载:“耶和华神对女人说,你作的是什么事呢?女人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

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诅咒,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

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

” [1]《圣经》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根基。

《圣经》中被提及的很多人物和事物,都早已融入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

这其中就包括蛇这种动物。

暂且不去讨论基督徒对于蛇的崇拜是否符合上帝的心意,单就这一现象而言,西方自古以来对蛇的崇拜并不逊与东方。

东方人对蛇的崇拜自古就有。

炎黄子孙自称为“龙的传人”,历代崇拜的龙,其原型就出于蛇;故此,蛇又被称为“小龙”。

在古老的印度,蛇也被印度教教徒视为神。

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形象就是他躺在一条多头蛇的身上,在大海上浮游;湿婆神的形象也是在其脖子上盘着几条吐着芯舌的眼镜蛇。

所以,蛇被视为大神毗湿奴和湿婆的卫士,当然也就成了神。

[2]为什么蛇广受崇拜?蛇这种动物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东、西方对蛇的崇拜的原因一致么?蛇,无足但善钻洞和横行,动作敏捷,是很有灵性的动物。

总结东、西方前人对蛇崇拜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蛇被变形或升格为神或神的代表;第二,蛇被赋予吉祥、富贵等美好涵义;第三,蛇被视为具有某种神力或超能力的王。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共32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共32张ppt)
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 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 国 (2)欧洲出现新国家: 波兰、爱沙尼亚、拉脱 维亚、立陶宛、捷克斯 洛伐克、奥地利、匈牙 利、塞维利亚-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爱尔兰等。 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苏联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5.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鼓舞。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力量的增强。
材料:如果某个民族被强 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 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 不给它以权利,使它能在 兼并国军队或任何较强民 族的军队完全撤走的条件 下,不受丝毫强制地用自 由投票的方式决定这个民 族的国家形式问题,那末 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 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
——《和平法令》
1917.11.8
——许涤新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
◎奥斯曼◊土为耳什其么帝一国战的前扩东张欧和东南欧的民族无法实现民族独立?
他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被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 非各地。
在一战中 为英国作战的印度骑兵
导入新课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
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
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
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

2012-2014三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解析课件(十九)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12-2014三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解析课件(十九)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4. (2012高考天津卷11) 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 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 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 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 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 B. 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 C. 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 D.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 10. [2014· 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 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 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 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 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 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 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 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①③符 合题意。②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推动文化发 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④错误。
2012-2014三年高考政治真题 (十九)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项选择题
1.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 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这表明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谈中西文化精神的冲突和会通的可能性.

谈中西文化精神的冲突和会通的可能性.

谈中西文化精神的冲突和会通的可能性1引子在开始阐述这个论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形象的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

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

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取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

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在探讨中西文化精神冲突根源以及会通可能性之前,我们先了解中西文化精神的冲突及其表象是什么呢?2中西文化精神的冲突及其表现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

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中西思想发展与碰撞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中西思想发展与碰撞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15世纪 宗教但改“丁革培知《伽根识神利就曲略是》证力明量“”日心说”
明(1368年)清(1644):虽然 出现了黄宗羲、❖顾反对炎君武主、专王制夫之 等进步思想家,❖但倡导仍经是世“致八用股取 顾炎武 黄宗士羲”,王大夫兴之文字❖狱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1613-朱16熹82 1610-1695 1619-1692)
引言: 必修(3)的重难点内容是1、3、4、6
单元,我们学习了1、6单元,初步了解 了第3单元。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间隧道,追随先 哲们的足迹,再次走进人类思想智慧的 宝库,进一步了解古代、近现代中西思 想发展与碰撞的历程……
2500多年来,中西思想发展有惊涛骇 浪也有风平浪静,各领风骚各具特色。
(春秋)子曰:
1875年法共和制度1871年德君主立宪制
1649年查理一世
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专制达到顶峰:
1662-1795年康乾盛世 设军机处 兴文字狱 八股取士 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 天朝上国
——
儒 家 兴 起
孔子
正 统 地 董仲舒 位
——
程颐
儒 学


朱熹 系
讨论:
童 年
纵观中西思想
起 源
发展历程,你认
4世1世纪纪基,督传教说成中为的罗上马帝帝之国子的耶国稣教说,逐 渐人成都为是中有世罪纪的欧,洲“的要精爱神你支们柱的。仇教敌会,用 鲜为血欺的侮恐你怖们唤的起人神祷圣告,。对你于们异宽端恕“别只人管, 把上他帝们才统宽统恕杀你死们,。让”上基帝督去教分产辨生谁。是他 的子民。” 至13世纪基督教正统权力 全方位渗透。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民国初年 英俄日

完整word版,2014年4月12日联考申论真题

完整word版,2014年4月12日联考申论真题

2014年4月12日联考申论真题给定资料1.“真的太美了!能把它送给我吗?”“天哪,这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吗?太神奇了!”这样的赞美,几乎不用打草稿,每一个看到高清红剪纸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发出这样的惊叹!人群中的高清红与普通的中年妇女并无二致,但只要给她一张纸,一把剪刀,她仿佛顷刻间就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我是为剪纸而生的。

”因为有了剪纸,高清红的人生道路从此不同。

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彩色剪纸为特色,每件作品经二十余道工序成形,是集绘画、色彩、镂雕于一体的手工艺术品,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灵剪纸传到高清红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

也许是广灵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她灵巧的心思,也许是祖祖辈辈的匠心造就了她杰出的基因,4岁起高清红跟前瞻外祖母和母亲学剪窗花,年纪轻轻就已经能独立完成设计巧妙、构思独特的剪纸作品了。

和身边很多同龄人一样,高中毕业后高清红走上了工作岗位。

然而1996年她所在的县水泥厂因企业效益滑坡,她只得被迫下岗。

回到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上世纪80年代广灵剪纸的主要创作生产基地广灵工艺美术厂倒闭了,她心底埋藏多年的那个儿时的“剪纸梦”突然萌动了,于是,追随梦想的召唤,青红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作为广灵民间剪纸艺术的带头人,高清红开始带领广灵剪纸走上民间文化产业化的道路。

从“一年一枯荣、岁岁上窗棂”的窗花做起,青红公司规模越做越大,层次越做越高,单色的变成了多彩的,民间的变成了民族的。

由高清红创新的“剪纸加减法”让构图跃然纸上,出图力透纸背,把传说的广灵剪纸艺术推到了创作新阶段,在众多形式的剪纸中独成一家。

据了解,广灵剪纸中难度最大的多层剪纸,高清红目前已经可以剪到八层,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而在民间,她的多幅作品的市场价已达数万元。

不再是传统福禄寿禧产飞禽走兽,高清红的剪纸瞄准了更广的文化经典;历时半年完工的长达数米的《清明上河图》以精湛的刀工艺术将北宋时期的繁荣市井刻画得惟妙惟肖;色彩明艳的《醉迷红楼十二金钗》让曹雪芹笔下的十二位古典美人生动传神。

中西文化冲突案例

中西文化冲突案例

中西文化冲突案例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冲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很多时候会产生一些冲突和误解。

本文将以几个案例来探讨中西文化冲突的现象,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在商务交流中常见的案例。

在西方国家,商务谈判时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甚至会进行一些较为激烈的讨价还价。

而在中国,商务谈判更注重维护双方的关系,通常会委婉地表达意见,避免直接冲突。

这就造成了在商务谈判中,中西方代表很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谈判的进展。

其次,我们可以看一个在家庭教育中常见的案例。

在西方国家,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而在中国,家长更注重对孩子的管教和约束,希望他们能够遵从家长的意愿。

这就导致了在家庭教育中,中西方家长很容易产生意见不合,甚至发生冲突。

再者,让我们看一个在社交礼仪中常见的案例。

在西方国家,人们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交谈。

而在中国,人们更注重保持自己的形象和礼貌,通常会避免在公共场合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这就造成了在社交场合中,中西方人士很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影响彼此的交流和交往。

针对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表达,而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委婉表达。

因此,要解决中西文化冲突,首先需要双方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其次,需要双方在交流中更加注重沟通和表达,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最后,需要双方在实际交往中更加灵活和包容,逐渐融合双方的文化特点,实现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冲突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和理解,才能够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交融和共存。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共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汇报2014.12.12-谢和耐:揭示中西方精神首次碰撞的内幕(附照片)谢和耐:揭示中西方精神首次碰撞的内幕(附照片)谢和耐教授在法兰西学院朗宓榭(Michael Lackner)《中国与基督教》没有把重点放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而主要叙述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态度和反应。

谢和耐努力去理解“他者”,特别重要的是,让“他者”以其方式存在。

谢和耐(JacquesGernet),是著名的法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为法兰西学院教授和名誉教授,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士。

在1982年适值利玛窦入华400周年(1582-1982)之际,他推出了《中国与基督教》一书,该书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相继被译成10余种文字,包括中文。

2012年,谢和耐的《中国与基督教》一书,经华裔学志丛书的主编马雷凯(RomanMalek)的精心校订后在圣言会出版社重版,除了增加了索引等,还修订了1984年德文译本的部分译文,收录了一些重要的书评,这些书评观点不同,各有褒贬,也概括了谢和耐一书的成就和某些不足之处。

我想在此对《中国与基督教》一书,做一个新的审视。

其实,我本人和谢和耐颇有渊源。

我生平的第一篇书评,就是评论《中国与基督教》一书,发表于慕尼黑汉学家梅儒佩(Rupprecht Mayer)主编的杂志。

由于熟悉法语,我一直跟踪法国的汉学研究和大量法语出版物。

1990年到1991年,我有幸参加谢和耐在法兰西学院领导的中国科学史研究组的项目工作,每周一次的碰面会,多次去巴黎郊外郊游的邀请,让我有机会了解他的研究方式、思维和世界观。

《中国与基督教》没有把重点放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而主要叙述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态度和反应。

全书分为五章:《由同情到敌视》《宗教态度到同化现象》《宗教与政治》《中国人的道德与基督教道德》《中国人的天,基督教上帝》。

马雷凯认为,《中国与基督教》1982年的出版,“改变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记录的整个研究领域”。

他借用库恩的概念,称之为“范式的改变”(2012,第xi页)。

回顾该书发表前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基督教史几乎完全掌握在传教史学家手里,他们使用的原始资料则是传教士用西文撰写的。

无疑,其中产生了重要著作,但中国人的看法意见并未得到体现。

反之,当时汉学家对在华传教史普遍兴趣不大,这方面的出版物寥寥无几。

而在传教史学家中,只有个别极为博学的精通中文,但他们大多从事传教士的中文著作的研究。

我认为,只有在谢和耐的《中国与基督教》出版后,中国人的看法和意见才在传教史的研究中找到一席之地。

同时他的书也催生了一系列有关著作的出版。

书的第一章描述了中国人从同情好感到拒绝敌视的态度转变。

杜鼎克(AdDudink)在晚于谢和耐几年后,证明中国士人对第一代耶稣会传教士确实怀抱好感。

杜鼎克对中国士人为传教士的中文发表物所作的序作了统计:序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减少。

可见谢和耐从同情到敌视的这个观点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最初的传教策略在于归化精英阶层,最后达到归化皇帝的目的。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有些地方的传教是“失败的”,但是也不应该忘记被满族驱赶到南方的明朝王室的情况,在南明小朝廷里,大部分是归化基督的,太后和太子们都接受了洗礼。

艾儒略(1582-1649)在传教方法上的彻底转变,也说明我们不能讲传教彻底“失败”。

艾儒略在杭州时撰写了面对知识阶层的博学的论文。

而若干年之后,他在福建则注意到当地的宗教热情,他就把这些结合到他的布道策略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此外,我还要特别提到利玛窦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交友论》一书。

《交友论》可以说是正中士人阶层的生活观的要害--对友谊的崇拜。

可见,第一批传教士持着一心相化、顺势亲善的态度,他们追求的不是和儒家传统的决裂,相反他们努力证明教义在各个方面和中国的传统观念相吻合。

思想一致的主题,儒教和天主教义之间极其相似的内容,这是归化的文人和耶稣会士常持的观点。

甚至耶稣会士也利用士人对古代真正的教理的向往,称天主教义包含了对中国传统经典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恢复古学。

这种认为存在一种“原始文本”,只不过被人误解而已的观点,也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谢和耐的分析表明,最迟到了清代,认为外来的、陌生的理论其实都根植于本土的看法十分普遍--数学、伦理学、基督福音或由西方人窃有,或是中学流失在西域的(西学中源说)。

至于知识本身,来源于儒学还是佛学,并不重要。

其实,这也是一种古老的“范式”,菩萨最早也是作为老子的化身(化胡)出现的。

谢和耐的观点显然是这样的:“这种策略却随着基督教观念被人们更加透彻地理解,而被越来越多的文人识破和揭露。

由于那些士大夫最早仅仅把传教士们视为严肃的学习和中国传统的捍卫者,所以他们当时曾支持过这些人,但当他们更清楚地了解了传教士们的教理之后,便反戈一击转向反对他们了。

”这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我本人的观点是,这种反基督教的论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时觉醒的泛民族主义的时代精神。

《破邪集》以及以“辟邪”为主题的著作如杨光先的《辟邪论》(1659),为谢和耐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涉及的是儒家和释家的经典,这些经典对基督教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质疑。

首先是中国人和传教士不同宗教性的问题。

他揭示了很多中国人对基督主宰世界的不理解,因为在中国宗教不是绝对价值,而取决于其实用性。

大家都知道,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宗教功能主义,在中国人眼里,佛教是负责身后的世界,儒教则是关心世界的当下,而道家则是延长这美好的生命。

每个中国人都可能兼信三教,他们既尊孔祭祖,又炼丹修真、烧香拜佛。

三教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兼收并蓄。

儒、释、道三教都兼有其他宗教的内容、仪式。

一所寺院里,可能同时拜着玉皇大帝与菩萨。

这一切在中国人看来,理所当然,而在传教士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文人的全部宗教,谢和耐指出,“可以概括为遵守仪礼和诚心诚意地完成仪礼。

”在中国的语境中,信仰本来就是20世纪转折时才产生的新语汇,中国民间宗教的多神崇拜和基督教中的基督主宰的分野一直持续至今。

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缺少本体存在这个观念。

把宗教作为信条,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

相反,圣人能对个人或集体产生有利的作用,这则是喜闻乐见的。

浦慕州把中国早期的宗教性称为“寻找个人幸福之路”,但是传教士所追求的灵魂的拯救则很少得到关注。

谢和耐多处对归化,特别是早期皈依基督教的著名士人持怀疑态度。

他指出:“恰恰是在有关‘天’的问题上,文人和传教士之间建立了一种以误解为基础的默契。

”谢和耐认为中国政教传统与基督教的本质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他认为文人和传教士之间的默契是表面的、暂时的妥协或误会。

许多归化的文人,首先是受到了科技的吸引,传教士到中国,传播科技是为了传教;中国容许传教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传教士传播科技。

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成为福音得以进入中国的先决条件。

这之间利益的交换,可以想象。

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相遇,是所谓文化和宗教的首次撞击,所以他对归化的怀疑态度值得探讨。

在西方,皈依基督教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谢和耐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当成了纯粹的天主教的定义的卫道士,他的态度比教皇还要绝对。

试问,福音传播经过了多少文化融合及调和的过程!而教会在时间的隧道中又经历了多少变化!谁又有权来判定这是否是“真实的”归化?似乎世界上只有一种方式,成为“真正的”天主教徒,这种非黑即白的看法,显然是得到了世俗化土壤的滋养。

我在下文将进一步谈到世俗化问题。

书的第三章探讨宗教和政治问题。

即使我们不把中国称为恺撒似的政教结合,但是按照西方政治选举把中国分为宗教的和世俗的领域,把政权和教权加以区分,这在传统中国属于谬论邪说。

用谢和耐的话来说:“中国皇帝把那些无法区别为世俗和宗教的职责与表现形态,都集于一人之身,中国的天命观是一种不允许进行任何分割的完整概念。

”“天”是十分核心的问题:对中国文人来说,从政治角度,天子头上不能再有天主;从文化角度,中国天子头上更不可能有泰西天主。

宗教运动在帝国晚期或是遭到镇压或是和皇室家族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利于对宗教运动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有权彰显皇室的荣耀。

谢和耐把政教的不可分割,看成是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无法融合的一个重要政治和社会因素。

我认为这个观点有所偏激。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神奇的巫师并不和政治发生联系,更谈不上和政治为敌。

中国的某些宗教运动努力试图把宗教和世俗加以区分。

但个别例子并没有削弱谢和耐关于中国政教不分的观点。

利玛窦的宗教原则是,给皇帝属于皇帝的,给上帝属于上帝的。

但至少他的这一原则的第二部分,在中国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

即使像徐光启这样著名的归化之士,也主要强调耶稣会教义中有利于国家社稷的内容,弘扬科学和道德的作用。

而耶稣会士受基督人文主义影响的著作是最有影响、最成功的,利玛窦称之为“仅仅是建立在自然哲学之上”的人文主义。

这些著作和中国传统伦理有很多相通之处,常常让中国士人出乎意料。

甚至中国的传统也知道良心的考验,至少在道教的集体赎罪仪式开展以来,而在利玛窦同时期,儒家的实践中也提倡个人的道德修行。

但是利玛窦指出了一个本质区别,这个区别不在其手段和途径,而在于通过这样的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修身的目的在于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每个修身者把这视为是宇宙的规律,自然的法则,是居于内心的宇宙的内在秩序。

去适应已认知的,而不是盲目屈服于上帝无法探寻的意志,这就是两者间的区别。

马克斯·韦伯把儒家思想视为“缺乏与世界的张力”。

韦伯也和谢和耐持同样观点,即“中国士人让自己经历良心的考验,不是为了向上天祈求对他们错误的原谅,而是为了了解自己的弱点,……以便更好地与‘天道’和谐,如果人能够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的思想,那么就可以在自然、社会和人当中找到天道”。

近现代的中国思想家为了抵抗超越性的宗教理解,提出了“内在的超越性”的观点。

但这实质上是一种矛盾,因为世界内在的超越很难想象。

正因如此,谢和耐的论述,触及一个要点:显然无法用外在世界的机制来引发传教士时期的中国士人的兴趣。

而传教士中有关伦理或“善术”的著作则备受欢迎。

另一方面,中国也存在神秘主义的倾向。

我们也可以扪心自问,圣者十字约翰(St.Johnofthe Cross)的神秘思想,和许多中国带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士人,要达到同宇宙的统一,这之间又有何区别?谢和耐在提出反对快速皈依的许多原因外,还提出一个许多人认为相当核心的问题:在基督教中上帝是超越一切的,对上帝的爱要超过对父母的爱,这种所谓“不敬双亲”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这也再次展示了中国的生活世界的入世特点和世界观。

在谢和耐提供的大量反基督教的史料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模式:一是反对基督教道德观,当然基督教的道德观常常遭到错误的理解。

这包括对缺乏孝道和不尊亲的抨击,也包括所谓的缺乏羞耻感,如男女一起上教堂做礼拜,或是妇女去神父那儿忏悔,违背男女有别的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