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冉比较全面的教程和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 (四)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 (四)

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四)2008-04-27 20:17:47| 分类:心理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思维的深度就是世界的深度。

第一节思维的概念一.思维(Thinking)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见解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部联系,并主要表现为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对经验的改组三个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比较和概括的过程,这就是思维过程,或称之为思维操作(Thinking Operation)。

三.思维的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4.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第二节表象与思维一.表象(一)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表象是事物或物体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象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来划分,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

从创造程度来划分,可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Mental Rotation)(Cooper ,Shepard,1973)可操作性说明,人们在完成某种作业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的支柱就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表象。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1.表象为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象:(一)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形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符号。

想象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情景,是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绪论

绪论
创建英国第一个专门的物理实验 室;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 主要成就: 创立了经典电动力学;预言了电磁 波的存在;提出了光的电磁说。 代表作品: 《电磁学通论》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出生日期: 1831年06月13日 逝世日期: 1879年11月5日 职业: 物理学家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3 公因子和最大公因子
公因子的定义
• 相同列数的两个多项式矩阵间可以定义右公因子(是多项式 矩阵).假定N(s)和D(s)列数相同,若 N ( s) N ( s) R( s)
D(s) D (s) R(s) 则R(s)称为N(s)和D(s)的右公因子.
认识他们吗??
Edward John Routh :1831年1月20日出 生在加拿大的魁北克。
Routh 11岁那年回到英国,在de Morgan指导下学 习数学。在剑桥学习的毕业考试中,他获得第一名。并 得到了“Senior Wrangler”的荣誉称号。 毕业后Routh开始从事私人数学教师的工作。从 1855年到1888年Routh教了600多名学生,其中有27位获 得“SEnior Wrangler”称号。建立了无可匹敌的业绩。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哈罗德·史蒂芬·布莱克( Harold Stephen Black)
Harold Stephen Black (April 14, 1898 – December 11, 1983) was an American electrical engineer, who revolutionized the field of applied electronics by inventing the negative feedback amplifier in 1927. To some, his invention is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breakthroug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s, since it has a wide area of application. However, a negative feedback amplifier can be unstable such that it may oscillate. Once the stability problem is solved, the negative feedback amplifier is extremely useful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s. Black published a famous paper, Stabilized feedback amplifiers, in 1934.

高等结构动力学(云大土木系)01-结构动力学基础r.

高等结构动力学(云大土木系)01-结构动力学基础r.
m1
m2
例如:房屋结构一 般简化为层间剪切 模型。
m3
例如:
m
m1
m2
mk
mN
m1 x1 m2 x2 mk xk
mN xN
2. 广义坐标法
假定具有分布质量的结构在振动时的位移曲线可用一系列 规定的位移曲线的和来表示:
适用于质量分布比较均 匀,形状规则且边界条 件易于处理的结构。 例如:右图简支梁的变 形可以用三角函数的线 性组合来表示。
简谐荷载 周期 确定 非周期 动荷载 风荷载 不确定 地震荷载 其他无法确定变化规律的荷载 非简谐荷载 冲击荷载 突加荷载 其他确定规律的动荷载
确定性荷载:荷载的变化是时间的确定性函数。
FP
例如: 简谐荷载
t
FP
冲击荷载
t
FP
突加荷载
t
非确定性荷载: 荷载随时间的变化是不确定的或不确知的, 又称为随机荷载。 例如:
输出 (动力反应)
第三类问题:荷载识别。
第四类问题:控制问题
实验研究
• • • • • • 材料性能的测定; 结构动力相似模型的研究; 结构固有(自由)振动参量的测定; 结构动力响应的测定; 振动环境试验等; 风洞试验;

振动台试验。
实验研究
§1-4 结构离散化方法
1. 集中质量法
把结构的分布质量按一定的规则集中到结构的某个或某些 位置上,成为一系列离散的质点或质量块 。 适用于大部分质量 集中在若干离散点 上的结构。
2、张亚辉、林家浩编著,结构动力学基础 大连理工出版社
3、杨茀康编著,结构动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4、徐赵东等编著,结构动力学,科学出版社 5、A.K.Chopra,Dynamics of structures.Prentice Hall.2000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2008-04-27 20:13:43| 分类:心理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三章感觉教学目的:理解感觉的概念、意义、感觉的编码,了解视觉、听觉的生理机制其他感觉,掌握感觉的测量、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现象。

重点与难点:感觉的编码感觉的测量视觉、听觉的心理现象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无眼耳舌身意-自我“感觉剥夺”。

―班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第一节感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Sensation)(一)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二)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4)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

远刺激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Dember, Warm,1979)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是指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觉器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即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一)Johannes Muller(1891-1959)的感觉编码---神经特殊能量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认为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相互区别;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3)感觉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不同。

生态文明的哲学解读

生态文明的哲学解读

生态文明的哲学解读作者:冉鸿燕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随着工业文明逐渐登上其发展的顶峰,人类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不得不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此,人类开始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首要位置加以关注,一种全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超越的文明形态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即生态文明。

1”这是秦书生教授最新力作《生态文明论》的开篇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长远发展核心战略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从理念、方针、目标、任务等方面,全面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和保障措施,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的全新诠释和科学定位,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执政理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阐释,提出务实管用的政策建议。

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生态文明论》就是这种努力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论》一书是秦书生教授在生态文明研究领域多年耕耘的成果,该书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已有的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之上,概括提炼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特征,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基本内容,可谓是囊括了当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同时该书十分注重上述三大生态文明思想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的论证,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逻辑清晰明了地呈现给了读者。

该书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哲学以及技术哲学三个维度上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哲学解析,开启了唯物史观、复杂性思维以及技术理性的生态学视域,从哲学的高度反思了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历史进步性。

“丛林”的反思——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探讨

“丛林”的反思——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探讨

那 个 时代 存 在 的管 理 理 论 进 行 了 简 单 的 罗 列 , 于 为 至
步 难 移 。其 次 , 林 论 的 提 出 , 然 有 助 于人 们 理 解 管 丛 虽
理 理 论 的 复 杂 多 样 性 , 容 易 给 人 造 成 错 觉 , 为 管 理 但 认
什 么要 进 行 那 样 的 管 理 理 论 丛 林 的 划 分 , 没 有 比较 则 令 人信 服 的依 据 。正 如 图 书 馆 的 图 书 如 果 不 按 一 定 的
第2 卷 第 1 期 8 1
2 1 月 01 年6







Vb128N O. . 11
Sc e c i n e& Te h l y P o r s n iy c noog r g e sa dPolc
J n. u 2Ol l
‘ 林" ‘ 丛 的反 思
管理 学 理 论体 系 的 内在 逻 辑 探 讨
理理论 本 身, 而在 于人 的 方 法 缺 陷及 认 识 的 局 限 。基 于 库 恩 的 范 式 理 论 , 走 出 管 理 理 论 的 丛 林 作 了 初 步 为 的 尝试 , 为 众 多 的 管 理 理 论 由 3个 基 本 的 研 究 范 式 锚 定 , 们 分 别 是 科 学 主 义 范 式 、 文 主 义 范 式 及 系统 认 它 人
屈 仁 均 , 林 岩 , 琼 伟 孙 叶
(. 南 财 经 大 学 商 学 院 , 南 昆 明 6 0 2 ;. 安 交 通 大 学 管理 学 院 , 西 西 安 7 0 4 ) 1云 云 5 212 西 陕 10 9 摘 要 : 理 理 论 的 丛 林 让 人 迷 失 。 通 过 文 献 研 究 的 方 法 , 们 发 现 管 理 理 论 丛 林 产 生 的 原 因 并 不 在 于 管 管 我

与林老师对话读后感

与林老师对话读后感

王媛31203011区域经济学读《与林老师对话:经济学方法论篇》有感久闻林老师在经济学界的高深建树,但一直没有真正读过他的文章,今天拿到这本书,立即被其深深的吸引。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学科,掌握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

作为从自然科学跨到经济学的我,尤其应该转化原有的学习方法,掌握经济学的方法论。

通过读林老师这本著作,让我受益匪浅,以下简要谈谈我的感触。

首先,在关于方法论的问题上,我特别认同林老师的观点。

他说经济学方法论最侧重的是怎么样进行经济学的理论运用和理论创新的方法。

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一套简单逻辑体系,学经济学和研究经济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在在方法论上侧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接受、摒弃和创新方法与原则的探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虽然作为后来者,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要多读前人的理论研究的成果,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真理本身,我们应该批判的吸收,知道如何取舍。

尤其像中国这样的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不一定适合于中国。

当前的理论甚至不能解释我们社会上存在的现象,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要求我们应该有能力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解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进步、对经济学科的理论发展有贡献的经济学家。

其次,在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的问题上,我也曾有相似的疑惑。

在看一些文献时,感觉数学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通过读这篇著作,我才认识到数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能帮助我们把逻辑关系一步步推演下来,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数学确实可以把用语言逻辑不容易说严谨的问题说得很严谨,但是有时候用数学本身也变成一个负担。

因此我们要有能力运用数学,但不要成为数学的奴隶,不做“深进深出”那累人。

当然,作为研究生,我们应该先学好数学,拿到进入经济学家俱乐部的门票。

在学好数学工具的同时,也要学会以理性人作为出发点来观察现象,直接抓住现象背后的主要变量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的能力。

最后,对于Heckman"问题的产生在于现在和过去不一样,而问题的解决在于现在和过去的相似性"这句话给我的印象也很深。

冷冉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学习心得体会

冷冉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学习心得体会

冷冉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学习心得体会冷冉是我们大连的教育专家,优秀教育工作者,怀着对他的好奇和敬仰,我利用暑假,认真读了他的《冷冉教育文集》,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这本书既是他对近二十年教育工作的反思,又是他对未来教育深刻的理性思考。

我深刻地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也可以感受到他从事教育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教学只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于认知目标,重视认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

冷冉提出了“情·知教学”理论,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

尽管传统教学理论有时也讲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过是当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已,并不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看待。

“情·知教学”与之不同之处是,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

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它已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认知往往无力,思维往往凋谢,课堂往往沉闷,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就是把认知和情感结合的完美提现。

课堂上,我会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组织学生们分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比赛评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学生们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乐趣。

班级也多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记单词大赛;英语演讲比赛。

每次学校开展的活动,我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在这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把认知和情感有效的结合,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冷冉便是这工程师队伍中的“先头兵”,我希望自己在冷冉先进教育思想的引导下,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管老师的分享,我就把这里当组织了!我以前的教程虽然是针对那些在PHOTOSHOP里画CG的朋友写的,但也许对大家会有启发,所以我想把它也贴上来,并且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用PS里的工具去做一下对色彩规律的验证,我相信对于画水粉或是油画这些手绘都是有帮助的,毕竟软件和人脑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以便再现自然,所以,既然承认电脑的聪明,我们何不借鉴它的思维模式呢。

关于素描关系,怎样让作品有真实的分量感和光感。

关键就在用深色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而留下少量的灰白。

这样的对比下,光感才有可能产生。

因为一个很简洁的推理,现实世界最亮的不是白纸,是光。

绘画世界,最亮的是白纸。

所以一切自然的景物在转移到胶片或纸面上时都要变暗来维持光所需要的对比度。

为了表现光就不敢用深色而把东西画的很浅,这不仅让你失去了光,也失去了物体。

调子浓重是光线弱的情况,而自然中,强光是很难得才有的,我们不是生活在光的超市或者天堂,除去疏落的灯光和偶尔出面的太阳,我们更多的生活在由漫反射唱主角的弱光世界。

面对照片或写实绘画,我们不觉得他的调子深,是因为它们所营造的整体真实性为我们的经验所认同,认为这种光才是真实的光,出于趋光的本能当时我们更多的只注意到光。

可一旦去色,颠倒了看,你能发现周围景物为了这光的真实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它们的调子比你想象的要深。

其实这就是写实该有的色调。

物体没有这么深,光就没有这么亮。

说到底,光没法画也不用画,因为一张空白的纸本身就是一张表现最强光源的作品,吞噬了一切内容,这就是真正的强光。

所以口口声声说画光最后都是在画物体,物体真实了,光就附送了。

这里顺便要提到的是,最好不要用纯白或纯黑,这都不属于真实的空间。

黑个八分熟是最透气的,你不可能和对象之间不存在空间,有空间就有亮度。

白也是一样,明度略微降一些,沉稳一些,给色相的表现留点余地,这比起盲目的让明度彪高音要来的有品。

关于画影子:当然实际创作的时候你还是可以到最后才把影子加上去,只是理论上来说,影子是留出来的,不是画上去的。

画上去的影子象是贴上去的,很不自然。

看起来不舒服是因为这有悖影子产生的原因。

影子并不是物体投到地面的,是地面原本该被照亮的地方正巧被挡住,所以边上的亮了而被挡住的那块没亮,就成了影子。

由于他的形状正好和物体吻合,所以人们误以为是物体投在地面的,其实他和物体一点关系没有,物体最多只是蒙板。

A片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喜欢做日光浴的美女,晒多了皮肤自然发黑,一脱光比基尼黝黑的身上只有原本戴乳罩和穿内裤的地方是白的,谁都知道那白的本应该也是黑的,只是因为蒙板而留了下来。

这和影子是一个道理的两种反相。

(装作很严肃的样子)关于色彩。

这个貌似很复杂,而说光可能会简单的多。

所以我们不说色彩,说光。

原色光只有三种,红绿蓝,由此产生可见的一切颜色。

我们用PS画画有很大的优势,做软件的那帮天才完全模拟了真实光线的混合行为,所以我们不仅可以用它来画,还可以用它来认识光的规律。

认识这规律最有用的不是拾色器,是“颜色”工具(快捷键F6)。

我现在只用这个工具来取色,用拾色器或色板你还是用颜色在画,而用“颜色”工具(下面简称为F6)的话,你是直接在用光来画。

这不是哪一个更酷的问题,毕竟做画不是做秀,出来东西是硬道理,只是,真的这个很好用,不用也可以了解一下,用F6作画的优点:1 原本每需要一种新颜色就必须开一次拾色器(我不知道PS版本一直更新却没有改进这个是什么原因,让拾色器一直在就那么难啊)简直无法理解。

大家都知道这直接影响绘画情绪。

所以有些朋友没办法也选用色板,可色板的颜色就那么几样,感觉有限制,不爽,而F6可以在你作画时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并且颜色无数,这都让人很爽。

2 在拾色器中挑选颜色,因为选择余地太大,所以有很大的盲目性,到最后往往是简单选几种颜色就开工了,并且,因为每次开关拾色器都很麻烦,就限制了色彩的丰富性,差不多几种够用就懒得动了,绘画的过程其实没有太多的惊喜可言,因为就这么几种颜色,自己都知道变不出什么花活,心里总不是个滋味,这没颜色的还叫好画么。

而当你用拾色器去吸照片的颜色,我日,光标小圆点跳来跳去,颜色这个丰富,并且色相栏里是一会红一会绿,从黄又直接到蓝,你妈的还有个规律没有,点点大师的画,也是这么个跳法,于是感叹,大师就是大师,哎。

其实大家不知道,用拾色器画画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你什么都得完全凭空想。

而手绘就简单的多,颜色本身就已经定好,就那么几种,你用A混B出来就是C,说白了C不是凭你的想象产生的,是A和B结合后你自然就得到的,而混合的过程中包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与其说是手绘的缺点,不如说是它最大的优势。

你用拾色器只能取色没法混合颜色,所以你要A就是A,想C,没办法,自己点,点对了有,点偏了你只能得到一个D,这个苦。

而用F6你的思维模式将发生改变,你不是在考虑这里用什么颜色,而是在考虑这里是什么光在作用,因为就RGB三种光,所以想好了他们谁多谁少的先后顺序,你出来的颜色就是带有内在的成熟感,并且可以很快的及时调整,同时因为实际颜色和想象中的颜色有误差而增加对RGB混合规律的认知,不用几次就上手了,生涩期就那么一点时间,之后你就开始一直爽了,觉得用拾色器简直是不堪回首。

在之后的日子里,看见光和颜色,你就能估算出,在那RGB的小条形栏里他们的相互位置。

这时,你不是被颜色抓在手里,你是把颜色抓在手里,变被动为主动了。

因为你抓住的正是颜色产生的原因。

下面我来解释,为什么用F6出来的颜色,可以跳来跳去,这和色光的混合规律有直接的关系,总结这些费我不少脑子,所以请大家认真对待。

1明度——在F6中最多的光和最少的光连线的中间点(假想的线)表明此时的实际明度,三种光是不断变化交替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轮流坐庄,不变的是法则(图2)2纯度——在F6中取决于最多的光和最少的光的距离,距离大纯度高,正比关系(图3)3色相——在F6中取决于最多的光和次多的光的距离,距离大就越接近原色光,距离近就接近纯的间色光,而最少的第三种光根据1,2可知只决定明和纯度,所以简单的说,它负责生成所有的复色光,只不过它是虚设的,可替代的,不变的是法则。

(图4)因为我们的自然光基本上是白光,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三种光靠的很近来制造一种灰,这个时候的变化最为丰富和微妙。

根据3我们可以知道色相基本是由最靠前的或是说最多的那种光来决定,然后第二多的光也就是将它稍稍的改变成近似色而已,所以基本上就是靠前的这两种,在三种光靠的很近颜色很灰时,因为彼此数值差不多,所以这个时候谁多一点谁就立刻成了老大,整个灰光带上它的面目,随后又被另外的取代,就这么闪动跳跃着变化,在F6上我们能看见变化其实很小,就那么几毫米,因为这也是现实中光的实际情况,确实也就发生那么点小变化,但在拾色器上,一切就变化为剧烈的颜色跳跃,这就是跳来跳去的原因,只因为跳动的是颜色,是子层级世界,和光不在一个层级上。

所以在F6上你看到了本质,一切其实很平和,所以我相信,本质的东西都是简单的,而借着简单的,自然演化出丰富无边的变化,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东西的本质,这样以后的写生就变成一种检验,你将会心的微笑,而不是迷惑在复杂的现象里。

这时你再用吸管吸照片,得到的就不是混乱,绝对不会跳来跳去,是三种光按照特定的排列很优美的舒展和收缩,你能发现这种排列就决定了环境的色调,而正因为这几何结构的逻辑稳定,只不过被自由拉伸或压缩的感觉,使得场景的光十分的和谐。

这种色相和纯度和明度的整体递变,是用拾色器很难模拟的。

而在F6里,你只要保证这几何结构的直观优美。

(图5)几何结构只有那么几种,大家需要花时间拿着照片用吸管工具总结一下,毕竟这里篇幅有限,我快写不动了。

总之,我相信现在事情已经明朗的多了,色彩和光是有绝对的规律的,它以优美的几何排列整体收放,感谢F6给我们发现的可能,这是你用手绘工具所无法认识的真相。

而那些大师不是别人,只是发现并善于运用规律的人。

但他们似乎永远避重就轻的传授,就不告诉你最关键的东西,想起这个我就来气,何必藏着这些个知识,最好全天下一起玩,其乐融融,别真把画画当个事,人他妈都是要死的。

说回来,还在用拾色器的朋友,其实我现在想想明白F6的用处以后反倒没什么必要用F6画了,而只是将它作为一种监控器就好,观察三种光的几何关系有没有被不自然的扭曲。

反正这次我们把本质的东西装在心里,手头上还是维持顺手的就行,这个应该更现实。

最后再说一条。

就是在有些时候你需要让颜色饱和度高一点,又不改变颜色的明度,这个在拾色器中怎么实现呢?就是沿着(图6)中的线去找,每一根线(线的数量是无穷的)从左边的纯灰开始到这个灰度的饱和度最高结束,只要沿着这些线,你要的任何鲜艳的颜色就都可以找到与之等价的灰,反之灰也可以探求到他自己变鲜艳后的面目,去色以后,一切素描关系都还是完整的。

不要看HSB里的B,尽管他代表的是亮度,但它的亮度是光的亮度,不是调子的亮度,而对于素描关系而言,你最亮的红也是灰。

所以我们要看绝对明度我们只有看灰阶,只要取的鲜艳的颜色和原本灰颜色的绝对明度一样,就不破坏素描关系。

2评分人数o张巍: 金豆 + 30 粒o xfx271727958: 强大的令我震撼了~~希望林老师能早日出套系金豆 + 1 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