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_恩格斯的平等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民族平等观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民族平等观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民族平等观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 钱琎马克思的平等观有其特殊的生成基础,在其所处社会的动态的经济政治变迁中,马克思以变化的历史现实为角度,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平等观。

但是平等观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就一直存在,马克思平等观和以往思想家的平等观之所以产生了明显的区别,体现了更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把平等置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样一来,平等的变迁也就随之呈现出了和历史变迁的高度统一和高度相关,这就从根本上摆脱了孤立、静态、抽象的思维特征,使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更加体现出了历史理性;马克思平等观的出现有其经济与社会的根源,其出发点并不是以往社会的公平思想,而是从人的社会本质出发,在对社会历史与道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后得出了这一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关的客观规律和事实;马克思平等观中满载着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批判与对历史进程的极端辩证,在马克思看来,平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又是人与生俱来的事物,这种源自社会生活和人类成长的复杂性与辩证性,使得我们在对平等的本质与特征进行分析时,必须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融入其中,才能对平等的标准进行动态的把握。

一、马克思平等观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一)平等观的历史过程性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平等是不公的逆向表达,它是反社会剥削、反压迫和反攫取的。

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平等则是人类存在和起源的开端。

在马克思看来,平等观的产生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历史直接相关,平等观本来就是与历史的过程性融合在一起的。

(二)平等观的人类整体性在原始社会中,平等观是以“人之所以为人”为基础的,是人类共同性和整体性的体现。

在人类学的框架中,无论任何人、无论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是作为人类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按照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人都是整体,任何整体都是个体,而这种特性本身就是平等观的表现。

虽然在现在社会中,平等观与以往社会存在较大的不同,但是在经历了从人类共同性到政治社会地位的特殊转变之后,所有人、一个国家内的所有公民或者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在同一个层面上追求和实现着平等。

马克思主义与性别平等

马克思主义与性别平等

马克思主义与性别平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它以阶级分析为基础,关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其中包括性别平等。

一、马克思主义对性别平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性别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产生,导致了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和待遇,女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被边缘化和剥削。

二、马克思主义对性别压迫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性别压迫是一种社会结构上的不平等。

女性在家庭中负责生育和家务劳动,被认为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而男性则更多地从事公共领域的劳动。

这种性别分工使得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资源分配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对性别平等的实践为了实现性别平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策略。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女性解放不能仅仅是个人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解放。

其次,要重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权益,促进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马克思主义也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和组织等途径,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组织力量,推动性别平等的进程。

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性别平等的关系在今天的社会,尽管马克思主义对性别平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也需要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

当代性别平等的课题不仅仅是经济和权益问题,还包括性别意识、性别文化和性别自由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五、马克思主义与跨性别平等的视角马克思主义虽然对性别平等有深入研究,但对跨性别平等问题还较为欠缺。

跨性别群体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排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马克思主义可通过对跨性别群体的分析和倡导,推动跨性别平等的实现,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和尊重的权益。

总结马克思主义对性别平等问题的理论探讨为我们认识和改进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进步,我们也应该不断完善这些理论,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读《反杜林论》关于平等观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读《反杜林论》关于平等观的论述

作者: 兆丰
出版物刊名: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页码: 20-25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恩格斯;资产阶级;平等观念;无产阶级;社会契约;平等权利;意志;
完全平等;《反杜林论》
摘要: <正> 在《反杜林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里,恩格斯针对杜林的《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以及《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

其中,在平等观问题上,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评价了卢梭的平等学说,论述了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和阶级内容,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伟大贡献——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伟大贡献——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

作者: 尉锦昌;刘洪武;李荫庆;黄其明;马云鹏
出版物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9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平等观念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恩格斯 资本主义 伟大贡献 平等要求 分配方式
摘要: 本文从分析恩格斯对两种平等观的分歧与实质的阐述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的平等观不仅是强调在交换领域的劳动者间的平等权利,且存在于生产领域和生产过程,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权利和地位的平等。

认为非劳动分配方式最终表现是不平等,而就现实要求来说又是平等的表现,平等包括大体平均的成分,但不能归结为平均。

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应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平等观念,更新陈旧的平等意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平等现象,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经济环境,整顿金融秩序,全面深化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才能不断得以解决。

关于平等概念的论述

关于平等概念的论述

关于平等概念的论述摘要:平等观念持久地影响着人类社会,人们对平等的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天赋人权说法,也有完全平均化,更有影响人们最深远的马克思学说。

对于平等这个问题人们无时不在争论与探讨。

关键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种思想有如平等观念那样强烈而又持久地影响这人类社会。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平等观念始终与人类历史的发展交织在一起。

在各民族历史上,每一次反抗专制、压迫和剥削的民众运动,几乎都是以追求平等为口号和武器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平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无论国与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无不在追求平等。

而对于平等到底是什么,在如何看待平等问题上引起了无穷的争议。

关于平等的概念,在几大辞典中有所注释。

佛教认为宇宙本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故称平等。

①而《辞海》中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上处于相同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

②《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定义为: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

③《哲学大辞典》中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

④综上我们可知,平等主要是指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地位的相同。

早期基督教的理论认为,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儿子,具有共同的人性,即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去追求地位、荣誉以及他人的尊重。

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有享受同等自然条件的权利,所以没有人能比其他人的地位更高,大家在各个方面都是同等的。

我认为我可以理解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是一种全社会平均化,这种看法看似达到了全面的平等与公平,但是我觉得这是不人性化的,对于物质我们可以这样来这样平均划分,而人们精神层面的众多事物,我们是无法去简单地平均。

此外,每个人在某些生理条件上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些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平均化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天赋人权是很多西方国家立宪的根本依据,至今对全世界的人们产生深远影响,而使我们国家冲破愚昧与压迫的正是,“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所给的希望。

重温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兼论我国当前的平等

重温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兼论我国当前的平等

重温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兼论我国当前的平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平等成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这是因为我国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部分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其他的问题,中央也正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当前对平等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经济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涉及到了如何看待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绩也涉及到我们下一步的走向。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结合当前的实际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客观的分析。

一、平等包括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两个方面,而核心是社会地位的平等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显然社会成员自身素质是不平等的特别是作为先天性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更是不平等的。

这是任何时候都需要承认的事实无需论证。

就文化素质而言,即使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教育,受教育者在最终结果上也是不同的。

恩格斯就曾举例说,人“在素质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

A果断而有毅力,B优柔、懒惰和萎靡不振A伶俐,B愚笨”。

很显然人们对于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不平等是坦然接受的而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地位的平等上。

社会地位的平等包括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法律平等。

在现代意义上经济平等不仅指分配结果的平等还指分配尺度的平等。

马克思说“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还关注机会的平等。

政治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均有机会平等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事务,享有民主权利、履行义务。

履行义务也是政治平等的一个方面。

法律平等是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的保证。

它主要是指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在法律面前不允许特权的存在。

当然法律的平等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这是因为公正的法律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同时也保护那个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不平等’,以维护当时公认的平等。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马克思主义者从政治、经济以及人权等角度对平等作出如下解释:“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3页)虽然资本主义的平等观比古老的观念大大进了一步,可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始终是两个对立的阶级。

在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里,必然存在无产阶级的不平等,资产阶级要求消灭封建的阶级特权,而无产阶级则以消灭阶级做为自己的要求,认为平等不应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它应该成为实际的、有内容的东西。

对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6页)马克思的这些精辟论断把平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在这里,已不再是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集团的“人”,而是“一切人”,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平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

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

《反杜林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

《反杜林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
2 0年 第 4期 01
牡 丹 江 师 范 学院 学 报 ( 哲社 版 )
J u n l f u a j n r l ie s y o r a o d ni gNo ma Un v ri M a t
N . 2 0 U 4。 O1
( 第 1 8期 ) 总 5
To a t lNo. 5 18
平 等 观念 的永 恒 真 理 的 特 权 , 真 实 的 平 等 观 还 给 了 将 历 史 、 给 了现 实 ; 们 赋 予 了平 等 观 科 学 性 , 注 人 还 他 并
了对 主体 平 等 的现 实 关 怀 和 阶级 关 怀 ; 灭 阶 级 的 要 消
求 成 为 马克 思 恩 格 斯 平 等 观 的最 具 实 质 性 、 革 命 性 最
马克思 、 恩格 斯 将 自己的 平 等 观建 立 在 了对 以往 平 等 观 科学 批 判 的基 础 之 上 , 极 大 地 超 越 了 以往 的 并
上 进 行 了批 判 和 纠 正 。
( 对杜 林 平 等 观 的方 法论 批 判 一)
在 马克 思 、 格 斯 看 来 , 林 的“ 造 体 系” 方 恩 杜 创 在 法 论 上 的致 命 弱 点 是 脱 离 现 实关 系 而抽 象 的看 问题 , 最 终导 致 形 而 上 学 的 困 境 。正 如 恩 格 斯 所 言 : 我 们 “ 的 玄想 家 可 以随 心 所 欲 的耍 花招 , 从 大 门 扔 出 去 的 他 历 史 现实 , 从 窗 户 进 来 了 , 当 他 以 为 自己 制 定 了 又 而
时候 , 实 际 上 是 为 他 那个 时代 的保 守 潮 流 或 革 命 潮 他 流制 作 了~ 幅 扭 曲的 ( 为 和他 的现 实 的 生 活 基 础 脱 因 离 ) 在 凹面 镜 上 反 映 出来 的 头 足 倒置 的 画像 。 ” 像 ” 当 杜林 将 这 种 方 法 运 用 到 社 会 、 德 范 畴 时 , 把 认 道 他 识 对 象 分 解 成 为 若 干 人 为最 简单 的要 素 , 后 将 其 套 然 用 其 公 理 之 中 , 而 进 一 步得 出结 论 。杜 林 很 自信 地 从 认 为这 个 结 论 的 真 理 性具 有 数 学 结 果 的精 确 性 , 而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3期社会主义研究No.3,2008 (总第179期)SOC 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79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李纪才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平等并不是什么永恒的真理,而是打着不同经济社会形态烙印的历史观念;并不是什么普遍人性的要求,而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经济关系的具体体现。

平等观表现为道德的良心、法律的良知或政治的良方,但实际上却是与一定经济结构相联系、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价值观念。

平等的实现,是一个具体、自然的历史过程;任何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平等要求,都只能流于意志的幻想或理论的空谈。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平等观;公平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527(2008)03 0005 05作者简介 李纪才(1969!),男,山东平邑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讲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公平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论。

∀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摆脱了物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奴役,实现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自由和人与人关系平等的社会状态。

所以,广义上讲,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就是关于社会平等的理论。

奴役带来斗争,平等才能和谐。

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认真研究和科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平等的思想,对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一、∀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平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平等的要求,是对经济的棍棒、政治的皮鞭和精神的枷锁的回应。

它在奴隶制下表现为道德的诉求,在封建制下表现为宗教的呻吟,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理性的要求。

所以,平等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出现而历时已久。

于是,人们,特别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理论家就认为,平等是人的自然法权所要求的普遍正义,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道:从∀人的本质#、∀共同的存在基原#论证人的平等,∀不但证明了人们彼此之间的平等,而且证明了他们对任何一个跳蚤、任何一个墩布、任何一块石头的平等。

#%首先,前资本主义是容忍奴役和专制的平等。

在原始的共同体里,∀全体成员都是自由人,都有相互保卫自由的义务;在个人权利方面平等,不论酋长或军事首领都不能要求任何优越权;它们是由血族关系结合起来的同胞。

自由、平等、博爱,虽然从来没有表述为公式,但却是氏族的根本原则。

#&因为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所以就根本没有作为奴役的否定的平等要求。

平等要求的存在,正好说明社会没有平等。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在此基础上的阶级产生,奴役和剥削成为普遍的现象,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平等要求,而各个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总是统治阶级的平等观。

在奴隶制下,对奴隶的私有、奴役被认为是公平的。

∀在最古的自发的公社中,最多只谈得上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妇女、奴隶和外地人自然不在此列。

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得多。

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末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

#∋同样,封建制度是容忍专制、神权和世袭的平等观。

∀他们(佃农)过去不管在经济上怎样厉害地依附于地主,但在法律上是同他们的地主平等的,现在他们在法律上也成了地主的臣属了。

经济上的屈5从取得了政治上的认可。

#(而且,同专制并存的还有神权。

∀基督教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这同它曾经作为奴隶和被压迫者的宗教的性质是完全适合的。

此外,基督教至多还承认上帝的选民的平等,但是这种平等只是在开始时才被强调过。

在新宗教的最初阶段同样可以发现的财产共有的痕迹,与其说是来源于真正的平等观念,不如说是来源于被迫害者的团结。

僧侣和俗人对立的确立,很快就使这种基督教平等的萌芽也归于消失。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形式和法权上的平等。

平等是资产阶级的旗帜,人权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箴言。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

#−因此,∀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这种平等的虚伪性看得更清楚。

∀在现存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总体上,商品表现为价格以及商品的流通等等,只是表面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的背后,在深处,进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个人之间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

//交换价值,或者更确切地说,货币制度,事实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制度,而在这个制度更详尽的发展中对平等和自由起干扰作用的,是这个制度所固有的干扰,这正好是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这种平等和自由证明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

认为交换价值不会发展成为资本,或者说,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不会发展成为雇佣劳动,这是一种虔诚而愚蠢的愿望。

#0因此,∀现代资本家,也像奴隶主或剥削农奴劳动的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偿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这样一来,有产阶级的所谓现代社会制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

# 最后,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在物的联合和人的团结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平等。

∀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 ∀物的联合#即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的联合#就是社会关系的平等。

所以,平等的要求是对奴役的反抗;共产主义是完全平等的同义语。

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平等概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和资源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经过不多几代的社会发展,人们就一定会认识到:侈谈平等和权利,如同今天侈谈贵族等等的世袭特权一样,是可笑的;对旧的不平等和旧的实在法的对立,甚至对新的暂行法的对立,都要从现实生活中消失;谁如果坚持要人丝毫不差地给他平等的、公正的一份产品,别人就会给他两份以资嘲笑。

//那末,平等和正义,除了在历史回忆的废物库里可以找到以外,哪儿还有呢?由于诸如此类的东西在今天对于鼓动是很有用的,所以它们绝不是什么永恒真理。

//可见,平等的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个观念的形成,需要全部以往的历史,因此它不是自古以来就作为真理而存在的。

# !同样,我们今天也不能脱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抽象地谈论平等、公平问题。

二、∀人们//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 ∀!!!平等的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首先,不平等就是社会关系的异化,是生产没有充分发展的结果。

社会不平等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人的关系的异化,也就是人对人的剥削和奴役状态。

不平等,或者说异化的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这是从柏拉图到卢梭到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整个思想史的共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

马克思和恩格斯比以往的思想家深刻的地方在于,他们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否认私有制是基于人性的永恒的制度,认为它是生产力有了发展又没有充分发展的结果。

所以,社会不公平是和私有制、阶级的同存共生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成为历史的记忆。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逻辑是:不平等就是异化,异化的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 #而私有制存在的原因是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的结果!!!∀作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是有限的生产力;受这种生产力所制约的、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6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

∃就是说,只要生产力不发展,私有制就必然是循因之果;而只要存在私有制,不平等就必然是如影随形。

其次,平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条件的。

马克思指出,∀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

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其次,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不平等#,用哲学的语言叫做∀异化#,用政治学的语言就是∀阶级#。

∀即使阶级的划分根据上面所说具有某种历史的理由,那也只是对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社会条件才是这样。

这种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的确,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不仅某个特定的统治阶级而且任何统治阶级的存在,从而阶级差别本身的存在,都将成为时代的错误,成为过时的现象。

所以,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

#只有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人们(才)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真正的平等也就实现了。

相反,∀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形式在私有财产成为新出现的生产力的桎梏以前是不会消灭的,并且是直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以,∀只要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使竞争成为多余的东西,因而还这样或那样地不断产生竞争,那末,尽管被统治阶级有消灭竞争、消灭国家和法律的∗意志+,然而它们所想的毕竟是一种不可能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