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创伤书写
情感创伤化为杰出文学力量

情感创伤化为杰出文学力量情感是人类内心最深刻的体验之一,而创伤则是情感中最为痛苦和令人难以忘怀的一种形式。
然而,一些杰出的文学作品却能将这种创伤化为一种力量,通过文字的表达和描绘,让读者瞥见作者内心的伤痛与坚韧。
本文将探讨情感创伤如何转化为杰出文学力量,并通过分析几部经典作品,展示这种转化的魅力。
首先,情感创伤常常激发了作家内心深处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毕加索在他的一些著名作品中,表达了对战争、痛苦和损失的深切思考,这些思考源于他亲身经历的情感创伤。
他的画作《格尔尼卡》就是对德国纳粹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反应,充满了愤怒与绝望。
虽然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正是这份痛苦激发了他创造出这样一幅杰作,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次,情感创伤还能使文学作品更具共鸣力和感染力。
例如,安娜·弗兰克的《安娜的日记》是关于一个犹太女孩在二战期间躲藏起来的日记记录。
她在日记中描绘了她所经历的种种痛苦和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安娜自己的经历,也是整个犹太人民在战争中的代表。
读者在阅读时,会对作者所经历的情感创伤有深切的共鸣,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痛苦经历,能够震撼人心,唤起对战争的警醒和反思。
此外,情感创伤还能赋予文学作品更深层次和丰富的内涵。
费里尼的电影《八又二分之一》讲述了一位导演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困境。
其中,导演的情感创伤不仅来自于婚姻的困扰,还包括他对导演生涯的迷茫和艺术创作的挫折。
这些创伤让导演感到迷茫和彷徨,但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度思考和触动。
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能够感受到导演内心的忧伤与迷茫,以及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最后,情感创伤能够帮助作家创造出鲜活和真实的人物形象。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作者通过霍尔顿的情感创伤和对世界的痛苦无奈,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孤独感的青少年形象。
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会感受到主人公情感创伤所带来的独特魅力,理解并共鸣于他内心的痛苦和冲突。
谈_简_爱_中的创伤记忆书写

[收稿日期] 2009-11-08[作者简介] 张莹(1983-),女,山东沾化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11卷第1期2010年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U niversity of South Ch i na(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l 11N o .1F eb .2010谈 简 爱!中的创伤记忆书写张 莹(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 要] 简 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
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
简 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 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关键词] 简 爱; 精神创伤; 创伤记忆; 夏洛蒂 勃朗特[中图分类号] I3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10)01-0107-03从另一个帕米拉到追求尊严、自由和平等的中产阶级女性代言人, 简 爱!女主人公的形象一次次在读者心中被演绎着。
凯瑟琳 蒂洛森认为它主要是一部写内心生活的小说,尤其是就本书的目的和效果两方面来说。
爱弥儿 蒙泰居认为 简 爱!带有哥特小说的神秘与恐怖。
事实上,正是一颗受伤心灵对其自身磨难的泣诉增加了这部小说的神秘与恐怖色彩。
乔 亨 刘易斯在谈到 简 爱!这本书的魅力时指出:∀它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谈;它是一个来自苦斗的、备受苦难和折磨的精神自白:susp iria de pro fun d i s !#[1]121-122爱弥儿 蒙泰居也曾高度肯定了夏洛蒂 勃朗特擅长于自然地描写产生于精神恐怖的感受。
虽然很多评论家肯定了夏洛蒂 勃朗特在刻画心理和精神恐怖方面的细腻文笔,但对夏洛蒂在 简 爱!中何以能如此入木三分地刻画女主人公的创伤心理却并未触及。
应该说作者的某些创伤性经历和她擅长描写产生于精神恐怖的感受是不无联系的。
论《沙人》的“创伤体验”与“创伤叙事”

内容提要 19世纪德国作家e.t.a.霍夫曼在书信体小说《沙人》中描述了主人公纳撒内尔在童年时期的一段可怕经历,影响到主人公最终走向自杀的悲剧故事。
从创伤批评理论的视角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创伤体验”以及后续的自杀行为,不仅可以发现童年时期的创伤心理对个体后期行为及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也可窥察到这一创伤体验的的集体性内涵,也将清楚作者本人对内在创伤的直视与拯救。
在呈现创伤体验的同时,叙事主体总是力图完成自我治愈的目的。
关键词《沙人》创伤批评创伤体验创伤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5-0066-08 在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看来,19世纪初期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不仅在创作形式上跨越了传统规范,而且突出了人物自我意识的分化现象,因此他尝试用心理学的视角来处理文学史中那些幽远而深邃的各种感情活动。
这其中,德国作家e.t.a.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无疑是个合适的分析对象,因为“他经常为一种神秘的恐怖感所笼罩,害怕自己生活中出现鬼魂以及各种鬼怪形象,”②[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2册),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64、163页。
以至于不得不有人陪在身边,他才能正常创作。
因此,霍夫曼“对人的品格所持有的奇特的浪漫主义理论,正是不规则生活和过分敏感、过分紧张的神经的产物。
”②短篇小说《沙人》(the sand-man)――描述了主人公纳撒内尔因为心理压力而走向悲剧的怪异故事,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例子。
童年时期的纳撒内尔,由于好奇所谓“沙人”(催迫孩子睡觉的睡魔)到底长什么模样,选择躲在窗帘后偷偷观察这位一直只有声音没有显形的“沙人”,结果发现所谓沙人就是父亲的常客科佩留斯,但科佩留斯却因纳撒内尔的偷窥行为有可能泄露炼金的秘密而大发雷霆,以致要挖了他的眼睛。
幼小的纳撒内尔因此饱受心灵创伤,成年后也无法摆脱这一创伤阴影,不得不选择以死亡来解脱自我。
《塞姆勒先生的星球》与美国六十年代【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塞姆勒先生的星球》与美国六十年代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索尔·贝娄(Saul Bellow, 1915-2005),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并于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邃的哲理思辨,他本人也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现代派作家。
这样一位被评论家莱斯利·菲德勒定位为“不仅是人们可能承认的作家,而且是一位必须承认的作家”,那么是什么奠定了他这样稳定的高评价呢,他的高度思想性出于什么原因?而再次为贝娄获得当年的国家图书奖《塞姆勒先生的星球》是否又如以往的犹太作家一样有浓重的浪漫气息和犹太风格呢?《塞姆勒先生的星球》描述的又是怎样一个社会呢?《英美文学论丛第二辑》之《当代美国犹太小说之基本主题刍议》认为发表于1970年的《塞姆勒先生的星球》显然是对弥漫这种狂热浪漫情调的60年代所进行的一个批驳和回击。
美国的20世纪60年代是个自我陶醉、放荡不羁的年代,年轻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终日沉浸在各种刺激中麻木自己的神经。
他们反传统、反知识、反文化、追求绝对的个性解放。
很多年轻人不学无术,塞姆勒到哥伦比亚大学作讲座时,他们嗤之以鼻,骂他是“老东西”。
小说中的安杰拉和华莱土可称得上是这类人的代表。
安杰拉追求个性解放,彻底摈弃传统的道德观点和标准,也受到贝娄最猛烈的批评的。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多事之秋的年代,黑人运动、妇女运动、激进主义、社会动乱等重要事件接二连三,可以说, 60年代是美国现代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年代。
在《塞姆勒先生的星球》中, 贝娄用看似荒诞可笑的方法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黑暗,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很多犹太裔作家在适应美国社会、力图融入美国生活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作实践。
他们透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借助自己笔下人物的经历遭遇,抒写着犹太民族在美国这片陌生、自由、富于吸引力的土地上生活的生命体验。
《外国文学史》第九章考点手册

《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学第九章20世纪文学(一)考点62俄罗斯一苏联文学(★★二级考点,选择、名词解释)1 .满宁,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上。
前期较重要的作品有:《乡村》(1910)、《苏霍多尔》、《伊格纳特》和《旧金山来的绅士》等。
后期创作的基本主题是死亡、爱情和大自然,艺术成就很高。
较重要的有: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27—1933),以及短篇集《幽暗的林荫道》等。
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作家.2 .阿赫玛托娃,以抒情诗见长,诗作构思精巧,善于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语言富有音乐性,2于阿克梅速主要有诗集《车前草》(1921)、《耶稣纪元》(1927)和组诗《安魂曲》3 .马雅可夫斯基,是未来主义诗人。
早期诗歌除讽刺诗外,还有《穿琴子的云》(1915)等多首长诗。
十月革命后,他创作了短诗《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和《向左进行曲》等歌颂革命的作品。
20年代,发表T讽刺官僚主义的诗篇《开会迷》(1922)、长诗《列宁》(1925)、讽刺■•剧《臭虫》和《澡堂》,以及长诗《好!》(1927)等,艺术上多有创新。
4 .法捷耶夫(1901—1956)的长篇小说《蚊灭》(1927)/被称为“国内战♦时期的笑堆史诗”,作品真实他反嫉了国内战♦时期远东游击队的战斗生活.5 .【“解冻”文学】:(1)“解冻”是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命名的。
(2)由此发端的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关注人物命运的创作倾向,被称为“解冻文学”思潮。
(3)是对“无冲突论”的反拨,促进了文学对人物命运和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
2部作品引起轰动:帕斯捷尔纳克《日内瓦医生》、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6 . 50年代中期,“前战一代”作家登上文坛,他们以真实地描写战地生活著称,人林“战撵真实派”代表作有邦达列夫的《营请求火力支援》和《最后的炮轰》,巴克拉诺夫的《一寸土》,贝科夫的《第三颗信号弹》等。
德语文学中的创伤

德语文学中的创伤
德语文学中的创伤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主题,涉及到多个时期和文学流派。
以下是一些与创伤相关的重要德语文学作品或作者:
1.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小说和短篇故事,如《变形记》和《城堡》,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无力感和虚无间的冲突。
2.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作品《百年孤独》中,描绘了一个家族经历了多代人的创伤和命运的循环。
3.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戏剧《考德尔》中,主人公通过追求梦想以及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面对了内心的创伤与困惑。
4. 耶尔曼·格里姆(Hermann Hesse)的作品,如《西泠箴言》和《步履不停》,探索了个人的身份认同、自我发现和内心的痛苦。
5. 考察了纳粹德国历史和集中营的创伤的作家,如普鲁士斯霍普夫(Primo Levi)的《如果这是一个人》和安娜·塞格斯特(Anna Seghers)的《逃亡者》,描述了集中营生活的残酷和希望的光芒。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故事情节,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遭受的创伤和对创伤的回应方式,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深思。
创伤叙事的疗救与温情—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创伤及其修复

064[摘 要]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胡塞尼的处女作,是一部具有典型创伤叙事特征的小说。
小说的创伤书写展示了阿米尔在遭遇文化创伤、民族创伤、突发事件创伤后的挣扎和解脱的历程,流露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从创伤理论的角度对阿米尔的创伤和修复进行探究,挖掘文学叙事整合的功能对创伤修复的作用,希望对当代人的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有所启发。
[关 键 词]《追风筝的人》;创伤;修复;创伤叙事吕 婉创伤叙事的疗救与温情——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创伤及其修复《追风筝的人》是一篇典型的创伤叙事小说。
作品讲述了阿米尔曲折的成长经历,记录了阿米尔从懦弱卑鄙到勇敢善良的性格转变过程,展示了忠诚、背叛、救赎等主题,表达了对民族苦难的同情。
小说对家庭创伤、成长创伤和文化创伤等进行了展示和修复。
本文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切入,挖掘小说深刻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发现文学的叙事治愈功能,希望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有所启发。
一、阿米尔的多重创伤经历阿米尔经历了多次对精神造成压抑的创伤,他幼年丧母,父亲对其冷漠相待和持续否定。
在成长中,他被种族观念左右,渐渐疏远了唯一亲密的玩伴哈桑,继而又目睹哈桑被强暴的残酷过程,不知所措,一味逃避。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际,阿米尔又随父亲辗转赴美,途中经历了他人的死亡、自身的死亡威胁。
在美国,他度过了平静的二十六年。
但是,当阿米尔因为哈桑之故再次回到阿富汗,他又一次见证了贫穷、死亡、强奸等罪恶恐怖的现实,也经历了残酷的决斗和死里逃生。
返回美国前夕,哈桑之子索拉博的自杀无疑又给他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些构成阿米尔的多重创伤经验。
二、创伤的后遗症第一,对外部的疏离和自我封闭。
创伤经验破坏了阿米尔关于外部世界的基本安全假设和积极的自我形象,导致阿米尔自我封闭和与社会关系的疏离。
作为“上等”的普什图,阿米尔不仅无法得到爸爸的认可,也无法顺利融入同族群体,因此产生了被“抛弃”的孤独的感觉。
在喀布尔,爸爸是受到万人敬仰的传奇人物,是阿米尔最初获得对外部世界安全假设的主要渠道,但是爸爸从未表示对阿米尔个性和尊严的肯定,对阿米尔的个性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了邪恶的怨恨心理的产生。
信任:神奇的催化剂(巴西)里卡多·塞姆勒《塞氏企业传奇》

信任:神奇的催化剂(巴西)里卡多塞姆勒《塞氏企业传奇》佚名
【期刊名称】《《新财经》》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有这样一家企业:它是一家制造上千种产品的跨国公司;它实现了年均27.5%的增长;它是IBM、通用汽车、福特、西门子借鉴的榜样;它是人们最愿意加入的组织。
在这个企业里,你的工资自己定;你想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去;你可以在会议室举办生日聚会;
【总页数】1页(P11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创伤书写 [J], 宁宝剑
2.替你看房——通湖路B、C地块:唐宋元明清历史在支塞里沉淀文惘塞里传承[J],
3.卡勒德·胡塞尼小说中的人文精神探析 [J], 王春;胡其林
4.信任:神奇的催化剂(巴西)里卡多·塞姆勒《塞氏企业传奇》 [J],
5.来源于本塞姆氏野生种的烟草蚜虫抗原 [J], KrustevaD;NikovaV;徐宜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地方 。过了很久 一阵 以后 他才从 尸体 的重压
下挣扎 出来 , 爬 出了松散 的泥土。 ” J 9 。 塞姆 勒先生
离开屠杀现场 的时候 , 求 生意 志压倒一切 , 屠杀之
德国士兵已经放弃抵抗但他还是杀死了这二创伤幽灵的再现科夫砍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一样满怀仇恨地杀塞姆勒先生见证了被别人杀害和杀害别人的害了这个士兵但这样的屠杀并没有让他的内心场景如幽灵一样频繁地出没于他在美国的生活充满快乐相反产生了无法释怀的罪恶感
第1 4卷 第 7期
V0 】 .1 4.№ O 7
摘要 : 索 尔 ・贝娄 作 品里 的 大屠 杀 书写 一直是 创 伤理 论 关注 的热 点。《 塞姆 勒 先 生的行 星》 以塞姆 勒 先 生的视
角见证 了犹太人惨遭屠戮的真相 。小说通过他 恐惧地铁、 坟墓等与大屠杀相关的意象, 讲述 了大屠杀对其受害
者和 见证 者 塞姆 勒先 生 的精神 戕 害。 大屠 杀 被历 史湮没 , 其 原 因 不仅在 于德 国纳粹 法 西斯 当年 的 层层 封 锁 和
太人 , 又是波兰的知识精英 , 自然在必杀名单之列 。
当他与 妻 子 安 托 尼 娜 一 起 挖 一 个 深坑 的 时
见 证 创 伤
候, 夫妻双方都知道这是 自己生命 的最后 时刻 。此 时, 妻子表现 出对死亡的畏惧 。既然死亡是无法避
在《 塞姆 勒先 生 的行 星》中, 犹太 人 活埋 自己
.
心 。受难情节制约 了全 书其他 故事情 节 的选择 和
展开 , 限制 了 作 者叙 述 策 略 的选 择——唯 有 让其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2—1 9 基金 项 目:2 0 1 3年 湖 南省研 究 生科研 创新 基金 项 目( C X 2 0 1 3 B 1 9 2 )
她; 凭借一声不言语地 挖掘 , 他设 法传 达给她一 件 什么 , 使她坚 强起来 。但是结 果竟然 是 , 他使她 准 备好接受 死亡 , 而 自己却 没有死 。她 给杀害 了, 而 他却没有 。她通过 了这一过程 , 而他 却没有。 ” [ 3 1 2 7 1
作为受害者 , 本来两个 人将 会一起 死亡 , 但妻子 死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Yi b i n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7月
J u l y,2 01 4
《 塞姆勒先生的行星 》 中 的创 伤书 写
宁 宝剑
(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1 2 )
成为全书创伤叙述 的核 心。在小说 的叙述 中 , 见证 创伤 的故事情节 的展 开可 以分为三 个部 分 : 受难、 拯救和复仇 。 ( 一) 受难 塞姆 勒先 生在 波 兰 的 受 难 是 小 说 的叙 述 核
免 的, 塞姆勒先生认 为只有 直 面死 亡 , 坚定地走 向 人生最后 的终 点 。“ 当 她蹒 跚晃 动 时 , 设 法 帮 助
控制 , 还在 于受害者和犹太人 自身对该事件保持沉默。避免大屠杀悲剧再次发生既需要克服 以暴制暴 , 又需要 宽恕之心。医治受害者的创伤 虽然有很 多方法 , 但重建受害者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关键词 : 《 塞姆勒先生的行星》 ; 见证创伤 ; 创伤的幽灵;医治创伤 中图分 类号 : I 7 1 2 . 0 7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4 ) 0 7 — 0 0 7 9 — 0 7
一
种新的理论武器 : 创 伤批评 。站在创 伤批评 的角
度, 我们 发现 该小 说 叙述 了大屠 杀 受 害者 所 见证 的历史真相 , 揭示 了受 害者 在 事后 承受 的创 伤 阴 影, 并反 思了其所具有 的伦理 内涵。
一
师和犹太人 , 则必须杀掉 。 ” - 2 塞姆勒先生既是 犹
承受 的极限 , 又加 上对妻子去世 的 内疚 , 他再 也没
有走 出来这段布满阴影的世界 。 ( 二) 拯救
十人, 身上都被剥得精赤条条 , 在给自己挖着坟坑,
枪弹射来 , 跌进了坟里 的时候 , 尸体压 在 了他 的身
体上 , 重重地压在 上面。他死去的妻子就在 附近 的
一
作 为屠杀 悲剧 的见证者 , 波 兰农 民谢 斯 拉恺
在《 塞 姆 勒先 生 的行 星》 中, 贝娄借 叙 述者 之
它情节不 断象 征性 地呈 现 受难 , 才能 让创 伤叙 述
口, 讲述 了塞姆 勒先生所 见证 的历史 真相 。叙述 者
讲述的正是 “ 我们 的时代 发 明 的一种新 的文学 类
成 为可 能。犹太裔波 兰知识 分子塞 姆勒先 生的身 份是其被杀 害的最重要 的原 因。在 纳粹法 西斯 的
中, 他鼓励妻子勇敢 地面对死 亡 , 这坚定 了妻子必 死 的信念 。 . 按照事情 正 常 的发 展 逻辑 , 塞姆 勒 先 生也会 死去 。. ‘ ‘ 当安托尼娜被 人杀 害的时候 , 当他本人 在 她身边经受着 屠杀的时候 。当他和其他 六 十或七
世 间温暖 的阳光 。虽然塞姆 勒先生 继续苟 活于人 世, 但 因为他 的精神 受 到屠 杀现 场 的刺激 超 过 了
屠 杀名录上 , 波 兰 的知识 精英 和犹太 人是 必 杀对 象 。纳粹 党 卫 军 头 目海 德 里 希 说 : “ 对 一 些 小人 物, 可 以放 他们一条 生路 , 至于贵族 、 专业人员 、 牧
型: 证词 文学 ” ¨ 。所谓 “ 证词 文学 ” 就是讲 述受
害者受到迫害 的经历 。而解读证词文学 , 我们需 要
作者简介:宁宝剑( 1 9 8 2一) , 男, 黑龙 江佳木斯人 ,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美国犹太小说研究。
8 0
宜 宾 学 院 学 报也许在妻 子迈 向死亡 的过程
明; 二是 因为塞姆勒 先生推动 了妻子求死 的意 志 ,
加速 了妻子的死亡进 程。如果 妻子怀 有强烈 的求 生意志 , 也许能够像他一样 , 睁开眼睛 , 继续感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