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 精准训练十四 答好意象“三考”题

合集下载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优编增分练 第一部分 瞄准题点,精准训练 专题四 精准训练十一 分析概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优编增分练 第一部分 瞄准题点,精准训练 专题四 精准训练十一 分析概

精准训练十一分析概括小说中物象的寓意和作用练前提示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人物形象固然重要,但物象同样不可忽视。

高考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失乐园师陀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

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

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

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

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

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

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

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

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

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

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

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

倘若仍跑到那叫作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

我已经不是孩子。

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

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2019届全国新高三精准模拟试卷(二)语文

2019届全国新高三精准模拟试卷(二)语文

2019届全国新高三精准模拟试卷(二)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对称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划,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2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2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2尊严的具体性不只表现在工作有岗位、生活有保障上,更表现在你可以自由、独立地存在,不会依附于强权,可以建立并实现你的自我价值。

这样,。

A.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的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B.国家才是有尊严的国家,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C.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才使每个国民成为有尊严的国民,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D.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国家才会由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真正有尊严的国家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不管是为了进化的需要还是单纯追求美,①,大家要以平常心对待这种正常现象。

另外,漂亮的人不要恃宠而骄,②,毕竟仅仅基于面孔的好感是不会长久的;③,保持微笑,积极的情绪同样会让自己独具魅力。

请深信,长久的吸引力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5.用简略的文字表述下列图表中的过程。

(5分)桑蚕立体养殖图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

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

但若做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

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的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到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

《论语》中9次讲到“修”。

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

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

2019高考全国二卷 语文 考前精准模拟卷 (附答案)

2019高考全国二卷 语文 考前精准模拟卷 (附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第13页,共18页 高三语文试题第14页,共18页平时的学习和经验,是我们危急关头最有力的支持。

向规范、速度、准确多要分2019年春学期高三年级高考精准模拟卷试卷命制:XXX XXX 2019年3月30日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上潮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中土意识。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

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

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

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

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

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

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

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

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

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

“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慍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六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抢分点三比较鉴赏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7页角度一形象角度——————————————————————————————[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

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明确对比的诗篇;(2)“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明确对比点和答题角度;(3)“简要分析”,答题时先要概括,再分析。

第3步:列要点,找对应。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评分细则]能准确说明两首诗写景的不同点,2分;能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且分析正确,4分。

形象特点比较两注意1.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坚贞。

2.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的作用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优编增分练 第一部分 瞄准题点,精准训练 专题六 精准训练十八 赏析古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优编增分练 第一部分 瞄准题点,精准训练 专题六 精准训练十八 赏析古

精准训练十八赏析古诗对写艺术练前提示对写就是不直接由自身说起,不是从眼前写起,而是换个角度,从对面入笔、从一、分析下列诗词中对写手法的运用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两句为“直接写法”,后两句是“对写”。

诗人遥想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他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深感怅然;似乎自己独在异乡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

诗歌因此烘托出的思念之情,更浓郁,更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词的上片写梦之由,下片写梦之境和梦之感。

词最后三句写梦醒,说“料得”荒郊月夜,妻子因思念自己而肝肠寸断,显然是“对写”法。

它的运用,使作者对发妻王弗的悼念沉郁悲痛,感人至深。

3.月夜[注]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离家投奔于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送往沦陷后的长安,该诗写于此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诗前三联都用“对写”法。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一部分瞄

浙江专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编增分练第一部分瞄

精准训练十六赏析古诗抒情艺术练前提示诗歌就是抒情艺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如此。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最重要的内容和题型之一就是赏析抒情艺术。

这种题型在题目中一般有“如何抒情”“抒情特色(方式)”等字眼。

答这种题型,要答出抒情方式和情感内涵两个要点。

抒情方式指的是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

如是间接抒情,则一定要答出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人、物抒情等具体方式,个别的还涉及对比衬托等手法,然后指明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可。

有的题问“如何抒情的”,且问的是全篇或者词的上片或下片,则还要逐联逐句地分析。

暮春三首(其一)朱淑真[注]才过清明春意残,落花飞絮便相关。

衔泥燕子时来去,酿蜜蜂儿自往还。

风静窗前榆叶闹,雨余墙角藓苔斑。

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

注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

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主要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

末两联的前三句借景抒情,描写了风雨过后,窗前榆叶繁密,墙角苔藓绿意丛生,槐柳浓荫蔽日,渲染了幽静之感。

最后一句写出了庭院深深,少有人至,甚至白日入眠的情形。

表达出了诗人身处深闺看似闲适实则寂寞无聊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建康仲殊钟山影里看楼台。

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

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抒发了世事无常的寂寞伤感之情。

②直抒胸臆:“黯愁怀”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黯然销魂的愁苦。

③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汀花、细雨、水树、闲风等秋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又隐含对历史变幻的沧桑感。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5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5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含解析-15各地的学术研究中呈现出兴盛的局面,③在国际学术界,以环境史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遍地开花,以环境史为名称的学术组织层出不穷。

④随着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⑤这一历史学新领域到底为学界和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⑥成为国际学术界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①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较起来,以目前的出土资料来看,是十分逊色的。

在西周以前,少数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盖,头上长了角,脸上有纹身,下面是蛇身,似乎还介于半人半兽之间。

商代铜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盖、错金铜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夹杂在多彩多姿的各种动物兽面之中,不仅数量孤单得可怜,在造型上,也十分简陋粗略,比例极小,实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严的人像雕塑相比。

②西奥多·鲍伊说:“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

”如果商周铜器上作为图腾的兽面之说可以成立,我们的确发现,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

人,在死亡以后,统统归回到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上去,是巨大的龙或凤的种族,强调的只是龙的符号,而不是某一个个人。

③一直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中国人并不喜欢替自己立像,立像留影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自然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俑”的起源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殷商安阳墓中出土的玉石带枷人雕,一男一女,即是人俑的起源。

但是,一般数据仍以春秋战国前后为中国“俑”的重要发展时期。

《史记·秦本纪》记录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活人陪葬的事:“穆父卒,葬雍。

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日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这件事,《诗经·黄鸟》之中也有反映,表示了春秋时代一般人对这种活人陪葬的反感。

这可以说明,文化水平较高于秦的其他中原国家,在春秋时代,恐怕已经普遍以俑来代替活人陪葬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十四答好意象“三考”题
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高考在此有“三
1.(201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道间即事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①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②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①邮:驿站、旅舍。

②方寸:指心。

本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江南初夏的景色。

(2)黄莺,借其“声老”,表明春天已逝;桑叶,写其稀疏,表明初夏来临;梅雨,更体现了江南初夏的季节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着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相传是战国时的女子,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画家,擅画海棠。

诗歌后两联写到“莫愁”“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用: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擅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

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海棠的美丽。

诗人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艳羡之情,这就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

(2)情感: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杪江亭有作[注]
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

本诗颈联为什么要写“孤雁”和“千万山”?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孤雁”和“千万山”是诗人在江亭所见的景物。

这两种景物勾起了诗人的联想,景中寓情。

②“孤雁”表现了此时诗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

③“千万山”写出了诗人此去前路险远,也写出了人生之路前途迷茫。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

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本诗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

(2)作用:以乐景衬哀情。

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飞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

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之情;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