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3.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4.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字音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3.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019中考总复习之《孟子》两章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古义: 征验 表现 征于色 今义: 出征 征收
举于版 古义: 选拔 任用 筑之间 今义: 往上托 往上伸
词类活用
必先苦 原义: 艰苦 其心志 文义:使……痛苦
饥饿 原义: 饿其
体肤 文义:使……饥饿
2019/3/7 欣燚工作室 赵捷
空乏 其身
原义: 资财缺乏
文义: 使……身处贫困中
扰乱 原义: 行拂乱 其所为 文义: 使……乱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 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 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 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实现自己志向的时候,与百姓 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未能实现自己 志向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 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当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道义;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原则; 更不能为外因所迷乱、动摇、屈服。
背诵默写 1、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得志,与民由之 2、 ,不得志,独 行其道。
2019/3/7 欣燚工作室 赵捷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019/3/7 欣燚工作室 赵捷 21
通假字
文意理解
开篇列举六人的共性?道理何在? 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成大业 逆境出人才 孟子认为不亡国的条件(自述)? 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 君王的大臣,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 的邻国与外患。
敌国外 动词作状语 患者 文义:
在国外
2019/3/7 欣燚工作室 赵捷
重点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百里溪举于市 降大任于是人
《孟子二章》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富贵不能淫》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②丈夫..之冠也:③母命.之:④以顺为正.者:⑤富贵不能淫.:⑥贫贱不能移.:⑦威武不能屈. :⑧居天下之广居.:2、一词多义:戒:①戒之曰:②必敬必戒:居:①居.天下之广居:②居天下之广居.:之:①丈夫之冠也:②父命之:③母命之:④妾妇之道也:⑤与民由之: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3、判断文言句式:①戒之曰: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孟子二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富贵不能淫》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女通“汝”,意思:你。
②丈夫..之冠也:古今异义,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③母命.之:古今异义,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④以顺为正.者:古今异义,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⑤富贵不能淫.: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迷惑。
⑥贫贱不能移.: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动摇。
⑦威武不能屈.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⑧居天下之广居.: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居所,住宅2、一词多义:戒:①戒之曰:告诫②必敬必戒:谨慎居:①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动词)②居天下之广居.:第二个居所(名词用作动词)之:①丈夫之冠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父命之:代词,指“男子”③母命之:代词,指“女子”④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与民由之: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能够②得志:实现3、判断文言句式:①戒之曰:省略句,省去主语“母亲”。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孟子二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富贵不能淫》习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 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四、课内简答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邹(今山东邹县)人。
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又尊其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一词多义:戒.之曰:告诫;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必敬必戒.:谨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太守谓.谁:为,是。
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行为方面: 行拂乱其所为
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 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
算不上大丈夫。
2.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提出 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
(1)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 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 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2)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 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 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 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 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练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方面的 具体内容。 ①思想方面: 苦其心志 ②生活方面: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思考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2.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提 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 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是怎样一步步反驳景春观 点的?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 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 最后推出论点:逆境出英才。
板书设计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舜、傅说、胶鬲、 管夷吾、孙叔敖、 百里奚 过 人 困、衡 征、发 国 改
苦心志 劳筋骨 发、举 饿(正面)
喻 恒亡(反面) 一般论据
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前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后 君主 相 辅佐武王 相 举例论证 人才必须
在艰苦的
环境中造 就的道理
孙叔敖
百里奚
海
市
相
大夫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横”,梗塞,不顺
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 主,《汉书· 艺文志》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一语不是一个学派的名称,而是指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 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计谋划多 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 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 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 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 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 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 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 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 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 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 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 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 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 都反映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思想家提出的民本思想, 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于人
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具有普遍的指
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 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 尤其要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 续推向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题 以有益的启示。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 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 无事。” 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 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体会《孟子》的风格特点 《孟子》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请你从文中举例来说明。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
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
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 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 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 丈夫形象并请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 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 多、刘胡兰。
《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意识
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舆,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 “亚圣”,后世常把孔子 和他以“孔孟”并称。
敬仰、崇拜、羡慕。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 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 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孟子是如何回答的呢?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
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 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 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 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 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 大丈夫。”
孟子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 力于富国强兵,想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 “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 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 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 思想的核心。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 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 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 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同“弼”,辅佐 了解,明白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往往 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的主要思想
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
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 撰而成。南宋时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 称为“四书”。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 辑严密; 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
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正面 内心惊动 生于忧患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外在表现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 反面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 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 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是怎样一步步反驳景春观点的?
(1)首先孟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否定了景春的 观点。紧接着,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 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 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这样的人不能称为大丈夫。这是“破”, 即直接反驳的部分。 (2)接下来是“立”,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三方面 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 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 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 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被起用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狱官 海滨(隐居的地方) “所以……”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 使……痛苦。使……劳累 指示代词,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同“增”,增加。 使……贫困。 违背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