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知识点、课后练习题、同步练
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 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 天佑的塑像。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 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 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 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 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 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 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两百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 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 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 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无法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 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真理降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降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其实,这句话自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迷信技术开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擅长从粗大的、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出效果,不时提问,不时处置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
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留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停止了重复的实验和研讨。
1962年他宣布了论文,以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假设地球中止旋转,就不会发生这种漩涡。
他以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假设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那么不会构成漩涡。
他的这个见地,惹起各国迷信家的极大兴味,他们纷繁在各地停止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
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pǔ)里的玫瑰花开了。
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诱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布置,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拔出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末尾和助手们做实验。
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拔出花瓶中。
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观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刻敏感地看法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
那么,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异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响?这对化学研讨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异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效果,促使波义耳停止了许多实验。
由此他发现,大局部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动颜色,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①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清楚,它遇酸变成白色,遇碱变成蓝色。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

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话的感受。
研读课文 化学家波义耳的科学发现,谱写了科学史 上的又一个新篇章!作者运用这个事例,向我 们证明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主要作品
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传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和蒋介石》等。
名言警句
你们知道哪些真理?
真理唯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欧文
时间是真理的挚友。
——科尔顿
扫除“拦路虎”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 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从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研读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 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结构图示
内容概括
主要内容
课文举了科学史上的三个事 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 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 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 发现真理的观点。
教师点拨
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最后总
结观点,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仿写练习
➢题目要求:
同学们,如果你们也发现了类似这样奇怪的现象, 你们会想到哪些问题呢?
研读课文
他(阿瑟林斯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华版)

阿瑟林 斯基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 做梦有关呢?会是 什么关系呢?
以儿子、二十名 成年人为实验对 象,进行了反复 的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 时,是人最容易做梦 的阶段。
讨论交流
对比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 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 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 得出了结论。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 句话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自主探究
作者是如何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这一观点的?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 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思考结果呈现在纸上,可以 是图示,也可以借助老师的表格来呈现。
第(
)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教师小结
是的,作者用了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司 空见惯”“细微”的现象,再由现象引发问题, 最后写发现或发明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这就 是作者写文章用到的用事例来印证观点的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课文的?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拓展积累
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 2.搜集类似课文中的科学事例,准备下
汇报交流
从“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物质到 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 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 反应”“许多实验”这些词句中,我们 可以看出波义耳善于观察,能不断挖掘 问题并且反复去实验验证。
随堂演练
运用填空梳理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 ➢ 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所以他关注到了__溅__上__盐__酸_的__紫__罗_兰__花__瓣__变_红___的现象。 ➢ 波义耳不仅关注到了这个现象,还__发_现__了__相__关_问__题__, 并且___产__生_了__一__连__串_的__疑__问___。 ➢ 波义耳经过____反__复__实__验____,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课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年级下册
资料链接
叶永烈,1940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
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作家、科普文艺作 家报告文学作家。他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的 作家,出版了《叶永烈文集》50卷,2000多万字 。仅2008年叶永烈就完成了18部作品。
资料链接
要知道此时的叶永烈已年近古稀。叶永烈把外 出采访与案头写作,看作是不同工作状态的交替。 他一年到头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一直处于工 作状态。另外,叶永烈在长期的写作中,养成了思 路通畅,一气呵成的习惯。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 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的。
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
总结: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复习导入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 明一个什么观点?
作者运用哪些事例来说 明自己的观点?
品读感悟
默读第3—5自然段,边读边思 考:三个具体事例中的“?”是什 么?由此发现的“!”是什么?
画出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
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 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 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 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 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 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 生活中发现真理。
02 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
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 看书思考问题时,一个苹果 落了下来,他立刻想到,苹 果为什么不会飞到天上而是 一定会掉到地上呢?经过一 系列的努力,他终于发现了 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被草叶割伤,受到启发,发明 了锯。
追溯事物发 生的根源。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习 以为常,没有留意的细微的地方。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儿童与发明①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②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
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
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
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③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
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
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可是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雷内克医生十分为难。
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
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
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④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
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
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
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兰德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性成像照相机。
⑤非洲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
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
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⑥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
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
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文原文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xuán)渦(wō)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
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
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他的這個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
19世紀末,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調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佈情況。
他發現,美國東海岸有一種蚯蚓,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這種蚯蚓,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蚓。
密卡爾遜無法回答這是為什麼。
密卡爾遜的論文,引起了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
當時,魏格納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的起源問題。
他認為,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很有限,無法跨渡大洋,它的這種分佈情況正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佈,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也正說明他的成功在於從問號中尋求真理。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
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忽然轉動起來。
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
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麼關係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

结构梳理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 诞生 于一 百个 问号 之后
发现问题 运用事例 提出问题 证明观点 实验探究
取得成果 总结观点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锲而不舍 不断探索
主题概括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_三__个__有 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_善__于__观__察__、_不__断__发__问__、 _不__断__解__决__疑__问___,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论 证 事例1 观 点 事例2
事例3
得出的结论:
现象
“问号” 探究的过程 “真理”
事例1
(紫罗兰 的变色)
溅上盐 酸的紫 罗兰花 瓣变红
紫罗兰中的什么 物质遇到盐酸会 变红?别的植物 中会不会有同样 的物质?别的酸 对这种物质会有 什么样的反应?
进行了 许多实 验
大部分花 草受酸或 碱的作用 都会改变 颜色,其 中石蕊最 明显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你认为什么是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说得对吗?真理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 3.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的含义。
yù
域
“甫”几个短横之间 要匀称。
pǔ
圃
三个“心”组合要紧凑, 上面稍大,下面两个略小。
ruǐ
蕊
整体感知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带 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表格把你的思 考结果呈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 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句子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 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指发现问题。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习题
1. 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答:要善于观察,不断发
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 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答: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洗澡水漩涡地球自转有关;
二个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紫罗兰遇酸变色发明酸碱试纸三个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
做梦时眼珠转动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
课后练习题:
律师,他常常徒步30 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
他一边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
仿他们。
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
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
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
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应该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所以,千万要记住“功夫不负有心人”。
失败乃成功之母
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你若能从挫折中站起来,重新出发,必定能获得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
他曾为-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 “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
'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
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古今中外,有许多成功者的事例,他们都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同步练习题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下面带点字注上拼音
蝎子狗吠三弦蝈蝈儿
葫芦恐怖蟋蟀
雨后,我顺着林荫小路散步,听着()的鸟鸣,呼吸着()的空气,聆听着()的小溪欢腾跳跃的歌唱,喝一口()的泉水,真是()怡人,令人心旷神怡。
四、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五、仿照例句,把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
补写时,要把弟弟渴望拥有变形金刚的心情写出来。
例: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我拽着妈妈的手,高高兴兴地走进了玩具店。
我一眼看见摆在柜台上的那个变形
金刚 六、回忆课文,回答:
1、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 : 2、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答: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七、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 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有一次, 父亲也许看我的样 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笑着说: “你来,我给你看看 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②父亲取 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 的小宝石, 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 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 去。
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
③我看得 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可是过了一会儿, 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
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在句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文中句子 ①是 _____________ 描写,句子 ②是 _____________ 描写,句子 ③是 ___________ 描写。
3)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 “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4)“我”是一个 的孩子。
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观点的句子抄写 在下面。
思维创新大拓展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 这样过了许多天
苦
痛
很
八、句子品悟。
这样的话我不知道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这样的话”指的是
(2)写一写你自己曾经这样的经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琴弦清脆玻璃蝉鸣
三、清脆清新清澈清凉清爽
四、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
五、似乎在对我笑,好像在欢迎我。
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伸手就去摸那变形金刚。
六、1、围绕“好奇”作答都可;2、言之有理即可。
七、(1)因此不但还(2)语言动作心理活动(3)因为我对他的表产生了神秘感,很想研究一番。
(4)好奇心特别强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八、(1)“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
(2)我那时候特别喜欢玩魔方,有时候做梦还说“玩魔方!玩魔方!” 解析:这是一道写亲身经历的训练。
首先要明白句子的意思,强调自己反复说的一句话。
其次联系生活,寻找这样的生活经历,然后有条理地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