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气体的分离

合集下载

空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份间的气液相平衡

空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份间的气液相平衡

(2) x-y 图 压力变化改变了气液浓度差
O2-N2 的 y-x 图 •O2-Ar 的 y-x 图(浓度差小)
5.3.2空气三元系气液平衡
O2-Ar-N2 的 T-x图 (1-2-3)
压力一定,三元混合物饱和液体 摩尔分数与温度关系
• 氧-氩-氮三元系的平衡图(p=133.3kPa)
三元平衡气液的比焓与二元相似,气体和液体混合物溶解热均
pyO2 pyN 2
N2 :79.1%
液体为理想溶液
pO2 pN 2
p x 0 O2 O2
p x 0 N2 N2
yO2
pO2 p
pO2 pO2 pN2
pO2
p x 0 O2 O2
p x 0 N2 N2
5.3.1空气的二元系气液平衡 (1)T-x-y 图
➢ 每个压力下有一个鱼形线 ➢ 气液的浓度差越大越易分离 ➢ 压力变化改变了气液浓度差 ➢ 平衡时气液相摩尔分数大小不同 ➢ 定压时,相变温度受膜填充密度(m2/m3)
容器结构 压力损失 膜制品的缺点 易漏气处
平膜
200~400 需要膜支撑物,设计
简单。 小
膜面易有针孔和膜面 受力不均。
膜与支撑物密封处。
空心纤维膜
20000~60000
不需要膜支撑物。
大 易混入断的纤维和不
完全空心纤维。 隔板树脂与空心纤维
例1: p=133.3kPa时,摩尔分数x1=15%、x2=5O%三元混合液 的饱和温度及比焓为多少?
解:根据压力和摩尔分数查图9-5得饱和温度为85K。 据表9-8得85K时液体比焓为
hO2 143 .1 k J / k g, hAr 120 .1 k J / k g, hN2 105 .7 k J / k g

空气分离原理

空气分离原理

空气分离原理
空气分离原理是指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分离出来的过程。

空气主要由氮气(约占78%)和氧气(约占21%)
以及少量的水蒸气、氩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空气分离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压力摩擦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简称PSA)、膜分离和气体液化等技术。

以下是其中两种常见的空气分离原理:
1. 压力摩擦吸附技术(PSA):该技术利用吸附剂对气体分子
的吸附选择性来实现分离。

通常情况下,吸附剂对氮气的亲和力较强,因此当空气通入吸附塔时,氮气会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而氧气等其他气体则通过吸附剂层,得到分离。

然后,在降低吸附塔的压力或提高吸附塔温度的条件下,吸附剂释放出吸附的氮气,以再生吸附剂,实现气体的分离和提纯。

2. 气体液化技术:该技术利用气体的不同沸点来实现分离。

根据不同气体的沸点特性,通过降低空气温度使其达到沸点以下,将氧气等易液化气体液化收集,而将剩余的氮气通过分流器排出。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工业氧气和工业氮气的生产中,因为在常温下氧气的沸点较低,而氮气的沸点较高,利用这一特性可实现它们的分离。

综上所述,空气分离原理主要包括压力摩擦吸附技术和气体液化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根据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对氧气、氮气等气体的有效分离和提纯,为空气分离行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气体分离原理

气体分离原理

气体分离原理气体分离是指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的过程,其原理主要基于气体分子的大小、形状、极性以及相互作用力的差异。

气体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环保治理以及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常见的气体分离方法包括膜分离、吸附分离、凝聚分离和化学反应分离等。

其中,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大小和极性进行选择性分离的技术。

通过膜的孔径和表面性质的调控,可以实现对气体分子的精确分离。

吸附分离则是利用吸附剂对气体分子的亲和力进行分离,通过调节吸附剂的种类和性质,可以实现对不同气体成分的有效分离。

凝聚分离是利用气体的凝聚点差异进行分离,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别凝聚出来。

化学反应分离则是利用气体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特性进行选择性分离,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选择,可以实现对目标气体的高效分离。

其次,气体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石油化工行业,气体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天然气净化、烃类分离、气体液化等工艺中。

在环保治理领域,气体分离技术可用于废气处理、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等方面。

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气体分离技术可以提高天然气、合成气、氢气等能源的纯度和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最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气体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型膜材料的研发、吸附剂的改良、凝聚分离工艺的优化以及新型催化剂的设计,都为气体分离技术的提升和应用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随着气体分离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气体分离原理是基于气体分子的差异特性进行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其在工业生产、环保治理和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气体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气液分离初中化学教案

气液分离初中化学教案

气液分离初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液分离的概念和原理。

2. 让学生掌握气液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气液分离的概念和原理。

2. 气液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1. 气液分离的原理的理解。

2. 气液分离操作的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滤纸等。

2. 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液体和气体的知识。

2. 教师介绍气液分离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气液分离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教师介绍气液分离的方法,如蒸馏、萃取、吸附等,并解释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

3.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气液分离的操作技巧,如蒸馏时的温度控制、萃取时的溶剂选择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气液分离的实验操作,如蒸馏实验。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气液分离的原理和方法,并回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气液分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气液分离的知识,并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气液分离的概念和原理,掌握气液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能够亲自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学生能够思考气液分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五章课后答案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五章课后答案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五章课后答案
1、分子蒸馏技术?
答:分子蒸馏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不同于传统蒸馏依靠沸点差分离技术,而是靠不同物质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实现分离。

2、它的原理?
答:当液体混合物沿加热板流动并被加热,轻、重分子会逸出液面而进入气相,由于轻、重分子的自由程不同,因此,不同物质的分子从液面逸出后移动距离不同,若能恰当地设置一块冷凝板,则轻分子达到冷凝板被冷凝排出,而重分子达不到冷凝板沿混合液排出。

这样,达到物质分离的目的。

3、需要如何的条件。

答:残余气体的分压必须很低,使残余气体的平均自由程长度是蒸馏器和冷凝器表面之间距离的倍数。

在饱和压力下,蒸汽分子的平均自由程长度必须与蒸发器和冷凝器表面之间距离具有相同的数量级。

4、有何应用?
答:食品工业、单甘酯的生产、鱼油的精制、羊毛脂的提取。

5、在分离中的应用。

答:色谱分离,MIPS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是利用其特异的识别功能去分离混合物,近年来,引人瞩目的立体、特殊识别位选择性分离已经完成。

其适用的印迹分子范围广,无论是小分子(如氨基酸、
药品和碳氢化合物等)还是大分子(如蛋白质等)已被应用于各种印迹技术中。

气液分离初中化学教案

气液分离初中化学教案

气液分离初中化学教案教学内容:气液分离教学目标:1. 了解气液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见的气液分离装置。

3. 能够应用气液分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气液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2. 常见的气液分离装置。

教学难点:1. 如何使用气液分离技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幻灯片、实验器材等。

2. 教学内容:气液分离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气液分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哪些气液混合物?如何将气液分离?二、讲解气液分离的原理和方法(15分钟)1. 教师结合幻灯片介绍气液分离的原理和方法,重点讲解冷凝法、吸收法和过滤法等气液分离的方法。

2.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气液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讲解常见的气液分离装置(15分钟)1. 教师介绍常见的气液分离装置,如冷凝器、吸收塔和过滤器等,并分别说明其原理和应用。

2.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展示这些气液分离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四、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气液分离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气液分离的现象,加深他们对气液分离原理的理解。

五、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气液分离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气液分离技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何重要作用?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份关于气液分离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过程、结果和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对气液分离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应用气液分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分离气体物态变化

分离气体物态变化

分离气体物态变化
分离气体是指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使其成为纯净的单一气体。

这种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我们常见的空气分离、液化气的提纯等。

下面我将以分离液化气为例,来描述分离气体的过程。

分离液化气的过程通常包括压缩、冷凝和蒸发等步骤。

首先,混合气体被送入压缩机中,经过高压压缩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减小,分子运动变得更加剧烈。

随后,压缩气体被送入冷凝器,通过降低温度使气体冷却下来。

在低温下,气体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气体逐渐凝结成液体。

在冷凝过程中,由于不同气体的沸点不同,不同成分的气体会按照其沸点的高低依次凝结。

这就实现了气体的分离。

例如,液化气中的丙烷和丁烷的沸点分别为-42°C和-1°C,通过控制温度,在较低的温度下,丙烷首先凝结成液体,而丁烷则仍然保持气态。

随后,通过蒸发器将丙烷和丁烷分别蒸发,使其重新转化为气体。

通过上述的压缩、冷凝和蒸发过程,我们成功地将液化气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得到了纯净的丙烷和丁烷气体。

这种分离气体的过程,不仅在工业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们使用的煤气灶就是利用液化气作为燃料,通过分离气体的过程得到纯净的可燃气体。

总结起来,分离气体是一种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的物态变化过程。

通过压缩、冷凝和蒸发等步骤,我们可以将混合气体分离成为纯净的单一气体。

这种过程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气体资源。

第5章吸收-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吸收系数

第5章吸收-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吸收系数

少倍?
kYa V0.8
气体流量增加20%
8
z HOG NOG
V
HOG KY a
解: (1)回收率变为多少?
NOG
1 1 S
ln1
S Y1
Y2
Y2 Y2
S
原工况下: S m 1.18 0.56 L V 2.1
NOG
1 1 S
ln1
S 1
1
S
1
1 0.56
ln1
0.56
1
1 0.95
11
解:∵
Y1
y1 1 y1
0.05 1 0.05
0.0527
Y2
y2 1 y2
0.0263 1 0.0263
0.00264
X1
61.2 / 58 (1000 61.2)
/ 18
0.02023
X2 0
Y1* 2X1 2 0.02023 0.04046 Y2* 0
∴ ΔY1 Y1 Y1* 0.0527 0.04046 0.01224
解①水的用量:
100/ 32 y1 (11000) / 22.4 0.07
0.07 Y1 1 0.07 0.0753
Y2 Y1(1 ) 0.0753 (1 0.98) 0.00151 X 2 0
5
习题课
X1
0.67
X
* 1
0.67
0.0753 1.15
0.0439
1000
1000
学习目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吸收的基本概念和吸收过 程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掌握低浓度气体吸收的计 算方法;了解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吸收系数 的获取途径、解吸过程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冷凝和液相多次部分汽化相结合的传质传热的过程
实现精馏的必要条件 为了使精馏的过程能够进行,必须具备下面两 个条件: 汽液两相必须充分接触,精馏塔内装有多少层塔板(或填料)就 是提供汽液接触的条件; 汽液两相接触时,上升的高温汽相中的易挥发组份浓度要低于平 衡时的浓度,而下降的低温液相中的易挥发组份要高于平衡时的 浓度,由于汽液两相不平衡,才能发生精馏作用。 空气的精馏是在氧、氮混合物的气相与液相接触之间的热质交换过程 中进行的。
塔板上的汽液两相在离开同层塔 板时,汽液两相同时达到汽液相 平衡状态,则此层塔板称为理论
塔板
对于一个理论塔板,接触的气– 液之间达到完全的平衡,从塔板
液层离开的蒸气温度(例如
点 ),应与该塔板上液体的温 度相同(点)。但实际上这两个 温度是略有差别的,这种偏差造 成的结果是需要附加塔板,以便 得到相同的分离要求。这种效率 损失情况可根据每一块塔板的莫
液氧或富氧液体与下塔顶气氮换热,使气氮液化作为回流,液空或液 氧蒸发参加上塔精馏。双级塔主冷凝蒸发器温差的大小受氧氮的纯度
筛孔塔板的优缺点
优点:1、结构简单,制造维修方便。2、省钢材,投资少。3、塔
板压力降低。4、生产能力大。5、塔板效率和泡罩塔相同
缺点:1、不适应处理较脏的物料和带有固体颗粒的物料。2、操 作弹性泡罩塔板稍低。
双级精馏塔
由下塔、上塔和上下塔之间 的冷凝蒸发器组成。下塔压 力高,上塔压力低。 压缩并冷却后的空气进入下 塔底部,自下而上地穿过每
传质过程 塔板分为筛板塔、蒸气浮阀 塔和泡罩塔等。
典型的孔板一般钻有1.5~4.0mm的小孔,板间距一般为19~20mm
液体在塔上的流动形式有:U型流、单溢流、双溢流、阶梯流等。其
中单溢流式的特点:结构简单,流程较长液面梯度大,在塔径过大时, 液体易从塔板中间走短路,塔壁周边形成死区,致使液体分布不均, 影响塔板效率。塔板上的液层高度由下流的降液管部位的溢流斗(即 溢流堰)来保持。降液管延伸到下一块塔板上的液体中,以确保两塔 板间的密封,防止上流的蒸气旁通 除了塔板以外,精馏塔还有原料入口。原料入口下方为提馏段,原料
的液体层,液体流过每块板并通
过降液管流向下一块塔板
当蒸气以气泡形式穿过液层时, 把热量传给每块板上的液体。传 热的结果使得液层中少量的易挥 发组分蒸发,而蒸气中相应的少 量难挥发组分冷凝,于是蒸气变 成富氮气体与液层相接触。液层 中富氧液体与蒸气接触,并从一 块塔板流到另一块塔板 随着饱和液体在塔中向下流动, 其摩尔分数沿着泡点线向左移动 (点L4、L3、L2等);随着蒸气 在塔中向上流动,其摩尔分数沿 着露点线向右移动(点V3、V4、 V5等)。这样,用足够的塔板就 可以把两种组分分离,获得很纯 的产品
40%的液体的饱和温度
(80.5K)高,所以空气穿过 液体时得到冷却,就发生部分
冷凝;而液体被加热,就发生
部分蒸发。当气液温度相等时, 与液体相平衡的蒸气中含氧只 有14%O2
将此蒸气引到容器II,由于
30%O2富氧液空的和温度 (79.6K)比容器III中的温度 低,所以从容器III引出的蒸气 (80.5K)又继续冷凝,同时 使容器II中的液体蒸发。当蒸 气与30%O2的液体达到平衡状
第五章 气体的分离
工业规模的气体分离技术是从20世纪初跟随着大容量空气
液化装置投入运行而发展起来的
以从液态主气中分离氧、氮最为重要 空气分离的副产品还有氩、氪、氙、氖和氦 工业规模的气体分离主要依靠低温精馏、分凝分离、吸附 分离和吸收分离
而渗透膜分离则是近来发展起来新方法,将来可能在某些
部分冷凝适用于混合物各组分沸点差别较大的情况
若各组分的沸点比较接近,则采用部分冷凝的方法很难达到分离要求
80%摩尔分数N2和20%摩尔分 数He的气体混合物在111K时开始冷 凝,然而由于两种组分的沸点差很 大,该温度下冷凝液中He的摩尔分 数只有0.6% 。 当温度继续下降到103K时,组分He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达到最大值。 进一步冷却时,由于更多的N2冷凝,He的摩尔分数反而有所降低。于是,
从工艺的角度来考虑,冷凝级数主要是根据需回收组分的要求来 确定的,但同时要保证在分凝器中不会出现高沸点组分被冻结的 现象
5.1.2 精馏原理
从部分蒸发和部分冷凝的特点可看出,对于N2–O2混合物的部分蒸发 和部分冷凝可以获得氧和氮,但不能同时获得高纯度氧和高纯度氮 两个过程的性质恰好相反:部分蒸发需外界供给热量,部分冷凝则要
“分离”通常是把混合物中两种以上、含量相差不多的组 分分开成为产品,典型的例子有空气分离、天然气分离等; “提取”则主要表示从混合物中选取其中最有价值的组分 的操作,被提取的组分在原料气中的含量可能较高,如从 焦炉气或水煤气中提取氢和氮,也可能含量很低,如从天 然气中提取氦;“纯化”是把原料气中的少量或微量杂质 去处掉,如提供给医疗、微电子等行业使用的高纯气体部 经过不同工艺的提纯处理。
5.1 气体的分离原理
5.1.1 冷凝和闪蒸分离
根据混合物的性质,可以用简单的冷凝或蒸发过程达到混合物的局部 分离 分凝法亦称部分冷凝法,它是根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冷凝温度的不同, 当混合气体冷却到某一温度后,高沸点组分凝结成液体,而低沸点组 分仍然为气体,这时将气体和液体分离也就将混合气中组分分离 混合物部分冷凝时,液相中富集了高沸点(难挥发)组分,气相中富 集了低沸点(易挥发)组分
向外界放出热量;部分蒸发不断在向外界释放蒸气,如欲获得大量高
纯度液氧,则需要相应地补充液体。而部分冷凝则是连续地放出冷凝 液,如欲获得大量高纯度气氮,则需要相应地补充气体
如果将部分冷凝和部分蒸发结合起来,则可解决部分蒸发和部分冷凝
单独进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多次的部分蒸发和部分冷凝过程的结合称为精馏(rectification )过程。
每经过一次部分冷凝和部分蒸发,气体中氮组分就增加,液体中氧组
分也增加。这样经过多次便可将空气中氧和氮分离开
有三个容器I,II,III,其压力
均为98.1kPa。在容器I内盛有 含氧20.9%的液空,容器II和III 分别盛有含氧30%及40%的富 氧液空,将空气冷却到冷凝温 度(82K)并通入容器III的液 体中。由于空气的温度比含氧
多组分混合气的分级冷凝
天然气、石油气、焦炉气以及合成氨驰放气都是多组分混合气。 实现它们的分离往往需要在若干个分离级中分阶段进行,在每一
级中组分摩尔分数将发生显著变化
多组分气体混合物当被冷却到某一温度水平时,进入一分离器, 将已冷凝组分分离出去,然后再进入下一级冷凝器,继续降温并
分凝。一个冷凝器和一个分离器组成一个冷凝级
气氧由下往上和塔板上的液
体接触。由于气体温度较高, 所以气、液接触后使气体中 氧冷凝到液体中去,而液体 蒸发出来的氮掺入到气体中。 气体越往上升,其中氮纯度 愈高
与单塔不同,双塔引入了液 氮回流以获取高纯度氮。在 液空进料口以上,气体中还
含有很多氧,如果就这样把
气体放出去,氧损失很大, 因此利用下塔高浓度的液氮 作为上塔顶部的回流液,使 液空进料口以上的气体继续 精馏,这样从上塔顶部引出 的气体中氧含量就很少,得
由空气制取富氧空气
分凝法可以使混合气体中易挥发组 分的摩尔分数提高,冷凝液中难挥 发组分摩尔分数提高,用分凝法可 将空气分离为富氧空气和氮气
分凝器为一壳管式的热交换设备。
令压力为490kPa的饱和空气由进料 口1进入分凝器,在管内被冷却,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凝的液体沿管壁流下汇集于底部釜
中,一般釜液中含氧量可达 (30~40)%;不凝气体则上升到分凝 器顶部可获得摩尔分数为90%以上的 氮气。釜液经节流后进入管间蒸发, 以冷却管内的空气。釜液蒸发后自 上部接管6引出,即为富氧空气
入口上方为精馏段。在塔底有一出口管线引出难挥发产品,而在塔顶
有一出口管线引出易挥发产品
假设N2–O2二元混合物原料以饱 和蒸气状态进入塔的第4块塔板 在理想情况下,在原料入口的上 块塔板上的液体(点)组成与原 料的组成相同,但它的温度较低,
因为它是泡点温度而不是露点温
度 在塔中,蒸气向上通过每块板上
5.2 精馏塔
精馏塔通常有板式塔(tray column)和填料塔(packed column)两大

5.2.1 板式精馏塔
在一直立圆杆形简体内装有 水平放置的塔板,温度较低 的液体由上块塔板经降液管
向下流动,温度较高的蒸气
由塔板下方通过塔板上的小 孔向上流动,在塔板上液体
与气体相接触,完成传热与
场合能得到实际应用 低温技术在气体液化工业中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且在气体 分离和纯化过程中也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大多数的商品氧和氮是用精馏的方法从液态空气中分 离而得到的,而且氩、氪、氙和氖也都是从液空中分离出 来的
气体的分离、提取或纯化过程在物理本质上都属同一概念, 即把混合物变为纯物质
液体由容器I再引入容器II,由
容器II再引入容器III的过程称 为回流,其目的是使整个部分 蒸发和部分冷凝过程持久地进 行
精馏是利用两种物质的沸点不同,多次的进行混合蒸气的部分冷凝和
混合液体的部分蒸发过程,来实现分离的目的 精馏过程的实质是:不平衡的气液两相,经过热质交换,气相多次部
态时蒸气中氧的摩尔分数就变
成9%O2 将此蒸气由容器II再引入容器I,
再进行一次部分蒸发和部分冷
凝过程,则蒸气中氮又增加, 含氧仅6.3%O2
在上述过程中,在气相氧组分 减少的同时,液体中氧则增加, 最后气相中氮摩尔分数由 79.1%提高到93.7%,而液体中 氧摩尔分数由10%提高到40%, 气体的数量虽每次冷凝要减少 一些,但同时得到从液体中蒸 发出来的气体,结果,气体的 数量没有多少变化,同样液体 的数量也没有多少变化,这样 多次进行下去,液相中氮会更 多地蒸发到气相中,而气相中 氧会更多地冷凝进入液相中, 最后可获得足够数量的高纯度 气氮和液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