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框架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_新经济地理学

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 本、将过程的演进性和动态模拟引入模型
当地区(国家)之间存在劳动力或要素流动存在障 碍时,劳动力或要素流动机制是不存在的,而且研究发现, 在美国存在一个劳动力流动的调整机制(Blanchard, Katz,1992),而在欧洲并不存在
理论脉络:集聚机制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
— 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
李凯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目录
➢ 新经济地理学的界定 ➢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 ➢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 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贸易理论的差异 ➢ 新经济地理学对研究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启示 ➢ 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案例分析
O 新经济地理学的界定
➢ Matsuyama(1991)认为对集聚地、成本和收益及促成积聚 因素的预期也是十分重要的,如贸易成本、规模经济等 (Ottaviano,1996)。
理论脉络:理论发展(2)
➢ 全球化对一国内部经济地理的影响也同样受到关注 (Tomiura2003; AdesandGlaeser,1995),研究认为贸 易自由化对一国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影响很大,产 业会向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地区聚积。
理论脉络:理论发展(1)
➢ 讨论两个地区两种产业的模型很多都可以拓展为多地区 或多产业的模型(如Krugman, 1992)
➢ 模型既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情况,也 可以用来分析国家之间的情况,两者的不同在于,要素的 流动性以及贸易成本可能会有差异,但是并不影响主要的 分析结果
➢ 很多研究表明历史偶然因素(Krugman,1993)、地理位置 优势(如中心地区和港口)(Krugman,1993)的作用是非常 重要的。
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不平等和政府财政支出关系——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脉络概述

“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脉络概述作者:樊涛来源:《商情》2016年第51期【摘要】自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建立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在理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文章系统地梳理了“新”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理论脉络,介绍了相关主要的理论模型,并预测了该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新”新经济地理学企业区位选择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行业内贸易量快速增长、企业分布全球化、产业集聚等现象的大量出现,传统理论对企业区位选择的解释越来越无力,直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
本文系统梳理了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经济学最新分支的理论脉络。
二、古典区位理论与新古典区位理论下的区位选择将地理空间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初期。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他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关键因素。
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20世纪初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1914)。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区位理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美国学者Isard 创立的“区域科学”和Alonso 开创的“新城市经济学”为大家所熟知。
Isard (1949)致力于将古典区位理论整合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分析范式,但其始终未能建立起关于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
随后Alonso (1964)提出城市土地竞租理论,以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居民和企业布局、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行为,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新古典区位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均衡与空间竞争,其在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静态与最优化角度分析企业区位选址问题。
第12讲 新经济地理学

1967 年,在他 24 岁的那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哲学搏士学位,此 后先后工作的大学包括:
耶鲁大学(1970—1974年) 斯坦福大学(1974年—1976年) 牛津大学(1976—1979年) 普林斯顿大学(1979—1988年) 斯坦福大学(1988—2001年) 哥伦比亚大学(2001年至今)。
(1)国家间的相似产品的贸易是因为从报酬递增获利的专 业化而不是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 (2)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偶然。某个产业的特别 区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和历史依赖的,但是,一旦专 业化模式建立起来,无论是什么原因,该模式将通过累积过 程而“锁定”;
( 3 )生产要素的需求再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将依赖微观 水平的生产技术条件,要素需求的演化不能预先知道; ( 4 )相对于传统贸易理论倡导的自由贸易的模式,新 贸易理论提倡使用贸易政策的可能性,战略性的贸易政 策可以引导一个国家转向其偏好的国际经济专业化模式。
1979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 贝茨· 克拉克奖, 该奖项用于表彰对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40岁以下经济学家。
2001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 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二、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1、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不同理论假设及 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流经济学视乎忽略了对空间的关 注,Walter Isard将经济学长期以来的传统称为“没有 空间维度的仙境”,直到1990年初,“新经济地理学” 的出现,才使经济学的空间维度重新受到关注。
经济学上的一些重要理论如国际贸易新论、新增长理 论等只有落实到空间上才能得到实证。其中,运输成 本就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运输成本意味着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的市场结构, 然而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基本框架都是以完全竞争的 一般均衡为基点。因此,厂商层次的报酬递增难以与 竞争性的一般均衡相容,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之外, 所有隐含报酬递增的地理聚集只能用马歇尔的外部经 济来解释。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m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
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础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
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
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
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
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
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个部门的厂商趋向于群集在一起,导致区域专业化。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陈国岱摘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理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
关键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国际经济学》,《流行的国际主义》,《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汇率的不稳定性》。
一、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凭借自己的天才与勤奋,开拓出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此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其“证明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域的影响”。
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他从1979年就开始从事的研究解释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以及何种商品出自何处及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绝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相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
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③俄林的资源察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源察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可作为相对差异的特殊形式)来解释贸易。
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结合,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基本模型、研究现状等方面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做出描述。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研究现状1.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早在19世纪就有经济学家发现经济过程与地理位置相关。
1826年,V on Thunen在研究德国农庄的基础上,出版论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论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
一百年后,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在继承和发展V on Thunen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德国区域理论,对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6年,Isard W在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将V on Thunen、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框架,建立了“一般区位论”。
1977年,Dixit和Stiglitz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简称D-S模型)。
1982年,艾瑟尔发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国际规模收益”一文,为空间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基础。
1991年Krugman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
1999年和2003年,Fujita、Krugman和威纳伯利斯分别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新经济地理学从此正式确立。
2.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新经济地理学主要采用数学定量分析法,将现实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期望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m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
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
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
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
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
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
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个部门的厂商趋向于群集在一起,导致区域专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一、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二、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框架(D-S模型)三、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框架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又称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标志是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框架(D-S框架),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根据马丁的观点,“新经济地理学”包括两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一、现实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
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并非是新古典“平滑经济”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连续性和单调性,而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表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现实经济不是“平滑经济”,而是“块状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景观集聚的集中表现形式。
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永康的五金、诸暨的珍珠、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强省地位。
2006年,大唐(一个乡镇)袜业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35%;三都贡缎占到全国产量的80%、非洲市场的95%;山下湖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占全国80%;店口管件占全国产量的70%。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历史上看,这种区域差距古已有之;从现实中看,这种差距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还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
人均GDP是表征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绩效的标准指标,人均GDP的差异也就常常成为表征国家或区域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
保罗·贝罗奇估算了1800年到1913年期间的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人均GDP,其结果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见表1-1)。
表1-1:按1960年美元价格计算的欧洲国家人均GDP国家 1800年 1830年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奥匈帝国 200 240 275 310 370 425 510比利时 200 240 335 450 555 650 815保加利亚 175 185 205 225 260 275 285丹麦 205 225 280 365 525 655 885芬兰 180 190 230 300 370 430 525法国 205 275 345 450 525 610 670德国 200 240 305 425 540 645 790希腊 190 195 220 255 300 310 335意大利 220 240 260 300 315 345 455荷兰 270 320 385 470 570 610 740挪威 185 225 285 340 430 475 615葡萄牙 230 250 275 290 295 320 335罗马尼亚 190 195 205 225 265 300 370俄罗斯 170 180 190 220 210 260 340塞尔维亚 185 200 215 235 260 270 300西班牙 210 250 295 315 325 365 400瑞典 195 235 270 315 405 495 705瑞士 190 240 340 485 645 730 895英国 240 355 470 650 815 915 1035平均值 199 240 285 350 400 465 550标准差 24 43 68 110 155 182 229美国 240 325 465 580 875 1070 1350 资料来源:贝罗奇,1997,第二卷,第252-253页。
转引自Pierre-Philippe Combes et al. Economic Geography,2008,p14.就现实经济状况来看,当前,发达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比较相似,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国家内部或国家集团内部都存在明显的区际差异。
图1-1是欧盟27国269个NUTS2单位以及挪威和瑞士2004年的人均GDP1。
1NUTS(单位领土(领海)统计汇总表)是欧洲统计局使用的区域分类。
它通常根据每个国家内部现存的区域边界而划分,它根据地理特征可以罗列为从NUTS0(国家)到NUTS5不等,后该图表明,欧洲存在“蓝色香蕉”(从伦敦开始,经过德国西部和比荷卢联盟国家到意大利北部的狭长地带)和北欧国家为中心的两中心;包括希腊、葡萄牙以及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在内都属于欧洲经济的边缘区。
而且,即使是英、德、法、意等国家,其内部经济发展差距非常明显,例如,意大利北部和南部常形成鲜明的对照,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地区和瑞士同属于很富有的地区,而意大利南部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希腊基本相同。
图1-1:2004年欧盟NUT2地区的人均GDP(括弧内数字为地区数量)资料来源:Pierre-Philippe Combes et al. Economic Geography,2008,p17.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不同空间中的经济活动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非连续性和非单调性,从另一个角度说,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现实经济空间特征的常态。
二、经济思想中的空间分析经济活动主体(包括厂商和消费者)的最优区位(即区位选择)取决于者包括了原欧盟15国的100000个地区。
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主体的区位。
正如德布鲁(1959)在其《价值论》中所指出的,“位于某一区位上的商品,与位于另一区位上的同一种商品是不同的经济客体,具体在哪个区位使用是其本质”。
库姆斯等(Combes et al,2008)提出,“空间是日常经济生活中的中心,交换总是涉及到人和商品的流动。
甚至,在各种形式的区际和国际贸易中,空间是交换的本质”2。
空间因素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如此重要,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新经济地理学产生之前,利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空间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
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最早始于德国学者图能的《孤立国》(1826年)一书,图能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阐述了均衡的思想、商品和要素价格的决定(特别是地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等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韦伯及其追随者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依靠一个或多个供应商提供投入品并向一个或多个市场销售产品的区位决策问题,他们提出,工业区位的应选择在包含运输费用和劳动力成本等在内的生产成本费用最小的地点。
20世纪三十年代,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制造/销售等中心的定位和作用,他认为中心地依据其所提供的消费品的等级和种类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各中心地所覆盖的市场区域相互交错。
同一时期,勒施以市场需求为原则,对市场区位体系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市场区应该是六边形的。
二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
学界对空间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上。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一些贫穷落后的原殖民地国家如何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解决,成为当时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
二战后的二三十年里,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政策建议,如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提出的输出基础理论把区外需求看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则从资本供给和资本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了落后地区落后的原因;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则基于基础设施、需求和储蓄的不可分性探讨落后国家/地区的发展问题;另外,纳尔逊的低水平循环陷阱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佩鲁等的增长极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型等均影响广泛。
这些理论和思想大多基于区域和/或产业关联,探讨落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三是产业地方化问题的分析。
产业地方化,即产业集群。
对这一问题的2Pierre-Philippe Combes et al. 2008.Economic Geography: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s and Na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26.分析大多是基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思想。
在马歇尔看来,之所以出现产业地方化,主要由于企业的空间聚集能够带来劳动力市场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品共享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
首先,一个产业一定数量的厂商集中在一个地方,可以形成一个专业技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这对工人和厂商都有利;其次,产业的地方性可以为该产业提供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和服务,尤其是专用的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所占比重较大时更加有利;最后,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传递随距离而衰减,换句话说,信息在当地流动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厂商的聚集可以产生技术外溢。
在马歇尔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主流经济学家们对城市存在和产业集聚的解释基本上都是从外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是城市经济问题和现象分析。
传统空间分析对城市经济问题的分析主要有三种传统:一、借助物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城市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如齐普夫定律(Zipf’s Law),又称为位次—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该定律揭示了城市规模与其位次之间的统计规律,当然,这一定律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二、以亨德森(Henderson)为代表经济学家,他们把马歇尔的外部经济作为集中力,把拥挤或土地成本等作为分散力,探讨城市的规模和城市数目问题,从而形成了城市最佳规模理论(也称为城市系统理论);三、以阿隆索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图能模型为基础,对城市土地租金和土地利用加以分析,从而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学科的诞生。
五是对区际和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
在国际贸易的分析上,文献非常丰富,这里不再过多介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对区域经济问题的分析影响很大。
在对区域分异、区域分工、地方专业化、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等许多方面的分析方法,直接源于国际贸易的分析方法和/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