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1)-1,2》(化学、应化类专业)教学大纲-2005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3. 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1 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1.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2.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1 加成反应2.2 消除反应2.3 取代反应2.4 重排反应3.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3.1 基本实验器材和操作技巧3.2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3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3.4 有机物的鉴定和表征技术4. 有机化学的应用4.1 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2 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4.3 有机物在材料科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提供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练习和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电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第二学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机理的深入讲解,实验操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第三学期: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的介绍,学生实验课题的设计和完成。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有机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码:0801111B、0801112B总学时:93总学分: 6适用专业:化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及核心课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大学物理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等内容的一门科学,是化学专业重要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合成”之间的关联性,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和坚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了解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为胜任中学有机化学教学和进一步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课时要求,建议第一学期安排前7章内容(45学时),第二学期安排后9章内容(48学时)。

其中,第八章、第十六章和第十八章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以及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等概念的涵义。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并能从结构上加以解释。

3.理解有机化合物按碳骨架和按官能团分类的两种方法,掌握官能团概念的涵义以及一些官能团的名称,并能根据官能团判断有机化合物所属类别。

4.了解共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概念、基本要点以及它们的主要区别;能够应用共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定性地理解、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5.掌握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偶极矩等概念的涵义;能够区别键能和键的离解能以及根据元素电负性判断键矩的方向。

6.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方式,掌握均裂、异裂、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亲电反应、亲核反应、亲电试剂、亲核试剂、过渡状态和中间体等概念的涵义。

7.掌握BrΦnsted-Lowry酸碱、Lewis酸碱以及共轭酸、共轭碱、酸碱络合物等概念的涵义。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前言《有机化学》是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资源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药学院各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并训练学生应用这些理论和技能去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从而为中药化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为中药的整理、发扬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大纲的内容是针对中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实际需要,并根据本学科的系统性而拟定的。

分成“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各类有机化合物”两部分。

基本概念部分阐述学习有机化学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各类化合物部分则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理化性质、反应历程和制备方法等。

为了体现中药等专业的特色,加强了与中药化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的“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等三章以及立体化学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实验任务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实验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性质实验和制备实验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和要求,在讲课方面必须注重科学性,系统性,重点突出、讲解透彻,前后联系、启发诱导。

在实验方面必须严格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本课程共144学时,讲授90学时,实验54学时,同时还要加强辅导答疑和布置习题等,从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研究方法。

2、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及与药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定义、发展简史和重要性。

有机化学和药学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官能团。

2、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元素分析和重要物理常数的测定)。

【教学方法】讲授模型多媒体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目的要求】1、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属性、共振论及对有机反应有重大影响的电子效应。

2、熟悉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研究碳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学习有机化学,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反应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碳元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性质、反应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2.1 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有机化学的特点。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构成、键的性质、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酸碱理论、电子位移效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4)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醇的酸碱性质和醇的重要反应、醛与酮的重要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等。

(5)杂环有机化合物:杂环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2.2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每学时45分钟。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1-2周: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

第3-4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5-6周: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

第7-8周:醇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9-10周:醛与酮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11-12周: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

第13-14周: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第15-16周:复习和期末考试。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除了理论课的讲授外,还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22(1-2)10012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学分:80/5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适用对象:药学类各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化学、物理学内容简介:《有机化学》是药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烷烃和环烷烃,立体化学基础、卤代烷,醇和醚,烯烃,炔烃和二烯烃,芳香烃,羰基化合物,酚、醌,羰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周环反应,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的化学,糖类,核酸和辅酶化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生命的运动从分子水平上来说就是有机化合物的运动,因此有机化学与生命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不含类脂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规律和立体化学特征,熟悉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及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了解各类代表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渗透、交叉十分广泛,对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尤其是药学领域,必须加强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

有机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实验技能,使同学们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受到科学思维的良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 6 ][基本内容]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有机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结构测定的一般方法。

共价键的性质,碳原子的 SP 3 杂化,有机酸碱理论。

[基本要求]掌握:碳原子的 sp3杂化。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提出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介绍该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结构2.1 有机化学的定义解释有机化学的概念,强调有机化合物中碳的特殊性质。

2.2 结构与性质关系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影响其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基础3.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介绍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2 有机反应的分类分析有机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消除反应等。

3.3 反应机理解释有机反应的机理,包括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4.1 碳碳键的形成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碳碳键形成的不同方法,如Grignard试剂的使用。

4.2 合成路线图解释如何通过不同的反应步骤来合成目标有机化合物。

4.3 反应条件的选择分析合成中所需的不同反应条件选择,如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影响。

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5.1 分离技术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和结晶等。

5.2 鉴定方法解释有机化合物鉴定的不同方法,如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6.1 功能团的特性探讨不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行为的影响。

6.2 药物和天然产物介绍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6.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染料的合成和塑料的制备。

第七章:实验教学7.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每个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7.2 操作步骤与安全注意事项解释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事项。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评价与考核8.1 评价方式解释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8.2 考核要点指明学生在本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有机化学》本科教学大纲一、说明有机化学的目的任务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为学生以后学习有关专业基础、专业课、继续深造以及将来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奠定必要而坚实的有机化学基础。

本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科学新成就和新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要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常用制备方法和用途,尤其是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和规律、反应机理以及官能团互相转变的方法,同时专注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问题,才能达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之目的。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精选内容,基本理论以必须、需要为度,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方法,要贯彻少而精原则,由浅入深,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加强习题课教学。

有机化学很多理论(如:电子效应、重要的反应历程)非常抽象,不好理解。

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较为复杂,有大量重要的化学反应需要记忆。

习题课教学内容:总结几章主要内容;总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理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关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采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把知识连贯起来,既体现有机化学本身的有机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学生对各类物质基本性质的记忆。

内容为每章练习题,另精选部分习题讲解。

3、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学和双边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4、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课教学。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48学时)poverty alleviation, making stable poverty of village and exit in a timely manner, should support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from the ... The stability of families, not simply one off, not only to "help a horse", and "giving a lift" to prevent poverty and returning again. (D) to co-ordinate the configuration resour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ne hand to work actively towards a superior policy. Central work Conference of poverty-alleviation, Central Government of General transfer payments, various types of special transfer pay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order to further to poor areas. National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seminars presented "five closely around the", developed to suppor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old revolutionary views. 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 on the CPPCC was specifically proposed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national wast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s to impoverished areas." Meanwhile, provinces and cities will also be suppor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ppropriate policies. These policies is very large, the ... ... Forcounties not only opportunities for poverty eradication, it is catching u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pportunitie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must firmly grasp this golden opportunity, let these opportunities become crucial for poverty eradication not only a powerful lever, also became ... ... Powerful breakthrough to overall development, with overtaking. Other integration-related funds. At the meeting, "two offices" introduced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 projects funds giving priority to poor implementation of village-poor tilt, clear integration of the 4 major categories of funds and use of the process. The involved departments, under the unified command of the leading group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y, 周次时数教学方式内容备注绪论 1 2 讲授绪论 1 2 讲授 2 2 讲授第一章饱和烃第一章饱和烃 3 2 讲授第二章不饱和烃 3 2 讲授第二章不饱和烃 4 2 讲授 5 2 讲授第二章不饱和烃习题课 5 2 讲授第三章芳香烃 6 2 讲授 7 2 讲授第三章芳香烃 7 2 讲授第四章旋光异构第四章旋光异构 8 2 讲授第五章卤代烃 9 2 讲授 9 2 讲授第五章卤代烃 10 2 讲授第六章醇、酚、醚第六章醇、酚、醚 11 2 讲授习题课 11 2 讲授 12 2 讲授第七章醛、酮、醌第七章醛、酮、醌 13 2 讲授第八章羧酸和取代酸 13 2 讲授o be suppor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ppropriate policies. These policies is very large, the ... ... For counties not only oppll alsnal wast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s to impoverished areas." Meanwhile, provinces and cities wid revolutionary views. 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 on the CPPCC was specifically proposed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natioof ol nal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seminars presented "five closely around the", developed to suppor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ments, various types of special transfer pay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order to further to poor areas. Natioalleviation, Central Government of General transfer pay-k Conference of povertyordinate the configuration resour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ne hand to work actively towards a superior policy. Central wor-" to prevent poverty and returning again. (D) to coromthe ... The stability of families, not simply one off, not only to "help a horse", and "giving a liftpoverty alleviation, making stable poverty of village and exit in a timely manner, should support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f2epartments, under the unified command of the leading group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y,poor tilt, clear integration of the 4 major categories of funds and use of the process. The involved d-related projects funds giving priority to poor implementation of village-d funds. At the meeting, "two offices"introduced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only a powerful lever, also became ... ... Powerful breakthrough to overall development, with overtaking. Other integration s at all levels must firmly grasp this golden opportunity, let these opportunities become crucial for poverty eradication notrtmentortunities for poverty eradication, it is catching u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pportunitie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Depa第八章羧酸和取代酸 14 2 讲授第九章含氮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15 2 讲授 15 2 讲授第十章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16 2 讲授习题课三、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掌握有机化学的概念、碳原子的杂化类型、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以及有机化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总学时:108 学分:6理论学时:108 实验学时(另设课程,无讨论)开课学院:化材学院适用专业:化学大纲执笔人:商永嘉大纲编写时间:2005年8月教研室主任审核:杨高升教学院长审定:朱昌青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在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教学任务中,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

它应在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系统的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了解其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胜任中学有机化学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异构、结构和性质,重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应用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物质的结构的讨论,定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

(3)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

(4)掌握有机的反应基本理论。

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5)熟悉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

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

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6)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7)初步了解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

(8)掌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初步掌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9)掌握酸碱理论。

3、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反应机理、有机合成设计、基本理论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难点:反应机理及应用。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三、正文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生与发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I)》(化学、应化类专业)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 有机化学(Ⅰ)-1[Organic Chemistry(Ⅰ)-1]有机化学(Ⅰ)-2[Organic Chemistry(Ⅰ)-2]课程号(代码): 20308730,20308630课程类别: 类级平台课程,必修课学时:48x2学分:3x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基本面向: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前置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后,进入有机化学的学习。

该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扎实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继续深造以及将来解决有机化学中的问题、奠定必要而坚实的基础,同时能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要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常用制备方法和用途,尤其是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关键反应,把握规律、抓住机理、将官能团互相转变的方法和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的方法形成互联网络,同时专注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问题,才能达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之目的。

三、教学内容1 绪论(4学时)基本要求:一、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主要任务和学习方法;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点、分类和反应类型;三、了解共价健的本质,掌握共价健的属性,熟悉利用键能数据推算反应的焓变;四、掌握下述名词术语:有机化学;同分异构现象;分子间作用力;Van der walls力;官能团1-1 有机化学的由来和发展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子结构和组成(同分异构现象,结构的表示方法);理化性质1-3 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与诱导效应;键的可极化性1-4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的类型1-5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6 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学习方法2 烷烃(4学时)基本要求:一、掌握构象的表示方法和典型的构象ap, sp, sc, ac的稳定性分析;二、了解饱和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与烷基自由基的sp2杂化轨道的形成与构型;三、着重掌握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的基本规律(区域选择性)和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

四、弄清下列概念:同系列与同分异构;构造异构与链异构;T.S与活泼中间体;扭转张力与Van der Walls张力;Newman投影式与透视式;活性与选择性2-1 烷烃的同系列与同分异构现象(键异构)2-2 烷烃和命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采用1980年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衍生物命名与俗名2-3 烷烃的结构:CH4的正四面体结构与sp3杂化轨道;烷烃的构象2-4 烷烃的物理性质2-5 烷烃的反应:烷烃的卤代反应(CH4的氯代反应及自由基反应历程);烷烃卤代及活性;卤代反应中卤素的活性与选择性;卤代反应的T.S;氧化反应(燃烧与部分氧化);裂化(解)反应。

2-6 烷烃自由基的立体化学(sp2杂化)3 立体化学-对映异构(6学时)基本要求:一、掌握对称因素与手性的关系;二、掌握Fischer投影式的书写规则,并能熟练地掌握R/S的命名法,正确地判断手性中心的构型和各种构型式的相互转变;三、弄清下列概念: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手性和旋光性;旋光度与比旋光度;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手性与对称因素,手性中心与手性分子;赤式与苏式;外消旋化与内消旋化3-1 手性现象3-2 平面偏振光与物质的光活性:平面偏振光;物质的光活性;旋光度与比旋光度3-3 手性与对称因素(对称面、心、轴,更迭对称轴)3-4 手性分子构型表示方法与命名结构表示法(透视式与投影式)命名(R、S,赤式与苏式,次序规则)3-5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3-6 含三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3-7 其它手性分子4 烯烃与环烷烃(9学时)基本要求:一、掌握烯烃和环烷烃的顺、反异构现象和E/Z命名法;二、掌握烯烃的各类反应,重点掌握其反应规律及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三、了解环烷烃的性质和构象,掌握环丙烷和环已烷的构象及其理论解释;四、掌握下述概念:Markovnikov规则与过氧化物效应;立体选择性反应与立体与一性反应;亲电剂;亲电反应;氢化热与燃烧热;Baeyer 张力;船式与椅式构象;掌握醇脱水和卤代烃脱HX制烯方法4-1 烯的结构4-2 烯烃的异构与命名:烯烃的异构(位置、顺反异构);命名(Z、E命名法)4-3 烯烃的物理性质4-4 烯烃的化学反应;烯烃与卤素的加成反应与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立体选择性]与立体专一性;烯烃与无机酸的亲电加成反应(Markovnikov规则);烯烃与H2O的反应;烯烃与HOX的反应;烯烃的聚合反应;硼氢化一氧化反应;溶剂汞化一去汞化反应;烯烃的还原与氧化反应;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烯烃的α-H反应4-5 烯烃的制备;醇脱水(Saytzev规律)和卤代烃脱HX(Hofmann规律)4-6 环烷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4-7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4-8 环烷烃的化学反应4-9 拜尔张力学说与近代观点4-10 环烷烃的构象(环丙烷、环己烷及其衍生物、十氢萘)5 炔烃与二烯烃(6学时)基本要求:一、掌握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和炔氢的反应,了解亲核加成、聚合反应等;二、掌握共轭二烯的亲电加成反应规律和共轭二烯的Diels-Alder反应;三、掌握下述概念: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双烯组分与亲双烯组分;乙烯基化反应与乙炔基化反应;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1,2-加成与共轭加成5-1 炔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5-2 炔烃的化学反应:加成反应(亲电加成);炔烃与含活泼氢化物反应(亲核加成、乙烯基化);氧化与还原反应(Lindlar催化剂);炔氢的反应(酸性、亲核取代、乙炔基化反应);乙炔的聚合反应5-3 炔烃的制备5-4 二烯烃的分类与多烯烃的命名5-5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π、π共轭效应5-6 其它类型的共轭效应(P-π、P-P、σ-π、σ-P)5-7 共轭二烯烃的反应:与H2和HX的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反应)加H2;游离基加成反应;Diels-Alder反应;聚合反应5-8 共轭二烯烃的制备5-9 丙二烯的结构6 芳烃(8学时)基本要求:一、掌握苯系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类型(卤代;硝化;磺化;付一克烷化与酰化)、历程和定位规则,能充分利用电子效应和共振论来解释其规律;二、掌握侧链上的氧化与卤代反应规律,了解芳环被催化氢化,催化氧化,Birch还原的规律;三、掌握萘及一取代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和蒽、菲的特性;四、掌握下述概念和人名反应:共振论和Kekule 结构;活化基与钝化基;o,p-位定位基与m-位定位基;同位素效应;空间效应Friedel-Crafts 烷化和酰化;Clemensen还原;Haworth合成法6-1 芳烃的分类和命名6-2 苯的结构:苯的特性与Kekule结构;苯结构的描述(MO和共振论)6-3 苯系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历程:卤代;硝化;磺化;付一克烷化与酰化6-4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及其应用:定位规律及理论解释;苯二元取代物再取代的定位规律;定位规律的应用6-5 氧化与还原(苯环上氧化,侧链氧化,Birch还原)6-6 游离基反应(环的加成,侧链卤代)6-7萘的结构与衍生物的命名6-8萘的化学反应;亲电取代(定位规则);氧化与还原6-9致癌烃7 卤代烃(8学时)基本要求:一、重点掌握卤代烃的三类反应:亲核取代、消去反应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以及前两类反应的极端历程的描述和特征(动力学特征、立体化学特征等);二、掌握影响S N1,S N2,E1,E2历程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判断反应的历程);三、熟练掌握消去反应的规律——Saytzev烯和Hofman烯;四、熟练掌握Grignard试剂的制备和应用,了解RLi,R2CuLi,RNa等的形成与应用;五、掌握下述概念:亲核剂;溶剂解;氢解;Walden转化;两可离子;邻基参与与邻位促进7-1 卤代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7-2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碳亲核剂的反应;氧亲核剂的反应;氯亲核剂的反应硫亲核剂的反应;卤亲核剂的反应7-3 卤代烷SN反应的历程和立体化学(S N1、S N2)7-4 影响SN反应的因素:R的结构;L离去基团;Nu的亲核性;溶剂7-5 芳卤的SN反应(Meisenheimer络合物,苯炔历程)7-6 卤代烃的消去反应:β-消去的历程(E1,E2,E1cb)影响因素;定向规律7-7 卤代烷与金属的反应:格氏试剂及其反应;类格氏试剂及其反应7-8 卤代烃的还原7-9 多卤代烃与α-消去反应7-10 分子内的SN反应与邻基参与8 醇、酚、醚(8学时)基本要求:一、了解醇、酚、醚的结构的共性、命名与物理性质及一些主要合成法;二、掌握醇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规律,了解醇氧化和掌握邻二醇的特性;三、掌握不对称醚的醚键断裂规律和酸碱作用下的环醚开环规律;四、掌握酚的的反应和制备方法;五、弄清下述试剂与反应的体质:Lucas试剂;Sarett试剂;Reimer-Tiemann反应;Kolbe反应;Oppenmer氧化法;Williamenson醚合成;Pinacol重排;Wagner-meerwein重排;Fries重排8-1 醇的分类和命名8-2 醇的物理性质8-3 醇的化学性质:酸性、碱性、亲核性(与R-X反应,与ROH反应,与RCOOH反应,与TsCl和无机酰卤反应,与CS2反应)与无机酸反应;醇的氧化8-4 邻二醇的特性(氧化与重排)8-5 醇的制备8-6 酚的结构、反应与合成;反应(酸性,氧上的烷化与酰化,显色反应,芳环上的反应,氧化与还原,制备(磺化法氯苯水解法、异丙苯法等)8-7 醚:链醚(命名,反应);环醚;冠醚8-8 硫醇、硫酚和硫醚: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9 醛、酮、醌(8学时)基本要求:一、重点掌握羧基上的各种亲核加成反应的规律及历程,注意Cram规则的立体化学问题;二、掌握醛、酮的α-H的反应历程;三、了解插烯原理,掌握α、β-不饱和醛酮的共轭加成规律及意义;四、搞清下列名称反应:Aldol反应;Claisen-Schmidt缩合;Mamich反应;Wittig反应;Baeyer-Villiger反应;Wolff-Kisher-黄鸣龙反应;Michael反应;Robinson反应;Cannizzaro反应9-1 醛酮的分类与命名9-2 醛酮的结构与反应: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加HCN、NaHSO3,有机金属化合物,H2O,LiAlH4,NaBH4,PCl5等和立体化学;与氨及氨衍生物的反应(肟、腙、缩氨脲),与醇的加成缩合反应——半缩醛(酮)、缩醛(酮)的生成,醛(酮)的Wittig反应、Mannich反应、安息香缩合;醛酮α-H的反应:酮-烯醇互变,卤代与卤仿反应,aldol 反应;氧化与还原:醛酮的一般氧化,Baeyer-Villiger氧化和Riley氧化;Cannizzaro反应;还原成醇(催化氢化和金属氢化物和金属还原);还原成烃基(Clemensen还原,Wolff-Kisher-黄鸣龙还原)9-3 醛、酮、的制备9-4 醛、酮的几个代表化合物9-5 插烯原理与共轭加成9-6 醌的结构与特性10 羧酸及其衍生物(9学时)基本要求:一、重点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熟悉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和反应历程;二、了解羧酸的结构对酸性的影响,羧酸的脱酸与还原反应;三、掌握酯和羧酸的α-H的反应和历程,了解酯的热消去反应和酰胺的一些特殊反应;四、熟悉β-丁酮酸酯与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法,同时掌握β-酮酸酯及其类似物的互变异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五、卤代酸、酚酸、醇酸、乙烯酮的特性作适当的了解;六、掌握Hell-V olhavd-Zelinsky 反应;Perkinr反应;Claisen缩合;Hofmann降解;Darzen反应;Reformatsky反应;β-丁酮酸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法10-1 概述:羧酸的分类与命名;羧酸的结构与性能10-2 羧酸的反应:羧基中氢的反应(酸性、影响酸性的结构因素);羰基碳上的反应(酯化反应、酰卤的形成、酰胺的形成,贝克曼重排、酸酐的生成);脱羧反应;羧酸的还原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羧酸的α-H的反应(Hell-Volhavd-Zelinsky反应)10-3 羧酸的制备10-4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结构与性能10-5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酰基碳上的SN反应;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还原反应;α-H的反应(酰卤α-H反应;酸酐α-H的反应,Perkinr反应;酯的α-H的反应,Claisen 缩合);酯的热消去反应;酰胺的特殊反应,如Hofmann降解10-6 乙烯酮10-7 取代酸:卤代酸的特性(Darzen反应,Reformatsky反应);醇酸特性;酚酸的性质与制备方法;羧基酸的特性10-8 β-丁酮酸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11 含氮化合物(7学时)基本要求:一、重点掌握胺类的碱性规律,氮上的取代反应和与HNO2及TsCl/NaOH 的反应(Hinsberg分胺法),了解叔胺氮上的氧化反应及其氧化产物在合成上的应用(Cope 反应);二、重点掌握芳香重氮盐的生成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如Sandmeger反应和偶联反应等;三、掌握烯胺和季胺化合物的反应(重点Hofmann彻底甲基化反应);四、掌握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尤其是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不同程度还原在有机合成上的意义;五、掌握胺的各种制备方法,如还原胺化法与Gabriel合成法等;六、了解重氮甲烷与氮烯的结构与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