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合集下载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1. 概念: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是上帝 神灵赐予,疾病和灾祸是上帝神灵惩罚。
2. 原因:对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如梦、疾病、 死亡等。
3. 影响:出现巫医。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1. 概念:健康和环境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 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观察与思考的辨证整 体的医学观。
2. 原因:《人和自然》提出人的健康和疾 病与四种体液(黏液、血液、黑胆汁、 黄胆汁)的变化有关。 中国医学认为人疾病与七情有关。
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躯体、精神以及社会的美好状态,而不是 仅仅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
1990年:增加了道德的内容
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 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 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1997年
构成比
构成比
构成 比
构成比
构成比
呼吸系统疾 1病
16.9
呼吸系 统疾病
12.0
脑血管病
21.6
心血管 疾病
23.39
恶性肿 瘤
22.71
2
传染病
15.4
传染病
10.7
恶性肿瘤
18.8
脑血管 疾病
20.98
脑血管 疾病
22.63
3
消化系统疾 病
7.3
恶性肿 瘤
8.6
呼吸系统 疾病
18.6
恶性肿 瘤
20.32
呼吸系 统疾病
16.77
4 心血管疾病
6.6
脑血管 疾病
6.9
心血管疾 病
11.7
呼吸系 统疾病
9.08
心脏病 14.09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的贡献和局限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的贡献和局限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的贡献和局限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解疾病的框架,强调了疾病的多因素性和综合性。

下面具体介绍其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
1. 综合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关注疾病本身的生物学机制,还考虑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

2. 多因素性:该模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注意力从单一因素转向了多个因素的组合,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疾病。

3. 个体化治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每个患者是独特的个体,关注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局限性:
1. 实施困难: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医生和医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 缺乏具体操作指南:该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对于医生来说,在具体的临床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3. 需要继续完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和验证其有效性,目前仍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总体来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综合考虑疾病因素、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实践,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社会医学第二章医学模式

社会医学第二章医学模式
诊断辅助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辅助医生进行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研发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药物的设计和筛选过程,提高药物研发的 效率。
健康管理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健康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健 康建议和管理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行为干预
针对个体的不良行为或致病行为模式, 采取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疗法 等手段,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建 立健康行为模式。
健康促进
以健康为中心,通过改善环境、完善 政策、提高服务等多种措施,促进个 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提高。
疾病预防
通过行为医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更有 效地预防和控制许多慢性疾病和心理 社会因素相关的疾病。
不断变化。
系统性
现代医学模式将人体看作一个开放的 复杂系统,注重从整体角度研究人体 的结构和功能。
人文性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学的人文关怀, 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和生命质 量。
02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背景
科学技术进步
19世纪以来,生物学、医学等领 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生物医学 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医学第二章医学模式
contents
目录
• 医学模式概述 • 生物医学模式 • 社会医学模式 • 心理医学模式 • 行为医学模式 • 未来医学模式展望
01 医学模式概述
医学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医学模式
是人类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以医学为对象的一种高度理论概括, 反映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
治疗方法不同
生物医学模式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而社会医学模式则更注重改善社会 环境和个体行为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024年公卫社会医学第二章考点医学模式

2024年公卫社会医学第二章考点医学模式

3. 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加 全面、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05
06
4. 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医 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02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核心内容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生物医学模式将健康定义为生物 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疾病则是生物体内部结构或功 能的异常。
病因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 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及其意义
转变: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01
02
意义
1. 促进了医学观念的更新,使医生更加关 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03
04
2. 推动了医学教育的改革,加强了医学人 文教育。
分析预防接种政策的实施效果,包括接种率、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以及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探讨
慢性病流行现状
介绍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包括发病率、死亡 率、疾病负担等。
慢性病危险因素
分析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 、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等。
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
01
医学与社会学合作
02
医学与心理学合作
03
医学与环境科学合作
探讨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 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来促进健康。例 如,研究贫困、教育、就业等社会因 素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心理因素对 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心理 干预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探讨如 何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促 进健康。例如,研究空气污染、水污 染等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危害及应对措 施。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医学模式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医学模式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角色行 为是 服务行 为的主体 表现 ,患 者 的依从性 在很 大程度上取 决于 医务 角色 的行 为表现。 医务角色不仅 关乎 自己,也 关乎患 者的角 色引导 ,现代
心 理 因 素 相 互 作 用 造 成 ,如 消 化 性 溃
医务角色 的影响 因素有 许多 ,如医学
疡 、高血 压 、神经 性 皮 炎 等 ,对 身 体 疾
按 照社 会一 心理 医学模 式,我们必 须先说
有 关 系,而是 由心理与行 为的条件反 射造 成的。所 以, 医生在 治疗细菌性前 列腺 炎 的时候 ,必须注意 患者的心理表现 ,要对 患者的心理 同时进行 治疗 ,才有 可能预防
前 列腺 炎 的 心理 并 发症 。
8 在聪 : … 1 N f
运 营 治国
E - m a i t : t i a n y i n g C  ̄ j c y y l 2 0 c o m . G n责 编 / 田 颖
生物一 心理一 社会 医学
医学模式经
文/ 马 恩 祥
医院是一个特 殊的社会 舞 台,而
现 代 医 院 制 胜 的 法 宝就 是 服 务 。 医 务
形式 逻 辑 。 有 自 己 、、 L 上其 他 疗
政府或将不再插手医院 “ 内政 ’ ’
文/本: l : u J i B 者 田 颖 本 刊 讯 近 日 , 中共 中 央 办 公 厅 、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转 发 了 《国 务 院 深 化 医药 卫 生体 制 改 革 领 导 小 组 关 于 进 一 步 推 广 深 化 医药卫 生体制 改革 经验 的若干 意 见》 主 权 、定 期 组 织 公 立 医 院 绩 效 考 核 以 及
痊 愈 ,就 会 出现 前 列腺 炎的 某些 症 状 。 这 种 症 状 的 产 生 与 病 原 微 生 物 的 感 染 与 否 没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人们在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或方式,是医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概念。

随着人类观念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在不断转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对医学的认知,促使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系统地考虑疾病和健康问题。

在当今社会,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影响健康的因素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更加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

医学模式是人们在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出发点。

它包含了人类对医学的整体认知,同时也概括了重要的医学概念,如健康观和疾病观等。

随着人类观念的变化、对健康与疾病认知的深化以及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在不断转变。

医学模式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与巫术文化相关,多采用祈祷祭祀等神秘主义的方式,可以称这种方式为巫术医疗模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了动植物的药理作用,于是形成了以天然动植物为药物,以朴素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哲学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模式的第三个阶段,它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诞生。

生物医学模式考虑疾病的生物学因素,是现代医学的基础。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模式的第四个阶段,它在1977年由___的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家___提出。

这种医学模式既考虑了病人发病的生物学因素,还充分考虑到了有关的心理因素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的飞跃。

第一次是从古代经验医学,通过有目的的实验和科学论证,转变为立足于科学实验和生物科学成就基础之上的现代实验医学。

第二次是在充分认识到人类除了自然的生物属性外,还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而产生了现代医学模式。

这四种医学模式的转变深刻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

虽然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当代医学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除生物因素之外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影响疾病的重要性,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开始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疗工作中的应用被逐渐的重视,其原因在于这种医学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其比生物医学模式更具有人性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不止满足于疾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医生对其的态度及重视;因此以疾病为中心、把人看作是机器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看病的需求,所以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是必然的;在现代医学领域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发展及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崛起,医学模式也已由疾病为中心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点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内容;对于长期处于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要转变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然而病人的需求变化却来得突然而迅猛,以至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发生冲突导致了很多的医疗纠纷;因此对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乃至即将成为医生的我们为了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时有一个良好地医患关系是必然的;因为医患之间必须构筑一个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沟通交流平台,意识上的共鸣,行为上的一致;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作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医患沟通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对疾病诊断的好坏,在医院里我们面对病人时往往重视其得了什么病,只考虑我们该怎么应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从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次的医院见习都会让我感到医患之间交流的问题,我们对于病人的关注在于他们的病史,我们把病人看成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个人,对于其疾病的发展我们只考虑到生物因素而忽略了社会,心理因素;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常常是以不完满结束;所以在医生的工作生涯中必须要以人为本,现代人们的疾病不仅只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经济情况,饮食习惯,心理状况有关;我们在考虑疾病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心身疾病;良好的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起着弥足重要的作用;医患沟通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中解决医患矛盾的润滑剂为医患间构筑一个合理的沟通平台,为医方告知医务和患方知情同意权之间搭建了一座人性化、个性化的桥梁;在沟通中让患者看到医务人员的服务、听到医务人员的服务、感到医务人员的服务,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平等、配合的医患关系,促进医学模式转变;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医疗质量的提高有诸多影响要素,要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必须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配合、合理依从及患者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等方面支持;推行医患沟通,医生在诊疗疾病同时通过病史采集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给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有助于疗效改善,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因此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助于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对医生服务的认可从而能更好的诊治疾病;除此之外,良好的医患沟通还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疗工作是一种双向的工作,以医生为主体,病人为客体的关系;在病人信任,认可我们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予病人以尊重,通过我们的交流来缓解或消除其心理负担,以便于更好的开始医患之间的合作;在诊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护病人的隐私不被泄露,尊重和保护病人的权力,不强迫病人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治疗,保护他们的知情同意权;所以对于即将步入医务工作的我们来说,必须学好如何与病人沟通,尊重和保护他们,得到病人的信任与认可,营造一个好的医患环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也保护好自己;作为学生,在未进入医院工作之前必须要学好专业知识,充分的装备自己,同时学校更应该培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从一开始就训练以人为本的医疗行为思维模式;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以后的医务工作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应用,让其替代生物医学模式成为主要的医学模式;。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它认为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因素解释疾病的观念,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全面理解和解决健康问题。

生物因素是指人体内部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包括遗传、生化、生理等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包括个体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和思维方式等。

社会因素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文化、社会支持、社会经济地位等。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的健康状况。

例如,一个人的遗传背景可能使其对一些疾病更易感,但心理因素如应对方式和心理压力也可能对疾病的发展产生影响。

同时,社会因素如社会支持和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对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健康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所致。

这一模式强调了个体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认为人的健康问题需要通过综合性的方法来解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诊断患者的健康问题。

通过了解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医生可以制定更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强调了预防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性,提倡从多个层面对健康进行干预,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

然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由于该模式考虑了多个因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难以量化和评估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其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个体的整体性,但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将问题分解为各个因素来分别研究和解决。

最后,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注重了个体的多个方面,因此在实践中可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综合应用。

总的来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健康问题。

通过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制定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提高预防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摘要]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是医学同哲学结合而产生的概念,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正逐步转变人们对于医学的认知,促使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系统性地考查疾病与健康。

当今社会下,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关键词]医学模式;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分析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1]。

医学模式的产生,必然是以医学实践为基础的,在医学模式中,包含了人类对医学的总体认知,同时医学模式也是对例如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概括[2]。

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对健康与疾病认知的深化以及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

1、医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医学模式的发展历史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远古时期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与巫术文化相关,多采用诸如祈祷祭祀等神秘主义的方式,可以称这种方式为巫术医疗模式[3];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了动植物的药理作用,于是形成了以天然动植物为药物,以朴素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哲学医学模式[4],这是医学模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生物医学模式,公元十四、五世纪以来,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也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之父”英国的哈维(1578—1657)创立了“血液循环说”[5]并建立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德国菲尔绍(1821—1902)创立的细胞病理学等成果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生物医学的模式也随之诞生和建立;第四个阶段既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家恩格尔(G.L.Engel)在Science上发表了《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6],这种医学模式概念既考虑了病人发病的生物学因素,还充分考虑到了有关的心理因素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医学模式的发展体现了两次医学发展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以感官和实地观察为手段获得对人体生命现象、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的古代经验医学,变为通过有目的地实验、进行科学论证,立足于科学实验和生物科学成就基础之上的现代实验医学;第二次飞跃是充分认识到人类除了自然的生物属性外,还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在考虑生物致病因素的同时,重视社会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从而产生了现代医学模式[7]。

这四种医学模式历时性的转变深刻反映出了人类对生命认识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通过对医学模式的不断思考、不断完善,到现如今,虽然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当代医学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且在某些医学领域有进一步深化的倾向,但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除生物因素之外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影响疾病的重要性,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开始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1977 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 [8],这一医学模式被誉为“现代医学模式”,是对科学医学的补充与完善。

也就是说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还包括人的心理问题、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及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9]。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三者总是相互影响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也是当今医学界公认的较为全面反映医疗行为自身运行的模式,这一模式它既是医疗规则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医疗行为的运行规范,其综合考虑到了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生物学、个人、家庭等社会系统多层次关系对疾病产生的影响,并能够采用立体化、网络化和多维度对健康和疾病进行审视[10]。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适合了新的医学发展需求,在既往医学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量了现代社会的人口谱、疾病谱、死因谱和病因谱的变化,把疾病的致病原因从单一的生物因素的考量提升到从整体观点看待,突出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WHO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赢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11]。

健康不仅仅在于身体机能的完好无损,同时还在于心理正常、社会适应良好,这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传达出的完全贴合。

在对健康状况或疾病的医疗后果进行评价时,需要在生物、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考虑,否则在对保健和医疗方案的优劣进行判断时,就会出现瞎子摸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机体无论是处于健康状况还是处于疾病状况,都会同时在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有所反映和显露,有揭示其生理状况的指标,也有揭示其心理状况和社会状况的指标[12]。

这就有利于在患病之前进行健康管理,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诊断治疗,结合社会因素对疾病做出最为为完善的治疗方案,为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新的工具,为有效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全面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提供了可能,且心理治疗在特定条件下能达到生物治疗达不到的效果通过健康管理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省了医疗资源,避免了疾病后期无效的治疗[13],这无论是对于医生还是病人而言都有极大的有利之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对病人需要有感情,尊重病人的尊严、权利及自身的个性特征;重视个体、家庭与社区间的联系;服务模式从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的转变:即病人教育、早期诊断、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人群健康筛查与群防群治。

同时推动了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新的健康观促进了预防医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了高危环境、高危因素、高危人群的“高危”概念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三级预防策略。

健康卫生服务范围扩大为由治疗服务到预防服务,生理服务到心理服务,院内服务到院外服务,技术服务到社会服务。

让医学教育更重视人文社科的教育,扩充知识面,加强在职教育,保障在职医务人员知识的先进性。

也使得卫生决策以病人为中心而非以疾病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

但是,虽然至今为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提出有40余年,其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未得到良好的发展,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仍然在医学领域具有较深的影响。

且在我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我国医生的治疗观念较为落后,在医生眼里,往往只能看到“病”而忽视了“人”,没有将病人当做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在治疗疾病时总是重点关注病人的生化指标和药物方面的治疗,习惯性地使用生物学结论或者证据来判定疾病,缺乏心理及社会因素上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法。

一个医生可以把病人治好,却往往会忽略病人的感受和心理需求。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大多数医生所制定的方案也显得极为概念化,并没有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状况,因人而异,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现代化检查设备的广泛使用,技术至上已成为全社会更加坚信的观念,人们更加相信客观的或由仪器表述的结果,而不愿相信主观的感受,尤其是对经验的分享[1]。

3、总结回顾前面医学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其实质反映了医学的发展与人类的认识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从时间的关系上来看,它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与医学发展的阶段性与同步性,人类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多维属性。

医学模式发展至今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且影响力一直在不断地扩大,作为科学医学和哲学医学的综合,其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关注患者身体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更关注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脏器间动态辩证联系的特性,并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构建与完善医疗保健体系[1]。

在现实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而非机械地理解并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而使其成为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医学思想,并巧妙利用于在医学领域中,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

[1]李立,刘晓菊.医学模式再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01):54-56.[2]潘秋予,王敏,崔小希,彭玮.医学模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模式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01):80-83.[3] 程乐森,徐玉梅,刁传秀 . 现代医学模式中科学与人文的契合 [J].中国医学人文,2015,1(8):7-10.[4] 胡岚 . 新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现状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9):255-256.[5] 杜治政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 [J]. 医学与哲学,2009,30(17):1-5.[6]G.L.恩格尔.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J].黎风,译.医学与哲学,1980,1(3):88-90.[7] [期刊论文] 王忠, 师乐, 陆林, WANG Zhong, SHI Le, LU Lin -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年7期 .[8] 张娴,杨丹,袁娜,等 . 结合新医学模式,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27-29.[9] Patemotle E,van Dulmen s,van der lee N,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cultural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 realist review[J]. Patient Educ Couns,2015,98(4):420-445.[10] [期刊论文] 张嘉源 - 《饮食保健》2018年8期 .[11] Nobile M.THE WHO DEFINITION OF HEALTH:A CRITICAL READING[J].Medicine and law,2014,33(2):33—40.[12] 梁渊,梅桥生,田怀谷,孙奕,卢祖洵.如何正确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指导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05):1-3.[13] [期刊论文] 卞岳祺骥 - 《健康大视野》2018年1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